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6767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

  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

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

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

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

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

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

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地形地貌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

  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

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

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2﹚莲花洞莲花洞位于东太行山武安活水村向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这里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加上降雨量比较丰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

已开发出长约300多米的水旱二洞,旱洞有亿万年形成的钟石乳、石竹、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满目,包罗万象。

水洞之内一汪甘泉清澈见底,汩汩不尽。

登山的过程回看到溶洞,山上***露的灰岩面上可见到溶蚀的沟槽,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3﹚京娘湖京娘湖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郸约60公里,现为aaa***风景区。

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

  京娘湖亦称口上水库,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现凭借其中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这里层峦叠嶂,川谷深幽,其风景各具特色。

有的为人工造就,气势宏伟,巧夺天工;

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有的同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相交融,赋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此外,京娘湖水库大坝,大坝横阻于门道川与常社川进口处。

为浆砌石重力坝,高81米,长185米,坝顶宽

  10.5米,水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桥。

一坝雄踞,宛如银壁,宏伟壮观。

还有京娘峡,原名三层门,后因此处所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而改称现名。

这里峭壁高悬,若乘船进谷,仰看蓝天一线,俯视碧水一带,大有峰与天关接,船从地窟行之感。

  ﹙4﹚古武当山古武当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

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

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异,五峰相看,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

进进景区,您可先乘缆车直达山顶,上庙主峰海拔

  1437.7米,开平人才网?

**涿斫ㄔ谏蕉ゴγ砟诠┳诺来笊裾***浯蟮酆吞谑φ湃帷1倍ダ弦ィ隙ツ棠潭ィ屑溆幸惶烨帕印v蒙砩蕉ィ菽吭犊矗樯剿扑缃删常媸恰吧裨诿碇凶碓谠浦行小薄?

  2、古武当山实习:

古武当山四周的主要岩性:

地层自老致新依次为震旦系、冷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

其中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小,出露不全。

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只有零星露头出露。

其他各时代地层出露良好。

  片麻言定变质言订一般具片麻状构造,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组成。

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

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

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言定粘土岩、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进岩。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页岩是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作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土壤状。

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外,还含有很多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

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种。

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

石英块又名硅石,主要是生产石英砂的原料,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烧制硅铁的原料。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终极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断裂构造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基本类型是节理和断层。

  ①节理裂隙:

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

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和劈理。

节理常成组出现,如x-形的共轭节理。

在京娘湖南侧、漳河北岸,可见到不同外形的节理构造。

构造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电工程都会碰到。

  ②断层:

假如断裂两侧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但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地质构造形态叫褶皱。

褶皱中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

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

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

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於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尖灭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

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沿,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

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3.京娘湖实习:

﹙1﹚京娘湖四周的主要岩性长城系大红峪组:

为本地区最古老的地层。

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长石英砂言冬含铁质及海绿石。

层面清楚,交错层里和波痕发育,与上覆冷武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均匀厚度为18m。

  ﹙2﹚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外形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

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

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

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

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

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3﹚河流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分为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

  用主要发生在河流进海、进湖和支流进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

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

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轻易被再次腐蚀和搬运。

  ①腐蚀作用:

河流的腐蚀作用包括机械腐蚀和化学腐蚀两种。

河流腐蚀一方面向下冲洗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

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腐蚀,而河流化学腐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腐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

河水在活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腐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洗下来的物质。

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

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

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

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4﹚河谷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洼地。

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

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一般河谷形态类型有:

隘谷、峡谷、宽谷、复式河谷。

与岩层产状关系可分为顺向河谷、次成谷、逆向谷、偶向谷。

其他还有纵谷、横谷的地质构造分类,幼年谷、壮年谷、老年谷的腐蚀循环分类,以及古河谷、谷中谷等。

  2、莲花洞实习:

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腐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1﹚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异的喀斯特景观。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活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明显。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猎冬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网。

地下岩溶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

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很多奇异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

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腐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ⅱ、从莲花洞出来,我们爬上山顶,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岩鲕状灰言定ooliticlimestone)又称鲕粒灰言冬是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言冬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言冬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

  竹叶状灰岩是石灰岩的一种,其特点为截面有砾石呈竹叶状。

在我国华北地台上冷武统崮山组曾出现过大量的竹叶状灰岩现象。

属冷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

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长年冲击、腐蚀,慢慢变成类似橄榄状碎石块,一般长

  0.3cm~10cm,后又经地壳运动、沧海变迁,渐渐被一种钙质胶接、粘合、挤压在一起。

  沧海变为陆地后,这些合成石块在地壳的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冲洗、风化等外力作用而变成今天的样子容貌。

  火成言定闪长玢言订:

闪长玢岩属中性浅成言冬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黑云母、辉石及石英。

呈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和角闪石为主。

常为灰色,如有次生变化,则多为灰绿色,块状构造。

常以岩脉或在闪长岩体边部产出。

  5、书写实习报告:

我回到学校,我们小组把做的笔记进行了分类、整理。

仔细分析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并分析了把自己找的照片和自己我们的笔记逐一对应,通过上网搜查资料,查各种文献,把实习报告写完。

  四、实习总结:

  1、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

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2、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纵能力。

实习中有很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纵技术和应用理论。

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纵,锻炼自己的实践操纵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3、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的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了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把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进步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固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

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地质实习心得体会4金秋十月,我们地理班开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实习。

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大家都十分兴奋,。

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

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很亲近,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积极地去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依傍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林州地区内各种现象都很奇特,并且出露良好,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

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

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

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

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

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

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

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地质基础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

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

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

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褶皱和断层构造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

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

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

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

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地表形态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气候状况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

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

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水文概况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

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

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土壤概况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

  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

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植被概况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

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交通状况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

国家干线公路胶长线横穿东西,新河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

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物产状况本区物产资源丰富。

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

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经济概况本区经济发展迅速。

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

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

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旅游业发展情况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

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

  “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林州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

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

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

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林州地区分布较广。

新生界的砾岩在该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太古界太古界片麻岩是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中最老的,并且发育较为完善。

这类岩层多分布在林州盆地西侧,呈狭长条带状,组成太行山的基部。

  在八达村出露有一些角闪片岩,它是一种变晶等粒结构,属于片状构造,其上覆岩层为远古界石英岩。

这种岩石容易破碎风化,所以其上植被茂盛。

其颜色呈暗绿色,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

  在白杨凹出露有一些由石英、黑云母等物质组成的花岗片麻岩,颜色呈红色,片麻状构造显著,其结构为等粒变晶结构,在高温高压下易风化,其中也含有长英岩脉,为林州太行中山的基底。

在当地还出露有黑云母片岩,含有少量的石英且结晶程度较低在黄华村西500米处出露有钾长片麻岩,属于片麻结构,期间含有石英岩脉,另外在其右侧1000处也有花岗片麻岩出露。

  任村出露了一些钾长、花岗条带状混合片麻岩,其上覆地层是远古界石英岩。

在两岩层间有一层砥砺岩。

在太行山大峡谷隧道的的东口,在那些陡峭的石壁上,我们能看到其下部植被茂盛,是因为那是片麻岩易风化的岩性所决定的。

  远古界远古界岩层主要是一套覆盖于太古界片麻岩之上的棕红色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于下伏的片麻岩之间呈角度不整合,在石英岩的底部可见到砥砾岩。

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缘,厚约200米,构成太行山山体的悬崖陡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