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63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docx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题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

(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

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

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

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特征:

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优点: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

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

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明诡要地叙述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性劳动。

2.为什么说应用与选择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艺术的情感性;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什么是副语言?

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

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简述CIPP评价模式。

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

8.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打颤。

第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第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第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一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见的的互动,强调被评价的需要者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诡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第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综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又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9.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

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

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

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

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

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

(1)多种取向的综合。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

(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随着研究的进展,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

所有这些转变都表现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特点。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

主要特点:

(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

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炙不同的主张。

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比,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

(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

在设计活动时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而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

(3)对过程模式的评价。

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秀点在于:

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

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

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

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

第二,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

第三,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一人的因素。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包括两个重要含义:

第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功能:

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设计步骤为:

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

具体表现: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

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

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1)课程内容即教材。

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

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

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课程不再是文本,也远非某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隐性课程的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

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

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

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它体现了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

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

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

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

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

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

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

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

目前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取向:

忠实观——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7.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教师是关键因素。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

家长的支持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

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其开发、编制、实施、评价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

(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3、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勒的目标模式:

第一,目标模式是合乎逻辑的。

第二,目标模式是合乎科学的。

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

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

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

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

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

5、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6、什么是教学?

教学:

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7、什么是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8、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9、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美国着名课程学者泰勒认为:

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

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10、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

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

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

12、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目标分解

(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

14、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15、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16、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一于教育领域。

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7、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18、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19、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20、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共有三种教学模式:

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

2、校园网:

(1)计算资源;

(2)辅助教育资源;(3)管理与办公自动化;(4)图书查询;(5)电子邮件;(6)使用Internet3、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网络教学:

(1)同步讲授式;

(2)个别辅导式;

(2)讨论学习式;(4)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

2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22、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

(2)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3)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4)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23、简述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起一种观念上的作用,它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一系列行动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