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385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作文之专题训练阅读与作文文档格式.docx

老人面前竖起一个稻草把,稻草把上插着一些糖人。

什么“孙悟空”啦、“鲤鱼跳龙门”啦、“兔子拜月”啦?

?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下面糖盘锅里有半锅冒着热气的金黄色的糖稀。

老人的额头上布满皱纹,他的手又粗又大,上面长满了老茧,就像一个小耙子。

可是他做起细活来,叫

2

人真想不到就是用他那两只手做的。

只见老人用手挖了点儿糖稀,拌了拌,那糖稀像细丝一样往下滴。

老人动作敏捷,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个“鸟头”,接着又出现一对翅膀,然后又捏了尾巴、身子、腿、爪。

最后,他又熟练地取出一颗涂上了颜色的豆子,蘸上一点儿稀糖,嵌在眼睛部位,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用竹棒蘸上热糖稀粘住成品,一只别有情趣的凤凰就映入我的眼帘?

这时,传来了一片啧啧的称赞声:

“老人的手真巧!

评语

小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叙述生动传神。

全文围绕“手巧”展开叙述,通过描写“老人”捏凤凰敏捷熟练的动作,以“挖、拌、蘸、嵌”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手艺的精巧。

一次,小明看见邻居李大爷要砍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他不明其意,便问道:

“这棵树长得好好的,您为什么要砍掉它呢?

”李大爷说:

“你看,这院子方方正正的,里面长一棵树,就好像是个‘困’字,这是多么不吉利呀!

小明听后,就用树枝随手在地上写了一个字,然后说:

“您看,照您的意思,砍掉这棵树,住在这方正的院子里,不是更不吉利了吗?

”李大爷看了小明写在地上的字,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砍树了。

你能猜到小明写的是一个什么字?

3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返回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

有人问:

“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为校园文明提示语找合适的主人,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a.水龙头b.垃圾箱c.墙壁d.锻炼场e.食堂f.门

(1)举手投足间,别忘了我饥饿的大嘴。

()

(2)天地“粮”心,惜食莫蚀。

(3)不要让我无故流泪!

(4)懒惰者不会在此留下矫健的身影。

(5)该出手时莫出脚。

(6)我的形象全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

4

【篇二:

1、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这些成语与哪些历史人物相关。

三顾()卧()尝()入木()程门()磨()成()精忠()

一、文意把握——分层和概括层意

【方法指导】

1、分层。

自然段一般由几句话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给自然段分层,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把意思联系比较紧密的句子合成一层,意思相对独立的单独分层。

分层时,必须理清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常见的构段方式有:

(1)总分关系。

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分述。

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情况。

(2)因果关系。

一般段内有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写“因”,一部分写“果”,两者构成因果关系。

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

(3)承接关系。

整个自然段都是按照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写的,有时还有比较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

(4)并列关系。

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写了几个方面。

层与层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

(5)转折关系。

段内层次的意思有肯定与否定之别,并有明显的转折词“可是”或“但是”等分开。

2、概括层意。

层意就是段中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概括层意的方法一般有:

(1)直接提取原句。

(2)修改原句。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

你看,米兰的枝叶茂密,远看,像大型盆景中的一棵劲松;

近看,它的主干已经长到两米多高了,分出了数不清的枝杈。

米兰叶子的形状,跟公园里种植的冬青差不多,近似椭圆形,中间还有一道不深不浅的小

沟,这些叶子,有的肥厚常绿,有的娇嫩青翠,都闪着亮光。

米兰的花非常奇特,像葡萄那样一串串的。

中间有一根嫩绿的主枝,大约有一寸来长。

主枝上长出无数的小枝,每个小枝上都长了一个小黄球,像小米粒一样。

“米兰”的名称,可能就是由此得来的吧。

你可别小看这些朴素得像小米粒一样的花朵,它散发的香气却非常浓郁。

我家放在三楼窗台上的米兰,开花时,从楼下经过的人,都可以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米兰花不像月季那样绚丽,不像菊花那样多姿,不像牡丹那样华贵。

然而,米兰朴素、常青,它能生活在南国的沃野,也能生长在北方的花盆里,它精心酿制着甜香,并且把甜香尽量送到很远的地方。

生活中最美、最漂亮的,难道应该属于那些缤纷的色彩和堂皇的外表吗?

本质的朴素,精神的高洁,意志的顽强,青春的常在,才是最美好的。

米兰不正具有这些特点吗?

1、短文的第1自然段是分两层来写的,第一层写米兰的___________,第二层写米兰的___________。

2、短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米兰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表现了米兰的美好品格。

威尼斯风光绮丽,是举世闻名的水上城市。

全城有150多条弯曲的河道。

河道宽窄不一:

大运河最宽,约100米;

而最窄的河道,两岸居民可开窗握手。

威尼斯有桥梁400余座,各具风姿,格调极其不同。

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

这里的船多式多样:

集体乘坐的、个人使用的、出租的、浏览的、比赛的,应有尽有。

河、桥、船构成了威尼斯的三大特色。

它的独特风光,吸引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1、用“//”给短文分层。

2、用波浪线画出前后照应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构成了威尼斯的三大特色,说明它是一座。

(三)

我少年时代曾看到过不少天资聪明,敏锐过人的学生。

可是有些人自以为才华超群,忽视了勤奋努力,结果他们的“天才”一天天暗淡下去,落得一事无成。

这就应验了中国一句古话:

“聪明反被聪明误。

”而相反的例子也不少见,有的人并无“天才”,但很有自知之明,终日勤奋不怠,遇事寻根究底,终于在攀登科学道路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这些事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天才”并不可靠,只有勤奋才靠得住。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用波浪线画出来。

2、用“//”给短文分层,写出层意。

二、要点概括——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标题。

如果在一段话前加一个小题目,就叫小标题。

小标题与文章题目的作用一样,它是对一段话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提示。

列小标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摘录法。

就是从文章的段落中去找词语、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

一般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边读边看,看看哪个词语或词组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并把它摘录出来,最后把几段的小标题比较整理,尽可能使它们结构统一。

(2)浓缩法。

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

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边读边想,找出最简练的词语、词组,使其结构相同,字数也尽可能相同。

(一)香甜

我从小爱吃玉米,玉米棒清脆可口,玉米粒又香又甜,多好吃啊!

可我家没种玉米,看到人家捧着玉米说笑的时候,嘴非常馋。

有一次,我悄悄地溜进邻家的玉米地,掰了—个玉米。

“谁?

偷我家的玉米!

”冷不防,一个声音传来,我吓得拼命地往家里逃去?

回到家里,我把玉米煮熟了,谁知我咬着那不劳而获的玉米,怎么也不觉得香甜,心里只是苦楚。

//第二年,我自己翻了一块地,种了几十棵玉米。

我每天给它们浇水、施肥、锄草、除虫,精心照料,我想,我要用汗水冲掉这心头的苦楚。

玉米收获了,我第一次吃着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玉米,觉得格外香甜。

//

从那以后,我不仅每年自己翻地种玉米,还种了些西红柿、黄瓜、草莓等。

我还从辛勤的劳动中渐渐尝到了最大的甜头——它使你得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丰收。

但愿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这份香甜。

1、短文中已用“//”将文章分为三段,请给这三段加小标题。

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命的林子

传说玄奘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

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

“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

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

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

玄奘想了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

于是,玄奘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

“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

“你愿做烛火还是愿做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

“我愿做太阳!

”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

“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

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

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

“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就说:

“它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方丈又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

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

方丈问玄奘:

“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

“是因为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

“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

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惭愧地说:

“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

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篡夺王位。

一天上朝时,他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

“陛下,我想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

哪里是马,这分明一只鹿嘛!

”便笑着对赵高说:

“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地说:

“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

“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

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这个故事中包含了一个成语,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你知道它是哪个成语吗?

【篇三:

六年级阅读与作文训练专题】

一阅读目标:

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直接解释词语

1词素相加法2找反义词法3描述、形容法4同义词代替法

(二)联系语境解释

阅读

(一)

盐一样的智慧

有这么一个故事:

老族长带领村民日夜兼程,要把盐运到某地换成大麦过冬,有一天晚

上,他们露宿于荒野,星光灿烂。

长者依然用祖先世代所传下来的方法,取出三块盐投入营火,占卜山间天气的变化?

大家都在等待长者的“天气预报”,若听见火中盐块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那就是好天气的预兆,若是毫无声息,那就象征天气即将变坏,风雨随时会来临。

长者神情严肃,因为盐块在火中毫无声息。

他认为不吉,主张天亮后马上赶路。

但是族

中另一位年轻人认为“以盐窥天”是迷信,反对匆忙启程。

第二天下午果然天气骤变,风雪交加,坚持晚走的的年轻人这才领悟到长者的睿智。

其实,用今天的科学解释,老族长也是对的,盐块在火中是否发出声音,与空气中的湿

度相关。

换句话说,当风雨欲来湿度高,盐块受潮,投入火中自然喑哑无声。

年轻人往往看不起老人的哲学,片面认为他们都是过时的、无用的。

其实,一些人生理

念如同海盐,它再老,仍然是一种结晶,并且有海的记忆。

1“兼”字用音序查字法再查画,还可以组词为。

(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3分)

严肃——()领悟——()匆忙——()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以盐窥天

4用“

画出表示坏天气的句子。

并写一句有关天气情况的谚语。

5年轻人认为“以盐窥天”是迷信,对吗?

你能根据短文说说老人“以盐窥天”的道理

吗?

6读读短文后的最后一段,说一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

(二)

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个旅店。

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

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

者却安然无恙。

于是,另外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

“你怎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

“你为什么会淋湿而不会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说:

“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

么淋湿了;

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没有拐杖,()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坦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

“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

“当大

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

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摔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

却安然无恙的原因。

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许多时候,我们()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因为

缺陷常常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照样子,写成语。

(写出带“然”字的四字成语)(2分)安然无恙: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纳闷:

忧患:

3“安然无恙”是说第三个旅行者既不像第一个旅行者那样

也不像第二个旅行者那样。

4请你用自己的话告诉前两个旅行者失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5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6请把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

7“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

请举例谈谈。

二趣味语文,给“食”找座位。

因噎废食饥不择食锦衣玉食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食其果

干了坏事,自作自受。

()说了不算,不守信用。

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穿的吃的,都很富足。

肚子饥饿,来不及挑选食物。

()怕卡喉咙,不敢吃饭。

()

四习作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篇文章,都能引起

我们的思考。

不管是《盐一样的智慧》,还是《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相信对你们都会有所启示,触动和帮助。

请你“生活的启示”为话题,题目自拟。

注意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第四面复印作文纸)

一阅读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来理解。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4.联系文章的中心来理解。

阅读训练

(一)

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

非常讲究“爱子之道”。

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6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郑默抚养,郑默对小

宝十分宠爱。

小宝常道:

“我爹在外面做大官!

”有时小宝还欺侮人家的孩子,这些

事(使、让)郑板桥知道了,心里非常,就给弟弟写信道:

“我52岁才生一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

但教更重于养。

”他要求弟弟对孩子严加管教。

为了(使帮)小宝健康成长,郑板桥又把小宝接到自己身边,以便言传身教。

当时正值

荒灾,郑板桥一向清贫,家中没有多存一粒粮食。

一天,小宝哭着说:

“娘,我饿。

”他娘

拿了一个玉米粉做的窝窝头塞在小宝的手里说:

“这是你爹省下来的,快拿去吃吧!

”小宝

蹦蹦跳跳地走到门外。

这是,他发现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正用饥饿的眼光看着他。

小宝立即

把窝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

郑板桥得知这一举动后,高兴的对小宝说:

“孩子,你做得对,

爹喜欢你。

当郑板桥病危(时、了),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待儿子

将馒头送到父亲病床前时,父亲已经断了气。

小宝悲痛地大哭,忽然发现旁边有张纸条,上面写道: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

1.请个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1分)

2.在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字词,用“√”表示。

3.认真读文,在横线填上合适的词语。

4.结合上下文解释:

(4分)

言传身教:

自立:

5.“教更重于养”的意思是:

(2分)

6.本文通过三件事记叙了郑板桥是怎样爱子的,请分别概括出来:

①②③(3分)

7.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文中画“——”句子的理解。

(2分)阅读训练

(二)

向下

年轻的建筑师向他的老师求教:

“怎样才能把高楼大厦建得更高大、更雄伟,以展示自

己的设计才能呢?

老师低头不语,只是用手指指脚下的土地。

在年轻的建筑师的几次请求下,老师才说出

两个字:

向下。

年轻人不解其意,一日,他到林木繁茂的公园,见到一场大风过后,许多低矮的小树,有的折断,有的连根拔起;

而参天大树却依然挺立,毫无损伤。

这时,刚好碰到许多人在挖坑植树,有人大声关照:

“坑挖深些,根才牢呀!

”于是,年轻人醒悟了“要想向上,先要向下,打牢根基”的道理。

“根深树牢”,人皆知晓。

凡事不都应该眼睛向下、着力向下、关怀向下、爱心向下,

而后才会获得大楼向上、事业向上、人心向上、精神向上吗?

社会的根基稳固,我们的生活不就蒸蒸日上了吗?

向下,实际是在向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挺立——()请求——()损伤——()稳固——()

2.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醒悟:

关照

不解其意:

3.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建造楼房,,才会

学习文化,,才会

4.根据文章内容理解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趣味语文,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形容说话轻薄()形容能说会道()

形容惊诧无言()形容不善辞令()形容随声附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