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48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贞观之治

授课人:

何丽媛

【学习目标】

1、掌握唐朝的建立以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

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唐朝的建立:

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2、贞观之治:

(1)原因:

①吸取的教训;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④提倡节俭;⑤合并;⑥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2)结果: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动脑筋:

读一下课本第8页唐太宗的那段话,想一想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3、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

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讨论:

汉朝时也出现过类似于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你能说出是什么局面吗?

然后比较一下这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点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

(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结合课本第9页的小字部分,找几名同学来排演一下当时的情景,我们也感觉一下唐太宗那种虚心纳谏的美德。

2、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系统总结: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五、巩固训练

1、隋朝从建立到灭亡共存在了

A、35年B、36年C、37年D、38年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

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5、你能说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元盛世

授课人:

畅玉清

【学习目标】

1、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以及经济上繁荣的表现的知识。

2、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学习重点】开元盛世;唐都长安。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政治上(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

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2、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

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

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

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

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著名的)。

⑶商业:

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扬州和。

②长安:

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了解: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后在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907年唐朝灭亡。

二、合作探究:

(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句诗赞颂的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什么盛世局面?

你能归纳一下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三、拓展延伸:

(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结合课本15页唐朝长安平面图,根据你所居住的城镇或村庄设计一张建筑布局图。

并发挥一下你的想象,构建一座你心目中的美好家园。

四、系统总结: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五、巩固训练:

1、“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唐玄宗励精图治B、唐玄宗崇尚节俭

C、有贤臣魏征为其处理政事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关于唐朝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饮茶之风盛行全国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在越窑可以买到最好的青瓷制品D、长安城内的居民居住在坊里

3、唐朝全盛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4、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重心的南移

授课人:

李亚楠

学习目标:

1、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3、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关注当今经济的发展。

学习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56页的内容

⑴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⑵一句话总结南方农业发展的概况。

⑶标划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2、阅读教材57页的内容,标划出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

3、阅读教材58页

⑴总结宋代南方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可组内讨论)

⑵描绘一下临安的商业发达的情况。

⑶标划并记住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政府的政策、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

出现于何时何地?

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4、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你认为哪些条件促成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

何时完成?

(三)拓展延伸

想一想,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我国古代自唐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超过北方,又具备了哪些因素?

你觉得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基础基础

 农业发展     手工业兴旺    商业繁荣

基础

2、方法总结:

学习经济方面的内容应注意哪些要素?

(五)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B、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C、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发展

D、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最早应出现于我国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3、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宋代商业的发展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以下关于宋朝海外贸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B、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欧洲和非洲东海岸

C、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D、南宋时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5、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铸造钱币的金属紧缺B、商业活动频繁

C、江南经济的发展D造纸技术成熟

6、阅读下列材料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朝廷故都时,实仰东南赋。

”——南宋诗人陆游

请回答:

1料中的“苏湖”“故都”分别指今天的哪儿?

 

2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史实?

这种局面形成于何时?

 

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六)当堂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授课人:

高芳

学习目标:

1、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忽必烈建立元朝、水陆交通的发展、中外交往等基本史实际。

2、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概括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3、探讨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66—67页回答:

⑴蒙古族生活在()上,()统一蒙古。

()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建立蒙古国。

3考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可组内讨论)

4()年 ()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即今()

⑷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思考文天祥为什么受人尊重?

2、阅读课本68—69页

⑴元朝的水路运输有哪两种方式?

你能描述下运输的路线吗?

⑵读69页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元朝政府是怎样对全国进行有郊管辖的?

⑶元朝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①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③黄河流域的()()与汉族融合④新的民族()形成。

(二)合作探究

我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

⑴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你认为毛泽东的评价正确吗?

说明你的理由。

⑵元朝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⑶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什么作用?

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⑷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两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元朝的民族融合有什么新特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元朝民族融合的史实,结合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有关知识和当今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现实,你有什么启示?

(四)系统总结

要点回扣:

三个时间:

年、年、年

三个人物:

、、 

四件大事:

①统一蒙古②建立元朝③行省制度④民族融合

(五)巩固训练

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业绩的是①统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下列历史人物实现国家统一的是

A、赵匡胤B、元昊C、铁木真D、忽必烈

3、元朝商业繁荣,其中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是

A、长安B、泉州C、大都D、杭州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5、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是在

A、西汉B、东汉C、唐朝D元朝

6、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圳特区远影响。

主要是指这一制度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7、“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D、民族融合发展

8、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到江南贩运棉布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D、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9、读课本第4、68页两幅运河图,回答:

⑴两朝的运河有何不同?

 

⑵两朝开通运河的目的各是什么?

在位的皇帝是谁?

 

⑶两朝运河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⑷大运河要古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你认为今天还有利用价值吗?

举例说明。

 

(六)当堂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明朝君权的加强

授课人:

力尚

学习目标:

1、识记明朝的建立:

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3、从概念上理解何为“八股文”并正确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学习重点: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目的,分析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对社会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元朝灭亡的原因,并在课本上标画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定都等相关知识。

2、归纳记忆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可组内讨论完成)

3、何为“靖难之役”在课本上标画并记忆迁都北京的时间、在位皇帝、目的。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1)丞相之职是哪个皇帝时开始设立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

(2)让同学们看课本89页关于特务的小字资料,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小品,以加深理解设特务机构的目的,及其职能。

(3)何为“八股文”,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的知识,总结科举制从隋朝创立到明朝的发展,全面认识科举制在封建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

(2)措施(3)靖难之役到迁都北京

2、方法归类:

归纳学习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应从几方面入手?

(五)巩固训练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A、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赵匡胤C、隋文帝杨坚D、明太祖朱元璋

4、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B、设六部分理朝政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八股取士

5、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

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

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6、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君主集权的强化

授课人:

安美慧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 通过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学习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习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2、标画并记忆清朝设军机处的目的、时间、职责、标志。

3、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时间、后果。

(可组内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1)试做教材100页的动脑筋,并谈谈努尔哈赤在满洲兴起中的作用。

 

(2)试概括归纳清初加强君权的措施?

并与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作比较,由此你看出什么问题?

 

(3)文字狱自古就有,谈谈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文字狱。

 

(三)拓展延伸:

结合教材所学,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与弊?

 

(四)系统总结: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2、君主集权的强化:

设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五)巩固训练:

1、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帝D、乾隆帝

2、清朝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0

A、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B、设六部C、军机处的设置D、内阁的设置

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后金

A、

B、

C、

D、

4、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

5、阅读下列材料:

“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清赵翼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中的办事大臣?

(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

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设有何影响?

 

6、阅读下列材料:

“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

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政府却在“维”“止”二字上做文章。

结果查嗣庭被押回京,关进监狱,病死于狱中。

雍正帝气恨难消,命人戮尸示众。

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六)当堂反思:

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