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5179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诚信为政.docx

第10课诚信为政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2. 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字词及课文含义。

3. 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明白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做过的诚实守信的事例,以达到知行合一。

学习重、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身边的诚信事例,把诚信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材内容解读

诚信是立身之本、齐家之法、兴业之基、为政之道。

本课出自《论语》。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足食、足兵、民信。

而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诚信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宝,这体现了儒家的人学思想。

统治者若只有“总兵”和“总食”,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统治就根本立不住脚。

正如王安石所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因此,立国先立信,为政者应先“取信于民”。

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历史上的诚信故事,播放相关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其加深对课文的识记和理解,在学生心里种下诚信做事、诚信做人的种子。

子贡与孔子的三问三答,对“食、兵、信”三者的取舍进行了简明论证,教学时建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如: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并说说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鼓励学生自己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等版块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理解课文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难点。

课堂上可以开展评选“诚实守信小达人”活动,让学生结合日常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制定评选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诚信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心灵。

还可以设计情景演练的环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一言一行中体验诚实守信带给自己的快乐。

认识汉字”版块选取了“立”字由甲骨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立”,会意字,本义是笔直地站。

教学时可以通过出示课件、播放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学习,了解“立”字与课文主题的内在联系,明白诚信是立身及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宝。

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感受汉字的美和汉字变化的奥妙,体验书写的乐趣。

还可以用“立”组词,并说出词语的意思。

借助“学而时习”版块,巩固本课学习内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日积月累”版块列举了两组有关诚信的名言。

教帅指导学生朗读,讲解句子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将课前搜集的相关名言警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结合创设的环境学着用上这些话,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讲关于“唐太宗与三百九十名死囚的死亡之约”的故事。

(可将故事做成课件)

2. 问学生听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并与大家分享心得。

3. 总结学生的发言,导出课文题目《诚信为政》。

板书课文题目并释义。

二、诵读经典,学习课文

1. 借助拼音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并领读。

3. 学生领读并多种形式认读,熟读成诵

4. 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正确理解课文的意思。

5. 自读“诗文今译”“诗文点评”,谈谈感受与收获。

6. 齐读课文,加深认识。

三、理解诚信,走进诚信

1. 请讲一讲生活中的诚信故事,谈谈自己的认识。

2. 评选我心目中的“诚信标兵”。

这个学期学校要评选“诚信标兵”,但是评选标准尚未制订出来,请你们帮助学校制订“诚信标兵”的评选标准,谈谈你心目中的“诚信标兵”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3. 根据标准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4. 教师小结。

四、观察汉字之美,感悟诚信之道

1. 播放微视频,了解“立”字的演变过程及意义。

2. 动手写一写,感受汉字的美和字体变化的奥妙。

3. 用“立”字组词。

讲解“立德”的意思。

4. 多种方式朗读“日积月累”的内容,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诚信的其他名言。

五、拓展延伸

诚信是立身之本、齐家之法、兴业之基、为政之道。

课后请学生搜集一下古今中外关于诚信的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六、板书设计

资源拓展

(一)关于诚信的词语

表里如一

诚心诚意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光明正大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讲信修睦

竭诚相待

开诚相见

剖心析肝

刹血为盟

推诚相见

推诚不饰

开诚布公

心虔志诚

信誓旦旦

信以为本

言行一致

以诚相见

抱柱之信

一诺千金

信守不渝

精诚之至

以诚待人

金口玉言

说一不二

一言九鼎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季布一诺千金不易

(二)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左丘明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

——荀子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苏轼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英]莎士比亚

(三)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烽火戏诸侯

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

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西周时,为了防止西边犬戎部落的侵扰,周天子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修建了许多烽火台。

每隔几里地就有一座。

一旦发现犬戎入侵,哨兵就上烽火台点火生烟,临近的烽火台看见烟火后也会相继点火,向诸侯报警。

诸侯见烽火燃起便知天子有难,京城告急,定会带兵救驾。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有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

但是褒姒天生不爱笑。

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有一天,周幽王突发奇想,下令在都城附近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瞬时间四方烽烟滚滚。

周幽王似乎忘记了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烽火。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将土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天子为博褒姒一笑而使的花招后愤然离去

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仝都上当了,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龙颜大说。

褒姒看到平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大举攻周,镐京告急,周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们置之不理。

不久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

西亚信托公司

二战前夕,德国有一家很不起眼的信托公司叫巴比纳信托行,专为顾客保管贵重财物。

战争爆发后,人们纷纷把财物取走,四散逃难去了。

老板也打点细软逃之夭夭,只有雇员西亚还在那里清点账目。

一颗颗炸弹在信托行附近炸响,西亚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她清理完账目,发现一个叫莱格的顾客还没有把东西取走。

那是一颗价值50亿马克的红宝石,西亚把宝石和所有托管文件放到一个小盒子里,然后带上所有账目离开了信托行。

几天之后,战火将巴比纳信托行一带夷为平地,西亚也为逃避战乱而四处奔走。

但无论走到哪里,西亚都随身带着信托行的账目和那颗宝石。

她觉得,她还是巴比纳信托行的雇员,她要到战争结束,把账目和宝石送回信托行。

战争终于结束了,西亚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柏林,可是,巴比纳信托行老板已经在战乱中死去,信托行已不复存在。

但西亚仍然保管着账目和宝石。

因为宝石是顾客委托保管的,顾客没有把宝石取走,她就得一直为顾客保管,守住信托行的信誉。

多少年过去了,西亚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她带着三个孩子一直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

其实,当初委托信托行保管宝石的莱格也在战乱中死去了,那颗价值连城的红宝石早已无人认领了,西亚完全可以悄悄地把它卖掉,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可是她没有,她觉得那是顾客的财物,她只能保管,不能有任何非分之想。

1978年,当地政府成立战争博物馆,面向社会搜集二战遗物,西亚便把她保管的信托行账目和那颗红宝石拿了出来。

政府多方努力,帮助西亚找到了莱格的孙子道尔。

道尔拿到那颗宝石,答应将宝石卖掉后一半给西亚,西亚婉言谢绝,说只收取这些年的保管费用。

西亚的事上了报纸,人们被她的诚信所感动,有人提议她出任商会总顾问,她以年纪大为由

推掉了。

后来,又有几家大型信托公司找到她,要求她出任荣誉总裁,她也谢绝了。

不久,西亚去世了。

几家公司找到她的儿子克里斯,要求买断西亚的名字命名信托公司。

克里斯难以抉择,就让几家公司竞标,最后,柏拉图信托公司以80亿马克的天价获取了西亚的冠名权。

许多人不解,说一个名字能值那么多钱吗?

柏拉图公司总裁说,“西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它代表的是一种企业精神,一种价比宝石的诚信,花80亿买到这个荣誉,值!

不久,柏拉图信托公司便更名为西亚信托公司,交易量果然一路攀升。

诚信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就因为诚信本身就是无价的。

当你把诚信当成信仰和责任,你就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和信赖。

诚信的花朵

从前,有个老国王没有儿子,所以想在全国挑选一个孩子继承他的王位,可是,哪个孩子最适合当国王呢?

他想啊想,终于有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国王把全国的孩子都召集起来,发给每个孩子一粒花籽和一个空花盆,要他们种一盆花。

三个月后,谁种的花最美丽,谁就会成为国王的继承人。

其中有个孩子叫雄日。

他回家后,把花籽种在花盆里,天天浇水。

可是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花盆里什么也没有长出来。

雄日换了一个花盆,又换了一些土,把那粒花籽种上。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花盆里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全国各地的孩子又聚集到王宫前,他们手中的话多么美丽啊!

可是国王一个个看过去,脸色却越来越阴沉。

国王走到了雄日的跟前,停下来,问道:

“孩子,你怎么捧着空花盆呢?

”雄日伤心地说:

“我把种子种在花盆里,用心浇水,可是种子怎么也不发芽。

”这时,国王终于笑了,对雄日说:

“你就是我要找的孩子,我要让你做将来的国王!

”所有的孩子都惊呆了。

原来,国王给孩子们的花种子都是煮过的,所以不会发芽,更不会开花。

有些孩子发现花盆中的种子不发芽时,就把种子换了;还有一些孩子干脆把另一盆花移到了自己的花盆里。

只有雄日捧着空花盆来见国王,所以他是诚实的孩子。

诚实是最美丽的花。

其实故事中的国王想看的不是哪个孩子种的花最漂亮,而是哪个孩子最诚实。

要知道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不管他是国王,还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季布一诺千金

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季布。

他为项羽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立下了大功。

刘邦对他深为痛恨,统一中国做了皇帝后,下令以千两黄金的重赏捉拿季布。

季布平时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竭尽全力去做,从不使人失望。

这种美好的品质使他赢得了许多朋友,民间流传着一句话: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

当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

汝阴侯对刘邦说:

“以前季布为项羽打仗,这是他作为项羽部下应尽的责任。

现在陛下为了从前的仇恨捉拿季布,器量未免显得太小了。

况且陛下如此仇视季布,假使季布心生畏惧而投奔他国,这不是给陛下增添了麻烦吗?

倒不如现在就把他召进宫来,委以官职。

”刘邦觉得有理,马上派人撤去告示,并将季布召进宫来,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感念刘邦的恩德,为汉朝做了许多大事。

到了汉文帝时,季布已经是朝廷里举足轻重的大臣了,仍喜欢广交朋友,豪爽正直的性格依然未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