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0737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教育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2)对家属

(1)出院后,希望您定期带患者到专科医院复诊。

(2)保管好药物,督查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入。

(3)如果您发现患者出现了疾病复发的早期迹象,如失眠、易激惹(易发火)或症状再次出现等,应及时带患者到专科医院就诊。

(4)关心患者并嘱咐其注意劳逸要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12节精神分裂症健康宣教

1、概念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缺损,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多次发病后病情加重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导致精神衰退。

2、病因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化方面异常。

(3)心理社会因素。

3、临床表现

(1)感知觉障碍:

错觉、幻觉等。

(2)思维障碍:

妄想、思维散漫、思维贫乏、思维破裂等。

(3)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情感淡漠、情感倒错等。

(4)意志与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意志缺乏、兴趣下降、行为怪异等。

4、护理措施

(1)安全及基础护理

(1)提供安全住院环境,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

(2)落实有效身份识别制度,按要求佩戴腕带。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

(4)做好日常生活护理,保证合理饮食与睡眠。

(5)观察患者排泄情况并记录。

(2)症状及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正确应用沟通技巧。

(2)掌握病情,针对各种症状做好相应的护理。

1)幻觉和妄想护理:

不要与患者争辩幻觉、妄想的对象是否存在,尝试去体验患者的感受,产生同理心。

减少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在适当时机可对其病态体验提出合理解释。

278页

避免在患者在看不见却听得见的地方说笑或当患者面前说悄悄话。

2)冲动行为的护理:

接触兴奋、躁动患者时,要正面耐心劝导,安定情绪。

对能接受劝告的患者,鼓励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

对有伤人毁物的患者,应遵医嘱做好相应的约束保护。

(3)药物及康复知识的宣教

(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三查八对,防藏药。

(2)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如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如何观察和应对。

(4)鼓励患者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刺激。

(5)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及早识别复发的早期征兆。

第13节心境障碍健康宣教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该疾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部分患者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最常见的是抑郁发作,其次是双相障碍。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1)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

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活动增强。

可有伴随症状:

睡眠需要量减少、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精神病性症状等。

(2)抑郁发作的表现为:

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意志活动减退。

睡眠困难、食欲减少、性欲减退、精神病性症状等。

4、躁狂发作的护理

(1)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

(3)观察患者的饮食与睡眠,调理饮食并改善睡眠状态。

(4)观察患者排泄情况并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2)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同理心。

279页

(3)评估患者的自杀、自伤风险。

(4)严重消极的患者应遵医嘱约束保护。

(5)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恰当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

(6)协助患者认识负性认知,打断负性循环。

(7)训练患者学习新的心理应对方式。

(2)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3)指导家属和患者学习精神疾病和精神药物的相关知识及预防复发的有关知识。

(4)指导家属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关系。

5、抑郁发作的护理

(1)提供安全安静的住院环境,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

(3)保证患者足够的饮食和饮水。

(4)鼓励患者自行料理个人卫生和衣着打扮。

(5)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时间,保证睡眠。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

(2)协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学会应对方法。

(3)指导患者掌握复发的先兆,预防复发。

(4)评估患者暴力行为的风险,按照暴力行为的防范措施处理。

(5)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6)指导患者参与活动,转移过剩的精力。

(4)指导家属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锻炼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5)指导家属帮助患者管理药物并监护患者按时服药。

第14节恐惧症健康宣教

恐惧症是指患者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甚至恶心、无力、晕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

患者明知恐惧对象对自己并无真正威胁,明知自己的这种恐惧反应极不合理,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

280页

1、个体素质因素患者病前性格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有强迫倾向,或者自小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容易发生恐惧症。

2、心理社会因素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有关。

1、场所恐惧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不敢进入商店、公共汽车、剧院、教室等公共场所和人群集聚的地方,或者是黑暗空旷的场所,担心忍受不了那种场合下将要产生的极度焦虑,因而回避。

甚至根本不敢出门,对配偶和亲属的依赖突出。

2、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下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

3、特定恐惧症患者对某一特定的物体、动物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

(1)生理方面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2)帮助患者改善自我照顾能力。

(3)配合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2)心理方面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真诚、尊重患者,运用同理心,传达关怀。

(2)理解恐怖内容,接纳患者。

(3)鼓励患者回忆或描述恐惧的感受和应对方法,共同讨论处理恐惧的方式,鼓励患者按可接受和控制的方式表达恐惧情绪,如哭泣、来回走动,在其表示恐惧害怕时,陪伴患者,及时给予保护和支持,帮助患者学会放松,配合医生的心理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等。

(3)社会方面

(1)协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情绪需求获得满足。

(2)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可能的预后,消除恐惧,防止复发。

(3)协助患者及家庭维持正常的角色行为,帮助患者缓解压力。

第15节创伤后应激障碍健康宣教

1、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患者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对该事件反复体验,并处于高度的警觉状态和避免引起相关刺激的回避行为,引起主观上的痛苦和社会功能障碍。

(2)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功能异常,血浆皮质醇水平下降,促皮质醇释放激素水平升高。

(3)神经生化:

创伤性事件的记忆与γ-氨基丁酸系统功能下降有关。

(4)脑结构和功能改变:

海马体积缩小,大脑白质发生非特异性损害。

(5)家庭、社会心理因素:

童年期的创伤,如受虐待、受歧视、被遗弃、遭强奸等均可使PTSD发病率增高。

三、临床表现

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回闪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经历,在梦境中也经常呈现。

2.持续性警觉增高人睡困难或睡眠浅,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

3.有回避行为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与事。

四、护理措施

(一)生理方面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2)应尊重患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天地和注意尊重其隐私。

(3)加强观察和关心患者(但不被患者意识到)。

加强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物品的管理

(4)协助生活护理,加强饮食护理,必要时可鼻饲饮食,保证其营养的需要。

(二)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回忆自己心理创伤所致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发作时的感受和应对方法,接纳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感受,并讨论和教会应对应激相关障碍发作的简易方法。

(2)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有关的应激源,正视和面对现实,分析应激相关障碍症状和恶劣心境的原因和危害。

使患者认识到对自身病症的过度关心和忧虑无益于恢复健康。

用支持性言语帮助患者度过困境,并且辅导患者有效地应对困难。

帮助列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并协助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

当初步获效时,应及时表扬。

(3)教会患者放松技术,与医生合作做好暗示治疗、行为治疗、反馈治疗等,使其增强治疗信心,并要争取病友、家庭和社会支持。

(三)社会方面

(1)进行家庭治疗、社会环境治疗,使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尽快康复。

(2)帮助患者和家属学习疾病知识,使家属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境,既要关心和尊重患者,又不要过分迁就或强制患者。

协助患者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恰当处理与患者的关心,并教会家属正确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3)患者之间建立“互助组”,使患者增加对彼此的关注,建立团队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变无助感和被动状态,增强自信心。

患者和家属对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模糊观念引起的焦虑、抑郁。

第十六节强迫症健康宣教

一、概念

强迫症,即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深知这些观念、行为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或摆脱,因而焦虑和痛苦。

二、病因

(1)遗传。

(2)器质性因素。

(3)心理、社会因素:

工作过分紧张、要求过分严格、重大的精神刺激等,强迫症状的表现内容多与所经历的心理社会因素颇有联系,具有保护性回避反应的性质。

1.强迫观念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

2.强迫情绪主要指一种不必要的担心。

3.强迫意向患者感到有一种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心愿的事,但患者不会真的去做,也知道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但这种冲动不止、欲罢不能。

4.强迫行为

(1)强迫检查:

反复检查门是否锁紧、煤气是否关好、账目是否出错。

严重时检查数十遍也不放心。

(2)强迫洗涤:

反复洗手、反复洗涤衣服,明知过分,但无法自控。

(3)强迫计数:

反复点数门窗、阶梯、电杆、路面砖等,为此常常耗费了时间耽误了正事,因而痛苦不堪。

(4)强迫性仪式动作:

患者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久而久之程序化。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2)做好生活护理:

帮助患者改善自我照顾的能力。

(二)心理方面

(1)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了解强迫症状。

使患者尽快熟悉并适应环境,观察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倾听患者对疾病的诉说。

(2)接受症状,学会顺其自然。

与患者一起讨论,分析症状,使患者接受症状,放松心情,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

(3)配合实施心理治疗。

强迫症其实是由于对自己追求完美的个性所致,因此加强对其心理护理,如厌恶疗法、自我控制等。

使患者对自己的个性和缺点进行纠正,从而逐步从强迫状态中解脱出来。

(4)重视患者体验,及时调整措施。

使用观察、询问、倾听、支持性心理护理等技巧,随时了解患者的感受与体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及护理措施。

(5)帮助患者积极从事体育、文娱、社会活动,使其能逐渐从沉湎于穷思竭虑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6)转移注意力,即使是几分钟也行。

首先选择某些特定的行为来取代强迫性洗手或检查。

任何有趣的、建设性的行动都可以。

最好是从事自己的嗜好活动,例如散步、运动、听音乐、读书、玩计算机、玩篮球等。

(1)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可能的预后,消除恐惧,防止复发。

不要给自己提出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2)指导其家属,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矫枉过急,帮助患者积极从事体育、文娱、社会活动,使其能逐渐从沉湎于穷思竭虑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第十七节躯体形式障碍健康宣教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尽管各种医学检查都是正常的结果,或者医生反复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遗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和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

1.人格基础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动十分关注等。

具有自恋倾向的人格特征,可成为疑病症发病的人格基础。

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性格内向的人,在患躯体疾病时易出现短暂性疑病症。

2.社会心理因素错误的传统观念,如对手淫危害的夸张或不良的医源性影响都可促成疑病观念。

疑病症起源于直觉和认知异常。

3.躯体因素对生理现象过分敏感、关注,甚至曲解,可以促成疑病观念。

1.躯体化障碍主要表现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2.疑病症是指患者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疑病观念),患者因此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该紊乱主要表现为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

4.躯体形式疼痛障碍主要表现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特续、严重的疼痛。

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

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1)安全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

加强安全护理,避免环境中的危险品及其他不安全因素,

(2)生活护理:

1.帮助患者改善自我照顾能力,同时予以安慰和表扬鼓励,逐步建立患者的信息。

2.及时督促患者完成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给予服药指导。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倾听患者的诉说。

当患者主诉躯体不适时应理解其所主诉是真实存在的,并选择适当时机,结合检查的正常结果,使患者相信其障碍并非器质性病变所致。

(2)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对疾病的内心感受,及时鼓励、深入、引导、探讨、帮助患者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

(3)帮助患者学会放松。

如慢跑、静坐、太极拳及利用生物反馈仪训练肌肉放松。

(1)协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

家庭是患者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得到家庭给予的支持;

还可鼓励患者发展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增加情绪上的支持。

(2)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知识领域逐渐给予更多的信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可能的预后,指导家属配合治疗护理,做好患者的家庭治疗护理,防止复发。

第十八节焦虑症健康宣教

一、概念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包括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临床相,焦虑并非实际危险所引起,其紧张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

二、病因

发病与机体的素质、所处的环境均有密切关系,长期面临威胁或处于不利环境之中的人,更易发生焦虑症。

三、临床表现

临床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表现形式。

1.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发作极速,中止也迅速,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

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和精神失控感。

患者宛如濒临末日,惊恐万状、四处呼救并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主要有三个方面:

四、护理措施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自杀行为。

(2)鼓励和督促患者加强生活自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做好睡眠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要有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鼓励患者有适度的情绪宣泄,帮助患者了解疾病、认识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消除其疑虑。

(2)鼓励患者表达焦虑、惊恐发作时的感受,与患者讨论处理焦虑、惊恐发作和相关恶情绪的方法。

使患者对自己疾病特别是惊恐发作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焦虑抑郁。

(3)在患者躯体不适时,教会患者放松技术,与医生合作进行反馈治疗。

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4)反复强调患者的能力与优点,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1)鼓励患者对生活和工作作出计划和安排,并能身体力行。

(2)协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知识,强化家庭功能,给予患者家庭支持。

(3)每日锻炼,采纳最必要的锻炼项目,并尽可能避免参加你不能感到放松的活动,戒酒,减少或停止糖和咖啡因的摄入。

(4)为患者安排简单,轻松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并能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及焦虑程度来调整活动内容。

(5)培养患者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使患者的关注点在兴趣和爱好,从而减少焦虑情绪。

第十九节神经性厌食健康宣教

一、概念

神经性厌食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食障碍,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如月经紊乱及躯体功能紊乱。

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恶病质状态,机体衰竭从而危及生命。

神经性厌食病因未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

神经性厌食可能存在神经内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功能异常。

2心理因素该症患者性格多具有自我评价低、过度依赖及完美主义倾向,过度关注体型和体重,并以此来判断自我价值。

3社会环境因素与社会上推崇的身材苗条,追求所谓“骨感”审美文化有关。

慢性精神刺激、工作学习过度紧张,新环境适应不良,交友或家庭方面的挫折和打击造成情绪抑郁等均可使食欲降低,部分可发展成本症。

4家庭因素患者以节食行为代表对父母控制的反抗,以此作为解决家庭冲突的一种方法,也有人认为患者与母亲关系过于密切、依赖,自我控制进食被作为自己独立的象征。

1、核心症状①“肥胖”引起强烈恐惧,过度关注体型、体重,这是患者临床症状的核心。

有些患者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胖,或认为身体的某部位胖,这种现象被称为体象障碍。

②有意限制进食。

③采用各种方法避免体重增加。

患者常采用过度运动、服药、自我诱吐等行为避免体重增加。

2、精神症状患者可有失眠,以致整夜不眠,集中注意、记忆、决策困难,精力减退,性欲消失,社交退缩,常有情绪不稳、焦虑、抑郁、强迫观念,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

3、躯体症状临床上患者的体重下降并明显低于正常标准,导致各种生理功能改变,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

4、内分泌症状常伴有严重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女性闭经、男性性欲减退和阳痿。

5、实验室检查患者体质指数(BMI)<17.5。

体内脂肪含量低。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现血红蛋白、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过分节食或呕吐可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碱中毒等。

(1)生理方面保证营养,维持正常体重。

(1)向患者讲解低体重的危害,并解释治疗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评估患者达到标准体重和正常营养状态所需的热量。

(3)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文化、宗教、经济情况、家庭饮食方式等情况,与营养师和患者一起制订饮食计划和体重增长计划。

(4)鼓励患者按计划进食。

如果患者严重缺乏营养又拒绝进食,在劝其进食的基础上可辅以胃管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以保证患者必要的进食量。

(5)每日定时使用固定体重计测量患者体重,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6)进食时和进食后需严密观察患者,以防止患者运动过度或能采取引吐、导泻等清楚行为。

(2)心理方面通常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干预。

1.纠正患者的体象障碍

(1)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向患者表示关心和支持,使患者有被接纳感。

(2)评估患者对肥胖的感受和态度,鼓励患者表达对自己体象的看法。

(3)鼓励患者与镜中的自己进行积极的对话,听取他人对自己外形的表扬。

2.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进食行为模式

(1)首先帮助患者正确理解体型和食物的关系。

287

 

(2)对于厌食症患者:

提供安静、舒适的进食环境,鼓励患者自行选择食物种类;

对患者进食的时间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