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249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3单元单元综合测评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⑥苦心孤诣:

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B.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

D.今年,辽宁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等角度设误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项,搭配不当,“文学作品”不能“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B项,前后不对应,两面对一面。

去掉“是否”。

C项,偷换主语,后三个分句承前共用了一个主语,最后一个分句应改为“还有一些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的家长”。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____①____对图书馆崇敬有加。

然而____②____,“宝库”和“殿堂”____③____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____④____很遥远。

普通百姓往往敬而远之。

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图书馆____⑤____“宝库”“殿堂”,____⑥____“知识公园”。

A

似乎

/

甚至

不应是

而应是

B

C

不仅是

而且是

D

【解析】 ①根据前后文句意,这里有揣测的意思,用“似乎”较好。

③“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表转折,前面应该用“虽”搭配。

⑤⑥“不应是……而应是……”表并列关系,“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根据语境,应用“不应是……而应是……”。

【答案】 A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拆围过后的洪湖生态环境依旧脆弱,为了使被破坏的植被和鱼类资源尽快恢复,一场生态恢复战渐次打响。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堤保护站副站长曾祥新说,保护区一方面移植水草,进行生态恢复;

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每年还设置休渔期、人工投放鱼苗等,促进水生物种休养生息。

A.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B.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C.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D.将长江大闸打开,在鱼汛期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解析】 “一方面”与“另一方面”属于并列的关系,应该按照先行动后目的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是一个行动,目的是通过江水和湖水的相互置换,把长江中的鱼类资源带进来,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2分)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钟 彦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

一个锐敏,一个温煦;

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

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

“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

“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

“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

“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

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

“老师到哪里去?

”“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

“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

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漂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

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主任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

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

“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漂泊感和忧患感。

5.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解析】 A项,“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以偏概全,不是全部,只是“很多”。

B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C项错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据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属扩大范围。

【答案】 DE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4分)

                                    

【解析】 先从内容上分析引用传主及别人的言论各表达了什么内容,再从“引用”的一般特点来分析。

【答案】 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7.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6分)

【解析】 梁实秋是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的影子。

对于“中国性”的具体表现要结合文本逐层来加以概括。

【答案】 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具体表现在:

①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

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

③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

④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8.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

(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

可选取二人中的任何一位,然后结合你对他们的了解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示例一)我更喜欢鲁迅。

理由如下:

①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

如:

《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

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其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

②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

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

(示例二)我更喜欢梁实秋。

①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还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

②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4分)

林琴南先生【注】

苏雪林

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现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模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生发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好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塾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

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

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

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

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

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而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

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阋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

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

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

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

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

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的长久时间,也自有它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

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

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

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

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

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

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

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

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

他把尊君思想当作旧文化的象征。

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

与其说他殉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有删改)

【注】 林琴南先生:

即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己“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激之情。

C.文章先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解析】 B项,“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激之情”错,应该是“敬畏之情”。

C项,对作者的意图理解牵强,作者这样安排是按照叙述的逻辑顺序,并无“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的意图。

D项,“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理解错误。

根据文意,作者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深表同情。

10.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解析】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粗读全文,然后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接着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存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作答时,可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的角度来考虑。

【答案】 ①在内容上,简要交代了“我”与林琴南先生的交往情况,“我”爱读先生的作品和“我”对先生的了解情况。

②在结构上,交代对先生的性情、思想、癖好、整个人格的了解,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交代先生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自然引出下文。

③在思想情感上,直抒对林琴南先生的敬佩之情。

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11.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

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解析】 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

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

②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答案】 (示例)不认同这一看法。

恰恰相反,林琴南先生的翻译工作正体现了他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的负责态度。

①他虽然不懂原文,但他依靠朋友的帮助,凭借自己对中国文学的阴柔之美的研究和古文的造诣,能很好地表现原文的精神。

可以说,他对作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②他的译品使国人更多地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可以说,他对读者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③林译笔调影响到很多人,甚至一些作家也受到影响,如苏曼殊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他的译品客观上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有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步。

可以说,他对文学做出了贡献。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2.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刘和珍入选其中,请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

①符合人物特征;

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

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语言要富有激情。

【答案】 刘和珍:

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着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13.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____①____,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

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文字都是色彩;

____②__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

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

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

站在画面上千姿万态的树,全是感到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

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的心态又有何异?

①                                    

②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通览全文,明确这段材料的主题“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在做形象比喻的同时,也将两者的不同之处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①处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与“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句式一致,应为“文学是……的画面”,然后根据“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概括其“延绵不断”的特点。

第②处与“文学用文字作画”句式一致,且形成鲜明对比。

句式为“绘画用……”,然后根据“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 ①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 ②绘画用线条色彩写作

14.以下是某生态农场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循环利用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