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0114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教育本科 校管理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Word下载.docx

三、判断题:

(“R”为正确,“W”为错误)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也称为管理的行为学派理论。

(R)

2.泰勒制时期也称为“管理科学”阶段。

(W)

3.“霍桑效应”即指工作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

4.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

5.气质是人最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6.性格具有社会性,有好坏之分。

7.能力类型上的差异也可以称为能力本质的差异。

8.按需要的范围划分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9.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迫切的预期结果。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

11.强化理论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12.个人遭受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适应能力就是挫折忍受力。

13.迁怒是一种合理化的宣泄形式。

四、简答题:

1.简述个性的特点;

P33-

要点:

1、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2、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3、可变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4、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5、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2.管理者应如何认识气质?

P39-

1.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的特点;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

4.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5.气质虽然稳定,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3.简述性格的分类主要有哪几种?

P45—

1)机能类型———按理智、意志、情绪三种心理机能中哪一种占优势来确定性格类型的分类方法;

2)内外倾向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力比多”倾向于内部或外部,把人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独立型与顺从型——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按照个体依存性的不同,把人分为顺从型(场依存占优势)和独立型(场独立性占优势);

4)优越型与自卑型——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划分的性格类型。

另外,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大五”型分类:

包括五个维度,即外倾性——充满活力,有热情;

宜人性——利于他人,有感染力;

公正性——克制、拘谨;

神经质——消极情感,神经过敏;

开放性——富于创造性,有新思路。

4.目标选择的标准有哪些?

P87-

1)价值目标;

2)可能性标准;

3)低消耗标准;

4)丰富性标准;

5)最佳化标准与满意标准。

特别提示:

上述五个标准常常是互相影响的,是有联系、有区别的标准系列,应该用系统观点来理解并应用。

5.描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91-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他将人的需要按照出现的先后分成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分别是:

1)生理的需要,包括饥、渴住、行、性等;

2)安全的需要,包括保护与避险;

3)社交的需要,包括爱、交往与归属等;

4)尊重的需要,包括:

自尊与受他人尊敬;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

理想、成长与成就等。

提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心理学理论,五个层次之间是有联系的,请学员认真阅读教材并体会之。

6.简述挫折产生后的直接行为反应。

P113-

主要有五种:

1)情绪反应――消极的情绪体验;

2)攻击由愤怒的情绪而表现出来,可能是直接攻击,也可能是转向攻击或自我攻击;

3)冷漠――内心的压力所致;

4)幻想――挫折后的退缩式反应;

5)退化-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角色或身份不相称的幼稚或倒退的行动。

五、论述题:

1.“只有金钱才能激励人的积极性”你同意吗?

用激励理论加以解释。

1.首先回答题目问题:

我不太同意上述观点。

2.理由如下(这里要搞清楚“金钱”、“激励”和“积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的积极性是需要激励的,但激励的因素有很多,金钱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

金钱的激励在下列状况下发生较大的作用:

当人们的需要处于基本生存需要状况,金钱在其生活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时,金钱的激励作用较大。

但当人们的生活压力得以缓解,或个体有了更高的生活目标时,金钱的激励作用就失去了唯一性,退居到微不足道的地位。

3.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加以说明。

下面试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加以说明。

赫茨伯格认为:

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他们独立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积极性和行为。

一类需要的满足能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称之为激励因素,包括:

工作本身、工作成效、责任心、工作认可、晋升与成长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使职工产生工作满意感,从而成分有效、持久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类需要却能消除人们对工作的不满意感,称之为保健因素,包括:

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如组织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职工的不满情绪,从而挫伤其积极性。

通过分析可见,对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这是由人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不可否定金钱的一定激励作用,当也不能不注意到其激励人的积极性的条件性、局限性和不完备性。

2.叙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P96-

双因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F.Herzberg,1959年提出的。

一类需要的满足能使人产生工作满意感,称之为激励因素(内在因素),在进行调查时,1753人次中有81%人次的人认为激励因素有:

1)工作上的成就感;

2)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

3)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兴趣;

4)工作职务与责任感;

5)工作的发展前途;

6)个人的成长、晋升的机会。

这类因素的改善,能使职工产生工作满意感,从而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另一类需要却能消除人们对工作的不满意感,称之为保健因素(外在因素)。

在进行调查时,1844人次中有69%人次的人认为如下为保健因素:

1)组织的政策与行政管理;

2)技术监督系统;

3)与上级主管之间的人际关系;

4)与同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5)与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6)工作环境或条件;

7)薪金;

8)个人的生活;

9)职务与地位;

10)工作的安全感。

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职工的不满情绪,从而挫伤其积极性。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P84-

1.教师工作动机的激发包括两个方面:

直接动机的激发和间接性动机的激发。

2.直接性工作动机是以工作本身为追求目标而形成的工作动机。

其关键是通过对工作意义的认识而获得精神上的“内心感受”。

这种内心感受可以是道德信念的,也可以是理智情感的。

个人内心感受的满足也称“内感报酬”

在激发教师直接性工作动机时,学校管理者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对工作意义的认识;

2)尽量使任务具有挑战性;

3)工作多样化和丰富化;

4)注意工作结果的反馈等。

(注意一定要结合实际,可以举例说明)

3.间接性工作动机的激发是指工作之外的外加报酬(物质的和精神的)和工作环境中的种种引人追求的对象。

在激发教师间接性工作动机时要注意:

1)给予外加报酬时必须明确与工作绩效挂钩;

2)在考虑外加报酬与内感报酬的关系上,要以内感报酬为主;

3)要考虑外加报酬(尤其是奖金)的实际效价;

4)要注意教师劳动的特殊性,精神奖励要高于物质激励;

5)要处理好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定额奖励与超额奖励、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以及奖励与惩罚之间的关系。

6)学校工作环境中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领导方式、优美的校园环境等,也是可以满足教师需要的对象,可以防止和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

六、案例分析:

新校长说:

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校的财富。

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

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

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

试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论述以上管理方法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师的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价。

 

2.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任感。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

2)双因素理论中更多地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包括工作本身、工作成就。

3)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

 

电大天堂【学校管理心理学】形考作业二:

(4-6章)

一、填空题:

1.教师的职业社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上不断适应教师角色的过程。

2.推动教师通过他们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的成长机制是反思和更新。

3.教师角色一般具有多元性、变动性和和冲突性的特点。

4.教师表达对工作不满的行为方式有退出、建议、忠诚和忽略等。

5.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支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6.“马太效应”即越有能力的学生其能力发展的机会越多,而越是需要锻炼的学生,越得不到机会。

7.当非正式规范和正式规范不一致时,个人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动。

8.“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责任分散现象;

个人在群体中处于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是去个性化。

9.在群体中个人的服从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人物的服从。

10.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际相互作用形式有合作、竞争和独立。

11.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育目的。

12.师生关系中对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同时形成的“爱生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点。

1.(B)是指个人对他此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A.满意度B.工作满意度C.工作参与D.组织承诺

2.认知不协调理论是(B)提出的。

A.海德B.费斯汀格C.勒温D.维纳

3.人的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

A.认知B.情感C.行为D.价值

4.惩罚学生是压力下的(B)反应。

A.情绪B.行为C.情感D.意志

5.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A)。

A.去个性化B.责任分散C.从众D.服从

6.在工作任务比较困难,而且部分群体成员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时,应该选择(B)。

A.竞争B.合作C.放弃D.独立

7.高昂士气是群体保持高工作率的(B)。

A.唯一条件B.必要条件C.充足条件D.次要条件

8.“随大流”说的是(C)现象。

A.责任分散B.去个性化C.从众D.服从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下列哪知人际吸引现象?

(C)

A.外表吸引B.互补吸引C.相似吸引D.邻近吸引

10.“先入为主”说的是对人的知觉的(D)。

A.投射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11.沙赫特实验表明下列选项中哪种生产效率最低?

A.高凝聚力+积极诱导B.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C.低凝聚力+积极诱导D.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12.“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对人的知觉的(A)。

A.晕轮效应B.定型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三、判断题(“R”为正确,“W”为错误):

1.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是精神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

3.群体功能主要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4.士气是指一群人追求共同的目的并持久地首尾一贯地协力工作的能力。

5.定势效应是指人先前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知觉的影响。

6.理解、和谐、团结、友好的师生关系属亲密型师生关系。

7.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竞争总是比合作更有效。

8.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时,一般是认知决定人的行为。

9.一般来说,在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的作用。

10.“刚柔相济”是人际吸引中的个性吸引现象。

11.随着年级的升高,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强。

12.教师不满意的现象都是消极的。

13.群体凝聚力越强,工作效率越高。

14.责任分散是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1.简述教师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P137-

1)实习教师;

2)新教师;

3)专业化教师;

4)专家型教师;

5)杰出教师;

6)退休教师。

2.教师角色的特点及角色冲突表现在哪些方面?

P175-

1)教师角色的特点:

多元性、变动性和冲突性。

2)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

教师多重角色的矛盾;

普通人和榜样的矛盾;

责任和个人发展的矛盾;

3.简述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P280-

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发展是有影响的,这些影响都有双重性,要阅读教材进行理解。

1)对学生学习动机有影响;

2)对学生发展能力有影响;

3)对学生信息交流有影响;

4)对学生自我情绪体验有影响。

4.简述学生班级群体纪律不良的主要原因。

P336-

班级群体纪律不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与课程内容及教师对课程内容组织有关;

2)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

3)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

5.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有哪几种影响效应(或作用)?

P213-

产生:

1)社会助长或社会阻抑作用;

2)责任分散的作用;

3)去个性化的现象;

4)群体讨论使个体决策有极端化的倾向。

6.简要说明对人的知觉有哪些心理效应?

P243-

对人的知觉的心理效应指得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对他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的反应结果。

对他人的知觉效应主要有:

1)选择效应;

2)对比效应;

3)投射效应;

4)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晕轮效应;

6)定势效应;

7)定型效应。

(具体解释请大家看书)。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P184-

1.解释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教师个人在心理方面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确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学能否愉快胜任;

2)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

3)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

4)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

2.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方式:

1)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

a.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b.掌握缓解压力的策略;

c.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d.学习松弛技术,改善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注意结合个人的实际说明)。

2)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与协作很重要: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保健措施,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具体到一所学校,一校之长则起到关键的作用。

3)专家指导:

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心理专家。

2.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在管理中应采用哪些方法?

P209-

1.从非正式群体的内涵与特点谈起: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

是指哪些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关系。

其特点主要有自发性、满足成员心理需要、凝聚力强、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群体领导威信高,影响力强等特点。

2.分析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类:

1)积极的作用有:

能安定群体成员的情绪;

相互体谅,解决成员实际困难;

通过群体舆论规范成员行为;

加强沟通交流,起到教育成员的作用。

2)消极作用:

起到抵制正式群体目标的作用;

影响工作效率;

谣言传播快等。

3.对非正式群体在管理中应采用方法:

1)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认真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形成原因、产生的作用,重视对其管理。

2)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利用其凝聚力强的特点增进正式群体的团结;

通过其首领来完成一些工作任务;

利用其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的特点上传下达,做好沟通交流工作。

3)针对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鼓励并支持非正式群体,当他们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鼓励可以使之产生互补作用;

引导和改造非正式群体,当他们与正式群体目标不一致时,或内部出现矛盾时则要加以引导和改造,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

3.结合实际谈谈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如何改进。

P260-

1.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其特点有:

1)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育目的,同时也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这就决定了师生关系与其他关系的区别。

2)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职责和要求,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在教学活动中有不同的职责和要求。

3)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

4)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5)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改进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应该做到:

1)热爱学生――情感上的;

2)尊重学生――人格上的;

3)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理智上的;

4)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行为上的;

5)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批评――方法上。

1.一所学校领导决定用展览教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两位年轻教师的教案,条理分明、语言漂亮,可称一流,但教学效果不好;

两位老教师教案简单、间用符号、不合规范,但他们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另有一位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份“板书设计”和一份“双基归类表”,而他讲课时用这两份“自行设计”的板书和图表,再加上教学参考书,教学效果非常好。

以上情况使校长遇到了难题。

试以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论述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1)领导对于不同的教师,要求和管理的措施也应不同。

2)对待教案的要求也应不一致。

对待新教师应要求比较详细、具体,而对于老教师就应大胆放手,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2.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

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

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

一种认为:

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

另一种认为:

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

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请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

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

其原因如下:

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

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

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电大天堂【学校管理心理学】形考作业三:

(第7-9章)

1.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学生的年龄特征。

2.考察人心理健康的基本立足点是适应与发展。

3.班级群体的功能有教学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4.班集体形成过程的四个阶段是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和形成期。

5.角色是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6.学校领导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功能和激励功能。

7.学校领导者影响力因素主要有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8.韦伯将权力与权威分为精神感召的权力和权威、传统的权力与权威和法理的权力与权威。

9.密执安大学调查中心提出了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两种领导行为方式。

10.校园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是事前预防、事后应变、事后重建及预防再度发生。

11.从自我实现的观点来看,学校领导的实质在于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学校气氛,以利于学校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12.美联邦危机管理局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抒解阶段、准备阶段、回应阶段和复原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划线编码为参考答案):

1.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B)。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青年初期

2.考试焦虑是一种(A)反应。

A.情绪B.意志C.行为D.情感

3.根据卡曼提出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

A.命令式B.说服式C.参与式D.授权式

4.目标导向理论中,下面哪种选项配合是正确的。

(C)

A.常规任务-指令性领导B.多变化任务-支持性领导

C.常规任务-支持性领导D.高难度任务-支持性领导

5.施恩的组织文化层次理论认为,价值观属于(B)。

A.表层B.中层C.深层D.与组织文化无关

6.组织一词的文化起源为(D)。

A.一种管理过程B.将经纬交织编成幅C.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