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897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

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

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

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

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

有什么理由?

明确:

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

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

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

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

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

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

理由是什么?

明确:

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

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

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白居易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苏教版必修4

在虚与实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

白诗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有侧面烘托,有正面描绘,以高超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似乎能让人感知到,生动地再现了演奏的场景和音乐的内容。

李诗追忆往事,或实境虚写,或虚境实写,生动地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迷惘、惆怅的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在分别领悟理解两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作了比较探究。

教学重点 探究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比较掌握白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李诗追忆往事的描写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解,熟读成诵;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研促读,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诗是最华丽的乐章,诗是最动人的音符,诗是智者脑海中最精辟的语言,诗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诗,可以凄婉,亦可以明朗;诗,可以含蓄,亦可以直白;诗,可以有严整的形式,亦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潇洒不羁。

若问什么是诗的真谛,一切的妙处就在一个“情”字。

有了真情,哪怕是再苍白的文字也能鲜活起来;有了真情,即使是再平凡的故事也能让静静的池塘泛起涟漪;有了真情,就算是略显稚嫩的诗篇也能觅到无数知音。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并序)》。

这首诗和他的《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

早在作者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

“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行者,其声行也。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推进新课

(诵读课文,抽查预习)

师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 诗人夜闻琵琶女弹奏琵琶。

师 全面吗?

谁再补充?

生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诗名就是“琵琶行”。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师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生 两位。

分别是琵琶女和作者。

师 是什么使他们有了共同点?

生 苦难的经历。

师 文中是怎么表述的?

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 好,今天的预习就抽查到此,大家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来深入探究此文。

文本研习

师 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全体读课文)

师 作者开篇写送友。

我们过去学过很多送别诗,都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劝解对方,不要伤心。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感伤。

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鼓励,是鞭策。

师 是呀,这些送别诗都在特定的场合表达出了特定的意义。

那么本诗作者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

生 诗人描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

生 这种意境,令人顿感真正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也有这样的效果吗?

生 是的,它描写了别时景象。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

师 在结构上,本句有什么作用?

生 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氛围。

师 是的,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琵琶女的出场确实是在作者的极力铺垫之下出现的,她的出场能看出她是个遭遇生活坎坷的人吗?

生 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既能看出作者急于见到琵琶女的心情,又烘托出眼前琵琶声的强大吸引力。

生 作者形容琵琶女出场,是“千呼万唤”,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摆架子,也正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师 下面作者开始描写琵琶女美妙的音乐声,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剖析一下。

生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动作简单熟练,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自然孕育而成,有大家之风。

生 紧扣上文一个“情”字,用“弦弦掩抑声声思”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绿腰》”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指法,更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抒发内心的情感。

师 以下十四句作者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

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对音乐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

生 弹奏的动作的熟练:

“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生 旋律的多姿变化:

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生 听众的反应的衬托:

“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生 传神比喻、通感的贴切运用:

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等等。

通感手法的使用更是使音乐化抽象为具体,引起人们不尽的联想。

生 周围环境的渲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的弹奏已经结束,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更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生 我觉得这里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

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化解,被甘醇的杜康酒浇灭。

诗人的命运是痛苦的,他们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所以我认为音乐背后的情感更浓。

师 是呀,作者对无形音乐的描写能如此绘声绘色,已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佩服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音乐背后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琵琶女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生 作者用“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描写,表现了她克服先前的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生 “自言”以下,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作者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师 大家一起总结一下琵琶女痛苦的人生经历。

生 她一生经历曲折。

在青年时代她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谓大红大紫,备受宠爱、备受嫉妒;好景不长,时光不再,随着家庭的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加上年长色衰,于是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痛苦万分。

师 前后结合起来,你认为琵琶女是怎样一个人?

她的经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 技艺高超,可惜生不逢时,备受凌辱、备受损害的一个人。

生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那个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美色,是金钱。

艺人们在那个社会不会有什么人格、尊严。

面对这个形象,怎能让人不洒下同情之泪!

比较探究

师 同是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在另一文章中却是如此,请大家比较一下异同点。

下面是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多媒体课件展示:

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①十七八。

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②,低眉终不说。

注:

①娉婷:

姿态美好。

②一问一沾襟:

问一次就哭一次。

沾襟,泪湿衣襟。

师 阅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要注意背景,《夜闻歌者》系白居易元和十年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

生 相同点:

①描写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②两首诗都用了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生 不同点:

《夜闻歌者》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

而《琵琶行(并序)》的表现手法则富于变化:

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烘托。

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语言表现力更强。

师 阅读这首诗后再体会体会,说说你更爱读哪一首,为什么?

生 我喜欢读《琵琶行(并序)》,因为它的情节性强,形象感人。

生 因为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太精彩了,简直无与伦比。

师 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揣摩一下这首诗歌和本诗描写音乐的不同。

多媒体课件展示: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

①昵昵:

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

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

②尔汝:

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师 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请说说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

生 作者巧设比喻,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冲锋、百鸟齐鸣、凤凰高飞等自然和生活现象。

作者在运用比喻的时候,不只限于“绘声”,而且注意“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比拟出来,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这些比喻描写形象地显示了音乐的乐声节奏抑扬起伏变化,借以传达乐曲感情色调和内容。

师 试着说说此诗的前十句和后八句的内容和手法。

生 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以多种比喻描写乐声的起伏变化。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和“东船西舫悄无言”一句手法相同。

师 比较白诗和韩诗,说明白居易和韩愈描写音乐方法和角度的异同。

生 相同点:

都运用比喻。

生 都写了音乐效果。

生 都在音乐中渗透了感情,注意写音乐的高低起伏和变化。

生 在写音乐的时候注意上联和下联甚至上句和下句的对比,写出了较大的起落变化。

生 不同点:

白居易写了演奏者的动作、神情,运用了叠词、双声叠韵词。

而韩愈的诗就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师 同样是描写音乐,由于体裁不同,作者要表现的意图不同,所以也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风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比如说刘长卿的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我们应该说,这么美妙的音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师 这是《李凭箜篌引》,大家先朗诵一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生齐读)

师 怎么欣赏这首诗?

刚才大家就本文探讨出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

谁来说一下?

生 主要用的是侧面描写,比如说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作者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来写李凭弹箜篌(时)的绝妙。

生 写李凭弹箜篌就非常形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他通过四种意象写出这些事物听到李凭弹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东西、做出的动作,从而说明听李凭弹的箜篌(让人)听得非常入神。

师 她是从音乐效果来分析的,好,请坐。

我们接着说。

生 我觉得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想象特别巧妙,形象特别鲜明,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八句都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天上的音乐,这是一种特别奇特的想法。

而他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给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动感,它像芙蓉一样地哭泣,像香兰一样地欢笑,他又从音质和音效方面来侧面描写这首诗的音乐。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写音乐。

师 以上大家从视觉、形象、音乐的效果诸方面来欣赏这首诗,非常到位。

其实描写音乐的句子很多,像这句“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也是从侧面细致地描摹音乐,赞叹了音乐的感染力。

还有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其中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前两句不仅是描写琴,他用比喻来形容,更写出自己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伟岸的胸怀,唤起了一种强烈的震感,而后两句写蜀僧与“我”产生了一种共鸣,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乐效果。

大家课下可以再搜集一些,比较一下,体会一番古代大家们的高湛技艺。

问题探究

师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作者与琵琶女的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示字幕投影)

师 那么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的内涵?

生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①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②一个是名满京都的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③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生 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师 这两位同学的分析非常正确。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正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琵琶女都弹过一曲了,为什么在诗人没有做要求的情况下,她又重新弹奏呢?

生 因为“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

师 作者第一次听琵琶声也看出琵琶女的身世不一般,可是他没有哭泣,为什么这次反而“青衫湿”呢?

生 因为,第一次弹奏侧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在诗人诉说的感染下,琵琶女弹出哀怨无比的乐曲表达内心的痛苦,就拨动了他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

那琵琶的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触动了“我”的感情,以至使“我”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师 如何认识本诗的结构?

生 全诗有两条线索:

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

歌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

生 明线是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是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

亦是一反映民间的变化,一反映朝政动乱的变化。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诗歌在严谨中见出错落。

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汇合的交点。

从具体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通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聚结点。

这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均有十分明显的反映。

因而全诗结构严谨,就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不是一般的按一定的时空次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述和抒情同时进行。

这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歌的主题,深化诗歌的内容。

阶段小结

师 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千古传诵不朽的名句。

过渡导入

师 一曲《琵琶行(并序)》,把无形的乐声刻画得有声有色,充分地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这无形的音乐似乎看得见,摸得着。

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手法。

“化虚为实”,最常用的手段是用比喻。

《琵琶行(并序)》就是运用大量的比喻去描绘乐声的。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李商隐的律诗《锦瑟》。

看这首诗对本应该有形有色的过去的“华年”又是如何描绘的。

我们初中曾学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还背诵得出吗?

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

李商隐的诗,名句最多,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锦瑟》一诗也有两个名句,那就是——

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文本研习

师 看来同学们的目光还是很敏锐的。

但李商隐的诗也最隐晦难解。

他的《无题》诗就有七八首之多。

“无题”意思是没有标题,而标题常常就揭示诗歌的主题意义。

取“无题”为题,其义隐晦可见一斑了。

这首《锦瑟》,虽然有题,其义却更难懂。

大家可看文后“文本研习”第4个题目。

(学生读题)

师 带着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