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426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铁路站后接触网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接触线悬挂点高度的设计坡度不大于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5‰。

2.2.2结构高度

接触网结构高度1600mm,隧道内不小于1100mm。

困难条件下隧道外按最短吊弦长度不小于500mm考虑,隧道内按最短吊弦长度不小于400mm考虑。

2.2.3跨距

跨距根据悬挂类型、曲线半径、受电弓摆动量、风偏、受流质量等因素确定。

接触网支柱最大允许跨距不宜大于60m。

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1.5:

1,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等困难地段,不宜大于2:

1。

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风口范围的跨距应按上述标准选用值缩小5~10m。

桥上跨距根据桥梁孔跨的形式进行配合确定,桥上跨距一般不大于50m。

隧道内跨距根据隧道净空计算确定。

2.2.4锚段长度、补偿方式、中心锚结

接触线、承力索的张力差均不得大于其额定张力的±

10%,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正线接触网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2×

800m,单边补偿的锚段长度,应为上述值的50%;

困难时不宜大于2×

900m。

站线接触网最大锚段长度不宜大于2×

850m,困难时不宜大于2×

附加导线锚段长度一般不超过2000m。

中心锚结一般采用两跨式防窜防断中心锚结,设置防窜防断中心锚结困难时可采用并列设置2~3处两跨式防窜不防断中心锚结的方式。

中心锚结辅助绳采用铜镁合金绞线。

2.2.5侧面限界

正线采用大型机械养护区段的接触网支柱的侧面限界不小于3.1m。

牵出线的侧面限界一般不应小于3.5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3.1m;

特殊情况可由计算确定。

2.2.6绝缘距离

(1)接触网绝缘爬电距离按重污区设计,不小于1400mm。

上下行接触网带电体间的距离一般不小于2000mm,困难时不小于1600mm。

(2)接触网的空气绝缘距间隙按照《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2005)第5.3.2条,《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铁运[2007]69号)第110、111条,《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部令第90号)第156条等相关规定执行。

2.2.7锚段关节

绝缘锚段关节、非绝缘锚段关节一般采用四跨锚段关节;

个别困难条件下采用三跨锚段关节。

2.2.8道岔区接触网布置方式

道岔处接触网采用交叉线岔方式。

2.2.9电分相

电分相采用带空气间隙绝缘中性段的六跨锚段关节形式。

每处电分相设置2台电动隔离开关并纳入远动。

电分相处设置地面磁感装置感应列车车载设备。

3主要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见表1:

表1主要工程数量表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

备注

混凝土支柱Φ350

桥钢柱

钢支柱

硬横梁

吊柱(隧道)

吊柱(硬横梁)

拉线基础

弓形腕臂安装

腕臂安装

承力索架设

条公里

接触线架设

回流线架设

供电线架设

关节电连接

横向电连接

道岔电连接

股道电连接

隔离开关

避雷器

分段绝缘器

4施工流程

工艺流程如图1。

 

图1接触网施工流程图

5施工工艺

5.1施工准备

开工初期,根据站前工程施工实际进度,结合建设单位总体施组方案编制接触网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审批。

会同站前施工部门对轨道的线路中线桩、水准基点桩、岔心桩、曲线桩、轨道里程标等线路资料进行交底,按照交桩测量的有关要求安排现场复测,并做好测量记录。

对复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联系有关单位处理。

调查大型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路线,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5.2施工测量

5.2.1施工定测

依据设计提供的起测点或正线岔心及大型建筑物为测量起点,按照接触网平面图支柱跨距沿钢轨测量定位(曲线地段沿外轨测量),在轨腰上做出标记,并埋设副桩。

接触网纵向测量采用钢尺人工拉链测量跨距,测量过程中如因桥涵、钢轨、避车台、跨越电力线等障碍物影响杆位时,合理调整跨距,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

高挡墙、护坡及特殊地质地段,测量时充分利用线路专业预留的接触网坑位,避免开挖时对站前已完工程形成损坏。

对沿线平行和横跨的高低压电力线路弱电通信线路等干扰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5.2.2交桩测量

交桩测量施工流程如图2。

图2交桩测量施工流程图

通过中线测量找出每一支柱副桩相对于线路中心的横向位置,通过对水准测量数据的整理计算,计算出每一副桩的高程。

最终计算出每一支柱相对于副桩的埋深、限界。

测量精度要求达到:

跨距量误差1/2000。

中线测允许闭合差:

在直线转点的左右方向偏差不大于置镜点长度的1/20000,最大不超过20mm;

曲线横向闭合差:

曲线长度500m以内为30mm,超过500m时不大于50mm。

水准测量允许闭合差±

30

mm,其中L的取值单位为Km,且前后置镜距离应相等,距离差不大于4m。

5.3基坑开挖

根据设计图确定坑的类型、限界、坑形和深度,坑口的线路侧加设防止道渣滑落的档板和铺设防污染的彩条布。

遇水沟需移时,需保证原有水沟截面和畅通,护坡培土、砌石达到新建铁路设计标准。

争取当日开挖、当日立杆,对当天立不上杆,有危及行车安全的基坑应回填,防止塌方影响行车。

基坑开挖多余弃土要装编织袋运走。

基坑根据土壤的稳定性质,采用合理的开挖形式和防塌措施。

石质地带基坑采用空压机、风枪进行开挖。

黄土区段基坑开挖需要避开雨天进行,并作好排水工作,保证雨天黄土区段不积水。

5.4基础浇制

土质密实地带,基础地下部分浇制时采用原坑胚膜就地灌注的方法,地上部分采用模型板;

塌方或无土方地段,则采用模板组合整体安装灌注的方法。

采用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方法浇注基础。

水、电、料全部备齐并搭好作业平台后,开始浇制。

浇制过程中,每灌注400mm厚混凝土,用振动棒均匀捣固一次。

搅拌混凝土时,按规范要求制作混凝土试块。

浇制完毕,在基础表面覆盖草袋、砂等物品进行养生保护。

5.4.1电缆改移及防护

基坑开挖前与相关单位联系调查电缆位置走向。

坑内出现电缆后立即停止作业,和有关单位联系确定改移及防护方案,方案未制定前不能施工。

电缆改移时,从坑口顺电缆向两侧开挖,然后将电缆从电缆坑内拉出,电缆沟开挖长度以拉出的电缆不影响支柱位置为准,然后顺着拉出的电缆走向开挖新的电缆沟,将电缆放入新开挖的电缆沟内。

新电缆沟内的电缆防护(如电缆槽等)和原电缆沟内相同。

基础浇制时,确因地形限制,电缆无法排除坑外时,和有关单位协商后,可以将电缆浇制在基础内,但必须保证电缆自由抽动。

电缆在基础内用电缆槽防护。

首先制作电缆槽,电缆槽长度要长出电缆在坑内的长度。

将电缆与坑壁结合处掏空,基础浇制时电缆上方安装木板,以防混凝土下落砸伤电缆。

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捣固时,作业人员均不得借助电缆上下。

当基础浇制到电缆位置时,安放电缆槽,将电缆槽内填满沙子,盖上电缆槽盖。

用塑料布将电缆槽进行包扎,用纸袋或塑料布将电缆槽与坑壁之间的空隙塞实,以免水泥沙浆流进电缆槽影响电缆自由抽动。

继续浇制基础,并在隐蔽记录中记录电缆及防护情况。

5.4.2水沟改移

基坑开挖前首先调查需要改移水沟的支柱,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水沟改移方案,水沟改移后的截面不小于原截面,方案必须经过站前施工部门同意。

水沟改移一般在基坑开挖前进行,确实不能在基坑开挖前进行时,要求水沟进行临时改道疏通或采用其它措施,保证水沟畅通。

支柱安装到位后及时改移水沟。

水沟一般改移在支柱受力的反方向,确因地形限制无法避免时,无论原水沟上有无盖板,都必须在支柱处的水沟上加装盖板,保证支柱受力良好。

5.5桥隧埋入杆

隧道埋入杆的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隧道埋入杆灌注应牢固可靠,粘结剂类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锚固抗拔力应不小于设计值。

隧道锚栓埋入杆无锈蚀,隧道内吊柱悬挂点、中心锚结点、下锚埋入杆垂直线路方向偏差在±

100mm。

隧道内吊柱悬挂点埋入杆横向布置应于线路中心线垂直,纵向布置应于线路中心线平行,其偏斜度≤3°

隧道各类埋入杆的间距及埋深误差在±

20mm。

隧道门墙下锚埋入杆对线路中心线、轨面高度误差在0mm~100mm。

打眼作业时,眼孔要垂直于隧道壁,不能上下左右偏。

螺栓在灌注前,必须把孔内的灰尘吹、刷干净,保证螺栓的灌注质量。

5.6支柱安装

由轨道牵引车、立杆作业车及平板车组成安装列车。

支柱安装时,根据支柱自身重量的大小和跨度对吊车采取加固、支撑等安全措施,同时注意线路上方有无高压线缆及跨线建筑物,确保施工安全。

吊装支柱时,应使用尼龙套或外包黑橡皮管的钢丝套,避免破坏支柱表面保护层。

安装钢柱前,确认基础螺栓位置是否正确;

安装混凝土支柱前,确认坑位、坑深是否正确,确认底板是否按设计要求已下设。

湿陷性黄土区段直埋式支柱安装时,按要求加设底板,作好支柱加固。

支柱整正后,保证支柱位置不积水,以免影响支柱稳定性。

5.6.1支柱整正

整杆器一端用功能框架安装在支柱上,另一端用功能固定板固定在钢轨上,整正过程中通过摇动手柄,使支柱的倾斜度和限界达到标准。

调整支柱的限界和倾斜度达到标准后,按设计要求安装横卧板,并将固定螺栓的螺母拧紧。

每回填200mm夯实一次,支柱回填达标后,及时疏通或修复水沟。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各种质量记录,分项工程完成后由作业班组进行自检,合格后由安质人员组织专检并认定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隐蔽工程施工过程要请监理参加,并填报隐蔽工程记录报监理签字。

5.6.2下锚拉线

依照下锚方向,用经纬仪和花杆测量拉线坑的位置,并用十字桩确定。

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选用拉线基础型号,拉线基础浇筑前复核坑位和坑深是否符合要求,确认拉线环出土点中心线在锚支延长线上,安装时按设计要求加固,并按规范要求浇筑混凝土。

锚板加固使用的混凝土施工参照基础浇制有关规定执行。

拉线角度不宜大于45°

角。

施工完毕后如实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并存档。

5.6.3支持结构计算参数测量和计算

支柱测量是保证支持结构安装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求测量项目多、精确度高,测量由主管技术人员负责,包括支持结构安装及吊弦计算所需部分数据的测量。

主要测量数据包括:

曲线超高、侧面限界、支柱倾斜率、下底座至轨面基准线(一般以低轨轨面为准)的高度,上下底座间距、跨距以及直缓点,缓圆点距支柱的距离。

曲线超高、侧面限界、支柱倾斜率(mm/m)应精确到毫米。

下底座高度以及上下底座间距,精确到厘米。

支柱倾斜率采用经纬仪测量。

测量数据以腕臂计算表格填写。

表格中还应包括支柱类型、导线高度、结构高度、拉出值、曲线半径、曲线要素点起始里程、填表人、日期等项目。

计算表报计算人员。

技术人员根据测量组提供的支持结构计算参数,采用支持结构

计算软件计算出各部预配尺寸,将计算结果以预配书形式下发预配车间。

5.7腕臂、硬横跨安装

5.7.1腕臂预配

腕臂预配在中心料库预配车间集中预配,并采用工厂化流水线加工和管理方法进行。

主要工机具:

切割机、台式电钻、台式套丝机、制作防风拉线用煨弯器、力钜扳手及梅花扳手等。

操作要求:

各项尺寸误差不大于2mm;

螺栓、销钉穿向一致。

预配中所有螺栓采用力矩扳手紧固,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采用梅花扳手,决不能使用活口扳手;

预配完毕应进行复测,确保预配正确,管帽要配装齐全。

5.7.2腕臂安装

为便于腕臂运输和防止破坏瓷瓶,腕臂在中心料库预配车间预配后运至工地料库进行棒式绝缘子组装。

棒式绝缘子各部尺寸检查及电气耐压实验应严格进行。

平腕臂与棒式绝缘子组装时,螺栓应穿向来车方向(作用是方便于运营维护),斜腕臂棒式绝缘子在组装时应保证排水孔朝下。

棒式绝缘子包扎要可靠。

腕臂安装利用作业车进行,操作要领如下:

预配好的腕臂,根据安装计划装上作业车。

确认腕臂编号与安装地点相符。

作业车停到支柱附近,作业平台升至腕臂下底座0.5m的地方,转动平台尽量靠近支柱。

两人抬起斜腕臂,将斜腕臂棒式绝缘子的单耳插入腕臂下底座,螺栓销穿向来车方向。

作业平台稍微转动后,缓缓升高平台至上底座下1m处。

同时,两人把住腕臂,不使平台乱碰,解开绑扎铁线。

一人扶住斜腕臂,两人抬起平腕臂,将平腕臂与斜腕臂、平腕臂与上底座连接。

5.7.3硬横跨安装

主要工艺如图3。

(1)核对杆号

核对支柱号、硬横梁长度。

图3硬横梁安装施工流程图

(2)拼接硬横梁

在平地支6个混凝土墩(或垫木),按设计和产家的有关资料拼接,如图6。

(3)校核硬横梁

主要校核硬横梁的负弛度、横线路方向的弯曲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图4硬横梁拼接示意图

(4)吊装硬横梁

利用施工天窗安装列车吊装。

先将硬横梁吊放到平板上,运至对应支柱处,再将硬横梁水平起吊高于两支柱顶,然后再慢慢放下硬横梁并将支柱套入硬横梁内,当硬横梁的螺栓孔与支柱的螺栓孔对好位后上连接螺栓,所有螺栓均上齐后逐个拧紧螺栓(用力矩扳手拧紧螺栓)。

5.8附加悬挂架设

为增强对线材的保护作用,采用机械展放架设法进行。

分占用线路及不占用线路两种方法。

根据本标段为既有线的特点,采用不占用线路的方法为主,必要时采用占用线路的方法进行施工。

5.8.1占用线路法附加线架设

主要施工工艺如图5。

图5占用线路架设附加线工艺流程

操件要点:

肩架安装采用人工安装方式进行,线盘吊放于架线车的放线架上。

图6作业过程示意图

无线报话机一台设在起锚处、一台设在架线车上的线盘处随车行进,起锚处人员与架线车上的操作人员随时联系(放线速度一般为2km/h),发现问题须立即调整放线进度。

放线车与悬挂辅助绳人员密切配合,当进行悬挂时停车,人工将导线翻至支柱田野侧滑轮中并封闭滑轮开口;

看线盘人员应使导线展放均匀,不散盘、乱盘,必要时制动线盘;

导线展放过程中,要避免发生磨擦、断股、背扣等现象;

落锚时,加装拉力计或通过测量导线弛度,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5.8.2不占用线路法附加线架设

主要施工工艺如图7。

图7不占用线路架设附加线工艺流程

肩架安装以人工安装方式进行;

放线架用钢钎作地锚。

牵引辅助绳人员与悬挂辅助绳人员密切配合,当进行悬挂时停止牵引;

辅助绳与附加导线连接时,网套口处用Φ1.6铁线进行绑扎,网套连接器通过旋转连接器和辅助绳连接;

无线报话机的使用;

一台设在线盘上、一台跟随接头行进、一台设在导线展放机处,跟随人员用报话机与展放机操作。

人员随时联系,控制收线速度(收线速度一般为2km/h)发现问题须立即通知展放机操作员。

其他同占用线路施工法。

5.9承力索架设

5.9.1承力索架设

本工序应在所有装配均已装好,限界门已安装完毕,所有电力、通讯等干扰均处理完毕后进行。

为适应本线接触网的施工技术要求,所有承力索按定长锚段提报申请,施工采用小张力架线工艺进行承力索的架设施工。

施工组织及主要工机具配置:

成立架线作业组,工机具配置;

架线车、倒链葫芦、断线钳、紧线器(含尼龙绳套)、放线滑轮(尼龙轮)、温度计。

操作要点及技术标准:

向车站调度人员提出申请计划。

将要放锚段线盘吊装在架线车上。

封闭线路后将架线车停到起锚位置,起锚人员紧固拉线,安放坠砣,并将坠砣按当时温度提升至设计高度。

架线人员将线条做好终端锚固线夹与补偿装置连接后开始运行,线条张力控制在小张力架线法所要求数值。

架线以每小时5公里速度前进,每到一悬挂点处停车,用铁丝套好,将线条通过滑轮挂在腕臂上。

每隔400米或行人较多处设专人防护。

图8承力索架设示意图

站场架线时,通过道岔后应线条用紧线器扪起,不影响其他线路,架线车运行至锚柱时,开始落锚。

落锚时,通知起落和防护人员注意线条动态,松开扪线紧线器。

将下锚处拉线紧好,坠砣摆好并提至设计高度。

用张力紧线至标准张力时,将线条与下锚补偿相对位置做标记。

断线,做终端锚固,看线盘人员将剩余线卷在线盘上。

继续紧线将终锚线夹与下锚补偿相连接。

停止紧线,先松吊坠砣的葫芦再松线条上的紧线器。

架线车沿线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消点开通线路。

填写工程记录。

5.9.2承力索中锚安装及倒鞍子

依据设计文件,专门编制适用于该线中锚及承力索鞍子施工的作业指导书,承力索中锚安装严格执行安装曲线表,严格控制下锚张力及弛度线。

5.10接触导线架设及中锚安装

结合本标段线路运输的实际情况,将视阶段性施工进展情况,采取恒张力架设接触线,以机械超拉法为主、铁坠砣超拉法为辅的施工方式进行正线接触线架设施工。

站线接触线的架设方法仍采用小张力法进行。

5.10.1承力索悬挂高度测量及整体吊弦计算

承力索的高度及横向偏移采用接触网测定仪进行测量。

测量后应复核高度值及横向偏移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确认无误后,整理测量记录,填表报工程技术部,由工程技术部负责进行吊弦计算。

吊弦计算采用自主开发并结合大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技术参数调整后的计算软件。

所需数值除承力索悬挂高度外,还有支柱参数测量时有关数据,并输入进行计算。

整体吊弦计算时,充分考虑接触线预留弛度。

5.10.2整体吊弦制作

本标段整体吊弦制作,依据吊弦预制表统一在中心库预配车间制作。

5.10.2.1人员组织及工机具配置

预制人员:

5人

工机具:

紧线器1套、2.0KN拉力计1个、3T倒链葫芦1个,液压压力机1台,断线钳1把、预制平台1个等。

5.10.2.2操作程序

操作流程如图9。

图9整体吊弦安装流程图

对材料进行检验,检验包括线材直径、外观、鸡心环、线鼻子及线夹等。

吊弦线索预拉:

根据场地,从线盘上放出30-50米铜绞线,将两端固定串接倒链葫芦和拉力计,预拉张力1.5-2.0KN,预拉后的线不得手卷,直接用于下料,注意预拉时采用专用紧线器,并在线上包一层防护布,以防夹伤线材。

将一个压接管套进铜绞线,在距离铜绞线端部计算位置,使鸡心环顶端与这一点重合并用压接管套压紧。

把铜绞线回头拉紧后,在压管边折一下。

拉紧铜绞线,使其与鸡心环圆弧密贴,用压力机压制压接管。

把铜绞线短头插入电联板,用压力机压制电联板。

将预制好的吊弦一端挂到预制平台的一个固定柱上,按吊弦预制表中下料长度测量绞线长度,然后剪断。

长度测量采用平台上固定的钢板尺。

按上述方法加工另一端。

复核两个鸡心环内侧间距,两鸡心环内间距及整体吊弦的制作长度误差不超过±

1.5mm,两套环尽可能处在同一平面上,两端线鼻子弯曲方向相反。

5.11接触悬挂调整

接触悬挂调整,采取根据作业流程分组作业,一次完成整锚段的程序化方式进行施工。

安装要求及技术标准:

腕臂偏移要符合安装曲线表。

根据吊弦布置表采用吊弦间距测量仪在承力索上测量每跨的吊弦位置,并用胶布作记号,安装位置时从悬挂点向跨中进行。

偏差积累在跨中,但最大偏差不得超过+50mm。

定位装置安装,从中锚向补偿器方向进行,安装过程前,中锚两侧各有一台车看导线面,保持线面一致。

曲线段安装定位器必要时用倒链葫芦配合尼龙套进行。

定位器安装时,应严格控制限位用止钉的间隙。

接触线端吊弦线夹安装时,应采用线坠保证吊弦竖直安装,顺线路方向偏移不超过20mm。

为便于运营维护和有利于弓网关系,线夹螺栓穿向依线夹是否倾斜采取由上向下穿,直线上穿向要统一方向,定位器线夹的穿向要使螺母在受压侧。

严禁作业人员踏踩接触线或使接触线受外界集中负荷。

定位装置安装时,定位管状态要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坡度尺测量,施工偏差不大于±

1%,定位器的坡度、开口及限位间隙要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不大于±

1mm。

定位器应在受力状态,且不小于80N。

电连接线安装。

螺栓线夹式电连接线,采取下面框图所示的方法施工。

压接线夹式电连接线,采取作业车上配置发电机和电动液压压力机,现场测量、计算后及时压接的方法。

电连接线线夹接触面涂电力脂,电连接线弧向符合统一工艺要求。

5.12设备安装

5.12.1线岔安装

线岔安装调整是接触网施工的一个关键环节,如邻跨需安装分段绝缘器,则线岔须在分段绝缘器安装后进行。

人员组织和施工机具配置与上述接触悬挂安装相似,但每组作业时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调整完成后,应用模拟受电或检测车进行检查。

操作要点及技术标准要求如下:

安装定位装置时,拉出值应严格按设计值复核。

线岔处接触悬挂的调整采用铁线临时吊弦,临时吊弦位置按吊弦计算表中位置,模拟调整从道岔的开口侧向岔尖进行,道岔转换柱处侧线支接触线的抬高量,抬高范围、吊弦状态要符合设计要求。

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或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在始触区范围内不应安装线夹。

按工艺装好线岔及正式吊弦。

5.12.2锚段关节调整

复核各悬挂点的承力索高度及水平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安装定位管,坡度符合设计标准,安装定位器,注意检查拉出值符合要求且承力索在同一垂面。

先安装工作支的整体吊弦,然后进行非工作支调整。

非工作支调整时,在悬挂点两边采用临时铁线悬吊,再将定位装置调整到位。

绝缘子串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接触线绝缘子串中心对齐。

依照电连接线安装图及其工艺安装电连接线。

5.12.3隔离开关安装

安装和调整执行有关工艺规定,采取料库预组装,吊装一次到位施工方法。

预配前对每台开关进行必要的电气试验和外观检查。

开关预装配在料库特定场地进行,并吊装在试验支柱上进行手动开合试验和调节水平、开合角度。

整体吊装开关并进行操作机构的安装。

开关调整要符合说明书要求,并做好电连接线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