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6902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pptConvertorWord文档格式.docx

皮亚杰观点:

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现代心理学尚未成为规范科学心理学之所以不能形成众所共识的范式,主要是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性非其本性,人性是本性与习性的融合,人性受社会文化影响,其变化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题1、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学基础2、感觉、知觉与意识3、学习、记忆与思维4、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5、动机与情绪6、个别差异7、社会心理8、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现代心理学领域内的科目分化心理学研究的三项准则

(一)客观性

(二)验证性(三)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自然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

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言语、表情、行为)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优点:

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缺点:

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个案研究:

是指以某一个或团体(例如某家庭或某工厂)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针对性强缺点:

难以具备足够的个案资料,很难着手研究,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3.测验法:

又叫心理测验,根据预先制定的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能力、心理特征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方法。

优点:

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

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4.实验法:

有目的地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点: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缺点:

无法观察被试者内在心理历程的变化。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用眼睛长时间凝视图中间竖排的四个小黑点大约15-30秒,然后闭上眼睛,一直闭着,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人如何知道了物体的大小远近?

错觉的产生由哪些原因?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一、感觉概念内涵感觉是指个体靠身体感觉器与环境中的刺激接触时所收集到的讯息,进而辨别出该刺激特征的历程。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概念内涵:

知觉是指个体根据感觉器官对环境中刺激所收集到的讯息产生感觉后,经大脑的统合作用,将感觉传来的讯息加以选择、组织并做出解释的历程。

理解:

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

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形成知觉的基础,感觉是以单一感官(如眼睛)的生理作用为基础所产生的心理作用,而知觉则是大脑统合运作后所产生的心理功能。

感觉与知觉是连续性的两阶段心理历程。

由感觉到知觉(达尔马提亚狗)四、心理物理学可以被听见的最轻的声音有多轻?

可以被看见的最弱的光有多弱?

咖啡中加多少糖才能感觉到甜?

1、感觉的敏感性:

感觉的敏感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敏感性是不断变化的,例如:

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觉敏感性即逐渐降低。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当个体长时间未接触某种刺激时,感觉敏感性即因而升。

——“二手烟”

2、感觉的适应性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改变其敏感性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

利:

有助于减少身心负担。

如在充满噪音的场所仍能专心工作。

弊:

丧失警觉性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如长期在空气恶劣环境中工作而罹患慢性呼吸器官疾病。

感觉阈限:

或简称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绝对阈限(absolutethreshold):

是指引起感觉经验的最低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的测定是以受试者多次回答中接近百分之五十为正确者为根据的。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

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

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

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

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触觉:

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温冷觉:

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差别阈限(differencethreshold):

受试者所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强度的最低差别量。

也称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简称jnd)。

三、感觉阈限的补充研究感觉经验的产生并非“非有即无”的心理历程,除刺激强度之外,刺激的背景因素和受试者的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受试者对感觉经验的判断。

信号检测论如:

敲门有无信号肯定否定

第二节感觉历程一、视觉1、视觉就是眼睛与视觉区之间发生的生理与心理历程。

视感觉,即前文所说的物理事件(外在刺激)引起生理事件(神经冲动)而后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前一段。

是一个“由感而觉”的简单心理历程。

视知觉,即由生理事件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后一段。

2、眼的构造3、可见光谱5、视觉适应暗适应,指眼睛在光刺激较弱之暗处所产生的调适现象。

亮适应,指持续在明度较高环境中视觉对光刺激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色调适应,指持续接受颜色刺激时视觉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6.后像指视觉刺激消失后短暂留存在网膜上的影象。

7、色觉缺陷与色盲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对红、绿、黄、蓝四种颜色辨别清楚者,就是视觉正常。

如对其中两种或几种颜色不能明确辨别,那就是色觉缺陷。

色觉缺陷一般称为色盲。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二、听觉1、听觉是个体对环境中声音刺激特征的反映2、耳的构造3、听觉刺激的属性

物理属性:

频率、振幅、复杂度心理属性:

音调:

是指个体对声音高低的感觉。

受声波频率变化影响。

音强:

是指个体对声音强度的感觉。

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色:

是指个体对在感觉上声音特殊性的辨别。

决定于声波的复杂度。

4、听觉定向即声源定向,是指个体感觉声音出现时凭知觉判断声音的远近与声源方向。

(1)单耳线索

(2)双耳线索三、其他感觉1、味觉:

是以舌面的不同部位对溶化物质予以辨别,从而获得感觉的历程。

2、嗅觉:

是辨别空气中气味的感觉。

3、肤觉:

是靠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从而获得触觉、痛觉、温觉等感觉的历程。

4、体觉:

是个体对自己身体活动的一种感觉。

体觉包括动觉与平衡觉。

第三节知觉历程一、知觉的心理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形象与背景

一、知觉的心理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知觉对比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组织性接近法则相似法则3、知觉的组织性3、知觉的组织性连续法则3、知觉的组织性闭合法则4、知觉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二、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对物体判断其远近或辨识物体之为深度知觉1、单眼线索直线透视:

是指平面上刺激物本身,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所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1、单眼线索纹路梯度:

根据各物体本身外形纹路清晰与部位高低之差异而获得。

1、单眼线索重叠2、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三、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物体位置的移动所产生的一种视知觉。

1、真动知觉2、诱动知觉3、相对运动知觉4、似动知觉四、错觉缪勒——莱尔错觉(箭形错觉)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横竖错觉(垂直一水平错觉)贾斯特罗(Jastrow)错觉。

两条等长的曲线,下面一条比上面一条看去长些多尔波也夫(Dolboef)错觉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

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

第三章学习与记忆第一节学习一、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因经验或练习获得知识技能或产生行为,并使其成为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二、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个体某固定反应的刺激。

如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

(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固定反应。

如唾液分泌。

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

如与食物相伴或稍前出现的铃声(4)条件反应,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应用系统脱敏法:

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

说到实质上,“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系统脱敏法治疗“怕水”:

开始可以在海边的沙滩上行走,继而进入水没脚的深度,然后依次进入水能淹没膝盖、腰部、胸口、颈部的深度,直至最后全身漂浮在水面上。

注意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应该稍停一下,直到那个深度不再使你紧张为止,再试着进入更深处。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应用厌恶治疗法:

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

其内容为:

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帮助戒酒:

让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吗啡、吐根碱,在即将出现恶心时,让嗜酒者饮酒。

如此每天一次,重复7~10次,直到嗜酒者不使用药物而单纯饮酒也出现恶心,对酒产生厌恶情绪为止。

此即说明条件反射已充分建立,以后每年仍可作1~2次巩固性治疗。

据莱蒙(Lemere)所行的4096例以此种方法戒酒的效果统计,一个疗程治疗后,维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维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余的人以后又继续喝酒。

三、操作条件作用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猫关进笼子里,笼外放一块能使猫看得见的肉,猫尝试逃出笼门去吃肉。

开始时,猫在笼里盲目地乱抓乱跑乱撞。

在一系列忙乱地动作中,猫偶然碰到了笼门的门栓,笼门被打开,猫吃到了肉,以后又连续作这个开门取食的实验,反复了十八次,他发现,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猫的乱抓乱撞的动作逐渐减少,成功的动作逐渐增加,开门的时间越来越快,后来,猫一被关进笼里,猫就立刻能准确地打开笼门取到食物,这时猫就学会了开门取食。

桑代克认为猫的学习就是笼门门栓这一情境(刺激)与打开门栓这一反应建立了巩固的联结。

效果率:

在尝试错误学习历程中,某一反应之所以能与某一刺激发生联结,是因该反应能够获得满足的效果。

这是尝试错误学习能否建立的基本原则,桑代克称为“效果律”。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

准备率:

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个体本身准备状况(因饥饿需求食物)而有异;

个体在准备反应的状况下,遂其反应,则感满足,有过满足经验,以后遇到同样情境时,自会使个体继续做出同样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指个体在环境适应中主动向某刺激反应时,如反应后带来有效的后果,个体即将学到以后对该刺激继续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应用

(1)编序教学

(2)电脑辅助教学四、认知学习柯勒的顿悟学习实验顿悟是指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黑猩猩的顿悟学习实验,从左至右分别为:

接竿、敲打、跳竿、堆箱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只凭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不必自己表现出行为反应,即可学习到别人行为的学习历程。

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得代替性的间接经验。

观察学习论要义学习并非单纯决定于外在环境学习得自对楷模的观察与模仿(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教学演示)观察与模仿并非机械式的反应模仿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方式(直接模仿:

如幼儿学习使用筷子;

综合模仿:

综合多次所见;

象征模仿:

模仿偶像;

抽象模仿:

如学习解题原则)

第二节记忆与遗忘学习代表知识的获得,遗忘代表知识的消失,记忆也称保持,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刺激消失之后,在心理上仍保持下来代表原刺激的讯息一、记忆的定义记忆也称保持,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刺激消失之后,在心理上仍保持下来代表原刺激的讯息。

记忆的测量

(1)回忆法,如考试时的论述题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最先记忆的部分和最后记忆的部分印象最深刻

(2)再认法,如考试中的是非题或选择题(3)再学习法,也称节省法(4)反应时间法,指根据从刺激出现到反应表出所经时间来推估学习的一种记忆测量方法。

二、感觉记忆:

是指引起感觉之刺激消失后瞬间所留下的记忆。

(1)形象记忆,如:

闪电

(2)声象记忆,斯伯林(Sperling)的形象记忆实验研究验结论:

局部报告法证实感觉记忆存在,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保持时间短暂。

三、短期记忆指初次接受的讯息消失后(没有机会重复练习)能保持20——30秒的记忆。

如:

查一个电话号码打电话时的记忆口语翻译时译员对话语的记忆四、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编码:

保持复习精心复习长期记忆的储存:

隐性记忆:

通常称为程序性记忆,指长期记忆中储存的记忆在检索使用时,个人并不自知;

只是将学得的活动依序表现出来,达到使用的目的。

如:

拿筷子、骑自行车、写字、操作工具等。

长期记忆的储存:

显性记忆:

通常称为陈述性记忆,指长期记忆储存的记忆,在检索使用时是个人自己知道的,也是个人可以用语文表达出来的。

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记忆过程三个基本过程之间的关系1、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2、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3、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四、遗忘什么是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艾宾浩斯是世界上最早对遗忘现象作系统研究。

1885年发表了《记忆》一书。

1)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2)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3)遗忘曲线:

表示保持量与学习间隔时间的关系遗忘的原因/;

干扰论动机性遗忘线索依赖论遗忘的干扰抑制理论

(1)遗忘是因为大脑储存的信息受到干扰和抑制而产生的

(2)两种影响遗忘的抑制情况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遗忘的动机性遗忘理论指当事人心理上不愿记忆而形成的遗忘。

遗忘的线索依赖论图书馆查书的例子(线索不当)“舌尖现象”(线索不足)回忆记忆时的线索如何增进记忆并减少遗忘心理学实验表明:

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

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三天后能记住30%左右;

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三天后能保持70%左右。

理想的记忆就是——听说读写练,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协同并用编码阶段:

1在清醒状态下去记拉胥里(Lashley,1912)用咖啡碱与马钱子碱等兴奋剂提高大脑的兴奋水平,促进了动物的学习。

2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加工编码分为不同的层次。

要理解,要意义加工。

3多通道协同活动记忆:

采用边看、边听、边写的记忆方式。

4把要记忆的材料形象化、韵律化。

5适当进行过度学习储存阶段:

1、组织有效的复习。

a、复习要及时。

b、经常复习:

c、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d、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e、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f、系统化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写笔记和编提纲。

提取阶段:

提取时的线索(或者情境)与编码时的线索越相似,提取的效果越好。

(Tulving,1983)通俗来讲,它是指学习时和回忆时的情境(或线索)越相似,回忆效果越好。

增进记忆并减少遗忘的谐音法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变成有意义的语言。

如把99790989谐音为“舅舅吃酒,拎酒拜舅”增进记忆并减少遗忘的联想法

第四章意识与思维第一节意识与意识状态意识:

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谜一、意识的性质与特征

1、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一种觉醒的心理或精神状态,是个体心身合一对内外世界有所了解并随时做出适当行为反应的复杂内在历程。

2、意识的心理作用

(1)意识的检选作用:

指在意识状态下个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并非是全部收受的。

(2)意识的控制作用:

其一是意识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其二是藉意识控制使其意识状态产生改变(如催眠)。

3、意识的不同状态1)下意识:

指个体对其内外环境中一切刺激情境不完全了解的一种精神状态。

(2)无意识:

指个体对其内在与外在环境中一切刺激情境无所感、无所知、无所记的一种精神状态。

外在刺激的强度未达到绝对阈限之前,个体体内一切器官活动3)潜意识:

指潜藏在内心幽深处不为个体所觉知的意识。

(4)前意识:

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状态。

二、睡眠与梦1、睡眠的基本特征

(1)睡眠的普遍性人类睡眠的特征有固定的地点,有隐私性;

睡眠个别差异小

(2)睡眠的必要性睡眠对个体来说是必须的(3)睡眠的身心功能恢复论:

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

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保养论:

是恢复论点补充。

为了保存精力,涵泳生机,以免疲劳过度,危害健康。

进化论:

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2、睡眠障碍:

指个人无法自主或控制自己的睡眠;

想睡时偏偏无法入睡,不想睡时却又无法维持清醒的精神状态。

(1)失眠:

很难入睡,无法进入沉睡阶段,容易惊醒情境性失眠(如亲友病故,失学,失业,破产,失恋,离婚),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如生活秩序突然改变太大,时差),药物依赖性失眠

(2)窒息性失眠:

是一种因为呼吸困难造成的睡眠障碍现象。

如支气管炎患者多为呼吸道有疾病的人或者老年人。

对此病患者,切记服用安眠药。

(3)梦游与梦话:

梦游是睡眠中自行下床行动,而后再回床继续睡眠的怪异现象。

梦游时人是不会做梦的梦游多为儿童,多在6-12岁之间梦话成为梦呓,是睡眠中说活的现象。

梦呓与做梦无关。

(4)夜惊与梦魇夜惊:

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哭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观,爬起来坐在床上,呼吸急促,发汗,甚至惊叫,数分钟后现象即自行消失,自行恢复睡眠,天亮后对夜惊的一切,均无所记忆。

梦魇俗称恶梦,通常是由于作了可怕的梦导致的

3、心理学家对梦的理论解释

(1)梦的潜意识活动理论: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被誉为“改变历史”的空前名著。

梦的解析既是一种解释梦的理论,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

当事人所陈述的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在表象之后,隐含的是另外的意义。

梦分为显性梦境和潜性梦境潜性梦境中梦的内容通常有几种变化方式:

简缩、转移、象征、再修订。

梦具有守护睡眠和愿望满足的作用。

(2)梦的认知活动理论:

做梦只是日间生活活动的延伸;

是讯息处理的一种形式,将感觉记忆输入长期记忆的过程。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关于梦的“事实”.所有的人都会做梦。

在一个晚上,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

梦境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分钟。

一夜之间,大约要做4~6个梦。

梦的持续时间较短。

睡梦中事件的持续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我们在几秒钟内可以做一个“长梦”。

“整夜都在做梦”实是一种误解关于梦的“事实”——对梦的记忆:

每晚做的梦,醒来后只记得极少数。

对此有三种解释:

①梦境之间相互干扰造成遗忘;

②梦境多属于不愉快的事,产生动机性遗忘;

③梦属于短时记忆的内容,不经复述不会自动进入长时记忆。

剥夺梦将导致梦更经常地发生。

梦的特征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境特征经常出现错误搭配;

不确定性——梦中的形象和事件经常十分模糊,飘忽不定;

不连续性——思想、行为、表象和情境经常快速转移到与前者无关的状态中;

缺乏批判性——梦中的形象事件经常稀奇古怪,但做梦者却深信不疑。

一旦个体对梦中的情景发生怀疑时,他也就快醒了

三、改变意识状态的催眠与静坐1、催眠18世纪奥地利精神科医师麦斯默催眠术的发明人

(1)催眠:

是在特殊情境之下,经由催眠师的诱导使意识状态改变的人为现象。

(2)催眠术:

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两者合之即称为催眠术。

(3)暗示:

是用语言告诉受试者他的意识已发生改变(如:

你开始要睡了;

你的眼睛已经阖起来了,全身放松,快要睡着了!

)(4)催眠诱导:

是运用暗示并伴以其他动作,诱导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催眠实施的三个前提条件1、受试者的催眠感受性,2、催眠须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3、受试者须对催眠师有信心、有安全感,两人之间有良好的默契。

催眠感受性:

是指受试者在心理与行为上自愿接受催眠师暗示的程度。

受试者自愿按照催眠师的暗示去做,即表示他的催眠感受性高,反之即为低。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

在生活中善于心向专注而不易因外在刺激而分心的人;

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意识经验的人。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主动反应减少2、注意层面趋窄化3、旧记忆还原现象4、知觉扭曲与幻5、暗示接受性增高6、催眠中角色扮演7、催眠中经验失忆2、静坐

儒家的静坐,目的在于养气。

强调身体和语言方面的静,不太注重思想活动方面的静。

道家的静坐,主要是修炼“内丹”的一种方法。

佛教的静坐,强调思想活动的静止,是以除妄念、脱烦恼、了生死为其主要目的。

现代心理学的静坐,在于表明静坐是一种改变意识状态的方法。

流行较广的是瑜伽派的静坐。

静坐的效应生理效应:

意识松弛,呼吸及心跳速度均降低,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降低,呼气中二氧化碳排出量减少。

心理效应:

舒缓焦虑、促使智力发展、提升学业成绩、调试心理障碍,增进人际关系;

对戒除烟酒毒品的习惯有正面效应。

第二节思维与问题索解一、思维的性质及其构成要素1、思维,是内在的心理认知历程。

在思维的构成要素中,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