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971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

宗子:

周王的嫡子。

)以下对材料中“宗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拥有王位继承权B.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C.政治上拥有特权D.要为周王镇守疆土

3.《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笞,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据此,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朝时已有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B.明太祖时六部分掌行政权

C.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国是D.明仁宗时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4.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5.易中天曾经说道:

“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6.《汉书·

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

7.宋太祖曾发布诏令:

“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

”宋太宗诏曰:

“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这表明宋时

A.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B.商业交易以货币结算

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D.官商勾结严重

8.“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

”导致材料中“碰撞”“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B.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D.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9.唐甄说:

“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A.政府放开“海禁”B.我国丝织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1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

“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

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材料表明魏源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

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1.以下是晚清时某国领事馆为其本国国民所颁护照的具体内容。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B.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2.读“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

A.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

B.甲午战后外国开始了对华资本输出

C.俄国在对华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D.外国在华投资铁路便利了经济侵略

13.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

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文中的“当时”是指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

C.民国后期D.“文革”前后

14.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

“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贾。

……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

……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爵成怨府。

”郑观应感叹的是

A.经营结构的不合理B.自然经济的束缚

C.政府的盘剥D.外商的挤压

15.“康有为的变法指导思想分为必变大变速度论、君权变法论、变于下论和兴民权论。

它们回答了变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最终目的等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

”材料意在说明

A.康有为的变法解放了思想B.康有为的思想形成了完整体系

C.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康有为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16.“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B.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出现的

D.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17.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

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

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

究其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利环境

C.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的障碍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18.1923年陈独秀指出:

“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

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瞿秋白在同年提出:

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

”陈、瞿二人的共同主张是

A.改组国民党以进行民族革命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两步走D.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19.蒋介石说:

“所谓‘抗战到底’,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

……我们只有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

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

”这表明蒋介石

A.与中共主张相一致B.坚持积极抗战路线

C.坚持片面抗战路线D.决定依靠国际力量抗战

20.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提出的方针政策,它的作用在于

A.指导了各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保证了“八字方针”的实施D.促进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21.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A.教育得到持续发展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22.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A.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B.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C.甲的论点错误D.乙的论点错误

23.“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

相反,他们寻找一种与理智的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结果产生了种种根本违背宗教正统观念的东西。

”这表明该运动

A.传播了自由、平等观念B.促进了宗教改革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4.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

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

”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A.实行直接民主制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25.近代欧洲某思想家曾言:

“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

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考试获得;

国家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和知识分子奉为贵族。

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该思想家所处的背景和下列名言警句产生的背景最为一致的是

A.“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B.“认识你自己”

C.“信仰即可得救”

D.“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6.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表明托克维尔

A.认为美国联邦宪法对其他国家毫无借鉴价值

B.反对片面夸大美国宪法对民主制度的贡献

C.认为美国联邦宪法是一无用处的艺术品

D.强调民情是美国民主政治的有力保障

27.下面是185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指数统计表。

该表印证了

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日益凸显B.19世纪是世界工业增速最快的世纪

C.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世界工业生产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

28.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

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

“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

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

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

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

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29.下表为1933~1939年美国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情况,该表反映了

A.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运用B.美国加强了对救济金的管控

C.新政的首要任务是以工代赈D.美国救助制度完善

30.2015年12月,万众瞩目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盛大举行,下面是关于世界互联网普及率的调查统计示意图。

对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引发信息技术全球化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差异缩小

C.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

D.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媒介

第II卷非选择题(必做40分+选做15分,共55分)

1.第II卷共5道题。

其中31~33题为必做部分,34~35为选做部分。

2.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考生在选做部分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试题作答。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

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

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

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哩的长城。

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

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大约走到明清鼎革之际(暂以1644年为始点),中华帝国再度陷入“内战”和新旧王朝易代历史轮回,却已经意味着沉沦的开始。

在此之前两年,英国革命已经揭开了西方开辟“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序幕。

当时的中国人尚没有意识到,东西方社会的差距正是从这里拉开,越拉越远。

此后所谓的康乾“盛世”,投影到世界大历史的屏幕上,那不过是晚霞余晖。

相比西人以其“理性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变落后为先进,大步走向工业社会,那时的中国依然沉浸在帝国‘繁华旧梦”里,不思长进。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东西方的不同。

(6分)

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

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

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

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

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

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

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

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

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

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

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

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

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

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

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

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对中原文化影响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主题,并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论证。

(12分)

(要求:

主题明确;

史实运用合理;

文字表述逻辑清楚;

史论结合。

不少于150字。

【选做部分】

34.(15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

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轹有司,朘刻小民,以纵其欲。

……国家于人才,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

……守令者亲民之吏也,守今之贤否,监司廉之,监司之取舍,铨衡参之,国朝之制,不可谓不周悉矣。

迩来考课不严,名实不核,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

夷狄之患,虽自古有之,然守备素具,外侮不能侵也。

“虏”骄日久,还来尤甚,或当宣大,或入内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边圉之臣皆务一切,幸而不为大害,则欣然而喜,无复有为万世之利,建难胜之策者。

……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

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

——张居正《论时政疏》

材料二在张居正看来,“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否则,吏风不正,一切政令都会流于形式。

……张居正任首辅后,取得了神宗生母李太后与司礼太临岳冯保的信任,成为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而居正又利用自己作为帝师的特殊身份,向神宗灌输改革思想。

……张居正对于那些“以言乱政”者坚决予以清除,而对持不同政见者,则把他们安排到非要害部门,或令其退休。

同时,他又注意录用人才,“无问是谁亲故乡党,无计从来所作眚过,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

”……张居正明知整顿吏治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他毫无畏惧,表示自己“且受深恩,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提出了当时朝廷存在哪些弊病。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张居正改革卓有成效的原因。

(7分)

35.(15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

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人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

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劝、瞿鸿机的赞同。

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

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