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228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 综合题 综合题附答案.docx

中考化学综合题综合题附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

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

样品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NaHCO3俗称_______,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

(2)若无装置E,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__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方案二:

样品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克,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克;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克。

(4)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写出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小苏打浓硫酸不能盐酸具有挥发性,D中的碱石灰既吸收生成的CO2,还会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使测定结果偏大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84%

【解析】

(1)根据NaHCO3俗称为小苏打解答,根据碱石灰会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解答;(3)根据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4)根据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可以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进行分析;(5)根据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写出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解答;(6)根据实验过程中减少的质量是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分析。

(1)NaHCO3俗称为小苏打;碱石灰会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实验在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之前,需要将气体干燥,C中盛放的物质是浓硫酸;

(2)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否则,若无装置E,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3)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盐酸具有挥发性,D中的碱石灰既吸收生成的CO2,还会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使测定结果偏大;(4)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可以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5)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H2O+CO2↑;(6)实验过程中减少的质量是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固体减少质量为41.2g-35g=6.2g;设样品中含有碳酸氢钠为x。

2NaHCO3

Na2CO3+H2O+CO2↑ 固体减少

 168                         62

 x                           6.2g

x=16.8g

 样品中碳酸氢钠为41.2g-21.2g=20g

 所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00%=84%

答:

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

2.鸡蛋主要由蛋壳、蛋壳膜、蛋白、蛋黄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里面覆盖一层蛋壳膜。

化学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蛋壳中的CaCO3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

a、蛋壳经过科学检测其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约为82%~85%,含蛋白质质量分数约14-17%。

b、蛋壳膜中蛋白质含量约为90%~93%。

(设计方案)

方案一:

用“灼烧法”,将该蛋壳放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测定。

方案二:

用“酸处理法”,将蛋壳与稀盐酸反应进行测量处理。

(进行实验)

方案一:

称取12.0g蛋壳研磨成粉末置于通风橱中,灼烧至质量不再减少,再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16g。

方案二: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称取12g蛋壳样品进行实验(假设其他成分均不与HCl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连接好装置后,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B装置中加入蛋壳样品后,先通入一会儿空气;

③称量装置D及其中药品的质量;向蛋壳样品中滴入5%的稀盐酸,直到________为止;

④再缓缓通入空气一会儿,至装置D中质量不再增加为止;⑤称量装置D及其中药品的质量。

(数据处理)

方案一:

该小组同学认为固体减少为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据此求出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91.7%

方案二:

测得反应后D装置及其中药品的总质量增加了4.4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评价反思)

(1)方案一:

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测定值与科学检测的数据有较大误差,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方案二:

装置A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如装置C中的药品为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不再产生气泡83.3%

蛋壳及蛋壳膜中的有机物灼烧也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干燥气体,除去水蒸气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影响测定结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实验步骤:

③准确测量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实验结果准确的基础,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是准确测量二氧化碳前提,向蛋壳样品中滴入5%的盐酸,直到不产生气泡为止,此时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

设生成4.4g二氧化碳需碳酸钙的质量为x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评价反思:

(1)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蛋壳及蛋壳膜中的有机物灼烧也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2)装置A中的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如装置C中的药品为浓硫酸,其作用是干燥气体,除去水蒸气,D装置中的碱石灰能吸收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影响测定结果。

3.氢氧化钠溶液久置在空气中会变质。

(1)其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若要除去其中的杂质你会选择以下适量的________。

①氯化钙溶液②氯化钡溶液③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CO2+NaOH=Na2CO3+H2O③

【解析】

【分析】

【详解】

(1)其变质的原因是:

CO2+NaOH=Na2CO3+H2O;

(2)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选择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不能选择氯化钙和氯化钡溶液,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因此使用氯化钙时能够带入新杂质−−氯化钠,另外也不和氯化钠反应,不能起到除杂的目的,故要除去其中的杂质你会选择以下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定量的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

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①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②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1)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

2Na2SO3+O2==2Na2SO4;

(2)Na2SO3能与酸反应产生SO2气体;

(3)SO32-、SO42-均能与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

(作出猜想)

猜想1:

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

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I)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小组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甲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没有变质,还是Na2SO3

乙组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

已部分变质

(评价)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II)

甲组设计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注: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忽略不计)

(1)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中放入126g该样品

(2)实验前称量C装置的质量;

(3)关闭活塞K,用注射器推入浓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4)打开活塞K,缓缓鼓入一定量的氮气,关闭活塞K;

(5)再次称量C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6.4g。

由此,计算出该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解释)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则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____(填”偏小”或”偏大”)。

乙组仍使用第一次实验的原理,进行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第一步:

称取试样ag;

第二步:

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足量稀盐酸;

第三步:

过滤、洗涤、烘干沉淀;

第四步:

称量沉淀的质量为bg;

第五步:

计算溶液中Na2SO3的溶质质量分数=(1-142b/233a)×100%。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加入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由此可得出,保存亚硫酸钠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部分变质,成分是Na2SO3和Na2SO4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消失,

生成气体部分变质也会产生气泡10%偏小使溶液中Na2SO4全部转化成沉淀沉淀表面溶液中含有NaCl、BaCl2,烘干时一并析出造成沉淀质量偏大密封保存防止氧化

【解析】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主要考查了盐、酸、碱的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认真审题,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出猜想:

猜想1是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还可能有的猜想3是部分变质:

成分是Na2SO3和Na2SO4;

实验探究I:

若已部分变质,则固体成分是Na2SO3和Na2SO4,BaCl2与Na2SO3和Na2SO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BaSO3和BaSO4沉淀,其中Na2SO3能与盐反应产生SO2气体,BaSO4不能与盐酸反应,所以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消失,生成气体,则亚硫酸钠已部分变质;

评价:

由实验探究I的分析可知,部分变质也会产生气泡,甲组方案不合理;

实验探究II:

甲组实验: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C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6.4g,说明反应过程生成了6.4g的二氧化硫。

设:

生成6.4g的二氧化硫需亚硫酸钠的质量为x,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12664

x6.4g

x=12.6g

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

×100%=10%;

解释:

反应后的装置中充满了生成的二氧化硫,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生成的二氧化硫没有全部吸收,测得的二氧化硫质量偏小,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偏小;

乙组实验:

(1)BaCl2与Na2SO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BaSO4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使溶液中Na2SO4全部转化成沉淀;

(2)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沉淀表面溶液中含有NaCl、BaCl2,烘干时一并析出造成沉淀质量偏大;

反思: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亚硫酸钠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质,保存亚硫酸钠时,应密封保存防止氧化。

5.二氧化硫(SO2)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添加少量SO2,可防止其变质,但须严格控制用量,我国《葡萄酒国家标准》中规定SO2的含量

(1)SO2作为食品添加剂须严格控制用量的原因是______。

(2)为检测某国产葡萄酒中SO2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l取100mL该葡萄酒于锥形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H2O2溶液,将SO2完全转化成硫酸。

步骤2向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这种指示剂在pH<7的溶液中显紫色,在pH>7的溶液中显绿色),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测得锥形瓶中硫酸的质量为14.7mg。

①步骤2中,滴入指示剂后溶液呈_____色。

②向10g30%的H2O2溶液中加入_____g水,可稀释为10%的H2O2溶液。

③通过计算判断该葡萄酒中SO2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_____

【答案】SO2有一定的毒性紫20是

【解析】

【详解】

(1)SO2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所以SO2作为食品添加剂须严格控制用量,故填SO2有一定的毒性。

(2)①由步骤1、2可知,H2O2溶液将葡萄酒中的SO2完全转化成硫酸,且指示剂在pH<7的溶液中显紫色,所以步骤2中,滴入指示剂后溶液呈紫色,故填紫。

②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10g×30%=(10g+x)×10%,x=20g,故填20。

③解:

设100mL该葡萄酒中的SO2的质量为x

64:

98=x:

14.7mg

x=9.6mg

1L该葡萄酒中的SO2的质量为9.6mg/100mL×1000mL=96mg<250mg,所以该葡萄酒中SO2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故填是。

6.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

请回答:

(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______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3)参加反应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

【答案】质量和化学性质1.65%

【解析】

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特点和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反应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可以求算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过氧化氢的质量。

(1)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2)根据质量守恒,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70g-68.4g=1.6g;

(3)设:

产生1.6g氧气需要H2O2的质量为x

2H2O2

2H2O+O2↑

6832

x1.6g

x=3.4g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5%。

7.实验室配制饱和澄清石灰水和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进行有关实验。

下表是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

物质

Ca(OH)2

NaOH

CaCO3

Ca(HCO3)2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0.16

109

0.0065

16.6

21.8

9.6

 

(1)配制溶液。

其中配制10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基本步骤是:

称取氢氧化钠固体—量取水—溶解—装瓶贴标签。

①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_____________g。

②已知水的密度为1g/cm3,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_______画出水的液面。

③装瓶后贴标签,在标签上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性质探究实验,20℃时,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直至过量,先生成CaCO3,再转化为Ca(HCO3)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直至过量,先生成Na2CO3,再转化为NaHCO3,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理论上吸收4.4gCO2,需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至少为___________g,或需10%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少为__________g。

(计算结果精确到个位)

【答案】10.0

氢氧化钠10%先产生白色浑浊,继续通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澄清一段时间后出现白色沉淀463280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先生成

沉淀和水,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和水再转化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先生成

和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和水再转化为

【详解】

(1)①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②已知水的密度为1g/cm3,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质量为

,故图为

③装瓶后贴标签,在标签上填写氢氧化钠10%。

(2)①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

直至过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先生成

沉淀和水,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和水再转化为

,碳酸氢钙易溶于水,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浑浊,继续通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澄清。

②向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直至过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先生成

和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和水再转化为

,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一段时间后出现白色沉淀。

③设吸收4.4gCO2,需氢氧化钙的质量至少为x

吸收4.4gCO2,需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至少为

设需10%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少为y

故需10%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少为80g。

【点睛】

碳酸氢钙易溶于水,碳酸氢钠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8.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其制备、检验、贮存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2NaOH+Cl2↑+X↑。

X的化学式为______。

(2)为了探究NaOH样品中是否存在NaCl、Na2CO3杂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注:

AgCl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稀HNO3。

①乙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证明样品中含有Na2CO3。

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试剂X为_____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______。

(3)某兴趣小组试图通过测定生成的CO2质量确定因久置而变质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

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1。

步骤二:

打开分液漏斗旋塞,逐滴加入稀硫酸,待气泡不再产生时,关闭旋塞,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2。

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______。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4)某工厂化验室用20%NaOH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残余H2SO4,共消耗NaOH溶液2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

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H22HNO3+Na2CO3=2NaNO3+H2O+CO2↑硝酸银丙中产生白色沉淀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4.9g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Na、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

2、2、4、2,2、2、2、2,故X的化学式为H2;

(2)①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NO3+Na2CO3=2NaNO3+H2O+CO2↑;

②为检验氯离子,试剂X为硝酸银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3)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

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

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

(4)设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x。

x=4.9g

答:

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4.9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