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021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

高度、大型、远程化

二.城市设计

(一)定义:

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

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

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

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

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

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

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图底理论:

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

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漠视及其空间秩序问

题时提供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

法。

局限:

二维空间静态分析(3)传统城

市的3种实体形态:

[1]公共纪念物或机

构[2]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3]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4)城市外部空间5种虚体形态:

[1]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2]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办公私密性过渡空间[3]与街坊外廊相对的容纳

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4]与

城市建筑形式相反地公园及庭园[5]与

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性开放空间系统

2.连接理论:

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成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于运动的重要性。

局限:

对于界定空

间方向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注重:

“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

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元素。

建立:

连接关系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

[1]物质层面:

连接表现为用“线”将客体要素加以组织及联系。

[2]内在动因:

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品:

[1]丹下健三:

该理论的先驱[2]槇文彦:

在《集体形态之研究》中,将连接关系视为外部空间的最重要特征及法则,并提出了城市空间分为三种不同形

态,即组合形态,超大形态及组群形态。

3.场所理论:

是城市设计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法》指出:

场所就是具有特殊网格的空间。

(三)城市设计内容:

(1)确定城市空间

形态结构

(2)构造城市景观体系(3)布置

城市公共发展空间(4)设计城市竖向轮

城市设计的五大要素:

凯文林奇的城市

意象分析归纳:

路径(path)区域

(district)边缘(edge)节点(node)

地标(landmark)

(四)城市最近用地分类:

(1)居住用

地:

R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A

(3)商业服务也设施用地:

B(4)工业

用地:

M(5)物流仓储用地:

W(6)交

通设施用地:

S(7)公共设施用地:

U(8)

绿地:

G

三.居住区

1.住区规划结构演变(发展理论)

(1)里坊制:

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市里坊制城市的典范,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的指导思想。

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2)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①被称为美国最早的有计划的住区模式,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与1868年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河滨小镇提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以后一个多世纪许多城镇住区发展的指导方针②特征:

采用曲线型结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街道两侧充满当地园艺特色的前院草坪,构成了开放空间景观的组

成部分.

(3)邻里单位模式:

①它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住区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②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思想对世界各国

城市住区规划建造实践影响深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①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②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从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规模一般已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入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置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

①扩大小区:

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

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

大小区边缘,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

施可有选择的余地。

②居住综合体:

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法国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中得到了体现,

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

的利用效益也是十分有利的。

③居住综

合区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

上下班时间,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同

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

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

(6)新城市主义模式:

①与19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由安德雷杜案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提出的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和由彼得卡尔索普倡导的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②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TOD),彼得卡尔索普的”交通导向开

发”基本模型,即TOD模型,策略就是提

出城市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应该朝着

公交(轻轨或公共汽车)导向,而不是汽

车导向发展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③TOD

社区是指围绕着公共交通车站或公交枢

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构建在一个

纽建设的一个高密度多功能混合社区④

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

一个典型的TOD住区规模从20-40hm2不

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

等,其构成包括1000-2---

户以公寓和联

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

排为主的不同类型住宅,住区的核心位

的安排应该优先考虑。

特征:

(1)相对

置是公共交通站点。

TOD社区

(1)中心

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

区距边缘地区步行距离约为

5-10分钟

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2)为人行和车行

路程(400-600米)

(2)社区活动集中

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通行路线(

3)设计

于中心地区:

有公共汽车站、商店、饭

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公共

馆和服务设施、小商行、社区会议厅、

使用的街道(4)为了围和街道空间以行

地方图书馆、可有一个托儿所,小型的

驶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

公共广场或绿地。

靠近该中心地区的边

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

.车

缘,还可有一所小学。

(3)中心地区住

库设置在住宅的脊面并通过后街进入,

宅是高密度、层数少的无电梯公寓或市

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内住宅。

中心地区外围是低密度的联排

2.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

住宅。

基本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

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

(1)按功能要求划分:

①住区日常生活方

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有地方性导

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

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

②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

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

400m左右的

车辆。

③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核工厂的

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

货运车辆通行。

④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

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

线需要。

⑤道路的走向和线形是组织居

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2)住区道路分级:

①居住区级道路:

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

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②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

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

铺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

线的不宜小于10m。

③组团级道路:

居住

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

交通联系,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

的宽度,需铺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④宅前小路:

通向各户或各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

小于2.5m。

(3)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

②道路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③应充分利用和结

合地形,如何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以减

少桥梁函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该

注意减少土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在进行旧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

道路和工程设施。

⑤车行道一般应通至

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

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m,与车行道

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⑥小区内主要道

路至少要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

道路只要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小于

4mx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

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

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

路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

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地。

⑦如果道路宽

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设置车

辆互让处。

⑧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

的合理铺设。

⑨道路的线形断面等应与

整个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

力地结合。

⑩应考虑为残疾人设置无障

碍通道。

(4)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①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

②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③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

(5)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①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②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查过10%。

③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④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发展余地。

3.住区景观:

(1)住区内绿地包括: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2)住区室外水体环境:

排水系统、雨水收集、景观水。

(1)景观水:

景观水应自然融汇在绿化和建筑之间,岸型曲线流畅,水面与地面接近,应注意亲水

空间的安全性。

景观水应为流动循环水。

在具体设计方面,大水面以不规则为宜,

从而反映自然水体意象。

4.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绝大部分局势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

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为避免缺点,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的手法。

(2)周边式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

优缺点:

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部分建筑朝向较差,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结构、施工较复杂,不利抗震,造价增加。

(3)混合式布置:

以上两种形式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形式呈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

优点:

创造丰富的外部空间和独特景观。

建筑界和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

5.住区的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

R01

(2)公建用地:

R02(3)道路用地:

R03

(4)公共绿地:

R04

6.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7.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成组成团;

成街成坊;

整体式

四.城市更新的方式方法、优缺点

1.再开发:

是将城市土地上的建筑予以

拆除,并对土地进行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的新的合理使用。

再开发的对象是指建

筑物、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有关城

市生活环境要素的质量全面恶化的地

区。

这些要素已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使

其重新适应当前城市生活的要求。

这种

不适应,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甚至会阻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方法:

拆除原有的建筑物,并对整个地区重新考虑合理的使用方案。

建筑物的用途和规模、公共活动空间的保留或设置、街道的拓宽或新建、

停车场地的设置以及城市空间景观等,

都应在旧区改建规划中统一考虑。

应对

现状做充分的基础调查,包括该地区自

身的情况。

重建是一种最为彻

底的更新方式,但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

环境和景观方面、在社会机构和社会环

境的变动方面均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的

影响,同时在投资方面也更具有风险,因而只有在确定没有其他可行的更新方式时才可采用。

2.整治改善:

整治改善的对象是建筑物和其他市政设施尚可使用,但由于缺乏维护而产生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佳的地区。

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若建筑物经维修、改建和更新设备后、尚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使用的,则应对建筑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建。

②若建

筑物经维修、改建和更新设备后仍无法

等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

使用、或建筑物密度过大,土地或建筑

半私密性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

物的使用不当,或因土地或建筑物的使

排放、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

用不当造成交通混乱、停车场地不足、

历史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

通行受到影响等情况,则应对造成上述

1.历史建筑:

(1)第一类是必须保护的

各种问题的原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解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第二类是反映地

决,如拆除部分建筑物,改变建筑和土

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

(3)第

地的用途等。

③优缺点:

整治改善的方

二类建筑的保护方式:

①整体保存:

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段,也可减轻安置

指在不改变被保护建筑原有特征的基础

居民的压力,投入的资金也较少,这种

上,对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进行修缮、整

方式适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复并无须

治对建筑物整体结构进行加固,对损坏

重建的地区或建筑物。

部分进行修复。

②局部保存:

是指保留

3.保护:

适用于历史建筑或环境状况保

被保护建筑中体现历史风貌的最主要要

持良好的历史地区。

历史地区保护更多

素,如立面、屋顶、墙面材料和建筑构

关心的是外部环境,强调保护延续地区

件等。

针对不同的情况保留部分要素,

居民的生活。

保护是社会结构

并对保留的部分进行修缮,同时对建筑

变动最小、环境能耗最低的“更新”方

进行不改变原有形象特征的改建。

式,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适用于历

2.街巷格局:

(1)保持街巷的格局应该

史城市和历史城区。

考虑街巷布局与形态、街巷功能和街巷

五.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及景观三个基本方面。

(2)街巷的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内容:

建筑,街巷

布局与形态主要包含街巷网格的平面布

局特征、主次街巷的相互连接关系、街

巷的分级体系和街巷空间的层次关系。

3.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

(1)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是体现一个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部分,也是组成城市纹理的重要要

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空间肌理:

有城市各个层次的空间关系与形态、各

种空间与城市空间肌理及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中的活动等要素构成。

(3)景观界面:

包括开放空间周围的界面、主要景观视线所及的建筑、自然界面以及街巷界面。

(4)通常情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肌理应该予以保持,重要的开放空间和有特征的景观界面应该予以保护,重点在于空间功能和形态、空间联系的结构关系和界面的景观特征的保持。

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

(1)保留有

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物,携带着真

实的历史信息

(2)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

貌。

能够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

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3)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不仅记载

过去城市的大量信息,还有城市发展的

新信息。

六.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一般分为总体规划阶段与详细规划阶段

1.总规:

(1)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3)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

①.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②.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③原则确定城市

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

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④.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

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4)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①.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

间发展状态;

②.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

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③.

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指

导城市合理发展。

(5)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

一般为20

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

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

规划期限一般为3-5年。

(6)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是:

①.

基础资料收集,是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

工作,其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

项重要内容;

②.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研

究,包括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和

对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③.总体规划

纲要的编制,是确定总体规划原则的纲

领性文件,是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④.

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规划区域范围一

般按行政区划划定,分为全国城镇体系

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

系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⑤.中心城

区规划的编制,要体现中心城区的引导

和控制功能,同时要充分关注社会的公

共利益;

⑥.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主要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确定近期建设

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并对城市近期

内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做出安

排,其期限为5年。

2.控规:

(1)控规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②.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③.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④.作为城市政策的载体。

(2)控规的内容:

①.详细规定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②.规定各块地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规定交通出入口、停车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

筑间距。

③.提出各块地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的要求。

④.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⑤.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⑥.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3)控规的编制内容:

①.项目准备阶段,包括熟悉合同,了解甲方情况,了解项目,编制计划与工作方案,安排人员,确定与甲方的关系;

②.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阶段,包括实地考察规划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地、设施、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拟保留的重点区域与构筑物的状况和周围的环境,走访有关部门,实地考察所在城市的概貌。

应收集土地利用,人口,建筑物,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和土地经济分析的相关

资料;

③.方案设计阶段,包括方案比较,方案交流,方案修改和意见反馈;

④.成果编制阶段;

⑤.规划审批阶段,包括成果审查,上报审批和成果修改。

(4)控规的控制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公建配套项目,绿地率,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车库,配建停车场库,地块出入口方位、和允许开口路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