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980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4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2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14个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词语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

默读,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现力,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照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

2.体会文中对人物外貌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

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1:

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

拜(

)、羞(

)、窜(穴)。

(2)正音:

猹(chá)、正(zhēng)、弶(jiàng)、秕(bǐ)。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

(认识一个人最先认识的是他的外貌。

2.出示课件2:

自学提示。

闰土长什么样?

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有什么特点?

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画出的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出示课件3—5:

①第1自然段:

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②第4自然段:

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板书:

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将“紫色的”换成“苍白的”或“蜡黄的”等词语,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

(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板书:

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③出示课件6,看插图,体会瓜地里闰土的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第1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想一想:

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

(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

(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

(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

(明晃晃的银项圈)。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美妙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间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

(课文中指西瓜地)

四、拓展。

1.学生拿出手中的照片,依照课后113页小练笔的要求,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2.抽取两三个学生来说一说,课后继续完成。

设计意图:

及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

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新课,使学生回顾闰土的特点。

二、深入感悟闰土的形象。

1.出示课件7,思考:

(1)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

用小标题表示。

(2)从这些事情当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体会)

2.汇报,出示课件8:

(1)四件事: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拟概括性小标题”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向鲁迅介绍了哪几件事。

(2)可以看出闰土是个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3.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出示课件9:

(1)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

为什么?

看瓜刺猹。

①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

②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

③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

④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

⑤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

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

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

适时板书:

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

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的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学生找后回答:

听、捏、走、看、刺

5.“雪地捕鸟”和“海边拾贝”这两件事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10:

(1)从捕鸟过程中闰土的动作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

(2)此外,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认识好多鸟。

(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6.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谈得很好。

经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都有了自己的体会,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

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作为少爷的“我”呢?

(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

师生对答,出示课件11: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这么有趣的事情。

闰土有在海边捡贝壳的经历,知道那么多种贝壳的名字;而“我”却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而“我”却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

(1)“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

(2)“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

(3)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设计意图: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闰土有无穷无尽的知识。

四、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

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快乐。

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和闰土的分别之情。

(急、躲、托、送)

2.出示课件12,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告别的,然后请学生说一说。

【板书设计】

25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3个生字。

2.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梦境中“好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结构,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以及对理想的强烈憧憬。

【教学重点】

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

理解昏沉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好的故事是光明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脉络。

2.理解文章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不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好的故事》。

2.出示课件1: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苦。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文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

自读提示。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读。

2.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较难懂,还有一些平常没接触过的概念。

学生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3:

词语解析。

(1)石油:

旧时指煤油。

(2)《初学记》:

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共30卷。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3)膝髁(kē):

膝盖。

(4)云锦:

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云锦是像锦缎一样美丽的云。

(5)乌桕(jiù):

落叶乔木,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观赏价值极高;子可制油,用于制作香皂、蜡烛、油漆等。

(6)伽(qié)蓝:

梵语,指寺庙。

(7)参差(cēncī):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8)一丈红:

蜀葵的别称,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心脏形,有长柄,表面有皱纹,花冠有红、紫、黄、白等颜色。

每年初春,早于各种植物最先长出地面。

且不用浇水施肥,自生自长,是平民化的观赏植物。

(9)缕缕:

形容一条一条,接续不断。

(10)晕:

在这里读yùn,指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11)泼刺(là)奔迸(bèng)的红锦带:

大红花映在水中,被水的荡漾拉长了,水里好像有一条红色的锦绣带子,在随着水的奔迸波动发出泼刺的声音。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

3.理清文章脉络,出示课件4—6:

(1)课文的题目是“好的故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个好的故事?

(第3—10自然段写了梦境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那么美丽、优雅、有趣。

(2)(第1、2自然段)课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

一个人在屋子里夜读很是孤单惶惑。

(3)(第11、12自然段)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美丽的梦醒来后的失落和追念。

4.作者是以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的结构展开构思的。

这个结构即现实——梦境——现实。

5.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课件7,学生读1、2自然段:

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梦到文中的内容的。

2.学生汇报:

灯火缩小、石油熏得灯罩昏暗、鞭爆繁响,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3.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觉?

(孤独、寂寞)

4.昏暗的夜象征什么?

(联系一开始介绍的时代背景)

昏暗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情境。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昏沉的夜,梦到了一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怎么样呢?

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写的吗?

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梦的?

他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引入了梦境的学习。

二、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1.出示课件8:

自学提示。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9—11:

段落分析。

①第4自然段总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的整体形象是:

“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②第5自然段:

作者回忆山阴道两岸的各种美丽景色、美的人和美的事。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以及对于这景物所象征的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世界的憧憬。

③第6自然段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④第7、8自然段写梦中“好的故事”: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而碎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

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和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总结: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着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三、梦醒破碎。

1.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2.醒来却“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表明作者坚信将来一定会见到光明。

3.其实“昏沉的夜”是作者鲁迅做梦时所处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是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与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什么了解?

(学生汇报自己对鲁迅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

2.概括总结文中讲的几件事情。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受鲁迅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鲁迅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关系;“先生”是对鲁迅的敬称。

这两者并列,既是对亲属的怀念,又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

由对题目的分析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懂、读通课文。

2.出示课件1:

自学提示。

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以空行为标志)用笔画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个小标题。

(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

3.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4.学生汇报,出示课件2:

层次内容划分及讲解。

第一部分:

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

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

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

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部分:

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小标题:

(1)深受爱戴 

(2)谈《水浒传》

(3)谈“碰壁” (4)救助车夫 (5)女佣回忆

5.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

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是果,后面几个部分是因。

设计意图:

拟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三、学习第二、四、五部分(重、难点部分)。

1.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找出中心句。

2.出示课件3:

自学提示。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课文中写他为哪些人着想了?

)找到相关句子把它们勾画出来,并在旁边用笔批注出来。

设计意图:

找出中心句,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来深入学习。

3.小组交流。

(1)谈《水浒传》部分。

(学生画出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

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    。

 

生:

“囫囵吞枣”。

师:

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

而伯父却    。

 

生:

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

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

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对子女的关心,因为他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们想。

师:

伯父不仅仅是婉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个大文学家,居然还能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设计意图:

体会鲁迅对儿童的关心。

(2)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课件4—6:

①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a.找出作者父亲和作者救助车夫的动词:

拿、扶、蹲、半跪、夹、拿、敷、扎。

b.哪个动词最能打动你?

(半跪)

c.师:

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d.师述: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特写镜头那样的“半跪”,表现了先生一颗怎样的心?

(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②刚才,我们从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了爱,这个故事确实打动了我们。

如果以作者周晔的角度来看,你觉得最触动的地方是什么?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a.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了什么?

(伯父的面庞)

b.鲁迅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

他在想些什么呢?

(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c.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的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

设计意图:

抓住动作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爱。

(3)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得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从阿三的话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心啊!

四、学习“谈碰壁”这部分。

1.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像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定然会有所收获。

2.出示课件7,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教师及时补充资料)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

“四周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

“碰壁”又指什么?

(生思考、讨论)

3.师:

生活在旧中国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设计意图:

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体会鲁迅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人民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所以他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

深受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

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斗士形象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板书设计】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创作背景。

2.了解作者臧克家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的朗读形式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对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2.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

时值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出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

划分诗歌朗读节奏。

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出示课件3:

诗歌段落大意。

第1节写出两种人的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

第2、3、4节写出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他们之间是并列的。

第5、6、7节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4.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出示课件4: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读,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5:

阅读链接。

读完说说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抓住关键词在旁边标注出鲁迅是什么人)(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并找出相关句子。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6:

(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体会)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把一切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

③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四、拓展总结。

1.感悟鲁迅精神:

这首诗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