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678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docx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

学校:

________班级:

________姓名:

________学号:

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D.不同发声体的音调若相同,其响度一定相同

2.某位战士对着一个高大的山崖射击,在射击3s后,听到了射击的回声,则山崖离战士的距离大约是(设声速为340m/s)(  )

A.1020mB.510m

C.340mD.以上答案都不对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传声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

D.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5.在下列事例中,人们不是依靠声波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利用能发出超声波的电子牙刷刷牙时,人感觉到非常舒服

B.夏天买西瓜,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就能分辨西瓜的好坏

C.往水瓶里倒开水时,听声音就能知道瓶里的水装得满不满

D.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嗡嗡”声就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6.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消声来控制噪声的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振动的物体,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凡是人耳听到的声音,则其声源一定在振动

C.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振动的功率,与介质的性质无关

D.只要发声体发出的是可听声,人们就一定能听到

8.外科医生常用一种“粉碎法”治疗胆结石,这种方法采用了(  )

A.红外线探测技术B.紫外线杀菌技术

C.超声波技术D.次声波技术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可能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C.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90dB

D.吹哨子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B.声音在液体里也可以传播

C.悠扬的音乐不能成为噪声

D.声音在真空里也可以传播

11.下列现象不属于声音的利用的是(  )

A.雷达发现空中的飞机

B.医生通过听诊器检查病人的心肺

C.渔民用声呐发现鱼群

D.医生用“B超”来给病人检查身体

12.如图,列是研究声现象的实验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敲鼓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B.

广口瓶中的空气抽的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声音响度越小

C.

塑料片在梳子上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的音调越高

D.

乒乓球在实验中被弹得越远,人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14.对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是四大公害之一

B.因为录音机音量过大,便成为噪声,所以录音机是四大公害之一

C.城市内汽车不许鸣笛是减少公害的方法之一

D.人耳戴上防噪声耳塞是减少公害方法之一

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6.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振动快的物体能够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D.不发声的物体肯定不动

E.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17.声音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直观的现象它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对声音特别是在音律方面都有相当的研究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C.我们听不到真空罩(抽真空)中的电铃声

D.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18.下列四幅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白兔是根据音调来辨别出门外是狼外婆的

B.

听自己刷牙时声音特别清晰是因为固体可以传声

C.

在铁路边修建隔音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D.

演凑者通过手指在笛子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笛声的音调

19.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小白兔是根据音调来辨别出门外是狼外婆的

B.图(乙)中,听自己刷牙时声音特别清晰是因为有双耳效应

C.图(丙)中,在铁路边修建隔音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D.图(丁)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笛子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笛声的音调

20.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

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响度越大

C.

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三、填空题(共2小题)

21.科学家根据星球光谱的红移现象推断宇宙正在膨胀,星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火车从我们身边疾驶而过的瞬间,尽管火车发出的汽笛声频率是不变的,但我们听起来声音的音调却是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22.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是由工厂内各种机器的运转、交通工具的使用、人口的集中造成的,工厂车间的机器声、飞机升降的轰鸣声、汽车发动机的振动声、人们的喧哗声和音响设备的吵闹声等,都属于噪声。

70db的噪音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失去听力等。

防治城市的噪声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

问题:

(1)请你说出三种属于城市噪声的例子:

        ;        ;           ;

(2)请你说说城市噪声的危害:

                                                                                  。

(3)请你说说防治城市噪声的措施:

                                  。

四、解答题(共6小题)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

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申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

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

(3)探测船发出声音是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    波,原因是                    。

此处利用声波来传递    。

(4)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因为                。

24.演奏者在音乐厅里演奏,当演奏停止后,在短时间里还能听到声音,这种现象叫交混回响,声源停止发音到基本听不到声源发出的声音,所需的时间叫交混回响时间。

适当的交混回响,能使声音变的浑厚好听,发生交混回响的原因是什么?

25.深夜,某歌舞厅仍然在播放着节奏强劲的音乐,严重干扰了人们的学习和休息。

(1)深夜放出的音乐是不是噪音?

为什么?

(2)应怎样做才能减少这些声音对人们的影响,说说你的建议(至少两点)

26.利用一根薄钢尺和桌子,请你设计下列一个小实验,并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验证声音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7.某同学在探究声音的特征时,利用二胡和小提琴做了以下三次实验:

(1)将二胡的弦按住不动,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二胡的弦;

(2)使手指在二胡弦的位置改变,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弦;

(3)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二胡和小提琴的弦。

请回答:

(1)该同学第一次是探究声音的    与    的关系;

(2)该同学第二次是探究声音的    与    的关系;

(3)该同学第三次说明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28.探究声音的特性时,进行如下实验:

①先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观察先后两次发声时橡皮筋振动快慢及声音的特点,记录如下表:

序号

橡皮筋长短

橡皮筋粗细

振动快慢

声音

相同

尖锐

相同

低沉

②两次敲打音叉,观察音叉溅起的水花,第一次轻敲音叉,发现溅起的水花较小;第二次重敲音叉,发现溅起的水花较大,而且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前者小些,后者大多了。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主要研究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    有关,即    越大,则    越高。

(2)实验②主要研究声音的    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即振动的幅度越大,则    越大。

(3)如果还要研究声音的第三个特性,你打算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

五、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9.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而且是    越大,响度越   。

(4)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八)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

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可用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解答】解: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故B错误;

C、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声源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

D、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可能不同,故D错误。

故选:

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分析】枪声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听到的就是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枪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山崖离战士的距离。

【解答】解:

枪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

t=

×3s=1.5s,

由v=

可得,山崖离战士的距离:

s=vt=340m/s×1.5s=510m。

故选:

B。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3.【分析】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解答】解: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选项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此选项正确;

C、声音的传播除与介质种类有关外,还与介质的密度、温度等有关。

此选项错误;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此选项错误。

故选:

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

4.【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人耳的所能听见的声音有一定的范围,次声波和超声波听不见;汽车的尾气排放与空气污染有关;“听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声音特征中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但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声音,人耳听不到;故B错误;

C、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减小空气污染,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听其声而知其人”,判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声根据不同人声带振动产生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

D。

【知识点】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5.【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根据声音的特点,对各个例子分别进行分析。

【解答】解:

A、电子牙刷通过发出的超声波,引起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污垢的振动,这种振动频率很高,从而使污垢脱落,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符合题意。

B、西瓜的生熟可以通过拍拍西瓜听听声音来辨别,这都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不合题意。

C、往热水瓶中倒水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倒的水越多,音调就越高,通过听声音就能判断是否已装满;不合题意。

D、蜜蜂带着花蜜音调低,不带花蜜音调高,所以根据“嗡嗡”声就能判断它是否采了蜜;不合题意。

故选:

A。

【知识点】声与信息

6.【分析】

(1)防止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消声来控制噪声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固体和液体中速度比这个速度要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月球和地球之间没有空气,因此不能用回声测距测距离,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速、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

7.【分析】

(1)物体振动发出声音,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耳都能的到,只有响度和频率合适,人耳才能的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解答】解:

A、人耳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频率20﹣20000Hz之间,且有一定的响度,因此,并非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A错误;

B、凡是人耳听到的声音,则其声源一定在振动,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C错误;

D、只要声音的响度适中、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各种声音,人都是能听到的,故D错误;

故选:

B。

【知识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速

8.【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利用超声波来“碎石”就是超声波传递能量的典型应用。

【解答】解:

外科医生用“粉碎法”治疗胆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的特点,与红外线、紫外线等无关,也不是次声波的应用。

故选:

C。

【知识点】声与能量

9.【分析】

(1)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4)一切声音都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

A、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时,我们就听不到声音,故正确;

B、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故错误;

C、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故错误;

D、吹哨子是靠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的,故错误;

故选:

A。

【知识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0.【分析】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中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凡是防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解:

AB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没有液体中、固体中传播的快;声音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AD错误,B正确;

C、悠扬的音乐虽然是有规律的振动,但如果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时,就成了噪声。

此选项错误。

故选:

B。

【知识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11.【分析】声音的利用:

一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

【解答】解:

(1)雷达发现空中的飞机是利用电磁波,不是声波,故A选项符合题意;

(2)听诊器、声呐和B超都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知识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12.【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敲鼓时,发现纸屑在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故A的说法正确;

B、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广口瓶中的空气抽的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声音响度越小,故B的说法正确;

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塑料片在梳子上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的音调越高,故C的说法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乒乓球在实验中被弹得越远,人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的说法错误。

故选:

D。

【知识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13.【分析】

(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声速与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我们听到声音还要具备:

有介质,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解答】解:

A、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物体振动传声声音,但是人要听到声音还需要介质,或者发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故D错误。

故选:

C。

【知识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产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4.【分析】

(1)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或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

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

A、现在危害人健康的污染之一就有噪声。

故A正确;

B、因为录音机音量过大,便成为噪声。

但录音机不是四大公害之一。

故B错误;

C、为了减少城市噪声污染,很多城市禁止机动车鸣笛,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C错误;

D、人耳戴上防噪声耳塞这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所以是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之一。

故D错误。

故选:

A。

【知识点】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

15.【分析】

(1)声音在传播过程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

A、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飞船内有空气,航天员可以直接交流,飞船外没有空气,就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交流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实际上是利用了超声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知识点】音色、声与能量、回声、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6.【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但由于频率或距离的原因,人们不一定能听见;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没有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物体。

【解答】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一切发声的物体也都在振动,故ABE正确;

(2)振动快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高,振动慢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低,故C不正确;

(3)不发声的物体不一定不动,如果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人耳就不能听到声音,故D不正确。

故选:

ABE。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17.【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速与介质温度以及介质的种类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乐音有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

A、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音,但不是所有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故A错误;

B、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速与介质温度以及介质的种类有关,故B正确;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我们听不到真空罩(抽真空)中的电铃声,故C正确;

D、乐音有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故D正确。

故选:

BCD。

【知识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传播条件

18.【分析】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骨传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