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956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优选范6篇)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目前较为流行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它认为: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在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较为有代表性的是伍贻康的解释,他指出: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以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方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合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最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由跨国集团带到全世界,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局限性和经济掠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还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控制世界经济所行使的一种经济手段。

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更多一些。

于中国而言,制定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完善经济结构,以此减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第一,跨国集团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而这些大型跨国集团几乎全部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个国家奉行自由贸易主义,生产要素来往于世界的各个国家。

其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市场前景广阔,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将工厂搬到发展中国家,而将核心科技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既没有获得先进技术经验,也没有得到丰厚的报酬。

同时跨国企业来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与国内企业形成巨大竞争力,挤压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和走向国际。

如果中国还只是从事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制造等,而没有创新,则不利于中国日后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的多边贸易,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往来。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贸易出口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0),中国与各国贸易往来频繁。

入世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发展机遇,意味着中国可以和世界上158个成员国进行贸易往来,而所受限制较小。

中国将会有更多的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并且更多的商品也会涌入中国市场。

第三,中国产业结构低级,企业缺少先进技术经验。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低廉,发展前景广阔。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实行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国外企业来华投资。

在我国新兴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下,跨国企业构建了独有的新型经济投资体制,为中国企业人才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树立了良好的示范形象。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产业结构也在进行调整,逐渐由低端制造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过渡。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个人都在感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改变。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在经济方面影响着我们,并且还在世界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剧烈的冲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制裁等手段干预发展中国家以及对其全球化战略有干扰国家的政治,进而影响世界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麦当劳等西方文化遍布全球。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本民族文化不受西方文化的侵扰,维护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国民自尊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第一,加大创新教育力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标志着我国走向以科技生产力为第一要素的发展道路。

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能再满足于做一个“制造大国”或者“世界工厂”,而应该把目光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中国需要在创新教育方面加大投入,鼓励全民创新,提高整体国民科学素养,营造一个人尽其能、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的环境。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应该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尽快融入地区经济一体化当中去。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衍生品,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所进行的一种地区性经济保护手段,其目的是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利益不受发达国家的侵扰。

中国在致力于实现大国地位的同时,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促进亚太地区的双、多边贸易,维护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可以通过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开放证券市场,推动亚

太地区经济合作等方式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加强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塑造经济友好型大国形象。

第三,促进“高精尖”技术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是经济强国。

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纷纷看中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将工厂搬到中国,为中国引进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应尽快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将经济向着高新技术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趋向明朗化时期,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迅速响遍全国,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

中国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经济指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依然盛行,短中期之内不会有所变化。

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应该意识到,一时的辉煌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

最终世界经济将会呈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状态。

未来世界制造业可能会大面积转移到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国只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加强国际间贸易联系,

才能够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实现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施咏清。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J].特区经济,2006

(1):

142-143o

[2]李丹。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4):

76-81o

[3]徐明棋。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4):

66-75o

经济全球化论文范文二:

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摘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的势头受到强烈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兴起。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并为之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外贸升级;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惠共赢;

坚持包容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新动力;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

关键字:

经济全球化;

新形势;

逆全球化;

中国的战略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由来已久,早在地理大发现助推资本主义由欧洲向世界各地扩张的时期就已经启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时代特征,诸如人口、资源、环境、金融、腐败等世界上很多问题都超越了国家界限需要在全球层面予以解决,各国在全球化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然而,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资本、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提高国际分工水平、提高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各国经济容易受到他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剧,更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而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两级分化严重。

正是基于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各种反对意见甚至抗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的势头受到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兴起。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重要报告以及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期间发表的系列讲话,表达了对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坚定信心,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对于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由于资金、技术、商品及人员的广泛流动而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1]。

主流经济学家通常把经济全球化归因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作为“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和占有更多的财富,必然推动劳动分工的专业化以及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直至超越国家的界限形成统一的全球市场。

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创立并由诸多学者发展的比较成本理论都论证了国际分工、国际自由贸易可以增加全球财富、增进全世界的福祉,为经济全球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2]388,“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2]538。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

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

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3]276。

实际上,资产阶级是在“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迫使一切民族 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3]276。

可见,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按照经济理论的设想,经济全球化有着美好的愿景。

首先,经济全球化可以增进全球的福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资源按照市场交易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各国依照自身在资源、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全球的总财富和总福利,各国也因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并借助他国的优势完成生产或获得产品成品而提高了福利整体水平。

其次,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轻纺、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钢铁、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保留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通信和半导体、原子能、精密机床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金融、教育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业,发达国家垄断全球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或关键技术并不断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在获取高附加价值、利润的同时长期保持在生产中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在资源、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吸引外来资金,解决自身资金不足、就业等问题,建立起适合本国特点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也可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国内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获得自身发展需要的产品、技术以及销售产品的利润的同时依据市场需求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更多的债务减免和发展援助等。

二战后,“金砖”国家经济腾飞和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国家很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及时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现实中,经济全球化远没有经济理论描述得那样美好。

迄今为止,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获得工业化的成功,亚非拉甚至北美、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充斥着落后和贫困,国家之间以及大多数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依然巨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而变得富足,反而面临着诸如民族产业因缺乏保护而无法持续成长、难以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加重等问题,依然在苦苦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发达国家尽管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但国内的中产阶级、普通工人的境遇并没有好转甚至每况愈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使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提出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推动本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发展势头受到了猛烈冲击。

逆全球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萎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贸易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

其中,1991-2011年间全球贸易增长的速度约是GDP增长速度的2倍。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增速急剧下降,近5年来仅仅与全球GDP增速持平。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为2.5%。

与全球贸易萎缩一致,国际投资的增长也陷入停滞,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7年国际投资较2016年下降10%~15%0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低迷,意味着经济全球化陷入了停顿。

逆全球化的另外一个显着表现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2016年7月27日,《瑞士商报》指出,美国从2008年到2016年对其他国家采取了提高进口关税、国家扶持本地企业、制定反倾销条款、规定公司必须购买本国产品等歧视性措施,共达600多项,是德国、英国以及中国的两倍多⑷o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竞选承诺中就包括对来自中国或墨西哥的商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并威胁将对不将投资转回国内的美国大公司向美输入的产品征收惩罚性高额关税[4]。

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了维持“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无视中国严格遵循国际贸易规则和自觉履行义务的事实,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逆全球化还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

2017年初,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于亚太地区贸易一体化造成了冲击。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成功,使得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重创。

《我们熟悉的全球化已经结束 英国脱欧就是最大标志》

一文称,即使英国脱欧并不意味着欧洲或者全球经济的解体,它也是一个重要标志,表明我们所熟悉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5]。

另外,在欧洲债务危机、难民危机的影响下,欧洲多个国家的民族主义势力崛起。

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呈现出排他性、碎片化的发展态势,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主要包括:

第一,世界经济的长期低迷引发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进入再平衡的调整期。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2014-2016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9%、2.1%、1.6%。

其中,美国经济尽管由于长期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新兴产业的带动率先实现复苏,2014年和2015年经济增速分别达到2.4%和2.6%,但2016年却放缓至1.6%;

欧盟因为货币政策一体化与各国主权、财政政策独立之间的制度性矛盾无法解决以及债务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依然低迷,2014-2016年的增速分别只有1.2%、2.0%和1.6%;

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新三支箭”政策的刺激下短期内有了一定的提振效果,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经济持续疲软,2014-2016年的增速分别为0.3%、1.2%和1.0%。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尽管依然保持着中高速经济增长,是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前景也比较好,但也都进入经济调整期。

比如:

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印度在推进全面市场改革,巴西正在摆脱政治动荡对经济的影响等。

这些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各自经济改革、调整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

世界经济的长期低迷,使得许多国家看不到经济发展形势好转的希望,也无法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获得可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引发了对全球化的质疑。

第二,技术进步迟缓限制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

技术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经济全球化进程往往伴随着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15世纪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的繁荣伴随着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突破;

19世纪至20世纪初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商品市场的初步形成伴随着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20世纪中叶至目前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商品、资本市场的最终形成和成熟伴随着以电器、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进入21世纪,世界上尽管出现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但这些技术还没有像之前的历次重大技术进步那样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无法形成对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支撑。

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挑战,反映出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包容性、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收入不平等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增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确定性。

然而,尽管经济全球化是引起或加剧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但将这些问题全部归因于经济全球化却是有失偏颇的。

比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是各国技术水平、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根源是资本逐利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收入不平等加剧更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法国着名经济学家皮凯蒂(2014)就在研究资本主义300多年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指出资本收益率长期超过经济增长率是收入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因此,正视逆全球化浪潮及其反映出来的问题,坚定经济全球化的信心,推动更加包容、更有活力、更加持续的经济全球化是下一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纵观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1929T933年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均出现了各国为了解决国内失业问题、恢复国民经济而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等反全球化的现象。

而且,每次逆全球化浪潮消退之后,由于逆全球化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上一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累的矛盾得到解决或缓解、新的全球化动力源泉形成等因素,之后的经济全球化往往规模更大,更为深入。

目前,逆全球化浪潮尽管愈演愈烈,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仍在全球范围内较为自由地流动、配置,商品生产、销售全球化的趋势没有变,全球治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这些均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基础和条件。

同时,与美国退出TPP、英国“脱欧”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活力。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动力源泉。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14-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分别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1.3%、11.8%和12.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则分别为28%、29%和32%;

2014-2016年“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分别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4%>

20.7%和2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则分别为36.9%、30.5%和36.6%。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的大趋势不会变。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经济全球化必将在包容、消解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助推力量。

面对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向世界表达了中国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提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以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思路,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贡献中国智慧。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外贸升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各个国家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它们具有的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决定的。

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主动,不受制于人,就要在关键领域拥有关键性的自主技术以及持续的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生产能力相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庞大的国民生产体系,通讯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互联网、家用电器等产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钢铁、煤炭、水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轻纺、食品等产业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技术水平却有待进一步提高,芯片、精密仪器和管线材、航空发动机、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即使是钢铁等许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也因技术水平的局限而在“高、精、尖”产品方面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反映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尽管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制造业的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