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119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喂孩子故事书长大的 孩子》文档格式.docx

在我持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两、三年之后,当我开始纳闷,为什么孩子如此不让我操心时,突然发现了念故事书与教养孩子的关联性。

而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它不仅简单好用,而且在你为孩子付出爱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到满满的爱。

中国父母不自觉地,总是会一代逼一代去追求未来的幸福快乐。

小时候,父母要我们用功读书,因为用功读书以后,就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但真去用功读书的孩子,最后有没有得到幸福快乐呢?

通常,都是还没来得及幸福快乐,自己又有了下一代,于是,又开始了另一个要孩子用功读书的循环。

而这样一代传一代,到底是谁得到了幸福快乐?

没有人!

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那份「未来」的幸福快乐。

所以,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握着每一天,尽情享受属于我和孩子的幸福快乐。

「我是来听耐心的。

」有一位听讲的妈妈,教育方式与我如出一辙,我质疑她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和金钱来听课时,她这样回答。

这本书真正要给的,只有三样东西,无形的。

父母的「耐心、耐心和耐心」。

随时翻翻它,为自己日渐减少的耐心,补充些能量吧。

不要急着验收孩子的成果,幸福绝对会在不起眼处,等着你。

本文摘之---《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一书

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给孩子听

九年前,当我开始对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念故事书时,并没有想太多。

做为一个妈妈,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能变的把戏都耍过了之后,妈妈和婴儿,大眼瞪小眼,要怎么好好地过日子呢?

从有记忆以来,我就是个不用父母担心的孩子,一路顺遂地念到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回国工作了八年,正准备向事业飞黄腾达的目标前进之际,家人、先生、朋友,没有人想像得到,我会放弃工作,心甘情愿地,回家专心做个全职妈妈。

刚开始,三不五时就会有朋友带着狐疑的眼光问我:

「这样的生活不会无聊吗?

每天的二十四小时要怎么度过呢?

」无聊?

会这样问的人,一定没有「专心」地带过孩子。

全职妈妈比上班还辛苦,不累出忧郁症已属万幸,怎么可能会有无聊的时候呢!

怎么好好过日子、同时又能兼顾孩子的学前教育,可能是很多妈妈都会面临的问题。

于是,我发明了「喂孩子故事书」的方法。

你可能会纳闷,故事书又不能吃,要怎么拿来「喂」孩子呢?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概没人像我一样,把故事书当牛奶「喂」,照三餐外加点心和宵夜,每天念给孩子听。

孩子上小学前,我平均每天「喂」一个小时的故事,从未间断(连一天也没有)。

甚至在孩子两岁左右时,每天早中晚,外加午睡和晚上就寝前,我都会给他们一瓶奶和一瓶水,然后依着他们身旁躺下,他们喂自己牛奶,我则「喂」他们故事书,结果往往该喝的东西早已喝完,孩子却根本不想起来,因为太享受了嘛!

所以我常常一念就是四十分钟,而一天五次就是三小时。

你或许已经在想:

「这个妈妈是不是疯了!

」其实,这些时光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过,没有人强迫我念,也没人强迫孩子听。

故事书之于孩子,就好像阳光空气之于人类,我只是找出了一个妈妈和孩子彼此都喜欢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些不知不觉中流过的「听故事书」时光,却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让我很放心的一对儿女

一直待在家里跟我混日子的女儿,直到幼稚园中班的年纪才入学。

第一次学校的亲师恳谈,具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在家长口碑中素以耐心和爱心闻名的老师,娓娓述说起女儿在学校「守规矩、人缘好、善体人意、学习专心」的种种表现,我虽然放心不少,却也猜想着,为了鼓励妈妈的辛苦,老师应该也是在说些好听话吧。

但是,老师却突然话锋一转:

「我自己有两个儿子,都读小学了,我却常常还在想,如果能再生一个女儿的话,我真希望她能像妳女儿一样。

」这样的肯定,当下让我感动得无言以对。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幼稚园每年两次的亲师恳谈这样一路参加下来,我已经驾轻就熟。

到了第七次时,我一走进小儿子的大班教室,连招呼都来不及打,老师劈头第一句就是:

「如果全班二十几个孩子都像你儿子,我就太高兴了!

」这时儿子的「守规矩」已经算是基本配备,其他像是「人缘好,

笑口常开」、「有领导能力,会替同伴排解纠纷」、「会主动帮忙老师」、「学习专心,心情稳定」等表现,都让老师赞赏有加。

其实,第二个孩子已经有点「照猪养」了,但老师的意外称许,还是让我深觉欣喜。

然而这时,我自己也纳闷了起来:

我的运气真的这么好吗?

连生了两个,都是不让人担心的好孩子?

不过,请注意这个消息:

我喂故事书的动作,从孩子出生到当下,还是一直在进行中。

女儿自动自发,表现学习热忱

一向照顾孩子无微不至的我,却从他们升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刻意地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该负责的事-每天早上自己听闹钟起床;

回家后自动自发写完功课;

书包自己整理收好;

连考试都要自己准备。

我只丢给孩子一

句话:

「有需要妈妈帮忙时,随时来找我。

然而,孩子却很少来找我,可能是因为一找上妈妈就免不了被啰嗦,所以能免则免吧!

这样的模式已经迈入第三年了,我还是继续我的「放牛吃草」政策;

三年级的课业愈来愈多、当然也愈来愈难,但孩子的学校生活和

学习进度,却是完全不用我担心。

我相信,孩子的学习和成就,只能靠他自己的力量来累积,妈妈是逼不出来的。

但是学习热忱呢?

孩子的学习热忱要如何培养呢?

当女儿快念完小学一年级时,我突然发现,一直只看故事书插图的她,开始主动阅读起文字来了,而且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只要我准备足够的书在家里,她就会很有主见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看-先是看图多字少的绘本,然后不知不觉就进步到了纯文字的章节故事。

「孩子爱不爱看书?

」从此已不再是我需要担心的问题了。

虽然要比其他孩子晚学注音符号,这却无碍于女儿想要以文字来表达、抒发内心感受的热忱。

她主动为自己准备了一本日记,也常常写些小便条、小卡片,对父母和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有一回,她与别人家的宠物小鸟相处了一个下午,当晚就要求我们也让她养一只;

从小皮肤过敏的她,当然不被答应。

哭得伤心之余,只见她无助地坐到桌边,边哭边写着什么;

写好后,她便把信放入信封,从门缝塞进我的房间。

信上写着:

「我爱小鸟,就像我爱妳和爸爸一样..等我长大,可以养小鸟吗?

」我几乎被她的文字震慑了一下,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就让她养只小鸟吧?

你又快上当了哟-当然不行,感动是一回事,养小鸟是另一回事。

不用说教,念故事书就好

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大能力..这些事情,哪个父母不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力气,强调、重申这些父母全知道的事呢?

问题就在于:

父母明明知道是重要的事,却没办法做到啊!

有多少父母,都是忙着工作赚钱,专心听孩子说话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有多少父母,送孩子学才艺、上安亲班,却不管孩子的童年在哪里?

又有多少父母,是会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呢?

所以,重点根本不在于故事书怎么念、怎么选,这些都是其次的问题。

真正的关键是-父母有没有「心」、有没有「热忱」和「渴望」,要帮孩子做这件事。

我就是希望藉由这本书,把自己的热忱和渴望传达给各位父母。

有了热忱和渴望,你们才会把教养孩子的重心锁定在这个方向上,并且付诸实行;

否则立意再好、若是不付诸行动,还是一样于事无补。

我是在连续为孩子念了八年的故事书之后,才反过来想要告诉全天下的父母:

一定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我强烈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看看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掏心掏肺、照顾有加,接送孩子学才艺、补功课,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种种作为的本意都离不了一个「爱」字;

但是除了「爱」以外,父母最想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是不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更深切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养成理想的人格特质与能力,以开创更美好顺遂的人生?

而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父母朝这样的目标迈进。

故事书V.S.好品格

*不用说大道理,念故事书就好

「好品格」已经是这个世纪的教养领域里最重要的显学。

它的涵义铺天盖地,从人格养成-诚实、尊重、乐观、同情心、自信、谦虚、知足、热忱、耐心、勇敢..;

到人生态度-守规矩、有礼貌、友爱、分享、同理心、认真、关怀、感恩、负责任…,这些特质不仅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也是让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坚实支柱。

对于学龄前正处于似懂非懂年纪的孩子,好品格要怎么教?

为什么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

为什么玩具要轮流跟别人玩?

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批评别人?

为什么每天都要早起上学?

父母当然可以用「说道理」的方式,慢慢说给孩子听。

但是「说道理」要看时间、看场合、看孩子的心情,还要看父母有没有说道理的天份。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

-费尽力气、肠枯思竭地对孩子解释完了一个道理,只见孩子还是两眼发直、表情疑惑;

别说是孩子听不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觉得逻辑不通呢!

或者,若真要和孩子来上这么一大段对话,父母可能也要惭愧地承认,自己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力气这么做。

几位双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能顾好孩子的三餐、加上打理生活起居,已属尽责,哪还有力气和孩子慢慢说每件事情的道理呢!

当孩子顽皮的时候能忍住不发脾气,就已经算是很厉害啰。

道理不好说,但孩子不能不教啊。

那好品格要怎么教呢?

其实,不用说大道理,只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好。

我也想不到任何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会比念故事书更好用。

书中自有好品格

忠孝节义的大道理,光是透过教条式的训话是无法深入人心的。

然而藉由故事书的情节,有些难以解释的道理,却好像立刻活灵活现了起来。

以下这些故事书,都是我随机从家里的书架上摘选出来的,每本书都有特定的主题,将好品格的观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穿插于其中,透过故事的生动情节先引发孩子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这些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内心。

好品格书名出版社

诚实《珊珊的月光》巨河

勇敢《我的名字叫国王》格林

谦虚《绿笛》和英

尊重《是蜗牛开始的》三之三文化

分享《手套》远流

友爱《小莫那上山》台湾英文杂志社

同情心《看谁在搞鬼》格林

同理心《小猫斗公鸡》格林

自信《做得好,小小熊》上谊

努力《妈妈的红沙发》三之三文化

负责任《安娜想养一只狗》上谊

自动自发《花婆婆》三之三文化

团队合作《没有声音的运动会》信谊

关怀《下雨天接爸爸》台湾英文杂志社

乐观《叔公的理发店》三之三文化

助人《陪你一起飞》格林

知足常乐《好一个馊主意》远流

人生道理何只千百,只要是父母想教孩子的东西,百分之百都会涵括在童书作者的写作范围内。

现在的出版业非常发达,举凡我们想教孩子的东西,不论是什么样的议题,都能在故事书里找着。

从怎么鼓励孩子用小马桶?

为什么每天都要刷牙?

到单亲、残缺、死亡、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甚至什么是知足常乐?

这些看似较难解释给小孩听的人生态度,故事书里通通都有。

例如,《穿过隧道》这本书的故事,是说明一对原本不太和睦的兄妹,因为哥哥执意进入一个隧道而变成了一座石头雕像,结果妹妹勇敢地进了隧道去抱住哥哥冰冷的身体,雕像于是因为妹妹的体温而渐渐溶解,才救了哥哥一命。

整本书里没有提到一句「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但透过故事中那种兄妹相依为命的情境描绘,当孩子再三要求我念这个故事的同时,也等于不费吹灰之力帮助了我,传达或加强我想教给孩子的道理。

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为对环境还不熟悉,于是和三年级的姐姐相约,每节下课在操场见面一起玩。

一天下课回家的路上,姊姊说:

「妈妈!

今天有一节下课,我帮老师送完东西,正准备走回教室,突然往操场看过去,天气好热,好大的操场只有一个人站在中间,仔细一看,竟然是我弟弟。

」「我太忙了,忘了要去找他,所以赶快跑过去,摸摸他的头、亲他一下,后来上课钟响,我们才分开了。

」「摸摸头、亲一下」,这好似连续剧的场景,真教人感动这样亲昵的手足之情,也不禁要慨叹现在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愈来愈多,让我简直想去帮社会局拍「鼓励生孩子」的宣导短片呢。

*故事书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

学龄前的孩子,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可以一念再念,毫不厌倦。

试想一本故事书一旦说了十遍,就算是再小的孩子,都会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谁是好孩子?

谁不该仿效?

大人也就不必再啰嗦一些连自己都不想听的大道理了。

孩子年纪虽小,心思却是很细密的,我只是不间断地念故事书,但孩子大部分的好习惯和好品格,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

当孩子渐渐大了,开始需要教导他们一些规矩时,很神奇的是,道理我只要说过一次,不用费太多唇舌,两个孩子就能轻易了解我的话,并且确实地遵守、运行。

连我自己都常常不由得暗自赞叹,这两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受教」!

有一回坐捷运,一个小朋友看见空位,就一屁股坐了上去,完全无视于身旁父母的存在。

于是,我趁机简单地跟当时读幼稚园中班的儿子讲解了一下「礼让的道理」;

没想到自此以后,如果捷运上只有一个空位时,就会听到一个小男孩大声地问:

「姐姐要不要坐?

妈妈要不要坐?

」等我们都摇头了,才见他不疾不徐地坐下去。

他的礼貌,常常会「惊吓」到其他的乘客。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确立人生态度,必须趁早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当口,常可能因为太在意孩子当前的问题,有时使出浑身解数还解决不了事情时,牛角尖就会愈钻愈深,往往造成亲子关系两败俱伤。

殊不见所谓的「橡皮擦妈妈」,每天跟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边做功课,孩子写一个字、妈妈擦一个字,一个边哭边写、一个边骂边擦。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中、高年级之后才后悔,很多自己太重视的东西,当时都以为是在帮孩子的忙,其实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十年以后,假设孩子都已经长大、进了社会,不论他们从事蓝领或白领工作,想要让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会是什么呢?

」我喜欢把问题推向未来,让父母跳脱现在,这样心中的疑问,有时反而会变得明白。

学历、语文、人脉、家世背景、吃苦耐劳…等,每个人的条件组合都不相同,但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通点:

对的态度。

如果你是老板,希望雇用抱持什么态度的员工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即使学历再高,只要态度不对,你还会愿意雇用他吗?

如果你是个受雇于人的员工,又希望遇上什么样的同事呢?

是遇事推托、遇错推诿;

还是负责任、愿意与人合作的伙伴呢?

态度关系着事业的成功,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根本就是关系着整个人生。

像是当今有多少人在使用现金卡或信用卡扩张消费,而金钱观、价值观和消费习惯,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环。

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去跟人借钱,只为了买一个名牌包,这样的人生是否还真的能快乐起来,实在令人存疑。

如果二十年后,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人生态度有问题,这样可就太迟了。

不趁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多花些心力,等到人格都已定型后,父母的教育功能早已衰退,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已经有限。

不要继续溺爱他、不要继续帮他处理一笔又一笔的负债,可能是到时候唯一能做的事。

*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有一回参加孩子小学的运动会,当全校正为大队接力比赛欢呼沸腾之际,即使我的孩子并不是选手,也深深为那些拚命向前冲的孩子们所感动、激励。

正当我的眼泪都快被这种团结一致的气氛逼出眼眶时,却突然看到殿后那一队跑倒数第二棒的孩子,在交棒线的两公尺前,大概是发觉大势已去,「竟然不跑了」,让等着接最后一棒的孩子,赶忙着急地回头去「抢下棒子」,以完成自己的任务。

什么是运动精神?

跑得快不快不重要、跑第几名也不重要,但是一旦参加了比赛,不管是为自己或为团体,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精神和态度。

身旁也同时见着这一幕的家长,在同等惊讶之余,开口说的竟是:

「这学校是怎么教孩子的..」「教改、九年一贯如何如何…」其实不只是这位家长,只要社会上一有学生出现严重偏差行为的新闻,舆论也是一致将矛头指向学校、指向教改,或是打些于事无补的口水战;

甚至还有人建议,「现在流浪教师这么多,何不让这些人学点心理辅导的技巧,每班多配一位辅导老师也不错?

我很想大声疾呼:

「配几位老师都没用,父母一对一都无法教好孩子,只祈求一对三十的老师帮我们教孩子,实在是本末倒置。

」现在的父母孩子生得少,而且都将全副心力放在孩子身上;

但学生的偏差行为为什么反而愈来愈严重?

教育的环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大家一面倒地检讨学校教育的同时,有没有人回头想想,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请把孩子教好了再送去学校,而不是指望别人来帮我们教孩子。

*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

我曾亲眼看过一个幼稚园年纪的孩子在公园打人,他坐在一旁的妈妈却只是淡淡地说:

「这孩子就是特别皮。

」完全不当一回事,既不向孩子问清楚,更别提说声对不起了。

但是,那可是一个花了大量气力与时间在孩子身上,还是高学历的全职妈妈耶!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她却可以视而不见?

如果要父母选择:

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

相信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选择好品格。

这是我在演讲中常提出来的问题之一,而到当前为止,没有一个父母敢选聪明。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又花了多少的力气和时间,在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呢?

孩子还小时,对于吃饱睡好,锱铢必较;

孩子上学后,又只盯着学习进度,学校的功课、课外的才艺、升学的补习,以为只要孩子功课好、有才艺,其他的事都可以再说、再等。

这些父母也不是觉得好品格不重要,而是他们投入的心力实在会让人以为,孩子的好品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好像只要家里经济状况不差、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就会有好品格。

访问幼稚园或小学的导师最清楚,有多少父母在被告知孩子有偏差行为时,都是大感惊讶、失望,甚至不肯接受事实:

「我的孩子在家里很乖啊!

是不是学校有问题?

还是跟某某同学学坏了?

我曾听一位极富耐心与爱心的小学低年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学生其实好教,真正难沟通的是家长。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孩子从小到大,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教导孩子的好品格?

还是总要等到问题出现了,再说说大道理、或是劈头训斥一番,就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了?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只会让父母一辈子疲于奔命。

养出好品格孩子的因素,当然不会只有一项。

但是「帮孩子念故事书」这一项,绝对是父母不能错过的。

故事书V.S.大能力(上)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开始对友谊非常重视。

一回接她放学时,发现她的表情和平常不大一样,追问之下,她才说起当天因为重新换座位,而新交了一个朋友小佩,但她原本的好朋友阿真却要求女儿不要跟小佩玩,甚至要求另一个同学不要跟女儿说话。

看得出来女儿的心情非常沮丧,不断质疑着「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当好朋友?

」我于是趁势拉着女儿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园,想要安慰她一番。

我说:

「妳知不知道,阿真为什么不喜欢妳跟小佩在一起玩?

女儿不解地说:

「不知道,而且小佩也很好啊!

「有没有可能是阿真太喜欢妳了?

所以她看妳交了新朋友,怕妳被别人抢走,才不小心对妳说了些不好听的话?

女儿若有所思地想着,我又说:

「说不定明天她们就忘了这件事,又会跟妳一起玩了。

说实在的,当时我只是想跟女儿聊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她「在不拋弃新朋友的前提下,又能挽回好朋友的友谊」。

但是到了第二天去接她放学时,从她的表情来看,我就知道一切都没事了。

原来,她用刚学的注音符号,写了一封信给阿真:

亲爱的阿真:

我喜欢妳,我可以跟妳玩吗?

P.S.不是只有跟我玩,也跟小佩一起玩。

「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不是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需要的一种能力吗?

有愈来愈多定名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能力」、「小小孩大能力」之类的书籍出版,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

而所谓的「大能力」,则意指考试是否名列前茅、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其他能力,举凡想像力、思考力、观察力、推理逻辑能力、机智反应..等都在此列。

这些无形的东西或许无法直接帮助我们的孩子「考高分」,却可能在未来面对种种人生关卡时,帮助他们更有智慧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少走一些冤枉路;

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为这些能力的发挥,而变得更加精采。

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够透过「说故事」而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孩子,那么故事书是否也能启发孩子去发展抽象的「大能力」呢?

*想像力

故事书里的插图,只是内容大纲的展现,而文字描写的细节场景,就要靠孩子自己去想像。

而且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透过文字的朗读,在孩子脑袋中的画面,则会有如电影般是不断活动、流转的。

加上孩子自我想像力的发挥,他们每次构思的画面,都可以有所变化、永远不会相同。

推荐书目:

《小真的长头发》、《卡夫卡变虫记》、《哈拉老爹说故事》

*思考力

基本上,儿童故事是由「为什么」组成的,即使是平铺直叙的文字,对孩子小小的心灵来说,也可能充满新奇疑问-「三只小猪为什么长大以后要搬出去自己住?

」「小红帽从大野狼的肚子里出来,为什么还是活的?

孩子的好奇程度,超乎大人的想像,而故事书里的「为什么」,正好满足了孩子热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给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机会。

有时候,故事书只是父母与子女交互的媒介,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许已超出父母马上能解释的知识范围,但这一来一往的讨论,更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潜能。

《哈利的花毛衣》、《想生金蛋的母鸡》、《小猫逗公鸡》

*观察力

故事书的绘图简单时,可以训练孩子的想像力;

绘图复杂时,则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而且,透过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阅读,孩子对绘本的观察力也会愈来愈仔细,甚至能够发现绘图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往往当念故事书的大人都已经被复杂的情节弄得晕头转向时,孩子却可以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没有一点混淆。

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孩子则会透过观察衣着、造型等,去自行比对前后出现的人物。

有时当故事已接近尾声,孩子便会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要求翻到书的前面部分,去印证他们之前对故事的疑问。

故事书V.S.大能力(下)

*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儿童书店里那些还不会读字、只是靠着绘图,就能一本书接一本书看了起来的孩子们;

他们是根据绘图中的前因后果,再加上自己的逻辑推论,而完成「读书」的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