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65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同步习题

一、交际话题。

下面关于课本剧的说法,正确的打“√”。

1.课本剧是用戏剧语言来表达课文的主题的。

(  )

2.课本剧改编的时候注意保持原意。

(  )

3.课本剧就是在学校里表演的戏剧。

(  )

4.设计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  )

5.表演课本剧,就是把课文内容一字不差地搬到舞台上。

(  )

二、交际要求。

1.演一部成功的课本剧,应选择( )(多选)

A.情节曲折、生动的课文。

B.情节简单好背的课文。

C.内容比较完整的课文。

D.人物性格鲜明,人物的动作、语言相对集中的课文。

2.表演课本剧之前要想一想(  )(多选)

A.人物的动作。

   B.人物的表情。

C.穿什么服装。

D.需要什么道具。

E.怎样把课文中叙述性的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

三、交际活动。

1.进入角色,展示剧情。

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表演时要入情入境,细心体会,揣摩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只有进入角色,才能塑造好人物的形象。

2.演一演下面的课本剧,并请大家评论。

《负荆请罪》(课本剧)

时间:

战国时期

地点:

赵国都城邯郸

人物:

蔺相如、侍从们、廉颇

廉颇:

(气愤地)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靠一张嘴,竟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见了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知道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他坐车出去,看见廉颇过来了,马上就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侍从们:

(不解地)蔺大人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

你们想一想,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

侍从们:

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

(意味深长地)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

秦国不敢来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不和,秦国必然来攻。

我是为了我们赵国才这样做的。

〔廉颇知道了这件事,觉得蔺相如说得有道理,自己很后悔,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请罪。

蔺相如:

(吃惊地)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廉颇:

蔺大人,请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打我一顿吧!

我自以为功比天高,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可是您每次都不与我计较,我以为您是惧怕我,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的良苦用心。

请您宽恕我这个愚蠢的人吧!

蔺相如: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双手扶起廉颇)廉将军,别这样,过去的事就不提了。

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是太高兴了!

(转身对侍从们)快去准备宴席,我要跟廉将军痛饮几杯。

〔侍从A应声向蔺相如、廉颇抱拳施礼,退场。

侍从B拿了一件衣服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替廉颇披上,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来亲密地交谈。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

一、1.√ 2.√ 4.√

二、1.ACD 2.ABCDE

三、1.语言 动作 表情 2.略。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笨笨童年

   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我七岁才上小学。

第一天放学回家,母亲问:

“老师今天讲了啥?

”我思索良久,才吞吞吐吐挤出三个字:

“脚板印。

”母亲不解,便问同学。

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

“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

   有一天,我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

把碎片扫在客厅中央,搬张小凳老老实实地坐着等。

母亲回来之后,生气地责问,我委屈地说:

“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孩子,但没有说,诚实了会挨骂……”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上了三年级,也许由于智商有限,成绩一直不大理想。

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讪而笑,一边借机脱身。

   于是我想采些花做个漂亮的花环,让父母惊喜一下。

结果却从二楼摔了下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

半个月以内,父母一直轮流守在我身旁,昼夜不离。

   出院以后,由于我尚未完全康复,必须由父亲背着去上学。

我趴在父亲背上,不喜欢的学校变得亲切又美丽。

   那学年结束时,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

我把成绩单递给父亲。

父亲展开成绩单一看,眼睛睁大了,双手更微微颤抖,连声喊母亲出来。

母亲接过成绩单,那一瞬间她眼里的闪亮泪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________    清楚——________    颤动——________

(2)文章开篇说“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来表现自己的“笨”。

(3)“我”原来是个让父母蒙羞的孩子,可是后来却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________。

(4)你有让父母骄傲的事吗?

用简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答案】

(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

(4)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思考:

思索、考虑。

根据其意思,思考的近义词可以是“思索、考虑、沉思、琢磨、揣摩、思量、推敲、寻思”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清楚:

清晰,明白,有条理。

颤动:

急促而频繁地振动。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叙事要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故答案为:

(1)思索、清晰、颤抖

(2)“我”刚上小学,把老师说的“脚踏实地,好好学习”说成“脚板印”;“我”打碎花瓶,诚实地和妈妈讲述老师告诉的话;“我”的学习成绩,让父母脸上无光

(3)父母的关爱(4)略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

“上?

”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

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

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

“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

”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

“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

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

“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

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

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

(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

 

4.

把笑脸带回家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

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

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过来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

“你爸爸下岗了。

”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

我气愤地说:

“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

”母亲哭得更凶了,说:

“不上学,你爸就是没有文化才下岗的。

”我说:

“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

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笑嘻嘻的。

母亲问他怎么样。

他笑着说:

“差不多了。

”母亲说:

“天天都说差不多了,行就行,不行就重找。

”父亲道:

“人家要研究研究嘛。

”一天,父亲进门笑着说:

“研究好了,明天就上班。

”第二天,父亲穿了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

我一看父亲的样子,端着碗离开了饭桌。

父亲笑了笑说:

“这孩子!

”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

两个月下来,工程完了,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个自行车早出晚归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

我指着父亲的背影对母亲说:

“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你看他忙乎的。

”母亲叹道:

“你爸爸是个好人,可惜他太无能了,连找工作都这么认真负责,还能下岗,难道真的是人背不能怪社会?

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

“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

”我对父亲的蔑视发展到了仇恨,因为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

我们小区里回荡着他的身影,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

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

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捡到块老式手表,手表的链子断了,我觉得有点熟悉。

放学路上,我看见父亲车骑得很慢,低着头找东西,这一次父亲从我面前经过却没有看见我。

中午父亲没有回家吃饭,下午上学时我又看见父亲在路上寻找。

晚上父亲笑嘻嘻地进门,母亲问:

“中午怎么没有回家吃饭啊?

”父亲说:

“有一批货等着送。

”我看了父亲一眼,对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同情。

后来才知道,那块表是母亲送给父亲的唯一礼物。

有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前面围了好多人,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

我从没有看父亲哭过,看见父亲悲伤的样子,慌忙往家里跑。

等我带着母亲来到出事地点时,父亲已经不在了。

晚上父亲进门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母亲问:

“伤着哪没有?

”父亲说:

“什么伤着哪没有?

”母亲说:

“别装了!

”父亲忙笑嘻嘻地说:

“没事,没事!

处理好了,吃饭。

”第二天一早,父亲又骑三轮车走了。

母亲说:

“孩子,你爸爸虽然没本事,可他心好,要尊敬你爸爸。

”我点了点头,第一次觉得他是那么可敬。

我和爸爸不讲话已经成了习惯,要改变很难,好多次想和他说话,就是张不开口,父亲倒不在乎我理不理他,他每天都在外面奔波。

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

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或者夜里困了,我就想起父亲进门时那张笑嘻嘻的脸。

离开家上大学的那一天,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打的”或有专车送到火车站,我和母亲则坐着父亲的三轮车去。

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

当时我真想让我的同学看到我坐在父亲的三轮车上,我要骄傲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把我送上火车,放好行李。

火车要开了,告别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终于大声喊道:

“爸爸!

”除了大声地哭,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父亲笑嘻嘻地说:

“这孩子,哭什么!

1.看到父亲的笑脸,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请用文中的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

()→()→()→()→骄傲

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并谈一谈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二天,父亲穿了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

我一看父亲的样子,端着碗离开了饭桌。

父亲笑了笑说:

“这孩子!

”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

3.文章多次写到父亲的笑,哪一次令你最感动?

为什么?

4.请仔细品味文章画线处句子,想想“父亲”抹泪的原因。

5.读完本文后,你肯定也感触颇多,请你简要写下来。

1.气愤难堪同情可敬

2.“破衣服”“蓬头垢面”“泥浆”表现父亲的工作性质和艰苦程度;“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与第一天形成鲜明对比,父亲换好衣服再回来,完全是在乎“我”的感受。

这段话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

3.示例:

三轮车翻了,父亲哭了,但是回家又是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

不管有多伤心,不管有多大压力,父亲都默默地一个人扛着,不让家人知道、担忧。

4.父亲的三轮车翻了,电冰箱摔坏了,本来挣得不多的报酬泡汤了,父亲的内心非常委屈、自责,不由得簌簌地掉下泪来。

(意对即可)

5.略(结合文章,言之有理即可)

 

5.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

(2)畅通无阻:

(3)行云流水:

(4)文思泉涌: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1.

(1)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一起。

(2)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3)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

2.自豪

3.事情发展穿针线春风

4.“不敢”“唯恐”“轻轻”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

5.“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

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6.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6.

再小的花儿也要怒放

程刚

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

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

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打碎了一切能打碎的东西。

姑妈没有生气,等他安静下来后,带他来到院子里,指着地上的一棵蚂蚁菜花,说:

“亲爱的,它贴在地皮上生长,它是多么矮,甚至没有小草高,可你看它开出的花多美丽呀!

你记住,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在姑妈的开导下,他渐渐走出了心灵的禁锢,开始敞开心扉,融入生活。

在姑妈的帮助下,他自学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

一天,姑妈送给他一本诗集,他坐在路边认真地看着,被里面优美的句子打动了,竟大声朗读起来。

这时,一个马车夫路过,看见矮小丑陋的他正在念诗,不禁大笑起来,说:

“嗨,你这身材更适合赶马车。

”他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小凳子砸了过去,马车夫急忙躲开。

谁知,他愣是一路狂追,追到马车夫的家,大声说:

“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开始涉猎诗歌创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渐渐地,他琢磨出了韵律和格式,也明白了如何把情感融入诗句。

一天,他在一个诗歌大会上动情地朗诵自己的诗作。

虽然出于尊重,大家没有笑出来,但从别人捂着嘴巴的动作和表情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

他沮丧极了,下台就躲在角落痛哭。

这时,姑妈温暖的手臂抱住他,轻轻安慰他:

“孩子,记住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那一刻,他再次感到心中充满无穷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17岁那年,已在诗歌界小有名气的他,经戏剧家威彻利引荐,结识了伦敦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

一次聚会中,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当时的文学家斯威夫特提出找人翻译几本古希腊文学巨著。

听到此言,他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下来,不想竟一下子摔在地上。

他还没有站起来,便急着对大家说自己可以完成。

众人不信,认为这个小孩虽然有点成绩,但有些年少轻狂。

要知道,很多人都想翻译,却没有人能坚持下来。

出人意料,他真的坚持下来,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译作出版那天,记者要采访他,但被他婉拒,他递给记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以前,我是一朵小花;现在,我告诉你们,我可以怒放。

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真的拿着诗集来到那个马车夫的家。

那天,马车夫把他送回家,对他说:

“小伙子,你是我马车上盛开的一朵小花。

生活中,他虚弱地需要侍女扶着才能站立。

一次车祸,他的手指被玻璃碎片切断。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打碎他怒放的梦想,他源源不断地创作了一大批包括诗歌、评论、戏剧甚至绘画在内的作品。

他叫亚历山大·蒲柏,英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

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1.选用文中的一个句子,作为你对标题中“再小的花儿”和“怒放”的解释。

2.请按年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人公蒲柏这朵“小花”的“怒放”历程。

②17岁那年,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3.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在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对蒲柏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为什么要写马车夫的话呢?

5.在你的知识存储中,有没有类似于本文主人公蒲柏的故事?

简要介绍一则,并用类似于“花

儿再小,也要怒放”的简短语句将故事的精髓提炼出来。

1.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2.①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③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成为18世纪伟大的诗人。

3.是姑妈的这句话打动了他,消除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怯弱,敞开心扉去融入生活,也是这句话激励他在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

4.“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马车夫的话从侧面烘托了蒲柏巨大的恒心和毅力,表明他这朵“小花”开放的不易。

5.略

 

7.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________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________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______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

“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

“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紧,猛地问道:

“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

”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

“干啥?

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______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

“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

不紧不慢手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