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记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5671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评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听评课记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评课记录.docx

《听评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评课记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听评课记录.docx

听评课记录

葛玲老师的复习课《项脊轩志》

 2013-03-22 

(一)葛老师的设计思想和课后反思

  复习《项脊轩志》一文,主要想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识记、理解、运用文言字词;二是分析和借鉴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叙述事情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所有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目标展开。

整个教学过程推进的比较良好,感觉还是很好的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其中有两个环节我感觉较为满意:

第一个是课内重点文言字词的迁移运用,第二个是鉴赏细节描写手法之前选取《老屋》歌词所做的铺垫。

  第一个环节中,我选取的是2010年江苏卷高考题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中的一段文字,语段几乎包含了本节课所强调的所有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课堂上及时地拿来让学生翻译,既突出了检测的针对性,又较好地强化了知识迁移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了文言文复习和高考之间的必然联系,让他们意识到了平时复习中积累文言知识的重要性,而课堂上学生头脑中这种意识的产生比老师平日里凭空的说教要强百倍千倍。

  

 

《项脊轩志》是作者归有光在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变故、世事沧桑之后写作的文章,文章虽然感情真挚细腻,细节描写的手法运用的不露痕迹,但是因为语言朴素,叙述平淡,以学生现在的年龄和人生体验,很难提起深入阅读的精神和兴趣,更不要说体会作者情感的十分之一二,进行手法的分析和挖掘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截取了水木清华《老屋》中的一段歌词作为之前的铺垫。

这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歌曲,作者在表达对老屋及屋中人思念的时候,选取了很多寻常生活中看似平淡而又十分美好的镜头和画面,这种方法和《项脊轩志》中采用的叙事抒情的方法极为相似,因而,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生们对这样的歌曲也非常喜欢,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分析起来更是兴趣盎然,极好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致和课堂的气氛。

  尽管如此,一堂课讲下来,感觉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

手法赏析环节中,因为设计的题目难度偏大,之前的知识补偿做的不够,使得学生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不住根本,回答不到点子上,浪费了一些时间,以至于后面的链接阅读无法充分展开,写作方法的引导也仅仅是点到为止;还有,在驾驭课堂、随时随地调动学生情绪,以使他们时时刻刻专注于课堂内容上,做的也还不够,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努力。

 

虽然不是什么教学能手的选拔,优质课的评选,甚至因为有懒惰和畏难心理,在刚开始“听将令”,“奉旨”讲课的时候还有点不情愿,但是,当真正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我却以十二分的认真投入进去了它。

因为,学校不仅提供给了我们展示的舞台,也给予了我学习的机会,我要好好把握;再有,自己竭尽所能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是自己真正需要克服的地方,而这,应该也正是进步之所在。

(二)组内老师的评价:

  

  王雪琴老师:

  1.语言亲切自然,有亲和力。

  

  2.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3.突出了文言文复习特点,诵读和文言现象落实到位。

  

  4.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

  

  5.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

  

  6.注重文本教学,突出了文本与高考的链接。

  

  王瑞雪老师:

  

  7.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

  

  8.文言知识归纳全面,重视落实,让学生读文章的时候,每次都有目的有侧重点。

  

  9.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10.关注和高考的链接,关注学生的学以致用。

  

  11.课堂容量很大,内容补充的很多。

  

  12.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陈吕红老师:

  

  13.课堂容量大,节奏紧凑,让学生没有走神的机会;

  

  13.拓展内容很多,紧密联系高考,又激发学生兴趣;

  

  14.知识点讲解细;

  

  15.注重知识的运用

  

  16.知识落实得好,阅读,圈划,详解,再读,迁移运用,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17.分析细节,有针对性练习

  

  朱昌海老师:

  

  18.实在。

听葛老师的课,犹如自己就是他的学生,踏实而充实。

  

  19.充实。

课堂容量大,学生掌握东西多

  

  20.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内容掌握的扎实

  

  21.扎实。

知识点落实的扎实,课课与高考链接

  

  22.高效。

课堂有知识落实有当堂练习,落实得好,联系的实!

  

  李扬老师:

  

  23.课堂容量大,既注重基础又注重拓展,与高考联系紧密,紧扣考考纲要求。

具体而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积累很到位。

对文章中重点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反复强调并注意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但葛老师在课堂上对文言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翻译和背诵,还注重挖掘文本内在的价值和写作手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课堂效率很高。

  

  马雪妮老师:

  

  24.安排得当,由文言文的知识的反复落实到最突出特点的赏析,再到写作的生发。

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5.注重落实,如拓展翻译、拓展赏析,对重点反复强化。

  

  26.拓展最值得称道,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对高考的掌握、对高考题目的熟习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且非常精当。

 

  陈吕红老师:

  

  27.环节非常明晰。

并且环环相扣,有落实,有测验,有反馈,有巩固,有发展。

  

  28.课堂容量极大。

紧紧围绕目标,夯基础,察学情,重延伸,重思考,倡讨论。

  

  29.课堂语言简练。

语言虽然不多,但指示性极强,问题导向明确,点拨干净利落。

  

  30.链接高考实战。

课堂针对性强,研究高考透彻,古诗、文言、作文,知识能力兼顾。

 王雪琴老师的复习课《陈情表》

  时间:

2013-03-20

  

(一)王老师的课后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不满意。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制定了两个复习目标,一个是复习巩固主要的文言知识,一个是品读语言,体悟作者的感情。

对于这样的传统篇目,在设计上不容易上出新意,但在学生体悟感情这方面,却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境界。

在处理体悟感情这一环节时,主要是让学生找出有感悟的句子,先自己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推选出较好的同学展示,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的还可以,但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感染力不够。

  在处理第一个环节复习重点文言知识时,我认为很是失败。

首先是课前导入完全成了摆设,没能起到带动学生进入课堂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找重点文言知识,以及展示这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其次,学生好像一直被老师推着走,老师觉得上的很费劲,学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课堂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堂课使我深切的认识到,教师要成为课堂真正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二)组内老师的评价

  

  王瑞雪老师:

  

  1、目标的制定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且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可谓简明扼要,省时高效。

  

  2、课堂结构各环节衔接自然,有文本中的词汇成语到情感体悟,然后关联写作,可谓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能力点的讲解适度拓展,联系高考中的典型例子,可谓触类旁通,能力提升。

  

4、教态大方自然,可谓镇定从容,魅力无穷。

5、本文以情感动人,教师读文解析,动情、传情不足。

  

  陈吕红老师:

  

  1、备课充分,了解学情,能根据学情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教态自然,基本功好,驾于课堂能力强。

3、注重文言知识落实,突出重点,指令明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4、再有一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更好了。

  

  朱昌海老师:

  

  教态端庄,沉稳自如;连接高考,凸显地位;在研讨中赏析语言,使得学生认识深刻,体现了文、言并重的思想。

时间处理再紧凑些就跟好了了。

  

 马雪妮老师:

  

1、落实到位,衔接自然。

拓展延伸适度,链接写作有深度。

2、教师应该再显示一下自己的高度。

  

  李扬老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材处理方面采取了创新的做法。

形式上以练代讲,从梳理文意到评价到写作,从不同角度切入解析文章。

阅读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训练的指导权由老师掌握,这种抓住关键,以练代讲的方法,效率较高。

  

  刘豫老师:

  

1、课堂语言规范简练,指令明确。

以重点、难点字词为抓手,强调诵读,很好地体现了复习课的预定目标。

在此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进行了写作训练,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2、时间把握不够完美,前松后紧。

李杨老师《杜甫诗三首》

时间:

2011-03-17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课时本应是三节课,由于教学总体安排周末为做题,压缩课时安排两节课。

2、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讲析诗歌内容、情感、手法。

3、课堂时间略有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点拖堂。

(二)组内教师评课:

王瑞雪:

对教材把握娴熟,有深度;板书设计条理性强;教学内容设计符合诗歌鉴赏思路;分析尾联时,可以往忧国忧民的感情上靠。

王雪琴:

课上得很从容,教态自然;讲解分析很明白,条理清晰;学生能够领会到诗歌鉴赏的方法;课堂容量比较大;学生听课状态比较好。

马雪妮:

拓展的知识比较多。

朱昌海:

板书设计合理;注意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

陈吕红:

符合诗歌鉴赏的思路;班级前面同学较活跃,很配合。

刘豫:

知识面很广;注意方法的指导;课堂语言规范;语言表达能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刘豫老师授课《归去来兮辞》

时间:

2011-04-15

听课要点:

1、作者介绍

2、全班朗读全文

3、请学生翻译一段概括一段大意,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4、提醒背诵的名句

评课记录:

刘豫老师自评:

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弄清文章的思路和文言知识的结构。

组内教师评课:

王瑞雪:

优点是敢于取舍,让学生总体把握;把握了重点、难点和文意

缺点是没能让学生把每段的字、词、用法弄清楚

王雪琴:

上课能提醒学生注意名句的背诵,讲解过程中注重实词,忽视了虚词

朱昌海:

板书是用文句来归纳各段大意,有益于学生背诵

马雪妮:

文言文知识分段归纳,让学生了解知识点

李杨:

重点没把握到,应侧重朗读、背诵

陈吕红:

文言文知识讲解中没有注意用法的归纳

 

陈吕红老师作文指导课——苦于读书,逸于作文

时间:

2013-09-18

评课内容:

一、陈吕红老师谈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不压缩材料、不分析材料,借这节课探讨一下这方面的指导。

从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给予指导,但课堂练习因某个环节处理不当没能当堂完成。

二、组内成员评课

1、针对高一学生作文薄弱的不足,给予学生作文上的指导,很有必要,也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论据选择、使用的标准概括到位,易于让学生明白、接受。

3、结合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运用写作理论,并与实践结合。

4、课堂设计合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5、课件设计、辅助资料、学法指导都比较到位。

6、对学生的鼓励语言得当,课堂气氛的调动方法得体。

7、利用小组讨论探究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8、论据新颖方面处理不好,有一处论据选择不典型,如果运用对比方式选择将会给学生以更鲜明的印象。

9、时间安排不当,理论时间压缩,实践操纵应多做点。

10、议论文中可以出现描写。

马雪妮老师授课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时间:

2013-09-23

评课内容:

一、马老师师谈教学设想及目标达成情况

1、总体归纳前三段的教学段的基本文言知识,由学生进行总结,再由教师指出错误和不足

2、解析课文第四段

3、分析人物形象

个人分析:

练习没有做完,课文不够深入,注意挖掘教材和知识点,渗透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探讨问题:

文言文教学能否以学生为主?

二、    组内成员评课

1、教学环节落实比较到位,衔接比较自然,比较老道。

 

  2、引导比较娴熟,对重点知识强调分析比较到位   

3、强调各类知识点的标记,强化突出。

 4、分析清晰善于运用成语,如推心置腹,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5、学生记笔记很认真,教师引导较好

6、  教师语文素养较好

建议

1、与初中课本结合,针对考点来把握更好

2、知识归类和板书可以更细致一点

 

宋红卫老师作文课《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时间:

2012-11-26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引起学会生兴趣

师:

人是情感的动物,没有真诚高贵的情感,无法在精神上真正成人。

因为我觉得亲情,它是情感树上最绚丽的一朵鲜花。

在你的心目当中亲情它究竟是什么?

能不能用一句比喻句来表达。

(让学生用比喻句来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生答各种比喻

师:

但我觉得都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亲情的认识。

实际上亲情之所以为亲情,它的朴素就是它的动人之处。

因此这节写作课,我想跟同学们一起来讴歌亲情,同时用我们的笔淋漓尽致的传达亲情。

(点评学生的回答的同时引出课题)

(二)多媒体播放视频,初次品尝亲情

教师播放了关于亲情的“为妈妈断水洗脚”“我的兄弟姐妹”“忏悔书”,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从视觉上感染学生形象直观,情之所至情之所移,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亲情之中。

观看前将要求说出,让学生有目标的观看)

生说感受

教师做部分评价:

亲情不会拒绝任何人的敲门,即便是有道德罪恶的人

(三)再说与自己相关的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师:

那么这都是别人的亲情故事,你能说说你所感受过的打动你的亲情细节吗?

(调动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

生说自己从母亲身上感受到的亲情

师例举自己的学生的一个感人的亲情小事,并随后说了一个关于自己外婆的事情让学生从中思考感悟。

(现身说法,以自身的亲身经历来述说,更具感染力,也无形中拉近了这个接班上课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引出下面如何写亲情。

(四)关于自己曾经写过的亲情

师:

那么你们有写过亲情吗?

生:

关于自己曾经写过的亲情进行了叙述,总结下来,都仅仅是叙事,没有淋漓尽致的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写出来。

(在这里,是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总结出自己是没有淋漓尽致的。

一点一点,抓住学生表达上的缺陷,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好的表达。

(五)案例分析,从中感受

教师列举《我与地坛》《项脊轩志》《江城子》《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五个案例,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探讨,想想别人是如何写的亲情的。

生说自己关于讨论后的看法。

最后师生共同总分析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感情。

(以名家的文章来分析,感受别人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与写作时的思想感情,从感性的高度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点出主题:

要写的充分,我们必须要做到像李密那样的真,要像《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那样的实,那样的细。

写的真,写的实,写的细才能写的充分。

但前提是什么呢?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了“要像史铁生那样即便遭受了人生的重大挫折,还要执着的去热爱生活。

”要像《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那样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痴情,细心地观察生活,要像我们的苏轼一样,真诚的体验生活;还得像史铁生那样严肃地反思生活,史铁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忏悔,用至情去写出至文。

(六)短语练习,总结课堂

教师展示五个亲情贺卡的模板,让学生自选其中一个写一段话。

师生亲情短语共享,在《外婆家的澎湖湾》音乐中结束课堂。

板书

执着地热爱生活

写得真细心地观察生活至情写出至文

充分写的实真诚地体验生活

写得细严肃地反思生活

(七)课后评价

1、宋老师教学态度温和,教学仪态大方

2、多次“现身说法”,敢于“下水”,调动学会说呢过的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倍感亲切;

3、上课环节流畅,内容似信手拈来;

4、不足之处在于内容的选取上,分析文章时,有一篇文章没有学生选择讨论,应该是《祭十二郎文》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