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123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docx

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市2008-2020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一、序言1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与发展目标2

(一)指导思想2

(二)工作方针3

(三)发展目标4

三、北京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7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高端创新,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7

1.生产性服务业8

2.文化创意产业12

3.高技术产业14

4.现代制造业16

(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18

5.水和土地资源19

6.环境21

7.能源22

8.循环经济25

(三)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加快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27

9.城市建设27

10.城市管理29

11.城市交通30

12.人口与健康32

13.消费性服务33

14.城市安全35

(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7

15.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37

16.改善农村环境39

(五)超前部署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北京在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40

17.应用基础研究40

18.前沿技术43

四、建立和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46

(一)打造国家自主创新品牌——中关村47

(二)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8

(三)以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49

(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引领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51

(五)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52

五、重大专项54

六、保障措施57

(一)制定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57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转移战略58

(三)建立多元化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58

(四)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引进59

(五)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60

(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宣传61

附件:

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要点62

专项一:

北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技专项62

专项二:

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专项62

专项三:

北京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专项63

专项四:

北京研发服务业和技术转移专项64

专项五:

北京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支撑专项65

专项六:

北京基础软件研发与应用科技专项66

专项七:

北京纳米级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科技专项67

专项八:

北京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应用科技专项67

专项九: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支撑科技专项68

专项十:

北京社区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专项69

专项十一:

科技提升改造北京传统服务业专项70

专项十二:

北京市民健康生活促进科技专项71

专项十三:

北京市域快速通勤科技专项72

专项十四:

北京基础装备与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研发及设计制造科技专项72

专项十五:

北京碳纤维、纳米、超导等高性能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发展科技专项73

专项十六: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专项74

专项十七:

北京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科技专项74

专项十八:

科技促进北京奥运建设及成果推广应用专项75

一、序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作用方式由后台推动转为前台引领,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国家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着力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北京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北京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创新在引领和支撑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未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同时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问题:

产业结构与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制约着首都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集成利用各方科技资源服务首都发展仍面临着体制机制制约,科技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首都发展优势。

突破瓶颈制约,实现首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紧紧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北京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资源条件。

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的确立,“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为北京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高度密集的中央在京科技资源,不断聚集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和外埠驻京研发机构,快速成长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为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全国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为科技全方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需求;首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公共财政能力的显著增强,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北京科技发展做出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是市委市政府应对时代赋予科技创新的崇高使命,带领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北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北京科技中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和服务全国的重大需求,大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引领支撑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站在全球化创新的高度,凝聚优势资源,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首都经济结构高端化转型、城乡统筹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北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主驱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就是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缔造以中关村为龙头的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两个支点,集中力量重点实施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引擎行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涌泉行动”、改善民生和推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惠民行动”,努力在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建成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

(二)工作方针

北京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需求导向、凝聚资源、自主创新、引领发展、高端辐射。

需求导向。

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出发,明确科技发展方向,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拓展成果转化途径,使科技创新与北京发展挂硬钩、出实效,真正成为推动北京发展的主驱动力。

凝聚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对中央在京科技机构的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吸引更多中央资源参与首都建设;努力拓宽全球化视野,提升集成、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将首都科技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首都发展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科技体制创新中的指挥棒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建设,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全面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

引领发展。

着眼于北京长远发展的重点方向,把科技创新贯彻到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的社会应用,在更高层次上引领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高端辐射。

充分依托首都密集的优势科技资源,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向全国的强力辐射,切实提升北京服务全国创新发展的能力,为带动全国发展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北京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立足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把北京建设成为创新思想活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强劲、创新氛围浓郁、创新市场化机制完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使北京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联结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2020年,北京科技发展目标:

一是北京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

中关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品牌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显著增强,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0%左右。

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

科技投入产出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建成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全市人民的科学素养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二是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高增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等行业得到较大程度发展,全面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8%。

科技在解决人口膨胀、能源资源紧张、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制约首都发展的瓶颈问题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形成满足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能源消耗明显下降,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首都公共安全提出的科技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科技在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显著提升。

三是科技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升。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全面建成,首都科技成果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20年北京技术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其中对外埠技术交易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科技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通过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科技管理体系,引导各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形成,带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完善,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刻影响和加速推进全社会科技体制创新的进程。

五是人才培养取得突破。

充分发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在首都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在取得高水平自主创新成果的同时,促进各类具有国际视野、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规模化涌现,使北京成为世界创新型人才聚集和产生的高地。

北京科技发展阶段目标:

——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5%;

——2015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5%左右;

——2015年,技术交易额达到1500亿元;

——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15件;

——2015年,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等三大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北京科技论文数量4万篇以上;

——2015年,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达到45%以上;

——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5%左右;

——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

——2015年,六环以内主要河湖水体基本还清,再生水回用率达到56%以上;

——2015年,每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0%。

阶段目标要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相应调整。

三、北京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北京科技发展要在首都创新战略的统领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推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确定18个重点领域、107个重点技术方向和近500项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取得技术突破,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高端创新,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围绕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科技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型业态,占领产业高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核心和精髓,是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是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

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主体,2006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3%。

生产性服务业与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端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要积极探索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实现以科技进步全面提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使其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重点需求:

(1)重点行业技术创新需求。

围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等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加强研发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需求。

重点发展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基于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服务业态,推进研发外包、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信息化水平提升需求。

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提高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网络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水平。

(4)完善产业发展的科技条件支撑体系需求。

建立一批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搭建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科技平台系统,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重点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

(1)研发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包括大学、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在内的联合研发中心以及公共研发平台。

主要包括:

工业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工业先进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养与培训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科技资源与信息服务平台等。

(2)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

重点研发面向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重点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以及面向行业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技术,开发适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ICT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

重点研发交互信息处理系统、远程监控网络系统等技术。

(3)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安全技术

重点研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4)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研发面向关键技术领域的公共科技和产业化信息网络平台、研究所与企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京外院地合作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科技应用示范平台、成果库和专家库等公共支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金融相关技术

重点开发金融数据整合和数据应用技术—包括数据仓库(DW)、数据挖掘(DM)和商业智能(BI)、金融机构间的互联互通技术、金融业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服务器等相关技术;开发支持大集中管理模式的金融企业管理或业务软件、基于国际金融数据交换标准的金融业数据交换接口软件等电子金融软件;研发银行业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服务器技术、自助银行技术、CDM/信息查询技术、防伪识别技术、银行卡整体解决方案等技术。

(6)基础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关键技术

重点研发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关键技术和标准、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办公软件、可信安全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基础软件间协同技术和标准;研发面向服务质量或业务目标的标准和平台的关键技术,以及面向行业的全程业务优化、知识库、应用平台、软件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所需的软件关键技术。

(7)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

重点研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多种新业务的研究应用。

(8)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重点研发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自动交换网络(ASON)技术、适合局域环境的超宽带接入技术(UWB)以及适合城域宽带接入的WiMAX技术,参与国际主流技术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制定,并主导制定若干相关国内标准、企业标准,保持北京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

(9)工业设计相关技术

重点研发工业设计产业中的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电镀与金属氧化技术和CAD/CAM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与工艺。

(10)现代物流技术

重点研发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绿色物流技术和地下物流技术等相关技术,研发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软件、物流配送管理软件及无线射频技术,提高物流业整体效率。

(11)会展技术

重点研发提高会展业现代服务水平的虚拟会展技术、会展场馆设计技术、现代会展物流技术等相关技术。

(12)高端咨询技术支撑体系

重点支持从事技术咨询、产业研究、经济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等业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发展所需的信息情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情报资源共享平台、高可信远程咨询网络平台、科技情报专业资源网络系统以及资源性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加强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信息情报分析、搜索软件的研发与利用。

2.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是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艰巨任务和创新创造性活动的蓬勃开展,首都市民在全国率先享受品质不断提高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和促进;同时,创新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对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文化创意中的科技元素体现不足,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创意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创意人才缺乏。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联合攻关,推动创意研发成果扩散与应用,抓好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重点需求:

(1)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科技集成应用水平的需求。

加强相关高技术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艺演出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共性平台系统建设需求。

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研发平台、测试平台、体验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降低企业成本,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成长。

(3)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需求。

搭建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和引进平台,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国际人才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撑。

重点技术方向及关键技术:

(13)文化创意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搭建面向网络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重点行业的公共技术开发工具与测试平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平台、创意人才培养平台以及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4)数字媒体技术

重点研发数字产品转换编码技术、智能流媒体技术、数字广播技术、文化网格技术、电影数字化技术、数字媒体内容集成与分发关键技术、海量媒体资源内容管理关键技术。

研发有线传输、地面传输、手机电视运营服务等关键技术和设备。

(15)动漫游戏相关技术

重点研发和建设3D网络游戏引擎、游戏软件可复用构件数据库,以及游戏技术支撑平台、游戏引擎研发实验室,游戏测试平台与动漫游戏配信中心等。

(16)网络出版技术

重点研发无线阅读(显示)技术、智能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等。

3.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持续发展、进步着的高技术不断实现对常规技术的突破,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是首都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构成,也是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无论是现有水平,还是应用与带动作用仍有巨大差距。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

突破高技术产业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扩充首都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战略选择。

重点需求:

(1)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突破需求。

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2)高技术产业化能力提升需求。

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促进北京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3)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需求。

以集成电路、生物工程等北京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

(4)以高技术应用提升传统产业需求。

挖掘现有技术潜在的应用能力,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

(17)高端芯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研发高端芯片设计、测试、制造平台,开展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等方面的研发,重点开发面向超深亚微米的集成电路技术、SOC/CPU核心芯片和可重用IP核的设计等关键技术,继续缩小芯片的特征尺寸。

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专用装备整机、核心关键部件、硅片制造设备关键技术。

(18)高性能平板显示技术

重点研发液晶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等平板显示产品,研究开发高亮度LED显示及照明产品关键技术、柔性OLED显示屏技术、高清晰度大尺寸OLED显示屏技术等,开发针对TFT-LCD、OLED等光电显示技术的检测平台,建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

(19)生物工程技术及医药新产品研发

重点研发干细胞、组织工程、基因组技术,研究蛋白质组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数字化诊疗技术。

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蛋白重组药物、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继续支持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对医药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20)特种功能材料的研发应用

重点研发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加强信息功能材料及器材、碳纤维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节能环保建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特种功能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推进特种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的研究。

(21)承接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重大专项相关技术研究

(22)承接国家“极大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