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460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二阶系统阻尼比为0,则系统阶跃响应为D

A.发散振荡 B.单调衰减

C.衰减振荡 D.等幅振荡

2.一阶系统G(s)=的时间常数T越小,则系统的输出响应达到稳态值的时间B

A.越长 B.越短

C.不变 D.不定

3.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它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C

A.输入信号 B.初始条件

C.系统的结构参数 D.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

4.惯性环节的相频特性,当时,其相位移为C

A.-270° B.-180°

C.-90° D.0°

5.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则其频率特性幅值M()=C

A. B.

C. D.

6.有一线性系统,其输入分别为u1(t)和u2(t)时,输出分别为y1(t)和y2(t)。

当输入为a1u1(t)+a2u2(t)时(a1,a2为常数),输出应为B

A.a1y1(t)+y2(t) B.a1y1(t)+a2y2(t)

C.a1y1(t)-a2y2(t) D.y1(t)+a2y2(t)

7.拉氏变换将时间函数变换成D

A.正弦函数 B.单位阶跃函数

C.单位脉冲函数 D.复变函数

8.二阶系统当0<<1时,如果减小,则输出响应的最大超调量将A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定

9.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D

A.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B.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

C.系统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D.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10.余弦函数cos的拉氏变换是C

A. B.

C. D.

11.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θ(ω)=A

A.90°B.-90°

C.0°D.-180°

12.II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低频段斜率为A

A.-40(dB/dec) B.-20(dB/dec)

C.0(dB/dec) D.+20(dB/dec)

13.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B

A.代数方程 B.特征方程

C.差分方程 D.状态方程

14.主导极点的特点是D

A.距离实轴很远 B.距离实轴很近

C.距离虚轴很远 D.距离虚轴很近

15.采用负反馈连接时,如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s),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为H(s),则其等效传递函数为C

A. B.

C. D.

二、填空题:

1.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输入时,稳态输出与输入的相位移随频率而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为__相频特性__。

2.积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__-20__dB/dec。

3.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稳定性、__快速性__和准确性。

4.单位阶跃函数1(t)的拉氏变换为0。

5.二阶衰减振荡系统的阻尼比ξ的范围为。

6.当且仅当闭环控制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实部都是__负数__时,系统是稳定的。

7.系统输出量的实际值与_输出量的希望值__之间的偏差称为误差。

8.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ess=_____。

9.设系统的频率特性为,则称为虚频特性。

10.用频域法分析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_正弦函数_。

11.线性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可以应用___叠加__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12.方框图中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和__反馈_连接。

13.分析稳态误差时,将系统分为0型系统、I型系统、II型系统…,这是按开环传递函数的__积分__环节数来分类的。

14.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采用的图示法分为极坐标图示法和__对数坐标_图示法。

15.决定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是阻尼系数ξ和_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wn。

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系统的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2)系统的峰值时间tp、超调量σ%、调整时间tS(△=0.05);

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与标准形式对比,可知,

故,

四、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求系统的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2)求系统的上升时间tp、超调量σ%、调整时间tS(△=0.02);。

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与标准形式对比,可知,

故,

五、某系统如下图所示,试求其无阻尼自然频率ωn,阻尼比ζ,超调量σ%,峰值时间,调整时间(△=0.02)。

解:

对于上图所示系统,首先应求出其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然后可用公式求出各项特征量及瞬态响应指标。

与标准形式对比,可知,

六、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求:

(1)试确定系统的型次v和开环增益K;

(2)试求输入为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

(1)将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

可见,v=1,这是一个I型系统

开环增益K=5;

(2)讨论输入信号,,即A=1,B=2

根据表3—4,误差

七、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求:

(1)试确定系统的型次v和开环增益K;

(2)试求输入为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

(1)将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

可见,v=1,这是一个I型系统

开环增益K=50;

(2)讨论输入信号,,即A=1,B=3,C=2

根据表3—4,误差

八、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求:

(1)试确定系统的型次v和开环增益K;

(2)试求输入为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

(1)该传递函数已经为标准形式

可见,v=0,这是一个0型系统

开环增益K=20;

(2)讨论输入信号,,即A=2,B=5,C=2

根据表3—4,误差

九、设系统特征方程为

试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

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a4=1,a3=2,a2=3,a1=4,a0=5均大于零,且有

所以,此系统是不稳定的。

十、设系统特征方程为

试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

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a4=1,a3=6,a2=12,a1=10,a0=3均大于零,且有

所以,此系统是稳定的。

十一、设系统特征方程为

试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

(1)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a3=2,a2=4,a1=6,a0=1均大于零,且有

所以,此系统是稳定的。

十二、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解:

该系统开环增益K=;

有一个微分环节,即v=-1;低频渐近线通过(1,20lg)这点,即通过(1,-10)这点,斜率为20dB/dec;

有一个惯性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增加-20dB/dec。

-10

1

20

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所示。

十三、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解:

该系统开环增益K=100;

有一个积分环节,即v=1;低频渐近线通过(1,20lg100)这点,即通过(1,40)这点斜率为-20dB/dec;

有两个惯性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分别增加-20dB/dec

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所示。

L

w

)/dB

­20dB/dec

­40dB/dec

10

100

­60dB/dec

w

(rad/s)

0

1

40

十四、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解:

该系统开环增益K=10;

有两个积分环节,即v=2,低频渐近线通过(1,20lg10)这点,即通过(1,20)这点斜率为-40dB/dec;

有一个一阶微分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增加20dB/dec。

有一个惯性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增加-20dB/dec。

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所示。

十五、如下图所示,将方框图化简,并求出其传递函数。

解:

十六、如下图所示,将方框图化简,并求出其传递函数。

H1

G1

G2

H2

R(S)

C(S)

解:

H1/G2

G1

G2

H2

R(S)

C(S)

H1/G2

G1

R(S)

C(S)

G2

1+G2H2

H1/G2

R(S)

C(S)

G1G2

1+G2H2

R(S)

C(S)

G1G2

1+G2H2+G1H1

十七、如下图所示,将方框图化简,并求出其传递函数。

G4

G1

G2

H2

R(S)

C(S)

G3

解:

H1

G1

R(S)

C(S)

G4+G2G3

C(S)

R(S)

H1

G1(G4+G2G3)

R(S)

C(S)

G1(G4+G2G3)

1+G1H1(G4+G2G3)

十八、如下图所示,将方框图化简,并求出其传递函数。

G1

G3

R(S)

C(S)

G2

H1

解:

G1

G3

H1

R(S)

C(S)

G2

H1

H1

G3

R(S)

C(S)

G1G2

1+G2H1

R(S)

C(S)

G1G2G3

1+G2H1+G1G2H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C4.C5.C

6.B7.D8.A9.D10.C

11.A12.A13.B14.D15.C

二、填空题:

1.相频特性2.-20__3._0_4.5.6.负数7.输出量的希望值8.9.虚频特性10.正弦函数11.___叠加__

12.__反馈_13.__积分__14.__对数坐标_15.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wn

三、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与标准形式对比,可知,

故,

四、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与标准形式对比,可知,

故,

五、解:

对于上图所示系统,首先应求出其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然后可用公式求出各项特征量及瞬态响应指标。

与标准形式对比,可知,

六、解:

(1)将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

可见,v=1,这是一个I型系统

开环增益K=5;

(2)讨论输入信号,,即A=1,B=2

根据表3—4,误差

七、解:

(1)将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

可见,v=1,这是一个I型系统

开环增益K=50;

(2)讨论输入信号,,即A=1,B=3,C=2

根据表3—4,误差

八、解:

(1)该传递函数已经为标准形式

可见,v=0,这是一个0型系统

开环增益K=20;

(2)讨论输入信号,,即A=2,B=5,C=2

根据表3—4,误差

九、解:

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a4=1,a3=2,a2=3,a1=4,a0=5均大于零,且有

所以,此系统是不稳定的。

十、解:

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a4=1,a3=6,a2=12,a1=10,a0=3均大于零,且有

所以,此系统是稳定的。

十一、解:

(1)用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判别,a3=2,a2=4,a1=6,a0=1均大于零,且有

所以,此系统是稳定的。

十二、解:

该系统开环增益K=;

有一个微分环节,即v=-1;低频渐近线通过(1,20lg)这点,即通过(1,-10)这点,斜率为20dB/dec;

有一个惯性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增加-20dB/dec。

-10

1

20

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所示。

十三、解:

该系统开环增益K=100;

有一个积分环节,即v=1;低频渐近线通过(1,20lg100)这点,即通过(1,40)这点斜率为-20dB/dec;

有两个惯性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分别增加-20dB/dec

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所示。

L

w

)/dB

­20dB/dec

­40dB/dec

10

100

­60dB/dec

w

(rad/s)

0

1

40

十四、解:

该系统开环增益K=10;

有两个积分环节,即v=2,低频渐近线通过(1,20lg10)这点,即通过(1,20)这点斜率为-40dB/dec;

有一个一阶微分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增加20dB/dec。

有一个惯性环节,对应转折频率为,斜率增加-20dB/dec。

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所示。

十五、解:

十六、解:

H1/G2

G1

G2

H2

R(S)

C(S)

H1/G2

G1

R(S)

C(S)

G2

1+G2H2

H1/G2

R(S)

C(S)

G1G2

1+G2H2

R(S)

C(S)

G1G2

1+G2H2+G1H1

十七、解:

H1

G1

R(S)

C(S)

G4+G2G3

C(S)

R(S)

H1

G1(G4+G2G3)

R(S)

C(S)

G1(G4+G2G3)

1+G1H1(G4+G2G3)

十八、解:

G1

G3

H1

R(S)

C(S)

G2

H1

H1

G3

R(S)

C(S)

G1G2

1+G2H1

R(S)

C(S)

G1G2G3

1+G2H1+G1G2H1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