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381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学习笔记中东问题的由来Word文件下载.docx

  

    犹太人国家虽然被灭,但他们的信仰却没有动摇。

犹太人流浪到世界各地,他们仍然固执地坚持着他们的教义,保持着他们的文化,形成一支独特的、没有自己土地、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

如果犹太人不再那么执着,放弃自己的信仰,把自己融化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也就不会有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也不会有今天的中东民族冲突。

犹太人却是异样地执着,他们宁可流血,却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这个执着造就了犹太人的悲剧历史。

    星移斗转,500年后,阿拉伯半岛上又诞生了一位震撼世界的奇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

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居民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他们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518年,巴勒斯坦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直到1920年奥斯曼帝国崩溃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

不过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巴勒斯坦人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和阿拉伯人的文化传统。

    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成为生息在欧罗巴大陆上的为数不多的异教徒。

尽管基督教提倡宽容,可是异教徒犹太人的命运并没有那么幸运。

欧洲人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十九世纪后叶,歧视迫害的犹太人的“风气”在欧洲大陆形成。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也是建立在欧洲歧视迫害犹太人的传统风气之上,有几个欧洲国家可以自称自己在迫害犹太人方面手是干净的呢?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风潮,一部分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为了逃避屠杀,迁居到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最初,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对迁居来的犹太人还是比较友好的,尽管双方的信仰不同,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亦能相互共存,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

可是后来“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改变了巴勒斯坦人的命运。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莱斐斯事件”。

在法军参谋部工作的犹太人德莱斐斯,由于犹太人的身份而被当作德国奸细判刑,这在全欧洲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维也纳《新自由日报》的驻巴黎特派记者赫茨尔,详细调查采访了“德莱斐斯事件”。

赫茨尔本身也是犹太人,赫茨尔早期的思想是:

只要犹太人尽力接近融入基督教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迫害就会消失。

可是在“德莱斐斯事件”的采访过程中,赫茨尔听到的看到的尽是犹太人被歧视和迫害的悲愤与泣诉,赫茨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要改变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只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1896年,一本只有100页的薄薄小册子:

《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在维也纳出版了。

赫茨尔在该书中提出他的观点:

“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

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根本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

”赫茨尔的这本小册子像一颗落在草原上的流星,在犹太人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燎原烈火。

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赫茨尔当选主席。

会上犹太人统一了认识:

“要想使我们的子孙不再受我们现在所遭受的歧视、迫害、甚至屠杀,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

    地球的表面是有限的,世界上的所有土地都已有了主人,到哪里去建立一个新的犹太人国家呢?

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赫茨尔设想:

选一块当地住民较好相处、周边国家摩擦较小的地方,不管是亚洲、非洲、南美洲哪里都行。

对于欧洲人来说,不受欢迎的犹太人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离开欧洲到那里去生活,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欧洲各国对“犹太建国运动”持赞许态度,特别是英国还表示愿意提供她在东非的殖民地乌干达,作为犹太人建国的基地。

    犹太人对赫茨尔建立犹太人国家的设想都很赞成,但赫茨尔在哪里建国都行的设想,却遭到不少异议。

另一位犹太建国运动的领导人威尔兹曼(后来成为以色列国的首任总统),建议把犹太建国的地点选定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这样就不是单纯的建国,而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名正言顺的“复国”。

在第一届全世界犹太人大会上,到会者经过激烈辩论,最后决定把建国的地点定为巴勒斯坦,把奋斗的目标从“建立犹太国”改为“恢复犹太国”。

巴勒斯坦有一座Zion山,是古代犹太国祭神的圣地。

犹太人看到Zion山时,油然产生回到自己祖国的温暖感觉,所以犹太人把“犹太复国运动”情感化地称为“去看Zion山行动”,即Zionism,现在我们则把Zionism翻译为“犹太复国主义”。

    虽然第一届全世界犹太人大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者给自己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奋斗目标,但这个奋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渺茫。

有人向当时统治巴勒斯坦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请求,犹太人的请求被苏丹拒绝。

犹太人内部也出现了争论,不少人认为与其在现实性渺茫的巴勒斯坦建国,不如在现实性较大的东非乌干达建国。

假如当时犹太人做出在东非乌干达建国的决定,就不会有今天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冲突。

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正在犹太人为在巴勒斯坦复国,还是在乌干达建国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的时候,好运悄悄降临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同盟,与英法开战。

由于美国犹太人在政治经济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英国为得到美国的更多支持,拉美国参战,于1917年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声称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国家。

美国有几百万犹太人,是犹太人势力最大的国家。

美国从一开始就强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

英国发表《贝福尔宣言》后,美国总统威尔逊立即向英国政府表示支持《贝福尔宣言》,192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一项支持《贝福尔宣言》的决议,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称为“欧洲重病人”的奥斯曼帝国日益凋零,终于在1920年崩溃,在她400多年的荣光历史上画下了休止符。

根据英国与法国签订的战后处理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协议,奥斯曼帝国的中东领土成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统治了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

法国统治了叙利亚、黎巴嫩等地。

英国统治巴勒斯坦后,向犹太人放开了移民巴勒斯坦的大门,于是大量犹太人开始涌入巴勒斯坦。

在英国统治巴勒斯坦之初,当地的犹太人只有5万人,巴勒斯坦92%的居民都是阿拉伯人。

此后犹太人移民迅速增加,到1939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猛增至近50万人。

    对哪个国家来说,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都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冲击,现在世界各国都有限制外国移民人数的条例,阻止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

可是当时英国对犹太人的移民巴勒斯坦,却没有人数限制,加之巴勒斯坦地穷资源少,吸收移民的能力有限,大量犹太人的涌入,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冲击。

特别是1930年代纳粹德国开始排斥犹太人后,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具有专业技术的犹太人也被迫移民到巴勒斯坦。

与教育和专业技术较高的犹太人相比,阿拉伯人在农工商各方面都竞争不过犹太人,加之犹太人涌入造成土地物价的上涨,使阿拉伯人越来越面向贫困化。

    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不满开始爆发,巴勒斯坦各地不时发生抗议和暴乱。

在阿拉伯人的抗议和暴乱面前,英国统治当局动摇了。

为了安抚阿拉伯人,加之1930年后欧洲排犹风潮的加剧,英国在支持犹太人建国的路线上开始后退。

英国当局于1939年宣布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数,把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口控制为不超过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英国当局规定今后每年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移民人数上限为75000人,超过上限人数的移民为非法移民,要强制遣送出巴勒斯坦。

英国军舰24小时在巴勒斯坦海岸线巡逻,一旦发现有偷渡上岸的犹太人,立即拘捕。

    英国的限制犹太人新政策让阿拉伯人感到满意,这当然也引起了犹太人的不满和愤怒。

一些激进的犹太人组成激进团体,开始对英国人进行“武力反抗”。

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军队,所谓“武力反抗”,就是搞恐怖主义,这和现在的伊斯兰激进派没有什么两样。

犹太恐怖主义分子在巴勒斯坦各处制造针对英国人和英国设施的爆炸和枪击恐怖事件,美国也在暗中支持犹太人激进派的武力反抗。

二次大战结束后,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日益加剧,进入1946年以后,巴勒斯坦各处每隔几天就要发生一起恐怖主义爆炸或枪击事件,1946年8月,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贝京所领导的恐怖主义团体(其成员还有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莎米尔),炸毁了耶路撒冷最大的高层建筑,设有英军司令部的达比都国王饭店大厦,英国军人平民死者80余人。

如果能把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推到50年前,我们就会看与今天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无出二辙的犹太恐怖主义分子,在巴勒斯坦爆炸大厦的恐怖场面。

    犹太人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搞得英国人焦头烂额,达比都国王饭店爆炸事件后,英国人丧失了统治巴勒斯坦的信心,英国不想再在巴勒斯坦流血了。

1947年2月,英国宣布放弃对巴勒斯坦的统治,把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处理。

才成立不久的联合国接手了这个棘手的难题,1947年4月,联合国设立了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特委会经过几个月的讨论,但最终也未能达成统一意见。

最后特委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两个方案,请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

这两个方案分别是:

巴勒斯坦分割案和巴勒斯坦联邦案。

巴勒斯坦分割案是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各自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

巴勒斯坦联邦案则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治的联邦国家。

    美国态度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

苏联也支持巴勒斯坦分割案,这里苏联有她的打算。

此时美苏冷战刚刚开始,苏联希望在犹太人建国方面支持一下美国,换取美国在处理欧洲问题上对苏联的让步,反正这也是一个顺水人情,以色列建国对苏联来说也没有什么利益损失。

美苏两大国一表态,联合国大会的基调就定了下来。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投票,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案,这就是所谓联大181号决议案。

    巴勒斯坦分割案获联大通过的消息传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上街欢庆,耶路撒冷街头也随处可见闪着幸福泪光的犹太人。

他们为此奋斗了50年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从此犹太人也有自己的祖国了,怎能不让他们欢天喜地。

然而阿拉伯人得知该消息后的反应却与犹太人截然相反,阿拉伯人激愤了、爆发了,声明拒不承认联大181号决议案。

当时联合国的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六个阿拉伯成员国,想阻止联大表决通过巴勒斯坦分割案,但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他们又没有美英法苏中五大国那样的大国否决权,无力阻止联大通过决议。

在联大宣布通过巴勒斯坦分割案后,埃及等六个阿拉伯国代表退出会场,表示抗议。

    阿拉伯人为什么气愤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

首先,联大181号决议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

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国家的分裂或统一,应由当地居民投票表决,联合国尊重当地居民的意志和选择,即所谓“民族自决权”。

最近联合国承认东帝汶从印尼独立,就是根据当地居民投票表决结果,作出的“民族自决”判决。

    在巴勒斯坦问题,按照联合国宪章,本也应该采用“民族自决”原则,让巴勒斯坦的当地居民投票作出自己的选择。

可是联合国在处理巴勒斯坦问题时,却完全无视当地大多数阿拉伯居民的意志,奇怪地让联合国大会越俎代庖,为巴勒斯坦人做了选择。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被剥夺了“民族自决”的权力,自己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能让阿拉伯人不气愤吗?

    这次联合国不给予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民族自决权”,显然是有意的。

因为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要进行全民投票公决,犹太人建国的计划肯定不能实现。

联合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无视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居民自决权,作出了有利于犹太人的裁决,其决议显然有失其公正性。

    更让阿拉伯人感到气愤的是联大181号决议案的内容。

在联大181号决议发布时,巴勒斯坦境内居住的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68%,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94%。

可是联大181号决议却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占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

为什么要把近60%的土地分给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犹太人?

联大的决议案中没有任何解释。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联大181号决议也缺乏公平性可言,怎能不让阿拉伯人气炸了肺?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强烈抗议不公正的联大181号决议,拒绝按照该决议案在巴勒斯坦成立政府。

联大181号决议,不仅没有给巴勒斯坦带来和平,反而给巴勒斯坦带来了暴力和战争。

联大181号决议公布后,巴勒斯坦全土沸腾了,到处可见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展开群殴,杀人放火也成为司空见惯。

仅在联大181号决议案公布后一周内,就有62名犹太人和32名阿拉伯人死亡,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此后,犹太人的恐怖主义团体开始了有组织的报复。

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恐怖主义组织,而在抗英运动中形成犹太人的恐怖主义团体,则到耶路撒冷郊外对阿拉伯村民进行无差别屠杀。

犹太人的恐怖主义行动一时使阿拉伯人陷于恐慌之中,许多人逃亡国外,这是第一批巴勒斯坦难民。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统治当局正式退出巴勒斯坦。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美国政府在以色列国成立的当天就宣布承认以色列国。

犹太人以为建立以色列国后,他们的苦难就过去了,太平幸福的日子正在等着他们。

可是现实却与犹太人们的梦想背道而驰,就在他们成立以色列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的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一齐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国家首先发起的,所以战争的责任主要在阿方。

我们不应该忘记,阿拉伯国家出兵的原因,是联合国做出了不公正的裁决。

联合国尚不替他们说话,阿拉伯人还能到哪里去讲理?

既然已经无处可以伸冤讲理,剩下的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屈辱地忍受,另一条是站起来反抗。

阿拉伯人选择了后者,这就是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所在。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联大181号决议是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的决定,不管怎么样,阿拉伯国家不遵守联合国的决议,阿拉伯国家也有错。

凡是在中国受教育长大的中国人都一定会知道“五四运动”。

为什么会发生“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至6月,英、法、美、日、意等二十七国,在巴黎举行的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中国也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

最后大会经过表决,通过了处理战后问题的《凡尔赛和约》,该约的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日本。

这样不公正的裁决把中国人激怒了,引发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可以说“五四运动”是让洋人给“气”出来的。

    《凡尔赛和约》是得到英法美日意等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国际性条约,可是中国代表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的有效性。

这并不是中国有意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作对,而是《凡尔赛和约》不能公正地对待中国的利益和尊严。

    同样联大181号决议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也是不公正的,阿拉伯人拒绝联大181号决议,和中国当年拒绝《凡尔赛和约》时的心情并没有多大区别。

不要以为凡是经过投票表决作出的决议,代表大多数国家的意见,因而就是公平正确的。

当年《凡尔赛和约》也是经过投票表决作出的决议,也代表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中国人能够承认《凡尔赛和约》吗?

当时也有一些国家同情和理解阿拉伯人的立场态度,他们对决议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所以才有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结果。

但那时联合国基本被美苏控制,所以一旦美苏赞成,反对的意见就很难站上风。

    中东问题是现在世界上最棘手的国际纠纷。

到底谁是造成中东问题的主要责任者?

到底是谁之过?

这些都不是容易解释清楚的,不同立场观点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几点是笔者个人的意见。

    中东问题的第一原因:

欧洲基督徒对犹太人的迫害。

欧洲人对犹太人的迫害,迫使犹太人痛感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这就导致了犹太复国运动。

如果欧洲人对犹太人再宽容一些,也就不会有犹太人复国,当然也不会有阿以冲突了。

    中东问题的第二原因:

犹太人对在巴勒斯坦复国的执着。

犹太人应该明白,不管到哪里建国,都难免与当地居民发生民族冲突。

如果犹太人到人烟稀少的非洲或南美去建国,遇到的民族冲突可能会小得多。

可是犹太人偏要执着地到人口稠密的巴勒斯坦去“复国”,这就难免与阿拉伯人发生激烈的民族冲突。

    中东问题的第三原因:

美国主导的联大181号决议。

美国过分偏袒以色列,美国主导的联大181号决议太不公平。

如果美国在中东问题上能公正一些,采取按照人口比例划分领土等较公平的做法,阿拉伯人也许还能接受。

联大181号决议这样赤裸裸地不公平条约,又让阿拉伯人如何接受?

让他们的自尊心往哪里放?

在联大181号决议公布以前,阿以双方虽然已经激烈对立,但还不至于到相互残杀的地步。

联大181号决议公布后,阿以双方才大开杀戒,兵戎相见。

    多年来,巴勒斯坦人一直拒绝承认联大181号决议。

但1988年11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承认联大181号决议。

为什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40年后宣布承认联大181号决议?

在下面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二、第一次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参加完雅尔塔会议的归途中,经过苏伊士运河时,会见了沙特阿拉伯国王伊本·

沙特。

两人谈到了战后的中东问题,罗斯福总统提起战后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的想法,沙特国王坚决反对,他建议说:

“我也很同情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也赞成犹太人建立国家的设想。

既然德国残酷迫害犹太人,战后就应该从德国划分出一块领土,让犹太人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样也符合’’反坐复仇法’’的原则。

阿拉伯人并没有迫害犹太人,为什么要割让阿拉伯的领土,让阿拉伯人为犹太人付出牺牲?

”罗斯福并不赞成沙特国王的建议,不过罗斯福答应在犹太人建国问题上,一定要事先和阿拉伯国家商议。

  罗斯福死后,美国人对阿拉伯的许诺也付之东流,没有人再想到在以色列建国问题上,还需要和阿拉伯人商议。

当时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还是少数派,美国尚能控制联合国,尽管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诸国等亚非拉国家反对巴勒斯坦分割案,但无法左右联合国的局势。

后来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成为多数派时,美国就控制不了联合国了。

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联大3236号决议时,95票赞成(苏联、中国、亚非拉各国),13票弃权(英国、日本等)、4票反对(美国、以色列等)。

如果1947年亚非拉国家能在联合国中占据多数,很难想象联合国大会能够通过181号这样不公平的决议。

    1948年5月14日16时,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正式结束前8小时,第一任以色列总理本格里昂在国民议会上发表建国宣言:

“从今天开始,国名为以色列的犹太人国家在巴勒斯坦成立。

全世界的犹太人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

让我们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团结起来!

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为以色列复国这个伟大的事业而奋斗吧!

”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外的犹太人们也狂热地拥抱、流泪,人们唱起了犹太人的《赞歌》:

“以色列永恒的山岩,是我们胜利的源泉,我们的避难所。

让我们在那里再建神殿,为她的永寿献上赞歌……”。

    犹太人梦想巴勒斯坦会成为他们的避难所,但等待他们的不是和平的飞鸽,而是愤怒的子弹。

就在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军队,一齐向刚成立的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联盟成立于1945年,最早有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阿拉伯也门7个成员国(现在已增加到21个成员国)。

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宗旨是:

捍卫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互助,协调阿拉伯国家反对外来侵略的一致行动。

埃及曾是阿拉伯联盟的盟主,但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后,埃及的成员国资格被阿拉伯联盟开除,直到1988年埃及的成员国资格才被恢复。

    犹太人没有想到战争会来得这么快,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准备。

面对阿拉伯五国联军的4万多人,以色列只有3万人的武装,更糟糕的是,以色列还没有正规军队,当时的以色列军近似于没有统一指挥的游击队。

以色列也几乎没有大炮、装甲车等重武器。

在阿拉伯联军的攻势下,以军节节败退,新生以色列面临崩溃的边缘。

阿拉伯五国有人口3500万,而以色列当时只有65万移民,在这样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阿拉伯联军本以为10天之内就能占领整个以色列,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尽管没有正规部队,新生的以色列却是全民皆兵,对阿拉伯联军展开了“人民战争”。

没有统一指挥的以军在各地展开游击战,每一个犹太居民点都武装起来,连年轻女子也拿起枪投入战斗。

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周间,以色列战场没有统一的军事行动,到处是混乱的游击战。

但以色列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他们不得不各自疲命于对付以色列的游击队。

另外阿拉伯各国也有自己的私心,想抢占巴勒斯坦的领土,这也造成阿拉伯联军不能协调统一的军事行动。

    开战后第三天的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

苏联也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立即停火。

英国撤走了阿拉伯军团中的英军顾问,停止向埃及、伊拉克、约旦提供武器。

6月初,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巴勒斯坦的三分之二领土,军事上处于优势,以为此时停火谈判能够达成对阿拉伯国家有利的和平协议。

另外阿拉伯联军也在以色列的游击战中感到疲惫,希望得到休整。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给以色列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

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发起最大的努力支援以色列。

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志愿兵在以色列源源上陆,犹太人捐款买的新式武器也源源运到以色列。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政府利用此机会,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把散布全国各地的私兵游击队改编统一起来,禁止地方拥有私兵。

其间有一支乘船来自欧洲的900名犹太人义勇兵,不听从以色列国防军的命令准备自行登陆,结果被以色列国防军将船击沉。

到6月28日,所有的犹太人武装都向以色列政府宣誓效忠,消除了自行其是的地方武装。

以色列严格禁止私兵的政策,为日后建立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国家本以为以色列在停战后会向他们谈判求和,没想到以色列却利用停战的机会重整武装,于是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