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16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麻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黄.docx

《麻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麻黄.docx

麻黄

麻黄(《本经》)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

原植物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多生于沙质土壤中。

味辛、微苦,性温。

主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用名有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

味苦,温。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

微温,无毒。

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肋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束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虚。

《药性论》:

君,味甘,平。

能治身上毒风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表,温疟,治瘟疫。

根节能止汗。

方曰:

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日华子本草》:

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开宝本草》:

味苦,温、微温,无毒。

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馀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虚。

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皆用麻黄。

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

《本草衍义》:

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疮疱倒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

一法用无灰酒煎。

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以此知此药入表也。

《珍珠囊》:

去荣中寒。

《药类法象》:

若去节,发太阳、少阴经汗。

去节,煮三二沸,掠去上沫,不然,令人心烦闷。

不去节,止太阳、少阳经汗。

《药性赋》:

味苦、甘,性温,无毒,升也,阴中阳也。

其用有二:

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实,止盗汗而固虚。

《汤液本草》:

《心》云:

阴明经药,去表上寒邪。

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液》云:

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

根、节能止汗。

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

以其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

本病者即荣卫,肺主卫,心主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

故伤风、伤寒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本草衍义补遗》:

苦甘,阴中之阳。

泄卫中热,去荣中寒,发太阳少阳之汗,入手太阴经。

《本草发挥》:

成聊摄云: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

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

又云: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

洁古云:

麻黄,发太阳、少阴经汗,入手太阴。

《主治秘诀》云:

性温,味甘、辛。

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

其用有四:

去寒邪一也,肺经本二也,发散风寒三也,去皮肤寒湿及风四也。

泄卫中实,去荣中寒。

又云: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

经云:

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太阴也。

《本草纲目》:

麻黄乃治肺经之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余思之,津液为汗,汗即血也。

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

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恶寒发热而憎寒。

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

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

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

故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

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愤郁。

故用麻、甘同桂,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以利气。

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

《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为泄肺火之药。

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

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

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

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

汗后脉沉迟,加人参以益肺气。

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泄肺热也。

皆是脾胃之药。

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

又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附辛汤、麻附草汤。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

《本草经疏》:

麻黄禀天地清阳刚烈之气,故《本经》味苦,其气温而无毒。

详其主治,应是大辛之药,《药性论》加甘,亦应有之。

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

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

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

此药轻清成象,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

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

寒热者,邪在表也。

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

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

斯皆卫实之病也。

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

其曰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

破癥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

洁古云:

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

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麻黄轻扬发散,故专治风寒之邪在表,为入肺之要药。

然其味大辛,气大热,性轻扬善散,亦阳草也,故发表最速。

若夫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之!

戒之!

自春深夏月,以致初秋,法所同禁。

《本草蒙筌》:

恶细辛石韦,宜陈久年深。

凡欲用之,须依法制去根节;单煮数沸,倾上沫用火焙干。

任合丸散煎汤,方不令人烦闷。

以厚朴为使,入手足四经。

手太阴经本经之药,阳明经荣卫之药,而又入足太阳经、手少阴经也。

发汗解表,治冬月正伤寒如神;驱风散邪,理春初真温疫果胜。

泄卫实消黑斑赤疹,去荣寒除身热头疼。

春末温疟勿加,夏秋寒疫切禁。

因时已变,温热难抵,剂之轻扬,仍破积聚癥坚,更劫咳逆痿痹。

山岚瘴气,亦可御之。

若蜜炒煎汤,主小儿疮疱。

患者多服,恐致亡阳。

止汗固虚,根节是妙。

谟按:

东垣云:

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

虽俱治太阳之经,其实荣卫药也。

肺主卫,心主荣。

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

故冬月伤寒、伤风咳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然麻黄又为在地之阴,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

经云: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

麻黄属阴,气味俱薄,薄则阴中有阳可知矣,安得不为轻扬之剂升上而发汗乎?

但入手太阴经,终亦不能离少阴之本体也。

《本草乘雅》:

麻黄表黄里赤,中虚象离,生不受雪,合辅心王,宣扬火令者也。

主治寒风湿疟,标见头痛之标经,侵淫部署之首,形层之皮,致毛孔满实,逆开反阖者,宣火政令,扬液为汁而张大之,八万四千毛孔,莫不从令,而去邪热气矣。

但热非病反其本,得标之病,即寒风暴虐之气,使人毛孔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劲切之性,仍未反乎本气之寒也。

咳逆上气者,毛孔满闭,则不能布气从开,故上逆而咳。

症坚积聚者,假气成形,则不能转阖从开,故积坚而症。

盖不独本性不迁,即本气犹未变易,故仍可转入为出,易冬为春,否则妄汗亡液,败乱心王矣。

《药性解》:

麻黄专主发散,宜入肺部;出汗开气,宜入心与大肠、膀胱。

此骁悍之剂也。

可治冬月春间伤寒瘟疫,夏秋不可轻用,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可用。

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里之人,或阴虚发热、或伤风有汗、或伤食等症,虽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

虽可汗之症,不宜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至亡阳,或至衄血不止,而成大患。

丹溪以麻黄、人参同用,亦攻补之法也。

医者宜知之。

《药鉴》:

气温,味苦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

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阳明经药也。

去根节者发汗,留根节者敛汗。

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宜用之。

若表无真寒邪,或寒邪在里,或表虚之人,或阴虚发热,或伤风有汗,或伤食等症,虽有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身痛而拘急,六脉不浮紧甚者,皆不可汗。

虽有可汗之症,亦不可过。

盖汗乃心之液也,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之,则心家之液涸,而心血亦为之动矣,或致亡阳,或致衄血不止,而成大患也。

戒之!

君羌活,能散风邪。

佐独活,能消脚气。

同杏仁,能去寒邪,兼理哮喘。

臣甘菊,能清肺热,更明眼目。

身能发汗,根主敛汗。

风家用之多验者,何哉?

盖风至柔也而善藏,麻黄性至轻也而善驱,内用气血药以托之,外用浮剂以散之,此以善藏始者,不得以善藏终矣。

阴虚发汗者,鹿角四物汤加根节敛汗。

汗多亡阴者,附子四君饮入根节回阳。

痈疽方起者,行凉药中兼用之,即散无疑。

寒邪战栗者,疏风药中兼用之,立止不谬。

痘家初发热,及痘红紫稠密,皮厚不快者,多用于行凉解毒药中,则内托外散,正气谓开门放贼,而痘亦因之稀少矣。

又能散胸膈泥滞之气。

表虚则忌。

《景岳全书》:

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

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

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也。

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水肿,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

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本草备要》:

辛温微苦。

僧继洪云:

中牟产麻黄地,冬不积雪。

性热,故过服泄真气。

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阳明,心、大肠,而为肺家专药。

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塞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治中风伤寒,中犹伤也。

头痛温疟,咳逆上气,风寒郁于肺经。

经曰: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

痰哮气喘,哮证宜泻肺气,虽用麻黄而不出汗,本草未载。

赤黑斑毒,用热一曰斑证,表虚不得再汗,非便闭亦不可下,只宜清解其热。

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

过剂则汗多亡阳,夏月禁用。

汁者心之液,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乃骁悍之剂。

丹溪以人参、麻黄同用,亦攻补法也。

东垣曰:

《十剂》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

邪客皮毛,腠理闭拒,营卫不行,故谓之实。

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时珍曰:

麻黄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

二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不同。

王好古曰:

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虽皆太阳经药,其实营卫药也。

心主营为血,肺主卫为气。

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剂,桂枝为手少阴心之剂。

时珍曰:

忠景之上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

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

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外滞,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

然风寒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肺之合也。

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甘草、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泻肺而和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石膏。

《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泻肺火之药,是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散肺经火郁之药。

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

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也。

汗后脉沉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

《活人书》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泻肺热也。

是桂枝汤虽为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

诸家皆以麻黄、桂枝为肺经药,谓伤寒传足不传手者,误也。

桂能平肝。

发汗用茎去节,煮十余沸,掠去浮沫,或用醋汤略,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庶免太发。

止汗用根节,无时出汗为自汗,属阳虚;梦中出汗为盗汗,属阴虚。

用麻黄根、蛤粉、粟米等分为末,袋盛扑之佳。

时珍曰:

麻黄发汗驶不能御,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不可测如此。

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等证,皆可加用。

盖其性能行同身肌表,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

《本经逢原》:

麻黄微苦而温,中空而浮,阳也,升也。

入足太阳,其经循背下行,本属寒水,而又受外寒,故宜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以泄寒实。

若过发则汗多亡阳。

或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证用之,则脱人元气,祸患莫测。

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二药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营卫药也。

心主营血,肺主卫气,故麻黄为手太阴肺经之剂,桂枝为手少阴心经之剂。

伤寒伤风而咳嗽,用麻黄汤、桂枝汤,即汤液之源也。

麻黄乃肺经之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汤,有汁用桂枝汤。

夫津液为汗,汗即血也。

在营即为血,在卫即为汗。

寒伤营,宫血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不能内护于营,营气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

是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气。

盖皮毛外闭,邪热内攻,肺气怫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于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

是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邪郁之药也。

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水而固脾,皆是脾肺之药。

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

《本经》治中风,是主缓风瘫痪而言。

云温疟系湿疟,乃传写之误。

破癥坚积聚者,表里兼治,非神而明之,难效其法也。

《本草崇原》:

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

至阴者,盛水也,阳气者,太阳也。

太阳之气,本膀胱寒水,而气上行于头,周遍于通体之毛窍。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者,谓风寒之邪,病太阳高表之气,而麻黄能治之也。

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者,谓温疟病藏于肾,麻黄能起水气而周遍于皮毛,故主发表出汗,而去温疟邪热之气也。

治咳逆上气者,谓风寒之邪,闭塞毛窍,则里气不疏而咳逆上气。

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则里气外出于皮毛,而不咳逆上气矣。

除寒热,破癥坚积聚者,谓在外之寒热不除,致中土之气不能外达,而为症坚积聚。

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则太阳之气出入于中土,而癥坚积聚自破矣。

《本草求真》:

麻黄专入膀胱,兼入肺。

辛温微苦,中空而浮,入足太阳膀胱,足太阳为六经外藩,总经络而统营卫,其经之脉起目眦,上脑下项,循肩挟脊抵腰,行于身后。

故凡寒入是经,其症必见头痛,发热恶寒,腰脊卒强,无汗,脉则尺雨俱紧,是为伤风。

兼入手太阴肺。

麻黄空虚似肺,故亦兼入肺经。

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阳无汗,其意甚深,盖缘津液为汗,汗即血也。

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固密,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

方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是麻黄虽太阳发汗重剂,实散肺经火郁之邪。

其在十剂,有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

弘景曰:

麻黄疗伤汗解肌第一药。

又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

是以风寒郁肺而见咳逆上气,痰哮气喘,则并载其能治。

但用此之法,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人参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营药以助液,当归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附子可除寒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黄芩、石膏、知母可解炎热之瘟邪,及夏月不宜用者,盖用过用则汗多亡阳,自汗表虚则耗人元气。

张仲景曰:

阳盛阴虚者,不可发汗;尺脉迟者,不可发汗;咽燥喉干者,不可发汗;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不痢虽有表症,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少阴病脉沉细数,不可发汗;少阴病但厥无汗,不可发汗;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脉沉迟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

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不可发汗。

夏月阳气外泄,不宜再发以夺元气耳。

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内入,则又何不可用之有。

至于手少阴心之风热斑疹,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审其腠理坚闭,病应用散,亦当审实以投。

功与桂枝、柴胡、葛根、芍药同为一类,但桂枝则解太阳风邪伤卫;王好古曰:

心主营为血,肺主卫为气,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药,桂枝为手少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阳明经药,兼入脾经。

柴胡则发少阳阳邪寒热往来,此则能发太阳阴邪伤营,不可不细辨也。

发汗用茎。

止汗须用根节。

并蛤粉、粟米等分为末,袋盛扑之。

时珍曰:

麻黄发汗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

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至诸症,皆可随症加而用之。

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

《得配本草》:

余当审证施治。

如妄用误汗,为害不浅。

得肉桂,治风痹冷痛。

佐半夏,治心下悸病;寒气泄也。

佐射干,治肺痿上气;寒气外包,火气不通达故痿。

使石膏,出至阴之邪火。

为石膏之使。

铁甲痘极硬不灌浆者,酒煮炒黑煎服,痘即烂,便有生机。

发汗用茎,折去根节,先煎十余沸,以竹片掠去浮沫。

沫能令人烦,根节能止汗,故去之。

或蜜拌炒用亦可。

惟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

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难疗。

用麻黄汗不止,冷水浸头发,用牡蛎、糯米粉扑之。

寒邪在里,脉不弛紧有力,伤风有汗,素有血证,真阴内虚,卫气不足,春时瘟疫,

发热恶寒,无头疼身痛拘急等症,皆禁用。

时症亦有头疼身痛拘急者,宜细察之。

《本草经解》:

麻黄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阴心经。

气味轻升,阳也。

心主汗,肝主疏泄,入肝入心,故为发汗之上药也。

伤寒有五,中风伤寒者,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之伤寒也,麻黄温以散之,当汗出而解也。

温疟,但热不寒之疟也,温疟而头痛,则阳邪在上,必发表出汗,乃可去温疟邪热之气,所以亦可主以麻黄也。

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则肺伤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麻黄温以散皮毛之寒,则咳逆上气自平。

寒邪郁于身表,身表者,太阳经行之地,则太阳亦病,而发热恶寒矣,麻黄温以散寒,寒去而寒热除矣。

症坚积聚者,寒气凝血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散矣。

《神农本草经读》:

麻黄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苦无毒,得火味而入心,心主汗,肝主疏泄,故为发汗之上药,其所主皆系无汗之症。

中风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宜麻黄以发汗。

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热甚无汗头痛,亦宜麻黄以发汗。

咳逆上气,为手太阴之寒症;发热恶寒,为足太阳之表症,亦宜麻黄以发汗。

即症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症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

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能止汗,旧解多误。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凡风寒之在表者,无所不治,以能驱其邪,使皆从汗出也。

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

除寒热,散营卫之外邪。

破症坚积聚。

散脏腑之内结。

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

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

盖出入于空虚之地,则有形之气血,不得而御之也。

《本经疏证》:

麻黄之实,中黑外赤,其茎宛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黄白。

实者先天,茎者后天,先天者物之性,其义为由肾及心,后天者物之用,其义为由心及脾肺。

由肾及心,所谓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也。

由心及脾肺,所以分布心阳,外至骨节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出也。

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中,不为盛寒所凝耳。

夫与天之寒,声相应气相求者,于地为水,于人身为精血津液,故天寒则地中之水皆凝为冰而不流。

人身亦然,精被寒凝,则阳气沸腾,鼓荡于外,为伤寒温疟。

邪热在表而无汗,津液被寒,则其质凝聚为水,而其中之气,奔迸上迫,为咳逆上气,血被寒则脉络不通,为癥坚积聚。

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也。

昔人泥于伤寒脉法篇脉浮而紧一节,遂谓寒必伤营,风仅中卫,附以伤寒无汗中风汗出二语,以为麻黄桂枝二汤方柄,至大小青龙二汤,则既不可隶之寒伤营,又不容录之风伤卫.遂别立风寒两伤营卫一门,以为鼎峙,殊不知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仲景之言也。

风寒两伤营卫,非仲景之言也。

夫寒非风何以能及人之身,风非寒何以能中人之卫,是风与寒寒与风,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柯韵伯曰:

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不得汗,合而观之,不得以无汗为非中风矣。

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而未尝言无汗。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不冠以伤寒,亦不言恶寒。

又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合而观之,不得以有汗为非伤寒矣。

今人但据桂枝证之自汗,不究伤寒亦有自汗者,但以麻黄证之无汗,不究中风最多无汗者,谓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不知伤寒亦有浮缓,中风亦有浮紧者,仲景之论,变动不居,后人偏为分疆书界,致使执滞难通,伤寒中风之说拘,则麻黄桂枝之用混,何如无汗不得用桂枝,有汗不得用麻黄,直捷了当也。

善夫刘潜江之论麻黄桂枝二汤也。

曰麻黄既以主气名,然寒伤营者用之,营则属血也;桂枝既以主血名,然风伤卫者用之,卫则属气也。

营在脉中,伤之则邪入深,是岂止营病,且并卫病矣。

故麻黄汤驱营中之邪,使这发越自卫而出,卫在脉外,伤之则邪入犹浅,然风邪干阳,阳气不固,必由卫不与营和,斯汗出耳。

故桂枝汤散表外之邪,引卫气与营气谐和,虽然,麻黄何以能由营通卫,本经谓麻黄苦温。

夫苦为在地之阴,是发于阴出于阳矣。

犹助以杏仁之疏卫,乃能遂其由阴达阳之用,桂枝何以能由卫和营,本经谓桂辛热。

夫辛为在天之阳,是发于阳入于阴矣。

且助以白芍之通营,乃能遂其由阳和阴之用。

盖风寒既伤于外,营卫本皆乖戾,特伤之重者无汗,无汗则以麻黄从阴中达阳,营气乃通,伤之轻者有汗,有汗则以桂枝从阳中召阴,卫气乃和,谓桂枝不入营麻黄不由卫可乎?

夫寒著人则水气郁,水气郁则由卫及营,其害有不仅至营而止者,非如麻黄之气味轻扬,出入无间,能使在地之水不凝,出地之阳亦不壅者,何以使血脉利营气通耶?

是营卫之义,不可不明,麻黄桂枝之用,断不必泥于在营在卫,脉法篇所谓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者,不为虚设矣。

或谓麻黄治外寒固矣,然必谓外寒与身中水气相应为病,则不用佐使用寒药者乎?

曰:

凡用麻黄以寒药为佐使者,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古今录验续命汤、文蛤汤,皆用石膏;麻黄升麻汤,用知母石膏黄芩;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知母;千金三黄汤,用黄芩。

然大青龙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治风寒;越婢汤,治风水;文蛤汤,治水气;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仍系外寒水气交关为害。

惟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升麻汤,外寒未尽,里已化热,绝不与水气相干。

但一则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一则曰大下后,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则皆已服他药。

夫已服他药,何以知其发病时,不系外寒与身中水气为病耶?

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冠以不可更行桂枝汤;麻黄升麻汤,冠以伤寒,则其始为外寒无疑矣。

而服药后既已变证,仍不离乎伤寒中风,此最当著眼者也。

有汗不得用麻黄,斯言信矣。

然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二证,皆有汗出,汗出更用麻黄,独不畏其亡阳耶?

虽然,汗多亡阳,为佐使用温药者言耳。

夫寒邪外著,热气腾沸,原因身中阴气痹阻,不与阳交,故麻黄青龙等汤义,在使阴交于阳,阳气既和,遂和于外著之阴寒为汗,设服之过剂,则阳才外泄,阴即内争,此汗多亡阳之谓矣。

兹二证者,既已有汗,阳犹甚盛,不与阴和,故或逼阴于外为汗,或遂阴于上为喘,或阳郁不宣为风水,或阻气于上为肺胀,故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曰千金用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可见皆阴与阳争,不能胜阳,阳结聚而阴散漫,阳上薄而阴不下输,如是而不用麻黄发其阳,阳终不能布,不用石膏泄阳通阴,阴终不能归,故两方者,非特用麻黄,且多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且倍用焉。

(越婢汤)然终以阴阳不能相交,刻刻虑其阴胜阳负,故越婢汤下云: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其中仍有生姜三两,可见虽发其阳,泄其阳,仍不忘夫亡阳矣。

然则大青龙汤用石膏倍麻黄,义莫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