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00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4章 小说阅读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docx

高考语文考前三月冲刺阅读与鉴赏第4章小说阅读题点训练二把握小说的形象讲练

题点训练二 把握小说的形象

把握小说的形象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主要人物形象

①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概括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例】(2015·全国卷Ⅰ)第11(3)题,(2015·安徽卷)第12题。

②××××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心理(情感)?

【例】(2015·全国卷Ⅱ)第11(3)题。

③×××在做××××事时有怎样的内心活动?

【例】(2015·全国卷Ⅰ)第11(4)题,(2015·安徽卷)第13

(1)题。

次要人物作用

①小说多次写到“×××(物象)”,有什么意图(好处)?

请简要分析。

【例】(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

(2)题。

②小说中×××(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例】(2015·全国卷Ⅱ)第11

(2)题。

③小说“×××(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或人物刻画等)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例】(2014·湖北卷)第17题。

审题要点

主要人物形象

①是整体把握还是局部分析。

②是概括还是分析。

③是性格还是形象。

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次要人物作用

①审清问的角度。

从而决定单角度还是多角度思考。

②审清描写物象和次要人物的范围。

小说描写物象、次要人物的文字,一般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把这些文字都找出来。

答案要素

主要人物形象

①整体把握

a.概括类:

定位人物身份(可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b.分析类:

定位人物身份(可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结合文本分析。

②局部分析:

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肖像+联系上下文情节(可略)+概括人物性格或心理。

次要人物作用

①次要人物类:

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

②物象类:

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真题例示

(2015·浙江,1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

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

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有时也卖小勺炒菜:

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

夏天卖麻酱面。

卖馅儿饼。

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

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

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

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

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

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

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注]都扔在这儿。

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

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

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

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

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这些,都是老主顾。

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

大包小包,五颜六色。

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

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

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

七十几?

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

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

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

“跟他们寻一口面汤。

”喝了面汤,“回见!

”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

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

“你说谁哪?

”小伙子没有理他。

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

“出来!

出来!

”这是要打架。

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

“出来!

出来!

”是叫阵。

没人劝。

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

打架?

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

从里糟到外。

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

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

他会打架吗?

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

他这是干什么?

虚张声势?

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

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

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语句来分析。

他衣着“很破烂”“油乎乎的”“系一根烂麻绳”可见其邋遢;其次,他有“六十几”或“七十几”,可见其年龄大,“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足见其丑;最后,他牙口不好,却总是吃难咬的烧饼,毫不在乎地“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同时又总是不断地说句“回见”,可见其怪异。

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 ①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评说,其实就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评说。

本题考查的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比较自由、直接地写出老头的举止行为带给别人的感受,还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具体作答时,首先应从原文中找出评论老头的句子,其次要在文学化的形象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总结、概括。

如何答好小说中的形象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早 餐

[美]约翰·斯坦贝克

我每想起这件事,心中总有一种愉快、满足之感,因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

那是凌晨时分,东边的山峦仍是一片令人生厌的蓝黑色。

但山背后却已是晨曦微露,一抹淡红渲染着山峦的边缘。

当这缕红光婀娜升空时,色泽越变越冷,越淡,越暗。

当她接近无边无际时,就逐渐和漆黑夜空水乳交融了。

天很冷,虽未刺骨严寒,但也冻得我拱背缩肩,两手插兜。

我拖曳双足,沿着山谷乡间的土路前行,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座帐篷。

橘红色的火苗在一只生锈的小铁炉的缝隙中闪烁。

“烟筒”喷出的灰色浓烟直直升起,好一会才在空中飘散。

火炉旁有位青年妇女,不,是位姑娘。

她身穿褪色的布衣裙,外面罩着背心。

走近后才发现她那只弯曲着的胳膊正搂抱着一个婴儿,婴儿被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吮奶。

这位母亲不停地转来转去干活,而婴儿一直在吮奶。

这既不影响她干活,也没影响她转动时轻捷优美的姿态,她每个动作都准确娴熟。

我走近时,一股煎咸肉和烤面包的香味——世界上最令人感到愉快和温暖的气味——扑面而来。

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

我走近火炉,伸出手去烤火,一触到暖气,全身立刻震颤一下。

突然,帐篷的门帘向上一掀,走出个青年,后面跟着一位长者。

他俩都穿着崭新的粗蓝布裤和钉着闪亮铜纽扣的粗蓝布外套。

两人长得十分相像。

青年蓄着乌黑短髭,长者蓄着花白短髭。

他俩默默地站在一起望着逐渐亮起的东方,一同打了个哈欠,一同看着山边的亮处。

他们一回身看见了我,就一同向我问好。

两人一同来到火炉边烤手。

姑娘不停地、聚精会神地干活。

她那梳得平平整整的长发扎成一束垂在背后,干活时,发束随着她的动作甩来甩去。

她把几只马口铁水杯、几只铁盘和几份刀叉放在一只大包装箱上,然后从油锅里捞出煎好的咸肉片,放在一只平底大铁盘上,卷曲起来沙沙作响的咸肉片看上去又松又脆。

她打开生锈的铁烤箱,取出一只摆满用发酵粉发得松松的大面包的正方形盘子。

热面包香气扑鼻,两位男人深深地吸了口气。

长者回头对我说:

“你吃过早饭吗?

“没有。

“那就跟我们一起吃吧!

这就是邀请了,我同他们一块走到包装箱旁,围着箱子蹲在地上。

青年问:

“你也去摘棉花吗?

“不。

“我们已经摘了十二天了。

姑娘从火炉那边说:

“还领到了新衣服呢!

两个男人低头瞧着新衣裤,一同笑了。

姑娘摆上那盘咸肉,大个的黑面包,一碗咸肉汁和一壶咖啡,然后自己也蹲在纸箱旁。

婴儿的头部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还在吮奶,我听见小嘴吮奶时的咂咂声。

那位长者把嘴填得满满的,细细咀嚼了很久才咽下去。

“真好吃!

”接着他又把嘴填满。

青年说:

“我们吃了十二天好的了!

这时,每个人都在狼吞虎咽,都把再次放在自己盘上的面包和咸肉又一下子吃得精光,一直吃得肚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

阳光现在有了色彩。

那两个男人坚毅地面对东方,晨曦把他们的脸照得闪闪发亮。

两位男人一同站起身。

长者说:

“该走了。

青年转向我:

“你要是愿意摘棉花,我们可以帮个忙。

“不啦,我还得赶路。

谢谢你们的早餐!

长者摆了摆手:

“不用谢,你来我们很高兴!

”他俩一同走了。

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我独自顺着那条乡间土路坚毅地向前走去……(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文中青年妇女的形象。

考生答案1

①女人在工作时转动姿态优美轻捷,被“我”认为是姑娘,说明她年轻美丽。

②女人一直不停地工作,动作娴熟,说明她勤劳能干。

③女人衣着简朴,可见她很质朴。

考生答案2

①她是一位着“褪色的布衣裙”,边干活边喂奶的年轻妈妈。

②她做饭可口,表现她的厨艺和对男人的疼爱。

③她说“还领到了新衣服呢”,表明她的朴实、善良。

问题诊断1

分析概括不全、不准。

剖析矫正

两个考生的答案都存在分析概括不全、不准的问题。

如考生答案1对“青年妇女”外在形象分析较多,而对于她对待孩子、家中男人及陌生人“我”的态度上所表现的内在性格品质分析太少;考生答案2对她“还领到了新衣服呢”的语言分析不够准确。

问题诊断2

分析肤浅。

剖析矫正

考生答案2分析只停留在表面上,未点明其性格特点。

满分答案

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是小说阅读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要做好它既需要“文内”功夫,又需要“文外”功夫。

这文外“功夫”,就是考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人性、人情的认识与洞察。

在不断练好“文外”功夫的同时,练好“文内”功夫,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深入地把握是当然的前提,另外,还要处理好几对具体的关系:

1.平面与立体

所谓“平面”人物,就是性格较为单一的人物;所谓“立体人物”,就是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

生活中少有“平面人物”,多的是“立体人物”。

文学中的人物是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的,其性格是丰富、复杂的,多侧面的,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人性有善有恶,性格有优有劣;境遇条件不同,人的性格表现也是不同的;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各种各样的。

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要用联系、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物,绝不能单一地、静止地评价人物。

2.正面与侧面

“听其言,察其行”,分析、评价人物,就是看其言行举止,这是主要的、根本的。

但不要忘记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分析评价,因为作家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纷繁的人际关系中塑造的,往往使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所以,在分析时既要从正面入手,又不要忘记从人物生活的环境和周围人际关系等侧面入手,做到正侧结合,方保全面。

更进一步地说,要善于把人物的相关文字信息按正面、侧面分类。

3.整体与细节

要抓住情节整体感知人物。

故事情节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记录,人物性格不仅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逐步显露,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变化。

因此从故事情节的理解入手,就能把握人物的大致性格,避免片面、静止地理解人物。

整体把握也是理解人物细节的基础。

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是借助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抓住这些细节进行细致分析,就能逐步破解人物形象的性格密码。

特别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动作、神情等“只言片语”,常常能够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波澜”,是多侧面、多角度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4.外在与内在

人的外貌、肖像、衣着打扮、举止神态,是人物形象的外在表现;性情性格、心理情感、品质精神是人物的内在表现。

分析概括人物时需要“内外”结合,由“外”到“内”。

当然,还要视题干要求而定。

问“性格”特点,只答“内”;问“形象”特点,要“内外兼答”。

演练体悟

(2015·全国Ⅰ,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1.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答:

 

 

2.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

 

 

方法点拨

1.掌握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

(1)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2)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4)暗示或揭示主题。

2.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物象的作用,先要注意物象的类别与特征。

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注意它们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

像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要特别注意它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上下文分析。

并不是所有小说中的物象都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作用,也不是只要考物象题就考四个方面的作用,有时只考一个方面。

答题时应注意这个命题特点。

演练体悟

(2014·新课标全国Ⅱ,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

“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

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

“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

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

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

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

“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

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

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

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

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

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

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

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

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

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

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

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

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

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

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

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

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3.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

 

 

方法点拨

除了要掌握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基本作用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少次要人物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本身没有什么形象特征。

但还是有些次要人物兼而有之,特别是自身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因为是第一人称,所以,其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加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是小偷

[印度]拉斯金·邦德

遇到阿尼尔时,我还是一个小偷。

虽然那时我才15岁,但干这一行却已经是老手了。

当我接近阿尼尔时,他正在观看摔跤比赛。

他25岁左右,瘦高个子,看上去随和而善良,是我信手可得的对象。

虽然我可能取得这个年轻人的信任,但近来我的运气一直不好。

“你看上去像是个摔跤手啊。

”我对他说。

没有比奉承话更好接近陌生人了。

“你也像啊。

”他回答道。

我一时卡了壳,因为我当时瘦骨嶙峋,没个人样。

“哦,我也凑合摔两下子。

”我谦虚地说。

“你叫什么名字?

“哈利·辛格。

”我撒谎说。

我经常换新名字,这样做是为了逃过警察和我以前雇主的耳目。

阿尼尔起身走开时,我漫不经心地跟着他,向他恳求似的笑着说:

“我想为你效劳。

“可我无法支付你工钱啊。

我考虑了片刻,“光管饭行吗?

”我问。

“你会做饭吗?

“我会。

”我再次撒谎说。

“如果你会做饭,或许我还能养活你。

他把我带到他在朱木拿甜食店上面的房间,让我住在阳台上。

那天晚上,我做的饭一定很糟糕,因为阿尼尔把饭倒给了一条走失的狗。

于是他让我走。

但我死皮赖脸地求他,并装出一副讨好他的笑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