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47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

“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日: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3.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

(2分)

4.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游[],众然不问,晏子谏曰: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之一,疾者与之财,使令劳力籍敛不费民。

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

‘君举幸游吾乡子?

’今子寒途,据四十里之,禅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

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公曰:

“然!

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

”于是敛死觜,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公三月不出游。

就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今人操刀解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

晏子止而问于公曰:

“尧枝解人,”枢始?

”公矍曰:

“从寡人始”途不支寄。

公曰:

“以属曰:

”尔罪有三:

公使当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古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当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邻国,当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

“夫子释之!

夫子释之!

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今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晏子闻之,谏。

公曰:

“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晏子曰:

“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学左右之,则国亦无望已。

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

行辟若此,姓闻之。

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晏子,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群其图之。

”公曰:

“善。

”趣危治狗;以会相马。

[注]赀(zi):

腐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

“君当幸游乡乎?

  说:

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

服从

C.公曰:

“以属狱。

”                      属:

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

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诏行径”和“苛虚百姓”的一组是

A.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游,默然不同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  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国竭,下无以亲上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齐景公漠漠百姓族苦,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

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用斜线(/)断句: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分)

(2)翻译: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4分)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4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

工文辞,举贤良。

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

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

出为虢州刺史。

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

中书令张说曰:

“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

”讫如休请。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

迁尚书右丞。

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

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

休曰:

“尉小官,犯非大恶。

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

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帝不许,休固争曰: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帝不能夺。

大率坚正类此。

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

宋璟闻之曰: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

“韩休知否?

”已而疏辄至。

尝引鉴,默不乐。

左右曰:

“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帝曰:

“吾虽瘠,天下肥矣。

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

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吾用休,社稷计耳。

”后以工部尚书罢。

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

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

韩休传》)

[注]①厩刍:

草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

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

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

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

计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曰:

“子何为者也?

”对曰:

“我越石父者也。

”晏子曰:

“何为至此?

”曰:

“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

”晏子曰:

“何为为仆?

”对曰:

“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

”晏子曰:

“为仆几何?

”对曰:

“三年矣。

”晏子曰:

“可得赎乎?

”对曰:

“可。

”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

“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

“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中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

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

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

“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

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婴诚革之。

”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礼之。

越石父曰:

“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

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

”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

“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

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

当作“赎”。

②粪洒:

扫除清洗。

③醮:

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

④摈:

通“傧”,傧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

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己    诎:

屈从

C.请鬻于世          鬻:

卖          D.免人于厄          厄:

困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载而与之俱归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①而申乎知己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论语?

述而》)

孟子曰: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孟子?

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3分)

译: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分)

译: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4分)

答: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

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

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

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

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

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

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

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

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

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

性谦虚,未尝论功伐。

或问访曰: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访曰:

“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

”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

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

闲散的官员。

②海昏:

地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3、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3分)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

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

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5、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十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

“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

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

准谥为过。

且谥曰缪。

”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

“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艾言于冏曰:

“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

冏曰:

“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

”绍对曰: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

“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

嵇绍传》)

[注]行在所:

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

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

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

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

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

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

贾谧想与嵇绍交往。

嵇绍拒而不答。

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

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答案

1.4分

(1)坚守,固守

(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2.2分B

3.6分

(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4.2分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5.2分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参考译文】

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

“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杨氏说:

“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

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

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

杨氏说:

“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

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

”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于是杨氏宣布命令:

“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

”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

“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

”判贼都笑了。

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

杨氏责备他说:

“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

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

”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

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

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

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

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六、

1、B(服政:

指服役纳税)

2、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的正确做法)

3、D(表现晏子还是景公有争议,另三个故事未能看出晏子的“刚正不屈”)

4、……出游/睹……食/睹……

(1)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2)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参考译文】

一年冬天景公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有没掩埋的饿殍,却漠不关心,不闻不问。

晏子劝谏说:

“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帮助他们治疗),并下令不要他们服劳役,也不要向他们征税。

因此每当桓公将要出游时,老百姓都高兴地说:

‘君王幸而能到我们乡里来巡游吧!

’如今君主您冬日郊游,住在都城周围四十里内的百姓,倾家荡产也不够交纳赋敛,筋疲力尽也下够您役使,百姓饥寒交迫,饿殍载道,而君王却不闻不问,这就失去做国君德行了。

财穷力尽,百姓凭什么拥戴国君;骄奢淫佚,国君谈不上爱护人民。

上下离心,君臣不亲,这是夏、商、周三代衰亡的原因啊!

如今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