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314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3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一)东川区现状与历史沿革

东川区是昆明市五区一市八县中的一个区。

它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2°47′~103°18′、北纬25°57′~26°32′之间,东临曲靖市的会泽县,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和四川省会东县隔江相望。

全区境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平均万人拥有土地为59.58平方公里/万人,人口密度168人/平方公里,国土97.3%属高差大的山区,河谷盆地占2.7%。

区委区政府所在地铜都镇,海拔1280米,区政府所在地城东最高峰海拔4017.3米与城区垂直相差3000米。

城区面积约4.96平方公里,距昆明市区157公里。

全区7镇1乡,总人口31.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17万人。

1、地形地貌自然条件

全区位于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渡部位。

南北最大纵距84.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1.2公里。

小江深大断裂纵贯全境,沿断裂带地壳挤压剧烈,岩石破碎,形成现代地壳的脆弱地带,致使东川为地震、泥石流多发区。

境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流经东川的金沙江河段有63公里,是距昆明市最近的金沙江大峡谷,山高谷深,地势陡峻。

以小江为界,东侧为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

东川境内金沙江与小江交汇处的小河口,海拔仅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点。

东川区地处低纬高原,主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山脉河谷南北纵横,地形高差悬殊和不同气流的影响,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和干湿季明显的特点,呈典型的立体气候类型

2、资源条件

(1)、矿产资源

东川矿产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遍及全区8个乡(镇)。

矿业经济是东川区的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矿种主要有铜、磷、铁、黄金、铅锌、河沙、汉白玉、墨玉和石灰石等。

(2)、生物资源

东川区地处拱王山系和乌蒙山系之间,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

东川境内金沙江与小江交汇处的小河口,海拔仅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点,是金沙江河谷至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加之相对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变化复杂,使动植物种类繁多。

在轿子雪山存有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急尖长苞冷杉”近4万亩。

(3)、劳动力资源

东川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80%,城市尚有一批下岗待岗的职业熟练工人。

3、历史沿革

东川历史悠久,秦朝属靡莫部族,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狼县,唐中叶设东川郡,辖今天的巧家、会泽、东川、禄劝和四川省会东县、宁南县等部分地区,隶属四川。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土归流划归云南。

1954年4月,东川矿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省直辖;1958年为确保国家战略物资-铜开采冶炼,适应新中国工业产业布局,划入巧家、禄劝及寻甸县部分地区,1958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地级东川市,辖东川、会泽。

铜开采冶炼产业得到进一步较快发展,东川成为省辖较单一铜产业型工矿城市。

1964年会泽由东川划出归曲靖专区。

经过建国以后近50年的开采,到上个世纪末,铜矿资源面临衰竭,由于多年来国家对东川的投入极其有限,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原矿山职工大量下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为使东川能够再次崛起腾飞,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2月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东川召开现场会,撤销地级东川市,设东川区划归昆明市。

4、经济社会发展及面临的困难

(1)、经济发展情况

东川属云南省辖较单一铜产业型工矿城市,具有2000多年的铜矿开采历史,历史上东川境内铜矿储量丰富,铜文化历史悠久,素有"天南铜都"之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川是共和国以铜矿开发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长期以“服务矿山、矿业、矿工”为首要任务,近60年来,一直是我国国防建设重要战略物资供应地。

到2000年末,国家累计对东川铜矿建设投入仅为5亿元;而到2007年,东川已累计为国家提供精矿含铜60万吨以上,白银200余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亿元以上,上交利税超过15亿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历史变迁,历经两千多年的开采冶炼,易开采、高品位铜矿资源逐步减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受勘探、开采技术水平限制,铜矿资源开始枯竭,东川属较单一铜产业型工矿城市,不可避免地迅速衰退,城市、经济发展降速,支撑区域发展的东川矿务局破产。

东川区经济社会发展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由于体制、自然和历史等原因,使东川成为一个生态恶劣、经济欠发达和经济衰退的困难地区。

2008年东川区实现生产总值31亿元,仅占昆明市1605.39亿元的1.93%,三次产业结构为9.4:

66.5:

24.1,人均生产总值1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亿元,工业增加值19亿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面临的困难

A、失业率居高不下

失业率居高不下是东川区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2001年12月7日东川矿务局宣告破产终结后,下岗人员剧增,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1年底,东川区城市登记失业率为7.9%,2002年底失业率增至29.9%,到2003年急剧攀升到40.2%,2008年东川失业率仍高达14%,。

由于就业、再就业十分困难,不仅造成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由此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东川的社会稳定。

东川的就业再就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成为现实问题。

B、产业结构单一

造成失业率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东川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单一、地方工业普遍不景气,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较突出。

东川地方国有企业大多都是为矿山建设配套而成立,由于矿业不景气,导致地方国营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C、城乡居民生活严重贫困

东川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区),不仅农村贫困,而且城镇居民贫困现象特别突出。

由于企业生产不景气,绝大多数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在400元以下,下岗、失业职工家庭仅靠失业救济金和“低保”补贴,生活非常困难。

2003年6月,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0.2%,东川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为18962人,占全区非农业人口的25%。

四分之一以上的城镇人口靠“低保”生活,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区委区政府承受着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的巨大压力。

D、发展地理空间不足

由于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国土97.3%属高差大的山区,同时境内有著名的”蒋家沟泥石流”等不利地质情况,难于找到较平坦可发展地带,东川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枯竭经济转型及进一步发展空间不足,2008年东川失业率仍高达14%,解决东川就业再就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更加严峻。

(二)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产业园项目由来

2004年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在昆明召开了“建设东川再就业特区”工作会议,决定在土地、税收、劳动用工、工商管理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东川的“四矿、三农”问题,云南省政府将东川列为再就业特区,然而,撤市设区5年来,东川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2009年3月国家将东川列为44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解决东川就业再就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依然严峻,东川的病症并没有减轻,东川的出路依然模糊。

2009年4月28日“东川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市级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决定东川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要跳出东川发展东川,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异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实现产业接续,增强产业支撑力。

在昆明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经“东川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市级领导小组”及东川区委政府多次对周边(如嵩明杨林、寻甸金所)现场踏勘多方比较,2009年6月19日、9月2日又经“东川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市级领导小组”多次会议,会议对东川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按跳出东川发展东川,决定选址在寻甸县金所乡天生桥村异地建设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以实现产业承接,异地就业与再就业,增强产业支撑力,寻求东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项目区域所选地昆明市寻甸县,总人口51.5万人,2008年寻甸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85亿元,占昆明市1605.39亿元的1.86%,三次产业结构为32.9:

28:

39.1,人均生产总值5796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8亿元,工业增加值7.54亿元。

全县国土面积3598平方公里,平均万人拥有土地69.86平方公里/万人,人口密度144人/平方公里,县境最高海拔3294米,最低海拔1480米,且大部分属丘陵、缓坡,适宜工业发展用地;发展空间较大,同时全县褐煤、磷矿和硅藻土已探明的储量分别为3.5亿吨、4亿吨和1.9亿吨;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余人;年平均气温14.5℃;年均降雨量1045毫米,地处牛栏江、小江、普渡河三大水系,全县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亿m3的丰富水利资源,可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用水保障。

加之213国道、嵩待和昆曲高速公路、京昆(昆沪)铁路均从县境通过,交通条件优越,东川—寻甸两区县已达成建设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共识。

项目具体选址于寻甸县金所乡天生桥村。

金所乡位于寻甸县中部,东经103015’00”,北纬25037’30”。

年平均气温13.4℃,年降雨量1116mm,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烤烟、油菜、荞子等。

全乡辖10个村委会58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回、彝、苗4种民族,2008年末全乡总人口35905人,其中农业人口337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7%。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29.16%,全乡国土总面积283.34平方公里,平均万人拥有土地78.94平方公里/万人,人口密度127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1922亩,人均耕地1.17亩,有丘陵荒山52000亩,人均丘陵荒山1.45亩,地质水文条件较好,作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可作为工业和其他用地。

天生桥村海拔最高2121米,最低2035米,大部分用地介于2094.8米—2065米,土地西南高东北低,呈缓坡状,为中低丘陵地貌。

已纳入寻甸工业园金所片区规划远景范围,土地主要以丘陵为主,部分为坝区和半山区,地势高差不大,同时距项目园区6公里有摩罗河120万m3水库年径流2900万m3可供工业用水,距项目园区4公里已开工建设110KV变电站一座、距项目园区11公里规划建设220KV变电站一座已完成选址,寻甸工业园金所片区内已建设污水处理厂,项目区内多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项目区东临嵩待高速公路,西临东川支线铁路,并有天生桥火车站,南接至东川213国道,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较大,具有一定发展条件,发展工业产业的地理优势较为突出。

(见金所乡土地利用情况图)

2009年10月22日,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传达贯彻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都市经济发展异地工业化、异地城市化、异地市场化的新路径。

挥师北上、交通先行,打开通道、扩大载体,富集要素、培育产业,提升人气、加快发展,把东川打造成为昆明第二增长极,带动北部五区县加速崛起。

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昆明市东川区发展和改革局,已编制完成《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预可研》,并决定编制《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可研报告》。

(三)项目名称及单位

项目名称:

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

项目地点:

寻甸县金所乡天生桥村(紧邻寻甸县工业园规划金所片区)

建设单位:

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设指挥部

编制单位:

云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昆明市东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委托单位:

昆明市东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四)编制依据

1.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传达贯彻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大会上的讲话》2009.10.22;

2.“东川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市级领导小组”会议精神2009.4.28、6.19、9.2;

3.《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经委《关于加快培育工业强县的工作意见》;

4.《昆明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5.《东川区推进资源转型情况汇报》;

6.《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推进情况汇报》;

7.《东川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8.《寻甸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9.《2009年东川区政府工作报告》;

11.《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预可研》。

(五)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以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东川--寻甸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东川资源枯竭城市合理转型,协调寻甸产业发展,推进园区城镇化进程;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生态、人口容量等自然生态环保方面为特色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留有充足的余地。

2.坚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东川寻甸双赢发展原则。

特色产业园区是东川寻甸两区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特色产业园区作为东川寻甸两区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周边其它片区进行统一考虑研究,避免孤立研究带来问题;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

在合理用地的前提下,重视节约用地。

3.坚持突出特色原则。

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现代化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以良好的人文景观环境,增强园区的持续竞争力,吸引各地企业的投资。

4.坚持弹性原则。

规划注重实施的可操作性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园区长远发展的可能,对未来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与实力大小都能较好适应,既不造成投资浪费,又能保证整体功能结构的完整性。

5.坚持优化、完善、健全原则。

建立各项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用地集中的生产与生活、现代物流与信息流相结合的园区,塑造既能创造产业规模经济与效益,又富于创新生活气息的生机蓬勃的特色产业园区。

6.坚持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布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思路,积极稳妥地进行建设。

7.坚持统筹兼顾,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

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既要突出经济效益,增强发展活力,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功能。

(六)产业定位

以铜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以煤磷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以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等4个基础性产业;同时配套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1个辅助产业。

(七)产业发展规模目标

产业发展规模目标为工业年产值400亿元,其中:

铜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160亿元,以煤磷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150亿元,以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业50亿元,新型建筑建材业20亿元,现代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20亿元。

二、项目概况

   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区选址在寻甸县金所乡天生桥,金所乡位于寻甸县中部,全乡国土总面积283.3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1922亩。

金所乡是寻甸县的主要工业经济区,属寻甸工业园的一片区---金所片区,该片区形成以煤电磷化、建材产业链为主的新型重化工、能源及建材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磷酸盐、精细磷化工、水泥及新型建材制品、制造业等产业,是昆明市新兴的重化工和能源基地。

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紧邻寻甸工业园的金所片区,产业定位为:

以铜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以煤磷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以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等4个基础性产业;配套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1个辅助产业。

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由三期组成,沿向北指向东川发展极轴布置工业带,形成一园一轴带格局。

规划范围:

近期面积5000亩,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中期面积7000亩,工业总产值200亿元;远景面积达1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

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位于东经103015’00”,北纬25037’30”。

海拔最高2121米,最低2035米,大部分用地介于2094.8米—2065米,用地西南高东北低,呈缓坡状,为中低丘陵地貌。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5℃,平均降水量1045mm,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区域内多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项目区东临嵩待高速公路,西临东川支线铁路,南接至东川213国道,并有天生桥火车站,交通便利。

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图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产业园区的作用

工业园区是工业高度聚集的特定地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

2.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载体;

3.有利于招商引资,为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提供融资平台;

4.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尽可能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5.有利于推进企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提高生产效率;

6.有利于全面带动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充分扩大就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二)建设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的必要性

1园区建设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开拓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

东川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

南北最大纵距84.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1.2公里。

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为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第一峰"。

东川境内金沙江与小江交汇处的小河口,海拔仅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点。

由于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工业发展用地条件较差,发展空间受地理条件制约,东川成功转型需要走依靠园区产业聚集效应的带动。

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发展空间的不足,是东川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异地建设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实现产业承接,增强产业支撑力,跳出东川发展东川,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顺利实现东川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园区建设是贯彻落实“打造东川为昆明市第二增长极”的途径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传达贯彻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都市经济发展异地工业化、异地城市化、异地市场化的新路径。

挥师北上、交通先行,打开通道、扩大载体,富集要素、培育产业,提升人气、加快发展,把东川打造成为昆明第二增长极,带动北部五区县加速崛起。

实现“挥师北上”的战略,关键要有雄厚的经济支撑。

产业园区位于滇中城镇体系昆明都市经济圈内偏北部,依托优厚的发展条件,其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外向化,可辐射曲靖、昭通、会泽、巧家,甚至四川会东、会理,产业园区可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增强经济实力,新兴园区的兴建对整个昆明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3园区建设是东川--寻甸一体化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需要

   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始把培育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作为重要的战略加以实施。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战略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工业园区正好可以为产业集群需要集聚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和创业环境。

工业园区建设,是构筑承接外引内联企业的平台,是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提高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寻甸特色产业园金所片区,是全省8个特色产业园之一,也是昆明市新兴的重化工和能源基地,东川是云南省再就业特区,建设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实行金所园区与天生桥园区联动发展模式,围绕特色产业,扩大招商引资,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动建设特色工业集聚区,拓展发展空间,形成集群化发展,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可进一步发挥园区先导、示范、辐射作用,增强东川寻甸区域经济实力,促进东川寻甸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双赢发展。

4园区建设是解决东川就业再就业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东川矿区存在安全隐患的共16800户8万人,同时全区又有失业总人数12864人,并有近2万城镇居民生活困难,1/4以上的城镇人口靠“低保”生活。

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40.2%,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仍高达14%。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明显增大,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解决东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受地形地貌限制,东川发展空间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有必要借鉴和学习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借助于再就业特区优惠政策,在昆明都市经济圈周边发展区位和条件较好的地区选择一片土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东川的工业和承接发达地区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现异地就业,成为解决东川就业再就业问题和工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5园区建设是工业强区强县的要求

   工业是一个地区的重要支柱,发展优势突出,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东西差距在工业,南北差距也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快在工业,慢也在工业,与发达国家地区、区县的差距主要还是在工业。

2008年,昆明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605.3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5:

46.1:

47.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826元,工业增加值595.26亿元。

东川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4:

66.5:

24.1,人均生产总值1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亿元,工业增加值19亿元;寻甸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2.9:

28:

39.1,人均生产总值5796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8亿元,工业增加值7.54亿元,低于全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重点县、区。

以产业化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龙头,建设工业园区,是调整、提升传统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发展的必要方法;也是吸引新兴产业走向产业集群,促进园区内企业互相协作和沟通的关键途径。

产业园区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工业发展,增强整体经济实力。

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县域新型工业集中区,可以改变县(区)域工业薄弱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走向工业强区、强县之路。

6园区建设是昆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具体行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没有北部五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没有昆明的整体发展,2009年11月底开始的新一轮现代新昆明城镇体系规划中,将为昆明新一轮经济增长拟定目的明确的总体框架。

必然贯彻落实市委仇书记提出的“挥师北上”的战略,要积极探索都市经济发展异地工业化、异地城市化、异地市场化的新路径。

东川寻甸天生桥产业园的建设,即是昆明市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具体行动。

7园区建设是现代新昆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昆明主城区受到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大、供水供电等承载能力的限制,劳动力交通出行时间成本已在1.5-2小时左右,产业发展凸显聚集不经济,加速了昆明都市经济圈的外部扩张,现代新昆明建设提速,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中,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昆明都市经济圈产业升级,必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未来发展中,东川寻甸将承担着承接昆明主城“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业转移,成为昆明全市重要的工业发展区域。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云南省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的可行性研究不同于一般的项目与工业园区的可行性研究,其关注社会效益更重于经济效益,同时项目既要注重东川再就业,也要注重东川近80%农业人口转移就业及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