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27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分技巧及答题模板专题01诗歌鉴赏

专题01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1.考查的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和人文传统的积淀。

2.考查的内容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

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3.考查形式及体例:

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16年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2017年改为一道多选题和一道简答题;2018年起改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4.应对策略:

稳中有变,不变应万变;破解真题,增分是关键。

【鉴赏探源】

1.鉴赏是对文物、文艺作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人们运用自己的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关文化知识对文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愉悦的情感和思维活动。

2.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实践和智慧的结晶,经典的古诗词堪称艺术极品,值得我们品读涵泳、把玩揣摩。

3.考试中的古诗词鉴赏,就是考生在有限的时间,特定的场景下,对指定的文本进行阅读、思索、作答的过程。

这不同于,闲闲地坐在舒适的地方,一边品茗,一边赏读的雅趣;多的是压力或惶恐:

同场竞争的考生;文本的难易程度;命题设置和答案预设的情况;阅卷教师评分标准掌握的松紧等等。

注定了高考的古诗词鉴赏其实是一场博弈,鉴赏成功的标志是得高分。

增分技巧

【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

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得高分!

2.草稿意识。

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甚至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

3.再创造的意识。

诗人的作品是第一次创造,我们的鉴赏是第二次创造,更具有个性色彩,真正体现了“千个读者,千个哈姆雷特”。

主观题作答不是机械地写一堆文字,而是运用技法,能动地再创造。

写出自己的感受、体悟,要有强烈地角色代入感——我不仅是考生,我就是诗人,我是审美再创的作者。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

试题上的诗歌鉴赏,不是平素的品读赏玩,是有使命感的,要完成命题人的问题设置,要多得分。

必须要养成揣摩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诗歌鉴赏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

【增分技巧】

1.熟记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及历代名家的诗歌风格特点,体现作答的专业性。

(相关知识点参看本专题后面的“附录”)

2.鉴赏流程:

(一“读”二“看”三“思”四“答”)。

一“读”:

诗词都比较简练含蓄,文字量不多,所以需要细细地读诗词文本,不要遗漏。

二“看”:

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看标题,知晓写的什么内容,是赠别诗、思乡诗,还是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接着“看”作者,知名的诗人,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积淀了解他的生平、情感倾向,不知名的作家往往有相应的注释,不要遗漏,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然后,“看”注释,诗人的现在处境怎样,被贬谪了吗?

看用了什么典故?

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

紧接着,“看”命题老师的题设,明确考点和答题方向。

最后,“看”题号后的分数,真正做到,看分作答,看分赋点。

比如本题总分六分,习惯上要切分成三个及三个以上的要点;如果是四分,两个要点足矣。

三“思”,之所以称为“三思”,第一个原因是第三个流程,第二个原因是提醒考生“三思而后作答”,这个环节在草稿纸上快速进行,具体思考的内容:

考点及相应的术语是什么?

文本是如何表现的?

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这样一看,显然就是“三思”。

四“答”。

下面具体阐述作答的细则。

3.作答的“四化”原则:

分条作答,“序号化”;专业分析,“术语化”;组织文字,“具体化”。

这个具体化,主要是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不要空洞、干瘪的几句套话,要善于引用诗句,适当翻译。

最后一“化”:

卷面书写,规范化。

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疏密有间,行列整齐。

4.诗歌鉴赏万能模板(“三字经”):

读文本,懂诗意;诗言志,抓旨趣。

先翻译,再分析;罗术语,阐述细。

一情景,二修辞,三结合,四“炼”字。

具体化,分条叙;巧引用,要点俱。

简单描述一下:

拿到试题,肯定先要细读文本,读懂诗句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及相关注释把握作者的情感旨趣。

作答时,万一题目比较难,可以结合前面选择题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翻译句子,巧妙“借鉴”。

翻译完毕,可以看看要分析的诗句有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写哀等“情景”方面的手法运用。

诗歌是形象的、感性的语言,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要借助景物(意象),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来表达自己写作诗歌的情感。

如果,找不到“情景”这个分析点,可以看看用没用: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手法;然后从修辞效果的角度去阐述。

如果无“情景”,也没有容易把握的修辞手法,可以考虑“三结合”。

“三结合”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思考,可以从:

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等角度分析。

如果“情景”“修辞”“结合”都不易着手,可以从最简单、最原始的鉴赏手法“炼字”来考虑,即锤炼语言,重点是抓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总之,分条作答,具体分析,巧妙引用,要点齐备,书写端庄,就可以斩获高分了。

答题模板

【常见题型模板】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附录:

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勃:

劲健婉畅韩愈:

古朴奇险陈子昂:

古朴雄浑柳宗元:

明净幽峭高适:

苍凉高壮

白居易:

流丽坦畅岑参:

雄奇瑰丽元稹:

精警浅切王昌龄:

自然雄浑刘禹锡:

清新豪丽

王之涣:

晴朗雄健李贺:

奇诡璀灿孟浩然:

闲静淡远杜牧:

俊爽明丽王维:

幽静谐和

李商隐:

幽婉典丽李白:

飘逸豪放温庭筠:

精巧艳丽杜甫:

沉郁顿挫李煜:

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

朴素平淡欧阳修:

清新疏畅王安石:

遒劲峭拔晏殊:

闲雅婉丽柳永:

伤感缠绵

苏轼:

豪放旷达秦观:

清丽典雅黄庭坚:

瘦硬新奇范成大:

清新妩媚杨万里:

浏亮晓畅

周邦彦:

富丽精工陆游:

雄放流畅李清照:

凄婉清丽姜夔:

峭拔雅丽辛弃疾:

沉郁豪放

文天祥:

沉郁悲壮

★元明清

马致远:

清隽流畅关汉卿:

泼辣清新于谦:

朴直浅近顾炎武:

苍劲沉郁

王士祯:

含蓄清远纳兰性德:

抑郁婉约龚自珍:

清奇瑰丽

真题示范

(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

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1.C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是比喻,是将“尺幅”之作比作窗,可以窥见更加广袤的世界。

故C错误。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的诗句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

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

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萧次君:

《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

②彩缋:

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一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

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D.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

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

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①,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②,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解:

①巴丘:

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

②《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1.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酣”一“抱”两字,一耳闻,写声:

一眼见,写色。

拟人生动形象,意境雄阔。

B.颈联运用“风露”和“江湖”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避乱时的漂泊之苦和对国家动乱局势的优虑。

C.尾联诗人借用三国典故,以鲁肃自比,反用“未必”“空白”之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

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深得后人赞赏。

2.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没有直写饮酒饯别的场景,而是以“饮散离亭西去”开头,让读着在“饮散”中想象体会到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等场景。

B.第三句描写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

“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也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衬托出词人心头的落寞和苍凉。

C.四、五两句描绘词人想象中的惨淡画面。

“淡云”暗示词人心头的落寞,“寒日”显其心头之冷,整个画面充满了伤感。

D.上阕写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情景,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

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

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

前者指“境遇的困窘”,而后者则指“要注重修养”。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间接抒情,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C

2.①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

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次联自比为古代贤人,表明自己仕途坎坷,内心深感不平。

②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

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③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

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

“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苦和无奈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错在“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这个地方。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是诗人“不愿”用华美的东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自己的志向。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

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

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首先结合诗句,然后参照注释二可知,首联是借萧次君的典故来暗喻自己,抒发自己“迁少去官频”的不满;颔联写“吾道”“似古人”,是为了表达自己坚守正道,然而“寂寞”二字可见同道甚少,无法实现人生价值;颈联写“饰心无彩缋”,是指自己坚持本心,不用花言巧语等来伪装自己,尽管最终“风尘”仆仆,奔波劳累,却仍旧不愿改变志向;尾联“刀尺不由身”用比喻表达自己命运不能自主的痛苦无奈。

总之,结合文本和相关注释,按照律诗的“首颔结尾”结构一一分析即可。

(二)

【答案】

1.D

2.

(1)岁月蹉跑、青春难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

谁是国中豪杰?

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3)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4)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

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这个地方。

从注释一可知: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所以他的隐居遁世,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之举。

从尾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说明,即便无奈退隐,但是内心还是心系苍生,心忧社稷的,因此,说他“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是不正确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

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

本题要求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应结合诗句的重点词提炼,可抓“斜日”的寓意,得出作者对时光和年华的慨叹;“谁是中州豪杰”表达有才不见用,有志无法伸;“三径菊花”“五湖舟楫”借用典故,传达归隐的无奈;“千万里”“人倚醉醒中”写远离家乡,漂泊颠沛之苦情;“故国”“此意”及注解抒写力主抗金的志向。

总之,根据诗歌文本筛选、整理,归纳提炼作答即可。

(三)

【答案】

1.D

2.①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并引出后文“避乱”的现实②“三分书”与尾联的“九分头”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而忧愁老去的情景③“三分书”表意更加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错误。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颂。

从本诗“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等语句,可知陈与义的诗歌善于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这正和忧国忧民的杜甫的风格相近。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总结诗句的含义,揭示作者什么情感;也可以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看诗句在全诗的位置,得出相应的作用。

题干要求回答:

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三分书”代《三国志》,侧重于“分”这个字眼,“分”意味着“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诗人读的是“三分书”,联想到的却是宋朝当下的偏安一隅,与金、辽的对峙,这个情景十分类似东汉末年的三分天下的状况,令他忧心忡忡、惆怅无比。

同时,“三分书”又与尾联的“腐儒空白九分头”相呼应。

诗人自称腐儒,已经垂垂老矣,然而国家依然山河破碎,这表达了他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酸楚和无奈,令读者叹惋。

总之,从词句的含义,情感的表达、读者层面等角度来看,用“三分书”代《三国志》更好。

(四)

【答案】

1.C

2.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羁旅之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四、五两句描绘词人想象中的惨淡画面”错。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