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365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96建筑技术政策纲要文档格式.docx

要重视对建筑物综合效益的评价,通过对建筑物评价指标的分析比较,研究不同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建设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切实重视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3、建筑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强化设计工作是建筑产品的先导和依据的认识,确保设计工作必要的周期,提高设计工作者的精品意识。

4、建筑创作应本着“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原则,鼓励多种建筑风格的存在和不同流派的发展、繁荣建筑创作,加强建筑创作理论的研究,要配合城市规划、积极做好城市设计、使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优美的整体环境。

5、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设计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为加速建筑产品工业化的发展,建筑产品的配件应不断完善其标推化、系列化、定型化的程度。

以保证建筑产品的效益和质量。

6、积极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提高设计能力,建立各类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库和网络,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开发用于综合评价建筑设计方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三、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建筑产品

7、根据社会需求,为不同居住对象提供多种类型的商品住宅,以适应住宅商品化的发展。

住宅设计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改善使用功能,充分利用空间,并具有适应变化的灵活性。

8、住宅区应在保证生活、提高环境质量及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土地投入、能源消耗、基础设施、建筑造价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指标。

9、村镇建筑要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加强规划设计和管理,注意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确定合理用地标准,保证房屋的工程质量和村镇的环境质量,注意生态建筑及洁净能源的采用,重视农村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社会化生产供应。

10、加强公共建筑的研究,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建筑创作,坚持精心设计,鼓励采用高新技术的开拓创新精神。

11、工业建筑要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改进和完善建筑构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定型化,认真研究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和新兴工业园区的开发。

12、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降低地面建筑的容积率,扩大绿化,改善环境;

要作好地下空间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注重地下空间的防火、防潮、通风、采光,确保其使用功能。

13、努力开拓智能建筑

(具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AutomationSystem)的建筑物简称为3A建筑。

有的还提出防火自动化系统(FAS—FireAutomationSystem)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afetyAutomationSystem),因此又有4A和5A之说。

)、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建筑产品的设计研究。

四、搞好建筑环境设计,提高环境效益

14、所有建筑产品的创作设计,均应从总图规划、环境设计、建筑高新技术、生态学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及整个城市的协调关系,摆正自我的定点位置。

15、重视居住区环境设计,为住户创造必要的日照与通风条件,控制居住区内的噪声、电磁波干扰和强电场辐射,防止大气污染,研制高效率的新设备,寻求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形态和建筑构造,切实改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

16、积极改良生态环境,从节地、节水、节能、无公害、少污染、多植被考虑,合理组织安排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科学的良性循环系统。

五、加强建筑标准化工作

17、健全建筑标推化组织机构,完善建筑标淮化体系,包括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或施工、检验或验收等标准、规范、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发挥标准化工作在加强科学管理、组织工业化生产、规范建筑市场技术行为、保证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8、继续完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推相结合的建筑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建筑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

19、继续重点制定有关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强制性标准;

加速制定供建设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自愿采用的各种推荐性标准。

20、继续完善房屋建筑的摸数协调体系,加速制定各类建筑制品和设备的产品标推,提高建筑制品和设备的定型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21、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的特长制定高水平的企业技术标准。

建立、健全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组织机构,以增强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2、结合国情认真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

23、加强标准实施和实施监督工作,继续建立、完善工程和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逐步建立产品准用证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用户评价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制。

六、提高建筑的综合防灾能力

24、提高建筑物综合防御地震、火、风、洪水和地质破坏灾害的能力,根据当地不同灾种的风险程度和建(构)筑物重要性等级提出合理的设防标准。

25、在建筑规划和选址阶段应充分掌握灾害的背景资料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对策;

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应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加强防灾质量控制;

制定和执行灾后鉴定、评估和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

26、对多、高层建筑,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抗震、抗风结构体系,严格执行标准规范;

同时应积极研究隔震减振、消能和控制振动技术,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抗风技术,逐步推广应用。

加强建(构)筑物的震害预测研究。

27、积极开发无毒、不燃、难燃材料、制品和设备。

建筑设计与施工应严格执行防火标准规范,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尤应注重防火安全设计。

28、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规划和防灾设计,尤其注重防火、防水、防震、要切实考虑灾害发生时进行紧急救援和疏散避难设施建筑。

29、村镇建筑要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经济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要有利防灾,便于灾后自救和恢复重建。

30、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建(构)现物进行综合防灾管理,将防灾管理提高到动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先进水平。

七、重视建筑产品的节能工作

31、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必须执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在保证冬季室内热环境、改善夏季热舒适条件和坚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提高用能效率,要重视改善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室内热环境,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要扭转片面强调降低造价忽视使用功能和污染大气、浪费能源的倾向。

32、对于节能建筑,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朝向,采用合理建筑体型及窗墙类型,推广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围护结构,重点推广外保温墙体。

耍积极开展对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

33、优先采用节能型采暖、空调设备,合理确定供热(冷)指标。

加强管道保温,改善水系统的水力平衡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逐步实行住宅供暖系统按户计量取费,以及在新建筑中采用双管采暖系统并安装温控阀和热量计量。

34、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加速制定各项建筑节能标准,其中包括室内热环境标准,能耗定额标准等基础标准;

民用建筑采暖能耗检测,空调能耗检测等通用检测方法标准;

空调制冷机房远行等管理标准;

已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标准,各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夏热冬冷地区民用建筑节能及湿温热环境设计标准等。

加强对节能标准的实施和节能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35、研究开发节能保温门窗、门窗密封技术,遮阳隔热技术,外保温墙体成套技术,内保温墙体的墙面防裂以及热桥处理技术,屋面高效隔热保温防水技术,用户可自行调节的按实耗热量计量的仪表,采暖系统、节能型供热制冷系统设备、蓄冰空调系统设备、供热制冷系统远行调节及水力动态平衡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等。

八、加强建筑勘察工作,提高勘察技术水平

36、普及光电测量与电子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卫星大地定位系统(GPS),提高控制测量作业效率与观测质量。

研制自动化施工测量仪器,开发变形测量数据处理技术、全面提高工程测量水平。

37、发展和应用卫星遥感(RS)及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普及大比例尺地面测绘数字制图系统,推广使用数据库技术,提高地形测量水平。

进一步推广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拓宽非地形测量应用领城。

38、加速测绘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有重点地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

39、建立工程应用的3S技术体系,以适应重要工程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加强数值模拟技术在勘察工作中的应用。

4O、岩土工程勘察应与设计、施工、检测、监理密切结合,不断加强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结构与专业体制,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服务。

41、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测试的质量与水平,积极引用与开发功能强、性能好、智能化、适用可靠的测试、监测和物探仪器,确保勘察测试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适用性。

提高岩土工程的分析评价水平,注意总结地方经验,制定相应标准,组织开发CAD技术和建立岩土工程数据库。

加强岩土工程环境、地下空间利用、地下水控制等的研究,拓宽岩土工程服务领域。

43、发展地下水探、采、灌工程集成技术,将水文地质勘察与地下水开采及人工回灌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降低地下水开发成本,提高含水层调蓄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4、完善地下水环境评价及预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水环境监控和综合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逐步实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水质处理一体化。

45、开发地下水监测、预测与控制一体化技术和装置,加强地下水规划、保护和管理,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46、加强城市规划前期勘察及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预测预报与地质灾害的综合性防治技术;

开发低质量环境及有灾害背景城市的综合性防治技术;

建立低质量环境及有灾害背景城市的灾害防治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DSS);

做好城市规划前期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的工程控制新技术,最大程度降低和缓减城市地质灾害产生的损失,保证城市规划与地质环境取得最大程度协调一致。

九、推进建筑基础工程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进步

47、积极研究开发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及检测新技术;

利用工业废渣、地方材料,因地制宜地开发应用随石桩、灰渣桩、素混凝土桩等复合地基配套技术,低成本、高质量处理一般建筑物地基;

采用强夯法、排水固结法、振动碾压法、堆载预压法等处理新建筑区路基的大面积堆填和天然松软地基。

48、开发和完善高层、超高层和高耸构筑物大直径高承载能力灌注桩的成桩方法与工艺,推广桩底桩侧后压浆结合超声检测新技术;

开发减少泥浆污染的钻孔压灌桩及挖掘、挤扩钻扩等成桩法新工艺新设备;

积极推广泥浆处理技术与设备;

因地制宜发展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发展疏桩复合桩基和浅层处理与疏桩结合的复合桩基技术;

研究开发可靠的成桩检测技术。

49、研究开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设计计算方法与CAD软件,优化高层建筑基础选型,合理进行基础设计;

提高土性参数测试技术,发展变形控制设计理论方法,注重工程调试资料积累,提高基础工程设计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50、完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补强、纠倾、移位技术,完善相应设计及施工标准,经济可靠地实现建筑物增层、改造、修复。

51、开发和完善不同地质、环境、深度条件的基坑开挖支护和地下水控制技术;

因地制宜发展土钉、排桩、地下连续墙、锚杆、水平支撑、拱墙支护等技术;

因地制宜推广支护与永久性机构结合及逆作法、半逆作法施工技术;

研究解决施工中的环境监控和工程安全问题,实现信息化施工。

发展各种降水、回灌技术及基坑截水、隔水技术。

52、发展地下室混凝土自防水技术,开发高效防水堵漏新材料和通风去湿、防火配套技术,提高地下空间建造技术和使用功能。

研究发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顶管等地下施工技术。

十、发展先进适用的建筑结构与工艺体系

53、改进砖混建筑,提高抗震性能及保温隔热性能,改进施工工艺,完善配套机具,提高构配件标准化、通用化及工业化水平。

54、推广行之有效、经济实用的多层建筑结构体系。

多层建筑要积极发展混凝士空心小型砌块,因地制宜地改进与完善框架轻墙、轻钢轻墙、内浇外砌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研究开发大开间、大空间(户内无承重墙)住宅体系。

55、对于高层建筑,应根据不同要求,分别选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等结构体系。

积极推广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与预制叠合梁板技术。

56、积极开展对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筒中筒、巨型框架等结构体系,重点发展钢和混凝土混合的结构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体系。

57、单层房屋建筑要努力改善传统的板、梁(架)、柱体系,积极发展各种新型建筑体系,适当发展大柱网灵活厂房,推广定型化轻钢房屋体系。

多层工业建筑,推广采用现浇柱与预制梁板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体系,现浇整体预应力框架体系。

58、大跨度屋盖可采用钢结构和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大跨公共建筑要推广应用网架、网壳、悬索、压型钢板结构等空间结构体系。

逐步开展膜结构的应用研究。

59、研究解决钢结构和现场施工中的电脑放样、切割、焊接、除锈、涂漆等先进工艺与设备。

发展药芯焊丝自保护焊、惰性气体保护焊、自动半自动焊接设备、高强螺栓电动扳手和各种先进的检测装置。

研究开发张力结构和预应力新型钢结构。

十一、合理使用钢材、木材、水泥,改进施工及应用技术

60、推广应用高效经济的低合金钢筋,以及Ⅲ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低松弛钢丝、钢绞线等,研制推广H型钢、闭合型钢、冷弯型钢、稀土钢、彩色涂层钢板、镀锌板、锌铝合金板和模板用冷轧钢板和环氧涂敷钢筋等,研究解决钢结构的防锈技术、防水防火涂料技术,以满足建筑用钢的发展需要。

61、提高冷轧带肋钢筋在预应力中小构件和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广泛采用低松弛的高强钢丝、钢绞线,采用先进的锚夹具和张拉工具。

粗钢筋连接应广泛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继续发展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水平钢筋窄间隙焊和套筒冷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研究开发等强度钢筋螺纹连接技术。

62、合理利用木材,大力推广木质原料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型无味、无毒、防火、无蛀虫的建筑用人造板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竹材、植物茎、籽壳等资源。

63、合理使用水泥,推广散装水泥,结构工程应使用性能稳定的425、525及以上标号水泥或高性能水泥,增加高强、低碱、低热及其它特种水泥的生产与应用,严格执行水泥检验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64、重视建筑材料资源再生利用的研究,积极开展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和建筑废料的应用研究工作,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建材新产品,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十二、发展预拌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技术水平

65、推广预拌混凝土,提倡应用流态混凝土使用搅拌车和混凝土泵。

对运输、通讯和泵送施工机具,应注意配套,提高效率。

大中城市均应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预拌混凝土工厂,加速预拌混凝土的年增长幅度。

完善预拌混凝土生产,施工的标准和规范、规程。

66、调整、改造现有混凝土预制构件厂,以城市县镇为单位,抓好构件厂的合理布局、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生产工艺设备的综合技术改造,加强生产管理和质量监督,提高产品质量。

67、重视砂石生产的组织管理,严格贯彻执行砂石质量标准,建立工业化砂石生产供应基地,建立砂石质量的市场控制机制,切实提高砂石质量。

68、积极开发和应用各种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提高粉煤灰、磨细矿渣、F矿粉等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应用比例,以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外加剂、掺合料质量的检测和监督。

69、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牲及混凝土的各种施工性能。

承重结构混凝土平均强度等级达到C40;

重视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

)的研究工作;

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开发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研制开发轻质、高强、大流动度、免振捣自密且具有良好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

发展按高性能混疑土的指标设计与检验结构混凝土。

70、新型模板应向体系化、标推化、材料多样化、生产工业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

发展钢模、钢框木(竹)胶合模板与快拆支撑体系,研究改进大模、爬模、滑模、筒子模、飞模、压型钢板、隧道模等模板工艺技术与设备,发展提模技术,提高现浇混凝土施工工业化水平,满足清水混凝土的要求。

在继续推广门式、碗扣式支架的同时,研究开发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的支架与爬架。

十三、改革墙体和屋面,提高热工与防水性能

71、外墙与屋面应提高保温、隔热、防水等性能和装饰效果,内隔墙应满足要求,厨房卫生间应解决隔墙防潮、地面防水问题;

各种墙体和屋面均宜减轻自重、耐久可靠、方便施工。

72、禁止毁田烧砖,限制粘土砖的使用,要提高空心粘土砖的质量。

应因地制宜利用地方材料,积极研制与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73、发展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加气混凝土和利用轻骨料与工业废料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保温复合墙体和性能良好的轻质隔墙,扩大无机纤维(矿棉、岩棉、玻璃棉)制品等高效保温材料在墙体中的应用,开展新型泡沫砌块的研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墙保温、隔热防水性能。

74、屋面工程要积极采用高质量高性能的防水、隔热、耐久轻质的复合材料,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及防水性能,各种形式的屋面都要切实解决屋面渗漏问题。

开发新型彩色屋面瓦材。

75、发展防水性能良好,且易于施工的聚合物改性沥青与高分子防水材料,逐步取代纸胎沥青油毡。

研究开发倒铺法屋面,应用冷粘、自粘及热溶粘结等工艺。

十四、大力发展化学建材,加速开发中、高挡产品。

76、提高各种塑料管材、管件、门窗及各种新型化学建材,如地板、墙纸等装饰制品的质量,配套发展和改进内外墙、地面等建筑涂料、粘结剂和密封材料;

研究开发无公害、防污染、防开裂、防脱落等高性能的建筑材料。

77、合理使用饰面砖、马赛克和大理石、花岗岩、铝合金、不锈钢等板材制品和各种吊顶材料,合理使用各种玻璃(包括功能玻璃和深加工玻璃)制品;

研究开发聚碳酸板材及配套材料。

78、研究发展各种防火材料,尤其是防火、放毒化学建材,制订相应的检测标准和使用条件,建立国家级检测机构负责测试鉴定。

79、合理采用建筑幕墙,完善玻璃幕墙、金属幕墙、石材幕墙和组合幕墙的制作与安装工艺,解决其耐久性和安全使用问题,研究开发建筑幕墙使用的各种配套零附件及五金件和粘结密封材料。

要加强对使用期建筑幕墙的检测、维修、更新的监督管理。

研究开发装饰工程使用的小型机具和墙面清洗剂。

十五、发展建筑安装新技术、新工艺

80、依据结构特点和现场条件,大型结构构件和屋盖(网架、桁架、薄壳等)安装,可选用整体吊装、分段用装。

空中滑移、整体顶(提)升等施工方法。

发展由计算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顾同步提升技术,采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桅杆整体吊装技术和无锚点吊装技术。

81、发展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药芯焊丝自保护焊等焊接工艺和大型容器专用的全位置自动焊。

采用可记录超声波深伤、热磁场探伤、γ射线全息照相等检测技术。

发展圆柱型储罐倒装施工和干式气柜建造技术。

82、提高管道安装的工厂或现场预制水平,开发复塑型管材和管材加工设备。

研究开发水下穿越、不挖土敷设、长距离输送、胀插连接等管道施工新技术。

83、提高通风空调的风管及配件的机械化制作水平,发展柔性连接和无法兰连接,研制开发先进的调试仪器,提高调试水平。

84、提高电气仪表安装调试水平,发展快速接头、高效油压钳和导电酯等导线连接技术,研究开发集成化自控仪器安装调试技术、电梯预检预调及整机调试技术。

十六、提高建筑企业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85、建筑企业的机械装备应按专业或工种配套,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要调整装备结构,提高装备素质。

在企业的装备更新改造中,应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以高新技术的产品取代质量低、性能差、能耗高、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