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5117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oc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3月3日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

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

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

如:

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

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

“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

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如:

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这里提出我的几点方法,望同仁指正。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4月7日(体会一次)

四、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

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

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

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3个,9÷3=3(盘);

(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

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

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五、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

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

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

公园门口写着:

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

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

(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

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

(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六、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

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

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

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

(1)95×6+50×4;

(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5月5日

如何建立“数”的概念

一、《课标》中“数的认识”有何变化

数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开始,理解数的意义伴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从自然数逐步扩展到有理数、实数,学生将不断增加对数的理解和运用。

在小学阶段数的认识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负数的认识、数的整除性相关的内容、数的简单应用等。

在教材的安排中,整数的认识中分为10以内认识、20以内的认识、100以内的认识、万以内的认识、大数的认识等;分数和小数的认识都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的认识,另一个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整体来说新课标中对数的认识的要求变化和调整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加以注意。

内容

学段

《标准》要求的调整和变化

数的认识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不再要求“比较百分数的大小”和“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在数的认识中要关注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与数的关系、数的应用。

其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数的意义,也就是数的概念的建立。

在教学中如何建立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面对数的认识这一重要内容,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概念,理解数的意义呢?

二、在建立数概念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整数的认识中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是认数教学的任务,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

理解数的意义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理解,通过组成理解数的大小和多少,加强对数的感知。

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通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量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

在整数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依托多种形式建立整数数概念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数并不陌生,在入学之前,学生已对具体的数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他们会读、会写,会说一些具体的数。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关注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从具体的2匹马,2棵树,2头牛,2个人,抽象为2这个数。

这时用一个数字也是一个特殊的符号来表示数量,已经把具体的单位和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抽象为数“2”。

反过来,2可以表示任何具有2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例如2只铅笔,2个人、2只小动物……,随着教学的深入,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的丰富含义,比如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

(2)用操作帮助学生具体感知

自然数的认识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从数量抽象到数,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操作,例如:

计数器、小棒、图形等等,让学生亲自的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学生数的过程也是一一对应的过程,同时感受具体的数量。

(3)多种模型的表征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说:

计数器、数位桶,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质问题。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就运用方块模型帮助学生建立一万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

通过方格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十、百、千”的映像,同时建立十个千就是一个万,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模型“满十进一”,对于学生理解基数单位和位值制是有很大好处的。

2.把握核心概念,重视数位和位置值的理解

为了表示更大的数,数位概念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数位的含意是不同位置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没有数位的规定就没有办法表示更大的数。

认识个、十、百、千、万等不同的数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是理解整数概念所必须的。

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同样一个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十位上表示30,即3个十;在百位上表示300,即3个百。

第一学段完成整数万级的认识,第二学段认识万以上的数,进而整理十进制计数法。

我国的计数单位是每四位一级,万以内数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为个级,学生理解各级上的每个数字的意义,这是理解多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意义的前提条件。

我国计数单位是四位一级,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是三位一级,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2、3、4为原始的数基,比较多的是以5、20、60为数基,即五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

当然,最多的是以10为数基,即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十进制,即重要的“满十进一”的方法。

在古代文明中,世界各国大多数都是采用十进制,例如中国、古罗马。

但十进位记数法,离十进位值制还有关键的一步“位置值制要走。

所谓“位值制”,是指相同的计数符号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目。

有了位值制,就可以用有限的数字表示出无限的自然数,这是记数历史上的一个创造,一个奇迹。

因此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一书中称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