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148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寻找;

不停止;

因为

(2)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D

(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干”:

水边,河岸。

“盖”:

因为。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棹”:

划着。

“曳”:

拖着。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但”:

只。

“臆断”:

主观判断。

“欤”:

吗。

(3)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

“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4)因为讲学家是据理臆断,根据自己的常理做出判断,而老河兵则是根据多年的观察。

勘测而得之的经验。

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根据一点浅显的道理就做出判断,要根据实际做出勘察,调查再下结论。

这也是老河兵自信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⑴水边,河岸;

⑵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⑶D

⑷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进行仔细比对,特别注意一些细节。

⑷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

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

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

拍。

④搐(chù

):

收缩。

此指“夹”。

⑤掉:

摆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④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

(2)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翻译:

(寺僧)在水中找这两个石兽,最终没有找到。

(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就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也没有发现石兽的踪迹。

理解:

寺僧找石兽,既不了解事物特点,也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凭感觉盲目地寻找,所以找不到。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翻译:

一个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原理。

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冲走呢?

”理解:

讲学家的笑,包含着对寺僧的嘲笑和轻视,也反映了他骄傲自大、好为人师的特点。

C.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这是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撞击石头形成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对着水的地方冲刷沙子最终形成坑洞。

老河兵既考虑了石头和沙的特点,又考虑了沙子、水和石头的相互关系,所以按照他的见解,石兽能被找到。

D.求之下流,固颠;

在下游找石兽,本来就错乱了,在原地找,不是更错乱吗?

一个“固”字,表现了老河兵对讲学家固执己见的批判,和“更”字前后呼应,表现了老河兵的见多识广,以及对自己判断的笃定。

(3)

【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

(1)倒塌;

逆;

主观(地);

大腿

(2)D

(3)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实践更重要;

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考虑问题)的道理。

【甲】文中老河兵比讲学家多了生活实践,所以能从石和沙的特点以及水、沙与石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乙】文中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所以能看出画中的错误。

(1)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股”:

大腿。

而“圮”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D项,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为: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疯狂;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固:

固然。

固然:

犹诚然、虽然。

(3)

【甲】文告诉我们: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乙】文从牧童常年放牛,熟悉了解牛的生活习性进而看出画中的错误等内容告诉我们:

要善于观察。

故答案为:

⑴倒塌;

大腿;

⑵D;

⑶都表现了实践出真知(生活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结合语句和文章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

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抚掌大笑说:

“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

”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

“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

“汝典郡②有何异政?

”尧咨云:

“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

“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

”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

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

掌管郡务。

③罔不:

无不。

④务:

致力,从事。

⑤伎:

同“技”。

⑥金鱼:

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杖之________

④及守荆南回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B.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C.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D.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

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5)说说【甲】【乙】两文共同体现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气愤的样子;

(用棒子)打;

等到

(2)C

(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去世的父亲的意愿吗?

(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高超);

傲慢自大。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杖”,名词作动词,(用棒子)打。

(2)A项的“但”解释为:

只,只是;

B项的“安”解释为:

怎么;

C项的“尔”解释为:

罢了/你;

D项的“去”解释为:

离开。

故选C。

(3)本题重点字词:

“发矢”,射箭;

“颔”,点头;

“汝”,你的;

“先人”,去世的父亲。

(4)结合“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分析,“但微颔之”的原因是:

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结合“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得出,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的原因是:

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结合“汝亦知射乎?

”与“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分析得出:

陈康肃射箭的技术高超,但是傲慢自大。

⑴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等到。

⑵C。

⑶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⑷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⑸射技纯熟(高超);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

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作答。

⑸本题考查学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

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

“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

“陈晓咨说:

“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他的母亲说:

“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4.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

________ 

鲜: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案】

(1)多;

很少

(2)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蕃”,多;

“鲜”,很少。

(2)重点字词:

“亵”亲近而不庄重;

“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3)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得出:

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君子应该是在混浊的世道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⑴多;

很少

⑵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⑶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感知情节,然后根据文章中对莲花的描写,联系君子的品质来作答。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甲辰①,同二王参云栖②。

时已二月,大雪盈尺。

出赤山埠,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

望江南③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庚戌④秋,与白民看雪两堤。

余既归,白民独留,迟⑤雪至腊尽。

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

世间事各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甲子嘉平月⑥九日大雪,泊舟阊门⑦,作此图。

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

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雪山耳。

放笔一笑。

(李流芳《题雪山图》)

【注】①甲辰: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②云栖:

寺名。

在杭州西湖西面山中,以产竹闻名。

③江南:

钱塘江南岸。

④庚戌: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⑤迟:

等待。

⑥甲子:

明天启四年(1624年)。

嘉平月: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⑦阊门:

苏州古城之西门。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白民独留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出心裁

B.是岁竟无 

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C.固不可以意求也 

求之下流,固颠 

根深蒂固

D.而意中有云 

目似瞑,意暇甚 

词不达意

(2)用“/”给【甲】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4)

【甲】【乙】两文都写到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