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86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七下第二单元导学案

六黄河颂(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

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导学过程】

一、过关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气魄()哺育()山巅()澎湃()

劈开()狂澜()屏障()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澎湃②狂澜

③屏障④哺育

⑤九曲连环

2、自主学习

(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

三、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     ”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       ”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

默读第二节,思考: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五、课后练习

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总结反思】

六黄河颂(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

2、合作探究:

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

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

为什么?

 

3.“啊!

黄河!

”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精读精练:

阅读全诗,回答完成下列各题。

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3.这首诗歌写道:

“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

请简述其事迹。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类文品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

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

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

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

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

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

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

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

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

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

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

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

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

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

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

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

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

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

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

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  ) 繁衍(  ) 缅怀(  ) 泛滥(  ) 蹂躏(  )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总结反思】

 

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

—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

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分: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1、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闹  chà()异       ào()悔       qí  dǎo()()     

gěng()住     钥匙(     )    踱()郝叟()()督学()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和弗郎士的,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到小说结尾。

写。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反思】

 

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3.体会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发奋学习,不断进步。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2.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

”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二、合作探究。

(一)课文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二)小说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

试完成下列各题。

1.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

这些都属于()描写,作用是:

2.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这样写的目的是:

3.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

作用是:

4.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精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

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四、课外阅读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

“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

“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

“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

”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

“干啥?

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

“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积累佳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导学过程】

一、字词积累。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①一xiè________千里②丛山dié________岭③险jùn________

④阻yì________⑤逼xiá________⑥qíqū________________

⑦奇趣横________生________⑧浊________流滚滚

2.解释词语。

雄健:

逼狭:

崎岖:

一泻万里: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3.仿照“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冲过去的。

”造一个比喻句。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说说本文各段的段意。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四、积累。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三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五、课外练笔。

仿写课文第三段。

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总结反思】

八艰难的国运与胸健的国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比喻的妙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

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

”请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自主学习:

请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三、精读精练。

①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

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②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