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504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docWord下载.doc

教育思想著作《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代表作《爱弥儿》;

洛克的“白板说”。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

  杜威:

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大致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发展阶段。

各个发展阶段的教育有什么特征?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段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的特征

(1)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如自然、地理、物理、历史等,提高了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

(2)重视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主张教学应考虑儿童的兴趣,反对体罚;

(3)教育走向人性化、人文化、世俗化;

(4)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3、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对教育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征:

终身化;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现代化。

学校何时产生?

奴隶社会时期。

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措施

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标志: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布

190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执行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的标志。

文艺:

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①教育者:

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制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②受教育者:

即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③教育影响:

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即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

关系:

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

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体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整个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就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⑴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⑵教育与生产力: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⑶教育与科学技术:

①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动力作用、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师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②教育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物质文化——环境设施、精神文化——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②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文化选择,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变,又有质的变化;

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指有机体的各种系统包括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哦等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

二是心理发展——指认知、意向两方面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①内发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遗传决定论)、弗洛伊德(人的本性)、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

②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代表人物——洛克白板说华生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因而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选择、填空)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总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

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心理机能与生理技能之间。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表现在性别的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不仅受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它还受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近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②环境——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发展,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③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做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加速个体特殊发展的功能;

对个体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④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虚妄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对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其所期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①个人本位论:

指出在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

夸美纽斯(自然教育诸原则)、卢梭“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

杜威(儿童中心论)

②社会本位论:

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③文化本位论

(1)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在如何确定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一直存在两种理论的争锋:

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前者认为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应该是人的本性,而不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目的应该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的个性。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与充分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简答)

首先,我们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其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再次,要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

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7、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为教育目的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化的组织保证。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简答)

教师职业角色有三大特点:

1、多样化。

这是由教师自身和社会对教师群体期望的多样化决定的。

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角色、授业和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专业化。

教师要能成功地扮演各种职业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3、发展性。

这是由教师自身和社会对教师群体期待和要求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决定的。

首先,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其次,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最后,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的素养:

①学科知识素养

②广泛的文化素养

③教师专业素养(敬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④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学校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学生的特点: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地的社会属性的人。

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特定群体的人的称谓,又具有其特殊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

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2)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简答、案例分析)

(1)教师要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2)要研究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

(3)教师要注重形成自身的威信;

(4)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适当的满足;

(5)教师要多与学生交往,增强彼此的喜欢程度:

(1)以教学过程为主,多与学生沟通;

(2)以课外活动为补,多方面了解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市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程

课程内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②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③课程功能——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机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④教育阶段——幼儿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⑤课程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学科与中和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分学制管理。

②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③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特点:

提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教学大纲又称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各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相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纲要》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中最基本额的活动或中心工作,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这个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②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③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

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③教育过程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相长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教学过程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思想的提高又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

④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教与学双边活动规律

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提出“统觉”的教学过程理论——赫尔巴特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常用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①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直观性原则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