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32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docx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急诊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使用)

Ⅰ前言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以危重病未主要研究对象,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结合为基础,以应用现代化的监测及干预性技术为方法,对危重病人进行更全面的研究,通过对危重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而最终提高危重病人生存率为目的的医学专业学科。

危重病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重症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普及有关知识和提高救治水平,培养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人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向21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0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为4:

1。

四教材:

《危重病监护治疗学》,遵义医学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危重病医学教研室自编教材。

Ⅱ正文

第二章重症监测治疗病室

一教学目的

   能够理解重症监测治疗病室的日常工作内容,了解ICU的构成及人员配置。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ICU的构成、体制、人员及设备的配置。

(二)熟悉ICU的收治对象及日常工作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讲解重症监测治疗病室的日常工作内容。

(二)ICU的收治对象及日常工作内容。

第三章体液平衡失常的诊治

一教学目的

结合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学习体液平衡失常在临床中分析与诊治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危重病临床上常见的低渗性缺水、高钾血症、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上述症状的病因。

(三)了解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以及在临床中使用分析。

三教学内容

(一)复习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体液失常、酸碱失衡的生理基础。

(二)体液代谢失调,重点低渗性缺水、高钾血症。

(三)酸碱平衡失调,重点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四)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血液气体监测

一教学目的

学习血液气体监测的有关参数,以便在危重症和急救时判断病情的急缓。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液气体监测中的(包括有创和无创)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

(二)熟悉P50、A-Ado2的临床意义及相关的氧离曲线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有创血气监测和无创血气监测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血液气体监测中的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

(二)氧分压、氧饱和度、P50、氧含量之间的关系。

(三)无创血气监测中的氧饱和度的方法,呼气末无创监测二氧化碳的方法和曲线意义。

第五章呼吸功能监测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进一步认识呼吸功能监测各参数,及其临床意义,以指导在危重病和急救医学中运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功能监测中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最大自主通气量、用力肺活量及肺的顺应性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二)掌握呼吸功能监测在抢救急危病症时的分析运用。

(三)了解呼吸功能监测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肺通气功能监测:

静态肺容量、动态肺容量和用力呼气流量受限的机制。

图解流量-容量曲线。

(二)肺换气功能监测。

(三)呼吸动力学监测:

呼吸动力、胸和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图解正常P-V和F-V环的意义和分析方法。

(四)呼吸功能监测的意义,主要表述在急危重症方面的临床意义。

 

第六、七章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教学目的

能够对患者的循环功能状态作出评价,对循环功能障碍作出诊断。

学习循环功能监测技术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二)熟悉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的测定方法(创伤和无创伤两种)

(三)了解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循环功能监测的方法,包括临床观察、仪器测定等。

(二)循环功能监测常用指标的概念(或定义)、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循环功能监测(有创和无创)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氧代谢状况,及早发现组织、器官水平的氧代谢异常,为治疗提供帮助。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二)了解全身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

(三)了解脑氧供需平衡监测的临床意义。

(四)了解心肌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讲解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二)了解全身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

(三)了解脑氧供需平衡监测的临床意义。

(四)了解心肌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

 

第九章气道管理

一教学目的

气道管理的临床意义和临床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气道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二)了解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喉罩、食道阻塞式通气道、咽气管气道。

(三)了解各种气道的使用方法和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气道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二)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喉罩、食道阻塞式通气道、咽气管气道。

(三)各种气道的使用方法和临床意义。

第十章机械通气与呼吸支持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呼吸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呼吸机的治疗指征、参数调节、相关的并发症、撤机时机和方式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呼吸机的工作原理

(二)熟悉呼吸机的各种模式、各种参数意义及相应调节方式

(三)掌握呼吸机的治疗指征、相关的并发症、撤机时机和方式

三教学内容

(一)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及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二)讲解间歇正压、呼气末正压、持续气道正压、间歇指令通气、反比通气、压力控制通气、

压力限定通气等特殊通气方式的概念与其意义

(三)机械通气的适应证、禁忌证、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实施方法、撤机指征及方法,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十一章呼吸衰竭

一教学目的

了解呼吸衰竭的基本知识,熟悉治疗方面的一些知识,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分型和主要发病机理和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分型和主要发病机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及其主要临床表现;呼吸衰竭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二)熟悉氧疗的适应证和措施的选择;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了解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呼吸衰竭的定义及分型;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三)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缺氧的临床表现、CO2潴留的临床表现、肺性脑病

(四)其他组织器官损害:

1MODS防治

2脑水肿的预防与治疗

 3肾血流量的维持

 4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5各种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维持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Ⅱ型呼吸衰竭):

1治疗原发病、祛除诱因

2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4纠正电解质紊乱

5心力衰竭的治疗

第十三章急性心力衰竭

一教学目的

了解心力衰竭基本知识,熟悉病因、发病机制及其辅助检查,掌握心力衰竭的

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常见病因和诱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二)熟悉急性心衰的常见病因

(三)掌握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三教学内容

(一)介绍心力衰竭的定义、不同的分类方法,重点讲解左心衰竭与右心衰竭的异同点。

(二)分析急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和诱因。

(三)介绍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四)分别讲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五)介绍心力衰竭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及诊断依据。

(六)分别讲解左心衰竭、右心衰竭时的主要鉴别诊断,重点为左心衰竭与肺部疾病的鉴别。

(七)从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分析其预防、治疗方法。

(八)重点讲解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迅速纠正缺氧;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加强心脏收缩力。

第十二章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了解近年来的进展与争议焦点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历史

(二)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病因、临床分期

(三)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一)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病例讨论,加深对急性呼吸窘道综合征的了解。

第十四章危重病人的感染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危重病人感染因素及危重病人感染的病理生理的学习,掌握危重病人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掌握几种常见危重病人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危重病人感染的病理生理

(二)熟悉危重病人感染的感染因素

(三)掌握危重病人感染及几种常见危重病人感染(如:

脓毒症、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教学内容

(一)目前危重病人感染的现状

(二)危重病人的感染因素(包括病人因素、医源性因素及环境因素)

(三)危重病人感染的病理生理

(四)危重病人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五)危重病人感染的治疗

(六)常见危重病人的几种感染(包括脓毒症、肺部感染、腹部感染、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十五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一教学目的

在了解MODS历史概况的基础上熟悉MODS的发病机制,重点掌握MODS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诊断,熟悉MODS的治疗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MODS提出的历史概况

(二)熟悉MOD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三)掌握SIRS的诊断标准,掌握MODS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三教学内容

(一)MODS的概念

(二)MODS的历史概况及现状

(三)MODS与其他器官衰竭的区别

(四)MODS的病因及分型

(五)MODS的发病机制

(六)多器官功能变化特点

(七)MODS的诊断标准,MODS的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休克

一教学目的

能够对各种休克作出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休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二)熟悉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

掌握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过敏性休克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休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

掌握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过敏性休克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第十七章ICU病人的镇静、镇痛和肌松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ICU病人的镇静、镇痛和肌松的认识,了解它对ICU病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必要性。

(二)熟悉镇静、镇痛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三)了解镇静、镇痛整顿程度的监测与评价。

(四)了解肌松药在ICU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讲解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必要性。

(二)镇静、镇痛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三)镇静、镇痛整顿程度的监测与评价。

(四)肌松药在ICU的应用。

第十八章危重病人的营养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理解营养支持是危重病人综合治疗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营养支持的基本概念和营养支持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危重病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二)熟悉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营养状态评价的指标。

(三)掌握肠内、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及并发症。

三教学内容

(一)热量和营养的正常需求,危重病人的代谢变化带来的营养问题。

(二)补充营养的途径、方法及组成。

(三)肠内、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及并发症。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

第一临床学院危重病医学教研室。

二组织内容:

教案讲义审核、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核心内容课堂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介绍为主,一般内容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

实验分组(班/2组),在ICU病房和ICU示教室完成,采用讲解,独立操作和临床观摩的方法。

3.辅导形式:

辅导讲义、课堂答疑。

四考核办法:

期末闭卷笔试考查。

教学测量:

理论考试占70%,实验考试占20%,平时成绩占1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

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课时

类型

绪论、重症监测治疗病房

CAI

2

ICU病房结构、管理

2

综合型

无创、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CAI

2

血流动力学监测

2

综合型

氧供需平衡监测

CAI

2

气道管理

CAI

2

气道管理

2

综合型

休克

CAI

2

ICU病人的镇痛、镇静和肌松

CAI

2

体液平衡失常的诊治

CAI

4

呼吸功能监测

CAI

4

机械通气与呼吸支持

CAI

4

呼吸机应用

2

综合型

急性呼吸衰竭

CAI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CAI

2

急性心力衰竭

CAI

2

心电监护

2

综合型

危重病人的营养

CAI

2

 

危重病人的感染

CAI

2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CAI

4

合计

40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