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403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

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

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

这是个洞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

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第一次第二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

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

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

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

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

,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反思: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

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

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

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

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

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

伤口长好。

    拼命:

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

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

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

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释题:

“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

“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

它为什么害怕弓箭?

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

”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

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

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

‘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

“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

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

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

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

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

你看到了什么?

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

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

  ↑;

“直掉下来”:

↘↓。

)(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

    (4)该怎么读?

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

生用手势配合表演。

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

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

(强调“啊!

”读“á

”,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

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

哪些是他的分析?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

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

观察:

飞得慢叫得惨字理学习“惨”。

(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

 板书:

分析:

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学习生字;

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

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

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

(“离开”)“群”字呢?

(“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

(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

(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板书:

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

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

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

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

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

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

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

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

(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

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

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10、惊弓之鸟

        观察:

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

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

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11、画杨桃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多媒体

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

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

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

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读音;

指名读课文;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

(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

(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

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句。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

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

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语文园地三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

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

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

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

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

我心细着呢?

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

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