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78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Word格式.docx

6、把图中的几何图形与它们相应的名称连起来

(7题图)(8题图)

&

如图,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图形?

9、正方形有个顶点,有条棱,有个面。

六棱柱有个顶点,有条棱,有个面。

三棱锥有个顶点,有条棱,有个面。

五、当堂检测发现不足

见《导学案》81面达标测评部分1—10题

六、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课外作业

见《导学案》82面达标测评部分11—18题八、教学反思

4.1.1几何图形(3)学案

学习内容

课本第121页至第123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学习重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学习难点:

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某个立体图

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制作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制包装盒。

二、探究新知

[、试~试

把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沿一边剪开,铺平,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

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你有什么体会?

2、做一做

课本120页探究,先请学生猜测结论,再动手操作(把四个图用

纸复制下来,然后折一下,看看你的猜测对不对。

3、比一比

你们组的长方体的展开图与其他组的是否一样?

4、想一想

现在你能帮助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长方体的纸盒吗?

说说你的方案。

三、归纳小结

收获是

遇到的困难是

四、自我检测

1.如图,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

3

数字为6的面是底面,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

(2)

A.5B.4I6I5T

第1题图

C.3D.2

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则图中加”字所在面的对面所标

示的位置依次翻到第1格、第2格、第3格,这时小正方体朝上一面

的字是()

第3题图

4.如图,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

数字为6的面是底面,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

1

A.5B.4C.3D.2

第4题图

对面是()

围成一下直三棱柱的是()

五、成果展示(作业):

习题4.1第4、5、14题

3.1.2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

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

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垂柳像什么?

平静的湖面像什么?

湖中的小船像什么?

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

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

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

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

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

汽车雨刷;

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

问:

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

在交通

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设计思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4.2直线、射线、线段

第一课时李兆强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8页至第1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

(2)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了解它在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直观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具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

(4)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

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教学难点:

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学习方法:

尝试探索自学引导

教具准备:

直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吗,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根木桩,然后在木桩之间拉一条细绳,沿着细绳砌砖。

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引出:

如何确定一条直线,怎样来表示直线、射线、线段呢?

这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与直线有关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4.2直线、射线、线段)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那么在平面内确定一条直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

经过一点0画直线,能画出几条?

经过两点A、B呢?

经过三点A、B、C能画几条?

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

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结论。

教师活动:

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举一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

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根木

桩,然后在木桩之间拉一条细绳,沿着细绳砌砖。

这样做有什么依据?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线段、射线的表示方法。

(1)教师讲解直线的表示方法:

方法一:

根据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得到用直线上的任意两点来表示直线(注意:

表示点的字母必须大写)。

方法二:

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

注意:

写完整语言,例如:

直线AB不要写成AB;

直线I不要写成I。

(2)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讨论得出线段、射线的表示方法。

注意:

射线AB与射线BA不是同一条射线,要把表示射线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4、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猜想点与直线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然后自学教材128页最后一段证实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

5、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平行)

6、课堂练习:

(1)请用两种方法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第一种:

直线A0、直线BO第二种:

直线m、直线n

(2)指出下图中线段、射线、直线分别有多少条?

ABC

«

7、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小组讨论:

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

(2)填表

图形

表示方法

端点个数

延伸方向

线段

・a・

AB

射线

a

直线

四、质疑答辩,排难解惑

哪位同学还存在疑问,请提出来大家探讨。

五、变式训练,应用拓广

1、植树时,怎么样才能使所种的树在同一条直线上?

2、如图,A、BC是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的点,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1)这条直线可记作直线AC

(2)这条直线可记作直线AB

(3)这条直线可记作直线BC

(4)这条直线可记作直线ABC

3、如图,下面关于直线AB上的点的说法哪个正确?

(1)直线AB上只有AB两个点;

(2)直线AB上有无数个点;

(3)直线AB的点是可数的;

(4)直线AB上没有点。

4、判断:

(1)

记作:

直线AB

OP

(2)

()

射线PO

ab

(3)-r

()A

直线ab

(4)——

心记作:

线段BA

5、如图,已知三点AB、C

A

C

B

(1)画线段AB

(2)画射线AC

(3)画直线BC

6、按语句画图:

 

(1)直线EF经过点C;

(2)点A在直线a外;

(3)经过点0的三条线段a、b、c;

(4)线段ABCD相交于点Bo

7、布置作业:

欣赏图案,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幻灯片

24、25)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可以吗?

七、承上启下,留下悬念既然线段可以度量,那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在实际生活,还有哪些有关线段原理的运用?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探讨。

板书设计:

4.2直线、射线、线段

(1)

基本事实: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述为: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性质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平行

4.2直线、射线、线段

(2)

课本第129页至第131页.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

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2.难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

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3.关键:

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等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

获取数学信息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直尺、圆规、刻度尺、三根木棒(两根等长)、多媒体设备.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

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注:

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二、新授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

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30页所讲方法)

打开电脑,演示尺规作图过程.

板书: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第130页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

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小组父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活动:

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个学生进

行演示,板书:

比较线段的长短.

(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

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

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

(1)ABvCD

(2)AB>

CD(3)AB二CD

(C)(D)

(C)(D)(C)(D)

•«

••_•

ABAB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上一点M移动线段AM到线段MB上,当AM与MB完全重合时,线段AM二MB此时点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

AM二MB」AB

2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AM=MN=NBABAM=MN=NP=PB=丄AB

34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完成课本第132页思考题.

(2)提出问题:

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BC=3cm如果0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0B的长度.

注:

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

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33页至第114页习题4.2第5、6、7、89、11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右图,把河道由弯曲改直,根据明这样做能缩

短航道.

2.画线段AB=50mm在线段AB上取一点C,使得5AC=2AB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得AB=10BD那么CD=mm

3.如右图,AC=CD=DE=EB3中和线段AD长度相等的线段是.以D?

为中点的线段是.

二、选择题.

4.比较线段a和b的长短,其结果一定是().

A.a=bB.a>

bC.a<

bD.a>

b或a=b或a<

b

5.下列四种说法:

①因为AM=MJB所以M是AB中点;

②在线段AM?

勺延长线上取一点B,如果AB=2AM那么M是AB的中点;

③因为M是AB的中点,所以AM=MB=AB④因为AMB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M=BM所以M是AB的中点,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④C.②③④D.③④

三、解答题.

6.如下图已知线段a、b、c,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c(?

用尺规和刻度尺两种方法).

7.如下图,四条线段ABBCCDDA且AB<

BC<

DA<

CC用圆规比较图中的线段大小,确定出AB、CD四点的准确位置,再用刻度尺量出这四条线段的长度.

8.如下图,长方形的长为3cm宽为2cm,用刻度尺作出每条边上的中点,并顺次连接它们,猜一猜能得到什么图形,并度量验证你的猜想.

答案: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353.DBCEAB、CE

、4.D5.D?

三、6〜8.略

4.2直线、射线、线段(复习)彭家祥

教学目的:

1、巩固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意义、表示方法及性质;

2、巩固线段的度量、比较、作图的方法;

3、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概念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究

1.

(1)建筑工人在砌墙时拉参照线;

(2)木工师傅锯木版时用墨盒弹墨线;

(3)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两个钉子;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2.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几中表示方法?

3.过平面内三个点能画几条直线?

4.如果AC=CB能说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吗?

5.如果AB+BC=AC则点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吗?

BC

二、基础练习

1.如图,一条直线上有四个点AB、C、D,则图中共有射线条,线段_条,射线

还可以表示为;

2.两点间的距离是指;

3•点M在线段AB上,且AM=M,则点M叫线段AB的,若AM=6cm贝UAB=cm;

4.如图,线段AB上C、D两点,贝UAD=_^_,CD=BC^,DB=BC-=AB-_。

三、例题分析

例1.如图,同一平面内有四点AB、CD,按照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1)连接AB并延长AB;

(2)连接DC交AB于点O

(3)作线段BC直线AD射线AC;

(4)连接DB并延长DB与射线AC交于点P。

CB的中点,求线段ED的长度。

b~

四、拓展思Q

i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

四条直线呢?

你能发

现什么规律吗?

2、已知平面内A、BC、D四个点,过其中的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可以画几条直线?

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一个顶点A沿表面爬行到顶点B,怎样爬行路线最短?

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呢?

说出你的理由.

五、课后巩固

《练习册》P78--82

角的度量(习题课)

虹桥二中王晓隽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

2了解角的度童单位,会进行度、分、秒换算

3会进厅角的度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认知率达100%)

2、技能芈握与指导:

能综合运川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川仃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问题(利用率达100%)o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提高自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互动率达100%).

4、情感修炼与开序:

通过实际问题,认识到角的概念和件质是研究比较复杂的图形的必耍基础,与以后各版的学习必切相关(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开导:

通过对角的学习,使学生进…步丰富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和感受.继续探索展木图形的茶木性质及IL相互关系(认同率达100%)<,.

(教学目标的分芷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7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H标Z间足协同和为体的。

二、障碍与生产关系

学生往往会把角的进制搞错,由此也会导致角的度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出现问题。

上、7程与导程活动

(一)角的概念表示: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从中找出角的形象吗?

你能再举出生活中还冇哪些物体具有角的形彖吗?

(通过这i问题,止学/感受到牛•活中处处存在数学)。

请1、学生观看钟表,并回答以下问题:

1钟表上,六点整时,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什么角?

2钟表上,九点整时,时针与分针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