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00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3 大小:26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3页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3页
亲,该文档总共2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2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docx

向秀郭象着庄子注

郭象莊子注標碼本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制作

說明:

1.標碼文本包括《莊子》原文和郭象注。

2.本標碼本所使用的文本及其分篇、分段均以郭慶藩所撰,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爲依據,涉及重要文字歧義的校語,酌情保留,用漢語順序數位表示。

3.《莊子》本文的標碼按照篇、段、句的劃分逐層用阿拉伯數字標注,不同層次用“.”間隔。

4.《莊子》本文以外的內容,用相應的中文拼音的第一個聲母表示,如:

G表示郭象注,X表示序文,GX表示郭象序。

5.根據郭象注,一句話有可能被分成幾個標碼單元,也有可能幾個句子構成一個標碼單元,每個最小標碼單元在50字以內,最多不超過60字(不含標點)。

6.郭象序文按照分段、分句的層次標碼。

7.郭象注文“G”前面的標碼和相應的《莊子》本文相一致,“G”之後的數位代表郭象注文的分句。

8.一些郭象注所對應的《莊子》本文篇幅比較長,需要拆分成最小的編碼單位,用“()”和“-”表示郭象注的起止。

如“1.6.(2-7)G3”表示:

第1篇第6段第2至7單元郭象注的第三句單元;“1.(8.1-9.1)G1”表示:

第1篇第8段第1單元至第9段第一句單元郭象注的第1單元。

9.本標碼的製作僅為研讀和討論的方便,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莊子序  河南郭象子玄撰

  

GX1.1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雖無會而獨應者也。

GX1.2夫應而非會,則雖當無用;言非物事,則雖高不行;與夫寂然不動,不得已而後起者,固有間矣,斯可謂知無心者也。

GX1.3夫心無為,則隨感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

GX1.4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豈曾設對獨遘而遊談乎方外哉!

GX1.5此其所以不經而為百家之冠也。

  GX2.1然莊生雖未體之,言則至矣:

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GX2.2其言宏綽,其旨玄妙。

GX2.3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

GX2.4故曰不知義之所適,倡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哺而熙乎澹泊,鼓腹而遊乎混芒

(一)。

GX2.5至(人)〔仁〕

(二)極乎無親,孝慈終於兼忘,禮樂復乎已能,忠信發乎天光。

用其光則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長(三)也。

  GX3.1故其長波之所蕩,高風之所扇,暢乎物宜,適乎民願。

GX3.2弘其鄙,解其懸,灑落之功未加,而矜誇所以散。

故觀其書,超然自以為已當,經崑崙,涉太虛,而遊惚怳之庭矣。

GX3.3雖復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攬其餘芳,味其溢流,彷彿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遠情而玩永年者乎!

GX3.4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也。

    【校】

(一)芒字宋趙諫議本作茫。

(二)仁字依古逸叢書覆宋本改。

(三)源流深長趙諫議本作源深流長。

1.0《內篇.逍遙遊第一》

1.0G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

 

1.1.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1.1.2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1.1.1G1鵬鯤之實,吾所未詳也。

1.1.1G2夫莊子之大意,在乎逍遙遊放,無為而自得,故極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適。

1.1.1G3達觀之士,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不足事事曲與生說。

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知耳。

1.1.2G1非冥海不足以運其身,非九萬裏不足以負其翼。

此豈好奇哉?

1.1.2G2直以大物必自生於大處,大處亦必自生此大物,理固自然,不患其失,又何處心於其間哉。

1.2.1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1.2.2去以六月息者也。

」1.2.3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1.2.1G夫翼大則難舉,故搏扶搖而後能上,九萬裏乃足自勝耳。

既有斯翼,豈得決然而起,數仞而下哉!

此皆不得不然,非樂然也。

1.2.2G夫大鳥一去半歲,至天池而息;小鳥一飛半朝,搶榆枋而止。

此比所能則有閒矣,其於適性一也。

1.2.3G此皆鵬之所憑以飛者耳。

野馬者,遊氣也。

1.2.4G1今觀天之蒼蒼,竟未知便是天之正色邪,天知為遠而無極邪。

1.2.4G2鵬之自上以視地,亦若人之自地視天。

則止而圖南矣,言鵬不知道裏之遠近,趣足以自勝而逝。

1.3.1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1.3.2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掊風;背負責天而草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1.3.1G1此皆明鵬之所以高飛者,翼大故耳。

1.3.1G2夫質小者所資不待大,則質大者所用不得小矣。

1.3.1G3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極,各足稱事,其濟一也。

1.3.1G4若乃失乎忘生之(主)【生】而營生於至當之外,事不任力,動不稱情,則雖垂天之翼不能無窮,決起之飛不能無困矣。

1.3.2G夫所以乃今將圖南者,非其好高而慕遠也,風不積則夭閼不通故耳。

此大鵬之逍遙也。

1.4.1蜩與學鳩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溪以之九萬裏而南為?

』1.4.2適莽蒼者,三凔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1.4.3之二蟲又何知!

1.4.1G苟足於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而榮願有餘矣。

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1.4.2G所適彌遠,則聚糧彌多,故其翼彌大,則積氣彌厚也。

1.4.3G二蟲,謂鵬蝦也。

對大於小,所以均異趣也。

夫趣之所以異,豈知異而異哉?

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

自然耳,不為也。

此逍遙之大意。

1.5.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1.5.2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蛇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1.5.3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樁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1.5.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1.5.1G1物各有性,性各有極,皆如年知,豈跂尚之所及哉!

1.5.1G2自此已下至於列子,歷舉年知之大小,各信其方,未有足以相傾者也。

1.5.1G3然後統以無待之人,遺彼忘我,冥此群異,異方同得而我無功名。

1.5.1G4是故統小大者,無小無大者也;苟有乎大小,則雖有大鵬之與斥鴳,宰官之與禦風,同為累物耳。

1.5.1G5齊死生者,無死無生者也;苟有乎死生,則雖大椿之與蟪蛄,彭祖之與朝菌,均於短折耳。

1.5.1G6故遊於無小無大者,無窮者也;冥乎不死不生者,無極者也。

1.5.1G7若夫逍遙而繫於有方,則雖放之使遊而有所窮矣,未能無待也。

1.5.(2-4)G1夫年知不相及若此之懸也,比於眾人之所悲,亦可悲矣。

而眾人未嘗悲此者,以其性各有極也。

1.5.(2-4)G2苟知其極,則毫分不可相跂,天下又何所悲乎哉!

1.5.(2-4)G3夫物未嘗以大欲小,而必以小羨大,故舉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羨欲所及,則羨欲之累可以絕矣。

1.5.(2-4)G4夫悲生於累,累絕於悲去,悲去而性命不安者,未之有也。

1.6.1湯之問棘也是已。

1.6.2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1.6.3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脩者,其名為鯤。

1.6.4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1.6.5斥鴳笑之曰:

『彼且溪適也?

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翺翔蓬蒿之閒,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溪適也?

』1.6.7此小大之辯也。

1.6.1G湯之問棘,亦雲物各有極,任之則條暢,故莊子以所問為是也。

1.6.(2-7)G1各以得性為至,自盡為極也。

1.6.(2-7)G2向言二蟲殊異,故所至不同,或翺翔天池,或畢至榆枋,則各稱體而足,不知所以然也。

1.6.(2-7)G3今言小大之辯,各有自然之素,記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不悲所以異,故再出之。

1.7.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1.7.2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1.7.3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7.4定乎內外之分,1.7.5辯乎榮辱之竟,1.7.6斯已矣。

1.7.7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1.7.8雖然,猶有未樹也。

1.7.9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

1.7.10旬有五日而後反。

1.7.11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1.7.12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1.7.1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1.7.14故曰,至人無己,1.7.15神人無功,1.7.16聖人無名。

1.7.1G亦猶鳥之自得於一方也。

1.7.2G未能齊,故有笑。

1.7.3G審自得也。

1.7.G內我而外物。

1.7.5G榮己而辱人。

1.7.6G亦不能復過此。

1.7.7G足於身。

故閒於世也。

1.7.8G為能自是耳,未能無所不可也。

1.7.9G泠然,輕妙之貌。

1.7.10G苟有待焉,則雖禦風而行耳,不能以一時而周也。

1.7.11G自然禦風行耳,非數數然求知也。

1.7.12G非風則不得行,斯必有待也。

唯無所不成者無待耳。

1.7.13G1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

1.7.13G2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1.7.13G3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

1.7.13G4故大鵬之能高,斥鴳之能下,樁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

1.7.13G5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

1.7.13G6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順萬物之性也;禦六氣之辯者,即是遊變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則何往之有窮哉!

所禦斯乘,又將惡乎待哉!

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遙也。

1.7.13G7苟有待焉,則雖列子之輕妙,猶不能以無風而行,故必得其所待,然後逍遙耳,而況大鵬乎!

1.7.13G8夫唯與物冥而循大變者,為能無待而常通,豈【獨】自通而已哉!

又順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則同於大通矣。

1.7.13G9故有待無待,無所不能齊也;至於各安其性,天機自張,受而不知,則無所不能殊也。

夫無待猶不足以殊有待,況有待者之巨細乎!

1.7.14G無己,故順物,順物而至矣。

1.7.15G夫物未嘗有謝生於自然者,而必欣賴於針石,故理至則迹滅矣。

今順而不助,與至理為一,故無功。

1.7.16G聖人者,物得性之名耳,為足以名其所以得也。

1.8.1堯讓天下於許由曰: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1.8.2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1.9.1許由曰: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1.9.2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

名者實之賓也。

吾將為賓乎?

1.9.3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1.9.4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1.9.5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1.(8.1-9.1)G1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

1.(8.1-9.1)G2今許由方明既治則無所待之,而治實由堯,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尋其所況。

1.(8.1-9.1)G3而或者遂雲:

治之而治者堯也,不治而堯得以治者許由也,斯失之遠矣。

1.(8.1-9.1)G4夫治之由乎不治,為之出乎無為也,取於堯而足,豈借之許由哉!

1.(8.1-9.1)G5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於當塗,【當塗】者自必於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1.9.2G1夫自任者對物,而順物者與物無對,故堯無對於天下,而許由與稷契為匹矣。

1.9.2G2何以言其然邪?

夫與物冥者,故群物之所不能離也。

是以無心玄應,唯感之從,汎乎若不繫之舟,東西之非己也,故無行而不與百姓共者,亦無往不為天下之君矣。

以此為君,若天下自高,實君之德也。

1.9.2G3若獨亢然立乎高山之頂,非夫人之有情於自守,守一加之偏尚,何得專此!

1.9.2G4此故俗中之一物,而為堯之外臣耳。

若以外臣代乎內主,斯有為君之名而無任君之實也。

1.9.3G性各有極,苟足其極,則餘天下之財也。

1.9.4G君之無用,而堯獨有之。

明夫懷豁者無方,故天下樂推而不厭。

1.9.5G1庖人屍祝,各安其所司;鳥獸萬物,各足於所受;帝堯許由,各靜其所遇;此乃天下之至實也。

各得其實,又何所為乎哉?

自得而已矣。

1.9.5G2故堯許之行雖異,其於逍遙一也。

  

1.10.1肩吾問於連叔曰:

『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

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1.11.1連叔曰:

『其言謂何哉?

1.12.1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冗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1.12.2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1.12.3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1.(10.1-12.1)G1此皆寄言耳。

1.(10.1-12.1)G2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

1.(10.1-12.1)G3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

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

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

1.(10.1-12.1)G4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將明世所無由識,故乃託之於絕垠之外,而推之於視聽之表耳。

處子者,不以外傷內。

1.12.2.G俱食五穀而獨為神人,明神人者非五穀所為,而特稟自然之妙氣。

1.12.3G1夫體神居靈而窮理極妙者,雖靜默閒堂之裡,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兩儀而禦六棄,同人群而驅萬物。

1.12.3G2茍無物而不順,則浮雲斯乘矣﹔無形而不載,則飛龍斯禦矣。

1.12.3G3遺身而自得,雖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是以雲其神凝也。

其神凝,則不凝者自得矣。

1.12.4G3世皆齊其所見而斷之,豈嘗信此哉!

1.13.1連叔曰:

『然。

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

豈唯形骸有聾盲哉?

夫知亦有之。

1.13.2是其言也,猶時女也。

1.13.3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1.13.4之人也,物莫之傷,1.13.5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1.13.6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1.13.7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1.13.1G不之至言之極妙,而以為狂而不信,此知之聾盲也。

1.13.2G謂此接輿之所言者,自然為物所求,辦知之聾盲者為無此理。

1.13.3G1夫聖人之心,極兩儀之至會,窮萬物之妙數。

故能體化合變。

無往不可,磅礡萬物,無物不然。

世以亂故求我,我無心也。

我苟無心,亦何為不應世哉!

1.13.3G2然體玄而極妙者,其所以會通萬物之性,而陶鑄天下之化,以成堯舜之名者,常以不為為之耳。

孰弊弊焉勞神苦思,以事為事,然後能乎!

1.13.4G夫安於所傷,則傷不能傷;傷不能傷,而物亦不傷之也。

1.13.5G無往而不安,則所在皆適,死生無變於己,況溺熱之間哉!

故至人之不嬰乎禍難,非避之也,推理直前而自然與吉會。

1.13.6G堯舜者,世事之名耳;為名者,非名也。

故夫堯舜者,豈直堯舜而已哉?

必有神人之實焉。

今所稱堯舜者,徒名其塵垢秕糠耳。

1.13.7G1夫堯之無用天下為,亦猶越人之無所用章甫耳。

1.13.7G2然遺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

天下雖宗堯,而堯未嘗有天下也,故窅然喪之,而嘗遊心於絕冥之境,雖寄坐萬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遙也。

1.13.7G3四子者,蓋寄言以明堯之不一於堯耳。

夫堯實冥矣,其跡則堯也。

自跡觀冥,內外異域,未足怪也。

1.13.7G4世徒見堯之為堯,豈識其冥哉!

  

1.14.1惠子謂莊子曰:

『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1.15.1莊子曰:

『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

1.15.2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

聚族而謀曰:

『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客得之以說吳王。

1.15.3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1.15.4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1.15.5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1.15.1G其藥能令手不拘坼,故常漂絮於水中也。

1.15.5G蓬,非直達者也。

1.15.(1-5)G此章言物各有宜,苟得其宜,安往而不逍遙也。

1.16惠子謂莊子曰:

『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

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1.17.1莊子曰:

『子獨不見狸狌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

1.17.2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雲。

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

1.17.3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若哉!

1.17.(1-3)G夫大小之物,苟失其極,則利害之理均;用得其所,則物皆逍遙也。

 

2.0齊物論第二

  2.0G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

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

  2.1.1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2.1.2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2.1.3今之隱机者,非昔之隱机者也。

  2.1.1G同天人,均彼我,故外無與為歡,而荅焉解體,若失其配匹。

  2.1.2G1死灰槁木,取其莫無情耳。

2.1.2G2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

2.1.2G3故止若立枯木,動若運槁枝,坐若死灰,行若遊塵。

2.1.2G4動止之容,吾所不能一也;其於無心而自得,吾所不能二也。

  2.1.3G子游嘗見隱机者,而未有若子綦也。

  2.2.1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2.2.2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2.2.1G1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

2.2.1G2故都忘外內,然後超然俱得。

  2.2.2G1籟,簫也。

2.2.2G2夫簫管參差,宮商異律,故有短長高下萬殊之聲。

2.2.2G3聲雖萬殊,而所稟之度一也,然則優劣無所錯其閒矣。

2.2.2G4況之風物,異音同是,而咸自取焉,則天地之籟見矣。

  2.3子游曰:

「敢問其方。

  2.4.1子綦曰: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2.4.2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

2.4.3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2.4.4山林之畏佳,2.4.5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2.4.6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2.4.7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2.4.8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2.4.9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刀刀〕(二乎)?

  2.4.1G1大塊者,無物也。

2.4.1G2夫噫氣者,豈有物哉?

2.4.1G3氣塊然而自噫耳。

2.4.1G4物之生也,莫不塊然而自生,則塊然之體大矣,故遂以大塊為名。

  2.4.2G言風唯無作,作則萬竅皆怒動而為聲也。

  2.4.3G長風之聲。

  2.4.4G大風之所扇動也。

  2.4.5G此略舉眾竅之所似。

  2.4.6G此略舉(異)〔眾〕竅之聲殊。

  2.4.7G夫聲之宮商雖千變萬化,唱和大小,莫不稱其所受而各當其分。

  2.4.8G濟,止也。

烈風作則眾竅實,及其止則眾竅虛。

虛實雖異,其於各得則同。

  2.4.9G調調(刁刁)〔刀刀〕,動搖貌也。

言物聲既異,而形之動搖亦又不同也。

動雖不同,其得齊一耳,豈調調獨是而(刁刁)〔刀刀〕獨非乎!

  2.5子游曰:

「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

敢問天籟。

  2.6.1子綦曰: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2.6.2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2.6.1G1此天籟也。

2.6.1G2夫天籟者,豈復別有一物哉?

2.6.1G3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

2.6.1G4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

2.6.1G5然則生生者誰哉?

2.6.1G6塊然而自生耳。

2.6.1G7自生耳,非我生也。

2.6.1G8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

2.6.1G9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

2.6.1G10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

2.6.1G11〔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

2.6.1G12而或者謂天籟役物使從己也。

2.6.1G13夫天且不能自有,況能有物哉!

2.6.1G14故天者,萬物之總名也,莫適為天,誰主役物乎?

2.6.1G15故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此天道也。

  2.6.2G1物皆自得之耳,誰主怒之使然哉!

2.6.1G2此重明天籟也。

  2.7.1大知閑閑,小知閒閒;2.7.2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7.3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2.7.4與接為搆,日以心鬥。

縵者,窖者,密者。

2.7.5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2.7.6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2.7.7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2.7.8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2.7.9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2.7.10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2.7.11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2.7.12樂出虛,蒸成菌。

2.7.13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2.7.14已乎,已乎!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2.7.1G此蓋知之不同。

  2.7.2G此蓋言語之異。

  2.7.3G此蓋寤寐之異。

  2.7.4G此蓋交接之異。

  2.7.5G此蓋恐悸之異。

  2.7.6G此蓋動止之異。

  2.7.7G其衰殺日消有如此者。

  2.7.8G其溺而遂往有如此者。

  2.7.9G其厭沒於欲,老而愈洫,有如此者。

  2.7.10G其利患輕禍,陰結遂志,有如此者。

  2.7.11G此蓋性情之異者。

  2.7.12G此蓋事變之異也。

自此以上,略舉天籟之無方;自此以下,明無方之自然也。

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則形雖彌異,其然彌同也。

  2.7.13G日夜相代,代故以新也。

夫天地萬物,變化日新,與時俱往,何物萌之哉?

自然而然耳。

  2.7.14G言其自生。

  2.8.1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是亦近矣,2.8.2而不知其所為使。

2.8.3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2.8.4可行己信,2.8.5而不見其形,2.8.6有情而無形。

2.8.7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2.8.8吾誰與為親?

2.8.9汝皆說之乎?

其有私焉?

2.8.10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2.8.11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2.8.12其遞相為君臣乎?

2.8.13其有真君存焉?

2.8.14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2.8.15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

2.8.16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2.8.17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2.8.18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2.8.19人謂之不死,奚益!

2.8.20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2.8.21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2.8.22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2.8.23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與有焉。

2.8.24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2.8.25是以無有為有。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柰何哉!

  2.8.1G1彼,自然也。

2.8.1G2自然生我,我自然生。

2.8.1G3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豈遠之哉!

  2.8.2G凡物云云,皆自爾耳,非相為使也,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