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773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讲义5文档格式.docx

一、常规导联

1.标准导联是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包括I、Ⅱ、Ⅲ导联。

(1)I导联心电图机正极接左上肢,负极接右上肢。

(2)Ⅱ导联正极接左下肢,负极接右上肢。

(3)Ⅲ导联正极接左下肢,负极接左上肢。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1)右上肢导联(aVR)探查电极置于右上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左上、下肢连接构成无关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2)左上肢导联(aVL)探查电极置于左上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右上肢与左下肢连接构成无关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3)左下肢导联(aVF)探查电极置于左下肢并与心电图机正极相连,左、右上肢连接构成无关电极并与心电图机负极相连。

心电图肢体导联加压肢导

3.胸导联

(1)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2)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作用同V1。

(3)V3导联V2与V4连线的中点,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4)V4导联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作用同V3。

(5)V5导联左腋前线V4水平处,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6)V6导联左腋中线V4水平处,作用同V5。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二、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轴测定的临床意义

1.正常心电轴一般在0°

~90°

之间。

2.电轴右偏

心电轴轻度或中度右偏(+90°

~+120°

),可见于正常婴儿、垂位心脏、肺气肿和轻度右室肥大。

心电轴显著右偏(+120°

~+180°

)及重度右偏(+180°

~+270°

),可见于右心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

电轴

3.电轴左偏

心电轴轻度或中度左偏(-300~-30°

),可见于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和轻度左心室肥大。

心电轴显著左偏(-30°

~-90°

),可见于左心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

(二)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1)形态:

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间距<

0.04s。

(2)方向:

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I、Ⅱ、aVF和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

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

区。

(3)时间

正常:

P波时间≤0.11S。

异常:

P波时间>

0.11s,且切迹双峰间距≥0.04s,表示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

(4)电压

肢体导联P波电压<

0.25mV,胸导联<

0.20mV。

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提示右心房肥大。

P-R间期

从P波开始到R波(实际是Q波)开始

P波+PR段

激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正常0.12~0.20s

三、形成与电压

V1、V2导联多呈rS型,R/S<

1,Rv1,<

1.0mV,超过此值常提示右心室肥大。

V5、V6导联以R波为主,R/S>

1,Rv5。

<

2.5mV,超过此值常提示左心室肥大。

RavR<

0.5mV,超过此值常提示右心室肥大

RavL<

1.2mV,RavF<

2.0mV,如超过此值,常提示左心室肥大

Q波

正常人除aVR导联可呈Qr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得超过0.04s,而且无切迹。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S-T段

正常S-T段:

多为一等电位线。

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

S-T段上抬在V1~V3导联不超过0.3mV,其他导联均不超过0.1mV。

S-T段异常的情况

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

心肌损害的征象,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室

内传导阻滞等。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下:

急性心包炎。

S-T段上抬亦可见于:

变异型心绞痛、室壁膨胀瘤。

T波

(1)形态正常的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其前支较长,后支较短。

(2)方向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但若V1导联T波直立,则V2、V3导联T波就不应倒置。

振幅>R/10

(同导)

T波的异常情况

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或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T波显著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与高血钾。

Q-T间期

从Q波开始到T波结束(对比PR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所需要的总时间。

0.32-0.44s.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Q-T间期延长:

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低血钙、低血钾及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影响。

U波

U波是T波后0.02~0.04s时出现的一个振幅很小的波,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电压低于同导联的T波。

异常情况:

明显U波升高见于血钾过低,也可见于服用奎尼丁、洋地黄、肾上腺素等药物之

后。

临床应用

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点(心房肥大)

记忆关键:

心电图上反映心房的是P波,

时间反应左心房,

振幅反映右心房。

(一)右心房肥大

P波高尖,电压>

0.25mV,Ⅱ、Ⅲ、aVF突出。

(二)左心房肥大

P波增宽,时间>

0.11S,双峰间距≥0.04s,Ⅰ、Ⅱ、aVL明显。

(三)双房肥大

P波:

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的双峰型。

心电图特点(心室肥大)

记忆关键:

心室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R波,

V1在右,

V5在左。

(一)左心室肥大

1.左室电压增高的表现:

Rv5>

2.5mV

Rv5+Sv1>

3.5mV(女性)~4.0mV(男性);

2.心电轴左偏。

3.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

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二)右心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改变:

Rv1>

1.0mV

Rv1+Sv5>

1.2mV

RavR>

0.5mV

2.心电轴右偏。

3.右胸导联S-T段下移>

四、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

(一)心肌梗死基本图形(重要)

心肌供血主要靠冠状动脉,冠脉充盈在舒张期,而心电图上反映舒张期改变的是

ST段和T波。

1.缺血型T波改变

“冠状T波”,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

2.损伤型S-T段移位

呈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明显时可形成单向曲线。

3.坏死型Q波改变

梗死区的导联上Q波异常加深、增宽(宽度>

0.04s,深度≥R/4)

(二)心肌缺血

1.心绞痛

(1)典型心绞痛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O.1mV,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心绞痛

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

(只在发作时出现,与心梗鉴别)

2.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段压低(aVR导联除外)。

(2)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心律失常

(一)过早搏动

1.室性过早搏动(记忆关键:

室性与QRS有关)

①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波。

②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QRS≥0.12s。

③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④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早

2.房性过早搏动

房性与P波和PR间期有关,与QRS绝对无关

①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0.12s

③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

④不完全代偿间歇

房性早搏

3.交界性过早搏动

交界性与QRS基本无关

①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②提早出现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P′波,也可见不到逆行P′波。

若逆行P′波在

QRS波群之前,P′-R间期<

0.12s;

若逆行P′波在QRS波群之后,R—P′间期<

0.20s。

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定义:

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或交界性早搏(连续3次以上)。

①频率150~250次/分钟,节律绝对规则。

②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其时间<

0.10s。

③ST-T可无变化,或S-T段下移和T波倒置。

5.室性心动过速

一定与QRS有关

①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早搏。

②频率150~200次/分钟,R-R大致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

③QRS波群畸形、增宽,时间≥0.12s,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二)心房颤动

一定与P波有关

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的心房颤动波(f波),其频率为

350~600次/分钟。

2.R-R间距绝对不匀齐。

3.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三)心室扑动

一定与QRS波有关

①QRS-T波群消失。

②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的心室扑动波(正弦波)。

③频率为180~250次/分钟。

(四)心室颤动。

①QRS-T波群完全消失

②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

③频率为250~500次/分钟。

(五)房室传导阻滞

一定与PR间期有关

而PR间期正常值是0.12-0.20s。

1.I度房室传导阻滞

(1)窦性P波之后均伴随有QRS波群。

(2)P-R间期固定的延长:

P-R间期≥0.21s。

Ⅰ度AVB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表现为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

(1)Ⅱ度I型又称莫氏I型

①P波规律地出现;

②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而R-R间距则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间期又恢复为最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又出现心室漏搏。

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称为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

房室传导比例常为3:

2、4:

3、5:

4等。

(2)Ⅱ度Ⅱ型又称莫氏Ⅱ型

P波有规律地出现。

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

QRS波群成比例地脱漏。

Ⅱ度Ⅱ型AVB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

(2)心房率>

心室率。

(3)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

III度AVB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1.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

2.确诊心肌梗死及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3.协助诊断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心肌病及心包炎。

4.判定有无心房、心室肥大,从而协助某些心脏病的病因学诊断。

例如风湿性、肺源性、高血压性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5.观察某些药物对心肌的影响,包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如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可能对心肌有损害的药物。

6.对某些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血钙的过高或过低),心电图不仅有助于诊断,还对指导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练习题:

A.P波

B.QRS波群C.S-T段

D.T波

E.Q-T间期

1.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的是

[答疑编号111050201]

『正确答案』E

2.代表心房除极波形的是

[答疑编号111050202]

『正确答案』A

A.ST段下移

B.ST段明显上抬,呈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

C.T波高耸

D.T波倒置

E.异常深而宽的Q波

3.心肌损伤的心电图改变是:

[答疑编号111050203]

『正确答案』B

4.心肌坏死的心电图改变是:

[答疑编号1110502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