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6901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科普知识作文1000字科普知识作文文档格式.docx

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到达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

灰尘而构成稳定的水滴,能够在空中长时光地飘浮。

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

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构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

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乾涸,生物就不能生存。

此外,由於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假如空气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单调阿!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们看成是「废物」的东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科普知识作文

  

(二):

蜜蜂为什么会和人“同归于尽”当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现象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则我明白的自然现象吧。

  我想,可能有人可能经历过被蜜蜂蛰的疼痛吧,看着红肿的皮肤,心里肯定会痛恨这个“罪魁祸首”吧!

其实,蜜蜂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蛰人的,因为蜜蜂蜇人以后,自己也会死去。

你可能会说,如果只为了让人类吃点亏,受点痛,那岂不是“赔了自己又折针”。

  蜜蜂只有在特殊状况下才会蜇人。

它们不喜欢黑色的东西,也不喜欢闻酒、葱和蒜等特殊气味,如果人们因违反蜜蜂的“禁忌”而冒犯了蜂群,就会有被“群起而蜇之”的危险;

当人们逗弄或扑打蜂群时,它们则会不顾一切地奋起自卫,向敌人发起攻击。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蜜蜂蜇完人就死去,那是因为它是用腹部末端的刺针蜇人的。

刺针是由一根背刺针和两根腹刺针组成,后面连之后大大小小的毒腺和一些内脏器官,针的尖端还有好几个小倒钩。

当蜜蜂把针扎进人的皮肤里,拔出来时,因为小倒钩牢牢地勾住皮肤,所以刺针连同内脏也一齐全部脱落,这样,蜜蜂就必死无疑了。

根据我的一系列的描述,你们懂了吗所以说,蜜蜂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去迎敌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然这件事也不例外。

假如蜜蜂蜇到那种身上覆盖着硬质表皮的昆虫时,如甲壳虫,它就能够从破口中拔回刺针,自己也逃过一劫,免于死去的悲惨命运。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蜇人的生物,如海藻、八角丁、马蜂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透过刚才的介绍,我想大家就应明白了蜜蜂的习性吧,如果想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解密,且听下回分解。

  (三):

科普知识墨水,就是写字用的。

但是,普通的墨水在写了字之后就难以消除,这就妨碍了纸张的回收利用。

这天,我在《我爱发明》栏目看到了一种神奇的墨水。

  根据这种墨水的发明人董川教授介绍说:

这种墨水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这种墨水在写字后,在光和水的作用下就会不见。

所以,我们给这种墨水取名叫‘可退色墨水’。

记者有点不相信,准备做个试验来验证董教授的墨水。

  记者准备了三种纸:

打印纸、信纸和报纸。

首先,记者分别用可退色墨水、普通水彩笔和水彩颜料在打印纸上写字画画,然后用浇花的喷水器喷水到上方。

不到一分钟,能够清楚看到用可退色墨水写的字有了明显的变化,色彩已经褪了很多,但是,还需要些时光才能消去。

之后,记者又在信纸和报纸上写。

但是,在信纸上写的并没有消去,董教授解释说:

因为制造各种纸张的纤维不一样,而这种墨水和各种纸张的渗透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像这种信纸的纤维和墨水的渗透就很牢固,所以需要的时光也很长。

接下来看报纸,结果大大的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报纸上的字一沾水就不见了。

再一齐看三张纸,用董教授的墨水写的字几乎看不出来了,但是还是有点痕迹的。

  为此,董教授又发明了一种纸。

其实,这种纸也没什么个性的,就是在普通的纸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而已。

用可退色墨水在上方写字,用湿布擦后,一点痕迹也没有,而布上的痕迹在轻轻搓揉后也没有了。

  虽然这种墨水能够使废纸的利用率提高,但是,如果一沾水就会不见,那如果是考试的卷纸的话,那就不好了。

为了完善这种墨水,董教授又发明了一种墨水,这种墨水能够在沸水中溶解。

其后,记者又做起了实验。

  在一张桌子上,摆着两口正在加热的锅,在水煮沸后,记者在一口锅中放入了普通的打印了的打印纸,再另一口锅中放入了写了董教授发明的墨水的纸。

水温慢慢升高,当水温到达50℃时,能够看到墨水字已经不见了,而水也没有变化,可普通的打印纸却没什么变化。

  真是很神奇阿!

期望以后这种墨水能够超多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大的减少对纸张的浪费。

  (四):

搞笑的科普知识讲座2014年12月8日,是个个性的日子。

常平镇青少年活动周科普讲座走进我校――常平第一小学啦!

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是由台湾仁济大学科学研究老师主持。

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向同学们介绍有关压力、气压以及二氧化碳的科普知识,赢来同学们阵阵掌声。

老师用“哆啦A梦的法宝”、“大屁股吹风机”和“干冰汽水”等搞笑生动的科学实验为我们提前上了一堂初中物理课,让我们大开眼界。

  老师让同学们认识了什么是干冰,干冰的温度、气味、干冰蒸发后转成什么等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记忆深刻,老师像个魔术师,把干冰在火上加热,受热后的干冰瞬间升华产生了白雾,慢慢地白雾溢满整个讲座现场,同学们兴奋地尖叫起来,感觉自己宛如仙境般。

待同学们稍稍安静下来,老师向我们解释道:

构成这种效果的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比重是空气的

  1.5倍,然后面呈下流到地上,就会构成低沉的烟雾。

我们经常在舞台看到的烟雾就是这样构成的。

  “哦,原先是这样呀!

”同学们恍然大悟。

  老师还与我们互动,用心鼓励同学们参与。

提问到的同学,老师会赠予一包干冰,拿到的同学欣喜若狂,还没拿到的同学还在争取机会,盼着老师能提问到自己。

讲座结束后,老师不但送给我们每人一包干冰,还赠予我们一句话:

  “科学好好玩,好好玩科学!

  这次讲座虽然已经拉下帷幕,但同学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对科学奥秘的兴趣刚刚拉开帷幕。

我们谨记老师的教导,今后好好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个为什么?

  (五):

科学每个人都可能发现某种事物的某些奥妙,在发现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经历,当然,连我这个不爱发现的人也会发现事物的奥妙,如果不信,请你仔仔细细地来听一听。

那是在一个炎热而凉爽的夏天……我和妹妹正在池塘边玩耍。

突然,一条红色的小鱼跳了出来,一个优美的海豚式的跳水动作,带着的水珠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落在了荷叶上,打一个滚,翻一个身,再跳起来,一个完美无缺的跳水动作就这样诞生了。

我想,荷叶必须被水珠打湿了,荷叶又没有毛巾,很容易感冒,而且它又不能吃药。

我把它晒干,算是给它一个日光浴的机会吧.于是,我连拽代拖地把荷叶拽出了池塘。

用手摸一摸荷叶,嗯,毛茸茸的,质感还不错。

  再仔细瞧瞧,咦?

怎样是干的呢?

我不相信,又把荷叶放进塘里泡了一会儿澡,拿起来一看,还是干的。

是不是荷叶太热了,热了就渴;

渴了就想喝水,就把水珠吞下去了吧?

必须是这样的。

我倒想看一看荷叶没有嘴巴怎样喝水。

于是,我也不管荷叶感不感冒,又让它泡了一会儿澡。

这次,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着激动的情绪看着,心还不时“砰砰”的乱跳,生怕错过了水珠被荷叶吃掉的情景。

但是,事与愿违,水珠没有被荷叶吃掉,而是像弹珠一样“弹”进水里了。

  “为什么荷叶不沾水呢?

”我带着疑问走进书房,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

一查,哦,原先是荷叶表面有一层纳米由纳米级组成的纳米薄膜。

纳米薄膜铺在荷叶表面上,使荷叶变得光滑,犹如给荷叶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光靠问是不行的,还要多查阅书籍。

  (六):

科普小知识本最壮观的日全食就是这天——7月22日,听说是日全食首个经过的中心城,持续时间最长,观测人数最多,景色最壮观的一次。

  今气不是很好,对看日全食不是很好,我匆匆吃过早饭,立刻冲到前,目不转睛的盯着,耳朵也竖得尖尖的,一字不漏的听着解说。

  8:

30分左右,我的心渐渐激动起来,时间到了日全食来了。

只见在黑色的背影中有一轮金色的太阳,就像天狗食月一样,太阳从上面被咬去一小口,这是“初亏”。

当太阳开始完全被月亮遮挡的一瞬间,天突然黑下来,整个小、道路,都把夜光灯打开了,大地一片。

不一会,月亮黑影的边缘出现了秀丽的但不整齐的红色光圈,秀丽极了,此时景色迥然,令人你目不暇接。

大约又过了2分钟日全食不见了,天空又慢慢变亮了。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日全食呢我上网查了相关。

原先,日食是月亮白太阳挡住后,太阳光照不到地球所以构成日食。

一次日全食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

这五个时期因为天空不作美我没看完,但我又透过重复地看完了整个过程,说这是百年不遇的奇观。

我想:

世界真奇妙,我必须要好好学,以后去太空探索奥妙。

  (七):

科学变变变上课铃声响了,大家期盼已久的综合实践课开始了。

这堂课由我们摩尔小队来给大家上“科学变变变”。

为了给大家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们已经准备很久了。

  首先,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科学,为什么要学科学。

我们还收集了牛顿、霍金、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一些知名科学家的故事。

随着叶丰硕的讲解,紧张搞笑的游戏开始了。

第一个游戏是“神奇小毛巾”。

我和周妍拿来两条小毛巾,重叠后折成像手风琴一样的皱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让大力士叶丰硕来使劲拉,却怎样也拉不开。

第二个游戏是“硬币金鸡独立”。

马千杰把一张薄薄的纸币立在桌上,放上一枚硬币,然后慢慢把纸币拉开。

这个游戏是最难的,马千杰表演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全班同学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看着。

当纸币拉成直线时,硬币稳稳地立在纸币上,班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响雷般的掌声。

第三个游戏是“吸管喷雾器”,汪又圣倒了一杯水,把一根长吸管和短吸管摆成直角放入水杯,从长吸管的一端吹气,但是没有水雾。

主持人叶丰硕等不住了,赶忙冲上前,拿过长吸管就吹,水雾一下子从短吸管下面往上升,喷了我一脸。

全班同学看了,笑声一片。

  我们表演游戏,周妍、方聆畅、鲍宗哲都没有闲着,他们忙着讲解原理。

叶丰硕的主持也很精彩,大家配合得很默契。

透过游戏,我们了解了摩擦力、重心和气压的原理。

这次活动真有好处!

  (八):

英国剑桥大学最近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10多个国家的人的饮食习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食用淀粉类食物越多,小肠、结肠和直肠癌的发病率越低。

比如,以肉类食物为主食的澳大利亚人,结肠癌发病率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的中国人的4倍。

  所谓淀粉类食物,主要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麦等,以及根茎类蔬菜,如土豆、山药、薯类等,此外,还包括各种豆类和香蕉等含淀粉比较多的水果。

  研究人员指出,淀粉类食物主要透过两种方式抑制肠癌:

一是当淀粉进入肠道后,经一系列反应有助于增加粪便,促使结肠排泄,加速致癌代谢物排出体外。

二是淀粉在肠内经发酵酶作用,会产生超多的丁酸盐。

实验已经证明,丁酸盐是有效的癌细胞生长抑制剂,它能够直接抑制大肠细菌繁殖,防止大肠内壁可能致癌的细胞产生。

  在生活中就应如何选取含淀粉的食物呢?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超市中粗加工未经去除谷皮的全谷食物,如谷类面包应是首选。

  购买谷类面包时要注意识别:

如果成分表的第一位就是谷类,说明它的谷类含量的确丰富;

如果谷类成分排在其他成分或者糖的后面,说明这种食物里谷类成分不多。

还有一个方法是:

用手拿着面包,如果感觉面包密实紧凑,有明显的麦粒,就是谷类含量丰富的面包.除了谷类面包以外,用荞麦做成的面条、凉粉、烙饼、蒸饺和米饭等主食也是不错的选取。

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E的五谷杂粮粥,比如腊八粥、八宝莲子粥、荷叶粥等则更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九):

奇妙的科学这天我们的科学实验班队课实在是太奇妙了,怎样奇妙了?

别急,之后往下读吧!

实验开始了。

先把纸片盖在酱油水杯上,然后把酱油水杯倒扣在浓盐水杯上,之后把两个水杯之间的纸片抽出来,你会发现酱油水猛地往下一渗,就定在原位不动了,两个水杯之间酱油水和浓盐水黑白分明。

  酱油水竟然没有和浓盐水混合,怎样样,很神奇吧?

让我来给你讲一讲原理吧:

原先,浓盐水的密度较大,酱油水的密度较小,所以酱油水就会浮在浓盐水上。

但是,如果把浓盐水放在上面,那么两杯水就会互相混合,转成了浅色混合水了。

  还有其他的小队分别带来了“浮鸡蛋”、“刺不破的水袋”、“与众

  不同的气球”等,个个都让人感到十分神奇,精彩非凡!

这场奇妙的科学实验班队课在我们的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我们

  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科学道理。

科学是奇妙的,有很多的奥秘等我们去探索,我们要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向完美的明天!

  (十):

科普知识无穷无尽我一向喜欢看公主系列的书,前几天阿姨出差回来送了我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书集,于是我开始试着去接触科普读物。

  不看不明白,一看吓一跳。

原先,科普读物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神秘和奇妙,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

一个个熟视无睹的为什么一下子激起了我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为什么不能喝反复煮沸的开水?

为什么防毒面具能防毒等?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洗干净的鸡蛋反而容易坏?

我带着好奇心看了下去,哦!

原先,刚生下的鸡蛋表面有一层胶状物质,能够堵住鸡蛋上的这些孔洞,这层胶状物能溶于水。

  所以用水洗鸡蛋的污垢时,便一齐洗掉了胶状物。

这样,蛋壳上的微小孔洞就像打开的窗子一样,细菌从此进入,所以鸡蛋很快就坏了。

  我太喜欢这套书了,因为它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去领悟更多的新知识!

科普知识作文

  (十一):

生活处处有科学有一天晚上,我脱下毛衣正准备上床睡觉。

突然,我惊奇的发现,我的毛衣上居然有许多小亮点,像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我的毛衣上尽情地跳跃,还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我奇怪极了,这好好的毛衣,怎样会出现这么多小亮点呢?

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第二天早上,我做了一次实验。

我拿了两件厚厚的毛衣,一件绿色,一件黄色。

我抖动着毛衣,轻轻地摩擦,大概摩擦了五分钟,我把手一摊,望见了和昨晚一模一样的现象:

有许多小亮点在毛衣上跳跃,不时的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原先,这是摩擦的原因。

科学老师告诉我们这种现象叫静电。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互相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当物体受到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必须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十二):

科普知识星期五,我们校园开展了一次科普表演,来,让我们一齐去探索科学的奥妙吧!

  “小朋友们,大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一个蜻蜓飞出来说,在她的一段自我介绍之后,我们最后明白了她的来意,她想送我们一份见面礼,就给我们来了一段小魔术,我们睁大了眼睛,站起身来,屏住呼吸,哇塞,这个蜻蜓人把一根毫无异样的绳子一变,就转成了三根绳子,她在从尾到头一摸就转成了一根长长的绳子,她再从尾到头这么一摸又变回了原先的那条绳子,哇塞,我们一个个心服口服,十分敬佩。

  “蜻蜓人,蜻蜓人。

”博士大叫,蜻蜓听见了,就以为博士要来批评蜻蜓,所以蜻蜓就躲到了我们中间来,可还是被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士给找到了,蜻蜓人口渴了起来,蜻蜓问博士要水喝,博士为蜻蜓人准备了淡盐水,可蜻蜓人不爱喝淡盐水,之后博士叫蜻蜓人把淡盐水倒入另一个空空如也的杯子里突然就转成了鲜红的西瓜汁。

博士说:

  “这下你满意了吧。

”蜻蜓人还在惊讶中没有醒过来,蜻蜓人仿佛故意对博士说:

  “我不喜欢喝西瓜汁。

”博士说:

  “那个西瓜汁倒入另外一个空空如也的杯子里。

”倒入下去后,西瓜汁确转成了乳白色的牛奶,我的天阿,太神了!

但是蜻蜓说:

  “我也不喜欢喝牛奶。

”蜻蜓人以为博士没法子了,可谁知博士面不改色反而还笑咪咪地说:

  “你再把牛奶放入另一个杯子里,蜻蜓人一放,牛奶又立刻转成了淡黄色的哈密瓜汁,这下蜻蜓人心服口服了,她拿起哈密瓜汁喝,可被博士拦住了,博士说:

  “其实那里面博士我是提前放了科学物品才会转成刚才的水果汁。

  蜻蜓人邀请了六位小朋友,上去跳分子舞,大家就在这优美的音乐和欢乐的笑声中结束了这一次科普活动,透过了这一次的科普活动我也学习到了许许多多的科普知识。

  (十三):

科学在我们身边我对好多事情都很好奇,就像有一次,妈妈刚刚买的闹钟当天就被我捣鼓坏了。

因为我觉得它的秒针仿佛比外面的大钟走得快,想拆开了看看,结果秒针掉下来弄丢了。

又老喜欢问妈妈这个问题,那个问题。

妈妈经常满脸疑惑,答不出来。

因此,今年我们刚刚放暑假,妈妈就迫不及待地帮我买了一本《触摸科学》,让我休息在家的时候看看。

  我把整本书细细地研究了一遍,里面有好多搞笑的科学实验,比如,盒子玩魔法,冰砖割不断,锁骨术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锁骨术”,很好玩的,为了表演给家里人看,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偷偷地练习起来,首先,双脚并拢,应对墙站立,将手臂伸直,调整自己和墙壁之间的距离,使指尖刚好碰到墙面,持续手臂伸直的状态,向下摆动手臂至身体后方,然后再将手臂拉回,恢复原位,这时,指尖已经无法碰到墙面了。

嘿嘿,我的手臂似乎真短了。

太搞笑了,等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我立刻给他们表演魔术。

看得他们一愣一愣的。

有谁明白是什么原因呢?

还得我来解密:

其实不是手臂缩短了,而是当你将手臂摆过身体后面时,为了持续身体平衡,你不自觉地向前倾斜。

而当你再次向前摆回手臂时,同样为了持续身体平衡,你的身体会不自觉地向后倾斜,使你的手臂就“缩短”,接触不到墙壁了。

  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十四):

科普知识如果你乘轮船,就会发现一个搞笑的现象:

每当轮船要靠岸的时候,总是要把船头顶着水流慢慢地向码头斜渡,然后平稳地靠岸。

江水越急,这种现象越明显。

在长江及其他河里顺流而下的船只,当它们到岸时却不立刻靠岸,而要绕一个大圈子,将船逆着水流行驶以后,才慢慢靠岸。

  这是因为船逆水靠岸,能够利用水流对船身的阻力而起到一部分“刹车”的作用,小朋友,你以后乘轮船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一下这个搞笑的现象!

我们在水边静静地注视着水面,就会发现:

在没有风的时候,水面几乎平稳如镜;

但在有风雨时,水面就会波浪迭起。

  很明显,起浪的原因是风在作怪。

浪实际上是由于能量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运动而构成的。

风就是这样的能量。

当风向水施放能量时,水面就会起波浪。

  当人们看到波浪起浮时,会以为水在向前滚动。

但是,如果你把木块扔在波浪上时,便会发现这木块并不随波浪向前滚,而是随着波浪一会儿升到浪尖上,一会儿又跌入浪谷里。

如果木块向前移动,那也是风的作用或是水在流动。

  飞机要迎风起飞,看来很奇怪,因为顶着风冲会降低飞机与地面的相对速度。

  你有一点可能不清楚,实际上,飞机从地面起飞时,重要的不是飞机与地面的相对速度,而是与空气的相对速度。

假定飞机速度到达150公里小时,迎面风的速度为30公里小时,则飞机与空气的相对速度为150+30=180公里小时。

如果顺风飞行,飞机与地面的相对地速度就会快一些,假定为165公里小时,但是,这样一来,飞机与空气的相对速度则只有165-30=135公里小时了。

  你此刻明白了吧,飞机通常要迎风起飞。

  (十五):

身边的科学有人认为科学难以理解,有人认为科学太深奥了,很难探索,其实,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着科学,不管大事小事都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下面我来讲一下劈柴这件小事吧。

也许好多人认为劈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拿起斧子用力劈就能够了。

其实不然。

  有一天,爸爸买回一大捆木柴,笑眯眯地看着我说:

  “玉洁,咱们这天来比一比,看谁本领大,怎样样?

”我当然不肯低头认输,不就是劈柴吗?

就不信我不行。

  比赛开始了,只见爸爸简单地劈了起来。

我也使出全身的力气劈起来。

这时我发现爸爸劈柴是那么轻巧,心想:

  “哼,必须是爸爸把锋利的斧子留给了自己。

”我不动声色,对爸爸说:

  “爸爸,我们换把斧头吧,我喜欢你那一把。

”爸爸二话没说跟我换了。

我那斧子到了爸爸的手里,如鱼得水,工作得更好了。

不多久,爸爸的那一份便完成了,再看看我,手都磨出泡了,累得大汗淋漓,任务还差一大截。

  我不得不服输,但输要输得明白。

我问爸爸:

  “怎样会这样呢?

”爸爸说:

  “假如你不顺着木头的纹路劈,那会浪费很多的力气,而你用了科学方法,顺着木头的纹路劈那就会很省力。

还有要是那柴很长,要把它劈断,那就不能把柴平放在地面上,而要把它架空,这样就会把柴劈断。

”我用着爸爸说的方法去劈柴,不一会儿就劈完了。

科学的方法还真有用,我不得不服输。

  虽然我输了,但我很高兴,我又长了一份生活经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十六):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研究。

  例如你会不敲破蛋壳,而辨别两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鸡蛋,哪个是生的?

哪个是煮熟了的吗?

其实,我们能够利用科学原理来辨别。

  我们能够做这样的一个实验:

拿两个相同的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把它们放在平滑的桌面上,同时转动鸡蛋,先停下的就是生鸡蛋,后停下来的就是熟鸡蛋。

  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

当用力转动生鸡蛋蛋壳时,蛋壳受力开始转动而里面的液态物由于惯性仍持续静止状态,二者间存在必须的摩擦阻力,所以很快停止转动。

熟蛋是固态物,与蛋壳自成一体,当用力转动蛋壳时,蛋壳与资料物一并转动,所以能长时间转动。

  这天,我在家写作业时,一辆大卡车从门前经过,房屋都会轻微的抖动。

请别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