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48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梁蓉2Word文档格式.docx

永隆元年(680年)前后达到高潮。

内徙的部落分别散居于唐陇右道北部诸州、秦、临等州;

关内道庆(今甘肃庆阳)、灵(今宁夏吴忠)、银(今陕西横山)、夏(今陕西横山)、胜(今内蒙古托克托)。

唐朝又设置羁縻州府,分别寄治于庆、灵、秦等州。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拓跋部全部役属于吐蕃,上表请内属。

玄宗许其奏,将原置于陇右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又封拓跋守寂为右监门都督、西平王。

第二次大迁徙同样与唐朝有关。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党项族开始了第二次大迁徙,持续十年之久。

“主要是已内徙右北部诸州的党项迁至关内道的庆、夏、盐(今宁夏盐池)、灵等州;

而原在庆、灵、夏等州的党项有的更向东迁银(今米脂)、绥(今绥德)、延(今延安)等州”。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河北副元帅铁勒部将领仆固怀恩反唐引党项、回纥、吐蕃等攻泾州、邠州等地。

唐朝廷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征讨。

郭子仪鉴于散居于盐(今榆林定边)、庆等州的党项与吐蕃邻近。

易相互联络,威胁都城,上表请“徙静边州都督,夏州、乐容等六府党项于银州之北、夏州之东”一带,以便隔离拆散党项与吐蕃。

代宗采纳他的建议,召党项首领拓跋朝光、拓跋乞梅及庆州破丑、野利、把利三部五刺史入朝,后加赏赐,让其安抚部众,尽快迁徙。

此后,党项已形成了三个大的以地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即平夏部、东山部和六府部。

拓跋朝光居银、夏,因夏州以北“平沙漠漠无林阻”又是南北朝时赫连勃勃所建夏国的领地,因称平夏,后来建立西夏的拓跋氏就出自于此部;

拓跋乞梅居庆州,因庆州在陇山(六盘山)之东,称东山部;

六府部以野利部为主,在永泰元年(765年)迁至绥、延,称六府部或野利部。

(三)来到榆林

由于吐蕃的强盛及军事扩张,迫使党项族不断内迁,党项拓跋部最终迁至庆山(今甘肃庆阳)夏州(今横山西)等地。

唐末五代时,中原地区政局动荡,战乱频仍,政权迭兴,社会经济大都受到严重摧残,而此时的内徙党项获得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与空间,由于这一地区与中原毗邻,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错居杂处,接受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均有很大提高,社会相对安定,政治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扩大。

,原有的氏族制逐渐瓦解,以姓氏为主体的部落逐步被以地域为中心的部落组织所取代,平夏部、东山部、南山部、横山五族、十州部落等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至此,黄河以北以东,横山地区,陇山左右,渭水上游,湟水流域等都有党项族的分布。

“宋朝建立后,河东路的石、、麟、府、丰等州,陕西沿边秦、陇、仪、渭、泾原、邠、宁、鄜、延、环、庆等州也相继成为党项人的聚居区”这些部落,后来有的世守其地成为宋朝的属民,有的则举族投赴西夏。

居住于宋边境或入住州城的,宋称其为“熟户”。

“居于深山僻远”,则谓之“生户”宋廷以其部落首领为官,使各自管理各部落事务。

而到达榆林境内的党项族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书写一段属于党项人的光荣历史。

党项族在榆林境内的分布

北宋时在榆林境内的党项族主要活动在麟、府、丰、银、夏、宥、绥等州。

麟州(今神木县)的党项部落主要有杨家、兀罗、阿尔、折御也、勒厥麻、厐青、香叶、策木多、黄女等族。

咸平二年(999)河西女黄族酋长蒙异保带引李继迁从万户岭(今神木万镇)进犯麟州,到达松花岩。

知府州折维昌与其叔巡检使折海超弟弟供奉官折维信率部堵截不利。

折维信和折海超阵亡,折维昌中箭落马后突围而出。

李继迁追至城下,被知州韩崇训率兵击退。

后李继迁又被败于横阳川(今神木黄羊城河)。

“麟州旧壤,实曰新秦,匈奴接荒,在河一曲,党项部族、汉民混居”。

据《神木乡土族志》卷四:

“麟州城,一名杨家城。

”杨家族世居麟州,为麟州土著,亦为党项大族。

“府州(今府谷县)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以后李克用割麟州河滨之地建府州,并把原麟州刺史折嗣伦之子折从阮调府州,驻守河防”(杨彦,《古麟州与杨家城》)。

党项部落有折家族,折氏世居府州,从五代起,家族累世相传,系名门望族,但部众不多。

折氏系鲜卑拓厥部,与北魏拓跋氏同起于代北地区。

唐初,折厥部已据府州,改姓折氏。

折氏祖折宗本,唐末任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

北宋立后,府州折氏归北宋。

乾德二年(964)折徳戾卒,子折御勋知府州,世代相袭。

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折可求以府州降金止。

兀泥族,据《府谷县志》卷二《宋折国公碑阴字迹》:

“宁武寨、兀泥族”系党项大族,共三部其一为兀泥族,其他二族名称不详,“在青风岭、三角城、龙马川,领族帐千五百户”。

另外还有麻乜、女乜、狐咩、张王、王乜、浪王、咩保、毛羽、外浪、路乜、龙乜、路才、细母、郭莽、折突厥移、薄备家、逆也六、府州八族等党项部族。

丰州(今府谷县境)的党项部族主要有藏才族,系丰州大族,是从黑山前后藏才三十八族分出来的一部分,王氏世为首领,见于文献记载的首领有王甲、王承美、王庆余等。

没剂、如罗为丰州党项族帐。

宋咸平六年(1003)六月,没剂、如罗等族“济河击败继迁党”。

另有邈二、耶保移、乞当等族。

以上是在宋西北边境的麟、府、丰州内的党项部落,在宋银、夏、绥、宥等州也有党项族,这些地方均在今榆林境内。

银州(今横山东)内的党项部落主要有保寺、保乡、银山、没邵、浪悉讹、悉利、拓跋遇等部族。

宋雍熙二年(985)四月,宋将王侁等在“银州北破悉利等族,斩首三千六百余级,生擒八十人,俘老小一千四百余口,器甲一百八十六”。

五月又在开光谷西杏子平破保寺、保香族,获牛羊驴四千余,又破保、洗两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获牛羊八千。

李继隆和王侁又破银州杏子平东北山谷内的没邵、浪悉讹等族即浊轮川东兔头山西诸族。

夏州(今横山西)境的党项部落主要有平夏部,系党项大族。

平夏地名在夏州界,赵珣《聚米图经.》谓“党项部落在银夏以北居川泽者谓之平夏党项”。

《宋史·

宋琪传》称“从银夏至青白两池,地为沙碛,俗谓平夏;

拓跋蕃姓也。

”南山族,又称南山野利族。

南山指鄜延以北银夏以南地区,“多土山柏林,谓之南山;

野利盖羌族之号也”。

野利为党项大族,元昊妻野利氏、统军将领野利遇乞、野利旺荣均出自此族。

岌伽罗腻也为党项大族,《西夏书是》卷四“夏州盐城镇岌伽罗腻十四族俱党项族落”。

另有黄乜、保细、咩嵬、吴移、越移、貌奴、猥才等部族。

宥州(今靖边西北)境的党项部族有末藏、末腋族,《宋史·

李继周传》“雍熙中,又与侯延广败末藏、末腋等族于浑州西山”。

浑州即浑州川,亦曰没姑川,在延州西北,宥州东南,西山即横山一段,二族居地均在宥州南。

末藏即“没藏”“密藏”,末腋即“没移”,也为党项大族,元昊妻后称“没藏大师”,其兄为“末藏讹庞”,元昊第四妻为“没移氏”。

咩兀系党项大族,有十部。

另有御泥、布啰树、腊儿、庞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盂香、结明爱、旺奔额等部族。

绥州(今绥德县)境的党项部落主要有横山五族。

《公是集》卷五一《王开府行状》:

“今横山五族与吐蕃董毡等众族世受王命。

”横山五族即嵬名山、朱令陵、李阿雅卜、轻泥环侧等部。

嵬名山部是横山大族之一,《涑水记闻》卷十一:

“夏国酋长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有众万余人,其弟夷山先降为熟户”。

朱令陵是其部落首领,《长编纪事本末》卷八三谓其“最为横山得力酋长,为诱横山之众,诏增给田五倾。

”轻泥环侧部原系谅祚部属,欲从横山之众攻谅祚,归宋。

李阿雅卜也为横山一大族,其首领李阿雅卜后赐名“怀明,男襄渠卜赐名怀忠”。

折马山族,系绥州大族,庆历二年(1042)知青涧城种世衡奏报,募蕃兵五千“隶折马山族”。

苏尾九族亦为党项大族,宋鄜延故将李世辅“清涧人,世为苏尾九族巡检。

”另还有茭村、拽浪、令界、拽臼、素移、小力、夜母、努玛等族。

以上仅为宋夏边境(榆林大部分地区)及党项政权势力范围内的部分大族,此外还有卫慕族、罔家族、野遇万山、万遇、把利、移胡、樊家等党项族。

党项内迁后,不断发展壮大,与边地人民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党项族“每姓别自为部落,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旧唐书·

党项传》卷一九八)。

据汤开建先生的研究,宋夏沿边的党项部落有160多个。

这么多的部落有的既不附夏也不臣宋,是宋夏都极力拉拢的对象,能否招抚沿边蕃部成为影响双方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独立”蕃部如“龙移、昧克,其地在黄河北,广数千里,族帐东接契丹北邻达鞑南至河西,连大梁、小梁族,素不与迁贼合”(《续长编》卷五四,咸平六年正月丙午);

还有的党项族隶属西夏或北宋,处于羁縻状态。

二、党项族在榆林境内的主要活动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时的夏州李氏政权,为避免北宋的威胁,保存自身实力,采取了和宋策略。

在赵匡胤登上帝位后,李彝殷遣使奉表祝贺赵即帝位,并避赵匡胤父赵弘殷讳改名李彝兴。

七年后,李彝兴死,宋朝追封他为夏王,“其子李光睿(后避赵光义讳该“光”为“克”)在开宝九年(976)破北汉吴堡寨(境在今吴堡县),俘获寨主侯遇献给宋朝。

”(元,脱脱,《宋史·

列传》外国一,40册)公元977年,宋太宗亲征北汗,李光睿子李继筠派银州刺史李光远和绥州刺史李光宪率领蕃汉军队,向太原进迫,以助宋军威势。

李继筠死后太平兴国五年(980)十月,贵族内部发生夺权之争。

时李继筠子幼小,由李继筠的弟弟李继捧继位,其他贵族不服,由于处理不好家族内部矛盾。

“于982年率领族人入宋朝,自动献出夏银绥宥四州八县之地”(《宋史·

太宗纪》。

遭到族弟李继迁的反对,他认为:

“吾祖宗服食兹土,逾三百年;

父子兄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

今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

”率领族人出奔地斤泽(今内蒙伊克昭盟),动员一切力量,抗宋自立,不断侵扰宋边境。

雍熙元年(984),知夏州尹宪和都巡检曹光实,经侦擦发现李继迁的踪迹,决定向李继迁发动偷袭,李继迁部众被斩首五百级,被焚烧四百余帐,李继迁母亲妻子都被俘获。

(《宋史·

曹实传》)。

“但因为李氏长期统治陕北、河套地区,在党项羌中具有相当的威信和号召力量,”(《西夏史稿》18页),很快又建立了反宋同盟(《西夏书事》卷四),并定计诱杀曹光实。

据《佳县县志》载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诈称投降宋朝,引诱曹光实到葭芦川上游的古真乡城(今佳县王家砭镇柳树会村受降。

曹光实骄傲自大,以为李继迁乃败军之将不足为虑,只带了百余骑护卫前往古真乡。

不料,一到真乡,李继迁预先埋伏好的万余精兵从四周冲出,曹被围垓心,曹率众奋力冲杀,部署伤亡殆尽,自己单枪匹马冲出重围,落荒向咫尺的王寨方向逃去,由于慌不择路被悬崖挡住,情急中,纵马跃入葭芦河,驰至河心,马蹄陷入泥中不能前进,被追兵乱箭射杀。

李继迁随即占领银州。

后宋廷急命副将王先、镇州都监李继隆率兵征讨,四月,王先军出银州北,破悉利等族营寨。

又出开光川西杏子坪(境在榆林)王先军战至兔毛川(今神木兔儿沟)浊轮川(今神木三塘川),当地蕃部多请纳马赎罪,助讨继迁。

王先军杀进浊轮川,杀5000余,李继迁大败逃,蕃部全部归附。

994年,李继迁胁迫绥州居民迁到平夏,并围攻沿边堡寨,大肆掳掠(《宋史·

夏国传上》,宋政府派李继隆由绥州进入抚宁县,进拔夏州,(《宋史·

李继隆传》),并毁弃夏州城,将居民又迁回绥州。

996年,宋太宗亲自部署分五路进攻李继迁,李继隆出环州,丁罕出庆州,范廷召出延州,张守恩出麟州,王超出夏州,但归于失败。

997年真宗赵恒继位,李继迁遣使求和,宋任命他为定难军节度使。

使得归属宋朝达十五年之久的夏银绥宥等州领土又到了下州李氏的手上。

在1002年(咸平五年)六月初八,李继迁再次率兵围攻麟州。

知州卫居实派单骑奔赴太原求援,宋廷命令金明县(今安塞县北)巡检使李同出兵赴援,但由于兵力不足,李继迁兵攻占山下水寨。

后遇大雨,李继迁兵退。

接着转战灵州并攻取了灵州。

在1004年,李继迁中毒箭,医治无效,去世。

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奉行内修国政外臣宋朝的政策,因此与宋朝基本无战事,与宋朝经济,往来频繁。

1007年,在保安军(今志丹县)有与宋贸易的榷场,大大积累了物质财富。

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李德明也愈益奢侈,在绥、夏建立驿馆,修桥梁,讲究排场。

并在敖子山(今延川县西)大起宫室,绵亘二十余里,颇极壮丽《西夏书事》卷九)但是基本无战事不代表没有摩擦。

从天圣年间(1023-1031)甚至更早的咸平年间西夏贵族常侵耕宋朝边境的土地,其中又以没藏讹庞侵耕麟州西屈野河的耕地最为明显。

宋仁宗因为麟州屈野河西常有夏人侵扰而禁内地居民过河种地。

西夏乘机蚕食,每年春秋屯兵河西耕获,并且诱袭宋军。

宋天圣九年(1031)李德明死,子元昊继位。

1034年元昊进攻府州(今府谷县),打败宋军。

经过数年的准备,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建立大夏国。

由于元昊早有窥视中原之意,并迫使宋承认其“独立”,对宋发动了更频繁的战争。

 

在米脂:

熙宁四年(1071)一月,西夏国相梁乙埋下令在滴水崖筑罗兀城(今镇川石崖底村),此地崖高数十丈,地势险要,下临无定河,扼横山要冲。

种锷率兵2万由绥德进攻罗兀城背侧银州城,中夏在铁治沟(今上盐湾一带)的埋伏。

宋宁州团练使刘阗增援,种刘合兵围罗兀城,夏守将多腊出战不利,率残兵溃逃。

熙宁四年(1071)驻守清涧的宋将种锷率2万兵马进攻银州,与西夏国相梁乙埋交兵铁治沟,西夏都枢使多腊在马户川(今马湖峪)于宋军作战,遭败。

元丰四年(1081)西夏主秉常被母亲梁太后囚禁,政局不稳。

七月,鄜延路兵马总管种锷和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上书朝廷,建议出击。

宋以陕西、河东(今山西)5路大军攻夏。

西夏委任梁永能率兵出战。

九月,种锷率兵9万余由绥德等地发兵,其前锋进攻米脂寨,3日未破,梁永能派8万兵马救援米脂守军,种锷令前锋高永能在米脂寨以北无定河谷扎营,两翼沟谷中设伏。

并以后军围困米脂寨,在寨门下掘壕使守军难以出击。

第四日大雾弥漫西夏军由北而南向宋军进逼。

种锷击鼓催军,将士奋勇迎战,宋军左右伏兵将西夏兵截为两节使其首尾不顾,宋军擒拿都按官马女吃多革等将7名,种派人劝使米脂寨头目介讹遇降,率军入城,捷报传至朝廷,君臣称贺,苏轼作诗《闻种锷米脂川大捷》。

崇宁四年(1105),宋围攻银州,西夏监军驸马兀移领兵增援,被宋将韩世忠在蒿平岭(今镇川西南)打败。

兀移战死,银州被宋军攻陷。

在横山:

横山是西夏进退之门户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鄜延经略安抚副使种锷向神宗献策:

“横山广延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情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守御。

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

其次又修盐州,则横山疆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矣。

”神宗派侍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举前往勘察。

主张在永乐(据榆林市志载今上盐湾无定河川)修城。

永乐城竣工当天西夏倾全国30万之师,以轻骑为先锋,机密神速地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向永乐急进。

由于徐禧认为“王师不鼓不成列”一再错失良机,是役,宋士兵阵亡20余万丧失军马7000余匹及军械粮秣无数,宋锐气大挫,夏亦元气大伤。

在佳县:

宋熙宁三年(1070)河东将领折可行在毛谷川大败西夏。

熙宁四年(1071)宋将鄜延路辖谋取横山,遣都监赵璞、燕达领筑葭芦寨(今佳县县城城西佳芦镇曹家庄南)等四寨,不久即被夏军攻陷。

元丰五年(1082)三月,西夏宥州监军使格众率兵三万集结于金汤(今志丹县西)谋取鄜州(今富县)鄜延路经略使沈括采取声东击西战术,扬言进攻葭芦寨并命鄜延兵马总管曲珍率领2万骑由延州进军葭芦。

曲珍行军百里之后,忽然挥师西进,急行军三日到达金汤,一举攻克。

随后,曲珍率军东进屯驻绥德城,西夏梁永能急调兵1万扼守葭芦川,沈见正面不易攻取派李仪暗渡黄河与鄜州精兵会合,又西渡黄河,从北袭击葭芦寨,夏军回援,与李仪军交战,曲珍趁机从正面进攻,西夏大败,宋夺取葭芦寨。

在神木:

嘉佑二年(1057)夏人正月出屯,三月离去。

麟延通判兼沿边招讨使司马光巡至麟州与知州商议后准备偷袭。

五月初五日夜宋军1000人赴河西修筑寨堡,途中被夏军包围,管勾麟州军马郭恩、内侍黄道元阵亡于断道焉(今榆林断桥村)。

庆历元年(1041)七月,李元昊进攻麟州,相持月余,由于宋援兵到,元昊退兵。

在府谷:

“宝元三年(1040)西夏李元昊率兵侵扰府州,折继闵(折维忠次子)领兵出战。

”(《折继闵神道碑》)后元昊派人向知延州范雍假乞和,以麻痹宋军,迅速出兵攻取保安、掠金明、下延州、陷寨门、破安远、抵承平、占三川,宋军阵亡5000余,京都大震。

庆历元年(1041)正月西夏兵与折继闵兵战于横阳川。

二月,夏军侵扰宋正修建的建宁寨,被折继闵打败。

七月,元昊攻麟州不克。

八月,西夏在宋叛徒密拉的指引下袭击府州,折继闵与通判张旨坚壁清野,夏军攻7日不下,伤亡惨重,被迫撤走,转而攻克孤立无援的丰州。

于此夏军屯兵要道,绝麟府粮饷,也被折继闵打败。

庆历三年(1043)冬,夏以数万众分路入侵清寨、金城等堡寨,但被折继闵败于杜湖川(今神木秃尾河)。

熙宁三年(1070)西夏发兵攻打庆州,与折继祖(折继闵弟)战于开光川(境在榆林),败。

是年秋,西夏二十余万兵多次攻打榆林个堡寨,打败陕西宣抚使韩降。

熙宁六年(1073)西夏兵与折克行(折继闵子)战于府谷境内的三角川、怒摩川、折水川,皆败。

绍圣三年(1096)西夏进犯鄜延,也被折克行打败。

二、党项拓跋部的崛起

最终定居在榆林的党项族,如前所提及,有的成为“熟户”,有的是“生户”,有的投奔夏州政权。

夏州政权是由党项族的拓跋部建立的,在这里我们将夏州政权的奠基追至唐初的拓跋部。

(一),拓跋部的崛起

唐初,党项部拓跋部的首领拓跋赤辞帮助吐谷浑抗唐失败后,与他的侄儿拓跋思头投降唐朝。

唐中宗时拓跋部的首领拓跋思泰被封为静边都督。

拓跋思泰死后,他的儿子拓跋守寂即位,唐玄宗时被封为西平公。

唐天宝(742-756)末年,拓跋守寂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擢拔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赠灵州都督。

其孙拓跋乾晖曾任银州刺史。

“咸通(860-873)末年,由于唐朝统治这穷奢极欲、广造浮屠、灾祸连年、干戈遍野,拓跋乾晖孙拓跋思恭趁机窃据宥州(今靖边)自称刺史,割据自雄”。

因此可以说拓跋氏趁着中原王朝统治实力的衰弱凭借党项部落势力的日益强大,在陕北地区开始建立地方割据政权。

乾符(874-879)初年,王仙芝、黄巢发动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并占领了长安。

中和元年你(881)唐僖宗发布“剿贼”诏书,征集各路兵马。

拓跋思恭率领蕃汉兵马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会于鄜州,参加镇压起义军的战斗。

因为“勤王”有功唐僖宗以其“忠”,任命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银、绥节度使。

年底又诏赠“定难军节度”。

“从此,夏州拓跋氏便称为李氏。

”(《西夏史稿》16页)

(二)、北宋以前的拓跋部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夏州李氏偏居西北边区,采取了“保全势力”政策,尽量避免卷入内战漩涡。

自公元907-960年,李氏对统治中原的梁、唐、晋、汉、周各政权在名义上保持陈述“臣属”。

但这些政权本身极不巩固,除后唐对李氏政权发动过一次进攻外,并且以失败告终,其他的也就习惯性的承认李氏享有旧有的一切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另一方面,夏州李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壮大自身力量。

如年,拓跋思恭趁襄王称帝的机会,夺取了鄜延二州,派其弟拓拔思孝据守,最终迫使唐朝廷封其弟为保大军(今陕西富县)节度使。

“拓跋势力扩展至夏银绥宥延鄜坊(今陕西黄陵县西南)丹(今陕西宜川县)延(今陕西延安市东)等九州,兵力扩展至三万骑以上”。

(史卫民,《党项拓跋部的迁移及其与唐、五代、诸王朝的关系》)乾宁二年(895)拓跋思恭卒,子拓跋仁祐早逝,孙李彝昌年幼,弟拓跋思谏继位为定难军节度使。

拓跋思谏卒后,李彝昌继位。

后梁开平四年(910)李彝昌被部将高宗益所杀,族父蕃部指挥使李仁福,经将吏推举,继任定难军节度使。

后唐长兴四年(933)李仁福卒,子李彝超继为留后。

后唐明宗李嗣源害怕夏州李氏与契丹结盟,成为边患,认为这是兼并夏州的良机,因而发布了李彝超和彰武(治所在延州)节度使安从进对调的命令并派遣邠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兵五万,前往接收夏州地区。

夏州李氏动员所有力量坚决抵制。

唐兵围攻百余日不下。

“李彝超兄弟登城向唐军媾和说:

“夏州贫瘠,非有珍宝蓄积,可以充朝廷贡赋也。

但以祖、父世守此土,不欲失之。

蕞尔孤城,胜之不武,何足烦国家劳费如此?

幸为表闻!

若许其自新,或使之征伐,愿为众先”(《资治通鉴》卷二七八)。

经过这次战役,夏州李氏获得了大批武器,实力增强;

而更重要的是在西北各族,特别是党项羌中里高了政治威望。

伺候的中原政权对于夏州政权不再轻视。

李彝超死后,兄李彝殷继掌夏州政权。

944年率兵从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渡过黄河,帮助晋进攻契丹。

949年,后汉政府将静州(今陕西米脂县北)隶属定难军,辖区增为五洲(《资治通鉴》卷二八八)。

由于中原地区

频繁战乱,“李彝殷更倾向于独立,中原政权用加官进爵的办法求其不致公开决裂”(《西夏史稿》17页)。

双方议定:

“其府州自喀沁郭特、默隆庄、沙咸牌、横阳河东西一带,筑堠九;

自沙威旁顺横阳河东岸,西界步军照望铺间,筑堠十二……乃约自今西界人户,毋得过所筑堠东耕种。

其在丰州外汉寨及府州界蕃户旧沙阿寨,并复修完。

府州沿边旧沙阿寨三十三,更不创修。

麟州界人户,更不耕屈野河西田。

其麟、府州不耕之地,亦许两界人户就近樵牧,即不得插立梢圈,起盖庵屋,违者并捉搦赴官及勒住和市。

”①金朝攻灭北宋后,与西夏国也划分了明确的界线。

如《金史·

西夏国传》载云:

“后破宋都,获二帝,乃画陕西分界:

自麟府路洛阳沟东距黄河西岸,西历暖泉堡,廊延路米脂谷至累胜寨,环庆路威边寨过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泾原路威川寨略古萧关至北谷川,秦凤路通怀堡至古会州,自此直距黄河,依见今流行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封域。

复分陕西北鄙以易天德、云内,以河为界。

(二)西夏国的政区建置关于夏国的政区建置,《宋史·

夏国传》又载云:

“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

河南之州九:

日灵、日洪、日宥、日银、日夏、日石、日盐、日南威、日会。

河西之州九:

日兴、日定、日怀、日永、日凉、日甘、日肃、日瓜、日沙。

熙、秦河外之州四:

日西宁、日乐、日廓、日积石。

”这是依据自然地理位置,以黄河等河流为界限,将夏国的行政区分为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