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2201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

陈永使用者:

17、《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

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

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介绍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四、朗读全文并思考:

1、石拱桥有什莫特点?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有什莫特点?

不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文中例举了我国哪几座有代表性的桥?

旅人桥   赵州桥    卢沟桥

4、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因为赵州桥、卢沟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具有的共性特征: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看看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特征。

赵州桥                            卢沟桥

形式优美: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卢沟晓月    

两旁石柱上不同姿态的狮子

结构坚固:

一千三百多年,还保持原来的雄姿     两岸河堤被冲毁,卢沟桥从未出事

历史悠久: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6、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些特点的时候,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

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呢?

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

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

  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 ,及它们的结构特点。

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

独拱石桥:

  一、只有一个弓型大拱(最长、无坡)

(赵州桥)  二、拱肩上各有两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三、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

四、结构匀称 环境和谐 古朴美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思考:

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

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以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

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不能互换。

联拱石桥:

    1.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

(卢沟桥)    2.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

3.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7、学习9、10自然段:

第9段:

(1)概括这段内容:

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2)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原因有三:

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第10段:

概括了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提问:

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

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

 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

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

为什么?

不能互换。

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

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

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

“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带点字能否删去?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总结:

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

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六、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

(1)打比方。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3)分类别。

如赵州桥: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引用。

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NFEAF5脑抻铩俺踉鲁鲈疲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

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列数字。

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6)摹状貌。

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用摹状和排比的手法,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7)作比较。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七、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1、2段,讨论:

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

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

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

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

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

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

建于公元六O五年左右;

  卢沟桥:

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

建于一九六一年。

  提问:

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八、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

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九、布置作业:

18、《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

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 认知目标:

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时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

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

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

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

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

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 检查预习:

 

1、 字词注音:

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

(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三、 分析总体结构 

1、 分析“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

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

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

不止这些。

 

2、 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

(四个“讲究”)。

 

    板书: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

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 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

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

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

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

图画美 8节:

图案美 9节:

色彩美 (板书) 

5、 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

总说--分说 

               第 二 课 时

一、 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

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

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

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

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

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

(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二、 总结:

(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 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

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3、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

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4、问:

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角落的图画美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门窗的图案美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色彩的的谐美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9、《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 察方法。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难点) 

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重点)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 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 ,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 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 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

既照 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

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提问2:

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

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

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

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

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 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 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

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提问3:

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 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

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

从文中看,比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

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

”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

”“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

《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地穴地穴特点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20、《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

提问1:

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

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提问2:

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目标导学二:

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

提问3:

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明确:

列数字: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

“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目标导学三:

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提问4:

品读课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

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提问5:

读了课文,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

明确: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作者朝代

籍贯

职业

作品

画面开卷

中段

后段

价值艺术

历史层次清晰且结构严谨

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