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830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广东省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7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阅读07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

“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

“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

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

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

我。

②甃结:

砖块建筑。

③聚足:

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

来回走动。

⑤震凌冲激:

指江水侵凌撞击。

⑥旧人:

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次:

排列

B.芜秽充斥秽:

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

失意

D.起佐郡起:

起任

【答案】A

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答案】D

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

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

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答案】B

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

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3分)

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3分)

译:

【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

(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

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

“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

“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文言文译文】

延祐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

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

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山者并不觉得它有危险。

这亭子大概是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

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

到了牧羊亭,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

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

询问守亭者,则说:

“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

”于是大家只好含怒又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

他说:

“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为之动摇。

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没有这座山峰,如何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

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

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颇为时人所排挤。

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

李侯不屑与他们计较。

(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

来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已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

“汝何知?

”先生答曰:

“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

“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

“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

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

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豫:

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

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

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归:

归还。

答案:

D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答案:

A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

“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

.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详细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

(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

(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

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

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

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

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

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

”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

”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

”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

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

“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

”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

”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

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

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

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

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

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

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

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

《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

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

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

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

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

钱忠介公的子孙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

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

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

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

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

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

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

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

①誳:

弯曲。

②河上:

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③涔:

积水。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

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

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

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

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

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

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

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

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

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

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

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

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

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

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

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

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

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略:

简略

【答案】D

略:

指大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次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答案】D

D项大意是“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一、二两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所以不能用“然”来连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答案】B

文中用周公、齐桓、曹子三个例证是为了论证:

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人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