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80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docx

九年级语文导学助教案16开

17.《公输》

第一课时1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教学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郢 敝舆  短褐 犀兕麋鹿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 文梓     楩楠豫章  守圉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

(一)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

主要人物是哪一位?

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二)提问:

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三)分析人物:

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试分析墨子公输盘楚王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一)、填空题

1、《公输》选自《________》。

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2、《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__________记述墨子__________的辑录。

3.课文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________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

(用原文回答)

4.阅读本文,给你的启发(                                                )、《出师表》中描写诸葛亮生活志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二)、给加黑的字注音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    禽滑厘(    )     短褐(    )     犀 (    )    麋鹿(    )  楩  楠     (      )

(三)、解释加黑点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3)胡不已乎_______(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5)虽然_____ (6)以牒为械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

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第二课时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思路:

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能联系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自主学习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1、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思考:

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

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

墨子最终是怎样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1、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思考:

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

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

墨子最终是怎样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二、人物分析

墨子:

楚王:

公输:

三、总结升华

   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子墨子曰    (   )

   ⑵愿借子杀之  (   )

   ⑶吾义固不杀人(   )

 ⑷不可谓知类  (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夫子何命焉为?

  译:

                                                   

  ⑵宋何罪之有?

  译:

                                                   

4.用原文回答:

(4分)

  ⑴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

                                                  

  ⑵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

(4分)

  答: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

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

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课时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自主学习

1.预习:

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1.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

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整理:

(1)通假字:

“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

多音字:

夫;一词多义:

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

亲戚、去。

(4)词性活用:

域、固、威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

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将文中句子准确译成现代汉语。

重点、难点:

重点:

准确解释重点实词,准确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自主学习

依据注释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合作交流句子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一、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

“人和”指什么?

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①、通假字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虑(    )4、法家拂士  (     )

②、一词多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域民不以封疆  以天下之所顺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孙叔敖举于海

③.课文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米粟非不多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以天下之所顺,                  ;            ,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孙叔敖举于海,                    。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

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

1、给生字注音

畎()亩付说()曾()益:

胶鬲()拂()士拂()乱:

2、朗读课文。

3、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A、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

入则出则

B、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而:

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发:

发于畎亩

生于忧患()发于声

拂:

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1、试译课文、合作学习、交流反馈、达成共识

2、短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4、一个人经受磨练有何好处?

(原句)

5、在短文第二段找出能分别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

6、短文使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

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2、老吾老,               ;幼吾幼,                       。

3、得道者多助,         。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天时不如地利,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1、试译课文、合作学习、交流反馈、达成共识

2、短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3、短文开头列举6位名人有何用意?

4、一个人经受磨练有何好处?

(原句)

5、在短文第二段找出能分别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

6、短文使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

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19、《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3、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

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家,家,家,是继孔子之后家学派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4、有人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目的是为了

其原因是

5、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文中的“本心”指: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①句B.②句C.⑧句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教)后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

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第二课时

主备人

黄翠萍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②蹴尔而与之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⑤故不为苟得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相同的字。

①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5分钟

合作探究

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课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3.对于文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

开篇,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要舍生取义。

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

首先阐明义重于生。

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

既而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讨之人弗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生活中人们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义的,说明义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

小组合作的技巧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内容安排

 

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教法运用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朗读停顿错误的两项是(   )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下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4.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5.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豆羹。

B、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D、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