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81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话培训材料.docx

普通话培训材料

普通话测试培训材料

一、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意义、性质及等级确定

1.意义:

1994年,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了43号文件,决定成立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下设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规定了现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要对象和应达到的标准,决定逐步实施普通话等级证书制度。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了“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

推广普通话工作从此有了法律依据。

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斗具有重要意义。

2.性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

它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国家级资格证书考试,是我国为加快推广普通话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测试,旨在检测、评估受测人的语音标准化水平和词汇语法的规范化程度。

这项考试注重测查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语言水平,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

3.等级确定:

1997年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作为部级标准正式颁布。

该标准将普通话水平分为三级六等:

“三级”是首先将普通话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以及可以称为标准的普通话,二级可称为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三级称为一般水平的普通话;“六等”指在每一级中进一步分出的甲等和乙等。

以百分制计分。

其中:

一级:

甲等,97分及其以上(简为:

一甲)

乙等,92分及其以上但不足97分(简为:

一乙)

二级:

甲等,87分及其以上但不足92分(简为:

二甲)

乙等,8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87分(简为:

二乙)

三等:

甲等,7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80分(简为:

三甲)

乙等,60分及其以上但不足70分(简为:

三乙)。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式、内容和范围

1.方式:

全部测试采用口试形式。

2.内容及范围: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

由于汉语各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因此在测试中重点对应试人的语音水平进行测查。

河北省普通话测试的内容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培训测试教程》中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的内容,分为有文字凭借(前三题)和无文字凭借(第四题)两部分共四项测试内容。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不含轻声、儿化音节),限时3.5分钟,

共10分

(2)读多音节词语(100个音节),限时2.5分钟,共20分

(3)朗读短文(1篇,400音节),限时4分钟,共30分

(4)命题说话,限时3分钟,共40分

四、普通话水平测试样卷

(一)读单音节字词:

飞决雪怯猜耳搜贼板破

马剃沟头块谎沾触刷尼

丢龙网翁位军握全笑惹

搓寺早罢疲命塘梗糠魂

植踹爽捏定侣遥泛求价

胸如册森在憋雷敏宽孩

妥隔夸枕趁幽脸动浊欢

法匠驱寻让穷心日辞酸

怒品毛考宙层倦冰纵佛

润篇水撑顺搞酿雅扬点

(二)读多音节词语:

挂号勇敢乡村窗口状态损坏

没落塞车给以薄弱尺度儿童

赔偿进修平等商量祖先年龄

宁静排列下课外卖亲密恰当

抢救房子摧毁边界豆角儿迥然

语文风筝许诺确实蕴藏宣传

找茬儿苦恼饲料群众开春儿锐利

鞋带儿嘈杂乐团奋不顾身标准化国务院

(三)朗读短文:

(从抽取的题签中决定)

(四)命题说话:

(从抽取的题签中决定)

五、现代汉语方言概况: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划分不完全一致,大多数人认为有七大方言:

1.北方方言:

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尾代表。

分布于京、津、冀、豫、鲁、辽、吉、黑、内蒙、晋、陕、甘、青海、宁夏云南、黔、湖北的大部分、新疆、广西、湖南部分地区、新疆、广西、湖南、安徽、江苏的部分。

2.吴方言:

分布于上海、江苏部分、浙江大部分。

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大部分,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

分布于江西大部分,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

6.闽方言:

福建、海南大部分地区、广西及台湾的部分地区。

7.粤方言:

以广东话为代表,分布广东、广西部分地区

 

扣分项目

正常扣分区间

语音面貌

0—14分

词汇语法

0—4分

流畅程度

0—3分

缺时

0—6分;40分

离题雷同

0;4—6分

无效语料

0—6分;40分

六、声母主要错误类型及其辨正:

普通话中有22个声母,其中零声母1个。

各方言的声母系统与普通话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不仅要搞清楚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还要注意各地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不同之处,针对难点,纠正发音。

下面就部分方言的声母情况,举例分析一下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分清zh、ch、sh和z、c、s:

普通话中有舌尖后音zh、ch、sh和舌尖前音z、c、s两组声母,zh-z,ch-c,sh-s两两相对,发音方法相同,但它们的发音部位不同。

zh、ch、sh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端构成阻碍,所以称为“翘舌音”或“卷舌音”;而z、c、s是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平伸到上门齿背后构成阻碍,所以称为“平舌音”。

平舌音和翘舌音在普通话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不可混读。

某些方言分不清翘舌音和平舌音,分合的情况也比较复杂。

有的方言没有zh、ch、sh把翘舌音都读成了z、c、s,把二者合成了一套;有的是不能区分平翘舌音,存在混读现象。

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zh、ch、sh和z、c、s这两组声母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发音不准;二是辨不清字。

解决第一个问题不难,关键是掌握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发音差别,抓住要领,反复进行定舌位的强化训练。

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在普通话中哪些字的声母该读zh、ch、sh,哪些字的声母该读z、c、s,这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二).把尖音改成团音

声母j、q、x与i、ü开头的韵母相拼形成的音节,叫团音;声母z、c、s与i、ü开头的韵母相拼形成的音节,叫尖音。

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

普通话的j、q、x与齐齿呼(即i开头的韵母)、撮口呼(即ü开头的韵母)相拼,在某些方言中别分成了尖音和团音两套,例如,吴方言、北方方言的一部分地区,仍保留着“zi、ci、si”等尖音。

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则把大部分的团音字读成了gi-、ki-、hi—等。

在普通话中,声母z、c、s和g、k、h都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把自己方言中声母z、c、s和g、k、h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的字都该为j、q、x声母。

读准下面的词语,注意声母的发音:

积极气息京戏吸气前进详细惊喜

聚集清新教具兴起亲切俊俏究竟

辛勤恰巧信心见习机器肖像小心

金钱信息即将形象酒水兴趣戒心

(三).分清n和l

有些方言如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和北方方言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分不清鼻音n和l,他们把普通话中的n、l声母字全部或部分混读。

有的都读成n声母,有的都读成l声母,有的则n、l可以互换,随意混用。

在普通话中,“脑”和“老”、“男”和“兰”、“女”和“吕”是分得很清楚的,不能混用。

以上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n、l声母时,要先学会发音,再进一步记住常用字的标准读音。

n和l都是舌尖中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所不同的是n是鼻音,由鼻腔共鸣发音,而l是口音,气流从放松的舌头两边流出。

(四).分清f和h

  普通话里“飞”和“灰”、“夫”和“呼”、“费”和“会”是不同的,前一个音节的声母都是唇齿清擦音f,后一个音节的声母都是舌根清擦音h。

而有些方言如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等都存在着混读的现象。

有的把声母f读成h,有的把声母h读成f,也有的声母h、f随意换读。

普通话f和h都是清擦音,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发音部位上。

f是上齿与下唇内缘形成阻碍发出的音,h是舌根与软腭形成阻碍发出的音。

以上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除准确掌握f和h的发音外,还要下功夫记住常用字的标准读音。

(五).读准普通话的r声母字

普通话的r声母字在各地方言中的读音也很不一样,没有翘舌声母zh、ch、sh的方言一般也没有没有r声母,他们把r声母发成了平舌浊擦音,如吴方言、北方话的地区方言等;有些方言把r声母读成了“l”声母,如吴方言放山东话的部分地区;有些方言又把r声母毛成了零声母,如东北话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发r声母时,舌尖一定要翘起来,对着硬腭前部,中间形成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摩擦成声,同时要振动声带。

r声母普通话的常用字数量较少,只有六七十个,下点儿功夫不难掌握。

(六).读准普通话的零声母

普通话的零声母音节以a、o、e、i、u、ü等元音开头,这些零声母音节的发音在各方言中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

广州话、西安话和山东的部分地市在a、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前面,增加了舌根浊鼻音ng声母,如“ai(爱)”、“ou(欧)”、“en(恩)”等音节。

ng在普通话中只能作韵尾,不能作声母。

因此,以上各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把开头的辅音ng去掉,练习发准a、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

七、韵母主要错误类型及其辨正:

汉语中有39个韵母,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

(一),读准单元音韵母o与e

有些方言区的人发不好普通话的单韵母o和e,例如,东北、山东的一些方言把o韵母常常读成了e韵母;而西南的一些方言又把e韵母读成了o韵母。

正音时,首先要把握这两个韵母的发音要领,o和e两个单韵母的舌位高低和前后是相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唇形圆展不同。

发o音时,双唇要收敛拢圆;e发音时,双唇展开不圆。

练习时,可保持舌位的高低、前后不变,只利用唇形的圆展变化来体会发音要领。

读准下面词语,注意o和e的发音:

婆婆哥哥隔膜苛刻破格

胳膊叵测默默折磨可贺

(二)分清i与ü

有些方言如客家方言、闽方言和西南官话(昆明话)中的一些方言,没有撮口呼韵母,他们往往把普通话的撮口呼韵母念成了相应的齐齿呼韵母。

在普通话中,i和ü两个韵母都是舌面、前、高元音,所不同的是唇形的圆展。

发ü时,双唇要收拢撮圆;发i音时,双唇要向两边展开。

掌握发音要领是分清i和ü的关键,正音时,可利用自己掌握的i来练习ü的发音。

先发i音并保持舌位不变,气流不中断,只需把双唇慢慢拢圆,就会发出ü的音色。

请尝试读准下面的词语,注意i和ü的音色:

体育寓意喜剧序曲具体

抑郁予以曲艺戏曲疑虑

(三)读准复韵母的发音动程

有些方言如吴方言的部分地区、北方方言的山东等地都读不准普通话的复元音韵母,听起来像发单元音韵母,即缺少发音动程。

普通话的复韵母发音时,口形、舌位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复韵母变化明显,发音动程宽,如ai、ao等;有些变化小,发音动程窄,如ei、ou等。

以上方言区的人在正音时,要特别注意“动程”的训练,可以有意识地拉长动程,仔细体会舌位、唇形的变化。

读下面词语,体会复韵母的发音动程:

高矮才华灾害蓓蕾开采

北海彩排黑手购买海带

(四)读准鼻韵尾n和ng

普通话鼻韵母的发音,是由口音的发音状态逐渐转化为鼻音的发音状态,最后由不除阻的鼻辅音n或ng结束发音的。

而有些方言,如北方方言区的太原、济南、西安和昆明等地,往往把鼻韵尾n、ng丢失,把鼻韵尾读成了鼻化元音收尾。

正音时,要特别注意n、ng的归位练习,n收尾的鼻韵母,舌尖上翘抵住上齿龈;ng收尾的鼻韵母,舌根抬高抵住软腭。

尝试读准下面的词语,体会n、ng的收尾:

烂漫电线拼音英明腾空

轰动城乡文盲颂扬慌张

此外,还要分清鼻韵尾n和ng。

普通话中有8个带n尾的前鼻音韵母,有8个带ng尾的后鼻音韵母。

前者收音时,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后者收音时,舌根与软腭形成阻碍,区别很明显。

尝试读准下面的词语,对比韵尾发音的不同:

陈旧――成就木船――木床天堂――天坛

坚持――僵持忠臣――忠诚人民――人名

八、音变及其训练

当人们单独发出一个个音节的时候,它的声母、韵母、声调都是固定不变的。

但是,在语流中,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的影响,或受到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语音变化,这种现象叫“音变”,也叫“语流音变”。

音变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当然普通话也不例外。

语流中所产生的各种音变现象,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一般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要学会纯正地道的普通话,就必须掌握普通话语流音变的一般规律,否则,会使人听起来生硬而不自然。

普通话里的音变现象主要有变调、轻声、儿化以及语气词“啊”的音变等。

(一)、轻声

1、轻声及其作用

在普通话语流中,有些音节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变成了一种又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其特点是发音时既轻又短(主要是短)。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自己固定的声调,可是在语流中,有些音节常常发生“丢调子”的现象,即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而变得轻短模糊了。

例如:

“子”、“巴”、“们”等音节,它们的原调分别是上声、阴平和阳平,可是在“脑子、本子”、“干巴、尾巴”、“你们、学生们”等词语中,它们都读作轻声,形成了一种新的音高形式。

但是,这种新的变化后的音高形式,不能脱离具体的词语或句子。

可见,轻声是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音变而产生的一种变调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

由于轻声本身没有固定的调值,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调类,所以《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不标调号。

轻声是一种语音现象,同时也具有词汇、语法作用,在语言表达上起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有些词,读轻声和不读轻声,意思和用法就会完全不同。

例如“大爷”一词,不读轻声,是指不好劳动、傲慢任性的男子;读轻声,是对伯父的称呼,也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

“兄弟”不读轻声,是指兄和弟;读轻声,是对弟弟的称呼。

“生气”读轻声是名词;不读轻声是动词。

概括起来轻声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区分词义

有些词语中的音节,读为轻声和非轻声,词义各不相同。

如:

老子:

指父亲或是骄傲的人自称

老子:

人名,指中国道家创始人李聃

东西:

泛指各种事物

东西:

东方和西方

地方:

区域;空间;部位

地方:

各级行政区划的通称

(2)区分词性

轻声不但改变词义,还能改变词性。

如:

大意:

名词主要的意思

大意:

形容词疏忽;不注意

地道:

名词指地下挖掘成的交通坑道

地道:

形容词指真正的、纯粹的

开通:

动词使原来闭塞的不闭塞

开通:

形容词(思想)不守旧;不拘谨固执

(3)区分词和短语

干事:

短语做事情

干事:

词指专门负责某项工作的人

火烧:

短语指用火使东西燃烧

火烧:

词指表面没有芝麻的烧饼

2、轻声变读的规律

普通话中经常读轻声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结构助词“的、地、得”和时态助词“着、了、过、来”。

例如:

吃的、高兴地、说得(好)、写了、看着、听过。

b)语气词“吧、呢、嘛、罢了、的、啊、吗”等。

例如:

走吧、好吗、怎么啦、是啊、做什么呢等。

c)方位词“上、下、里、边、上头、下头、里面、外面、后头、底下、上面”等。

例如:

山上、地下、屋里、那边,后面。

d)趋向动词“来、去、出来、进去、起来、回来、回去”等等。

例如出来、进去、拿起等。

e)表示称谓的叠音名词和动词重叠形式的后一个音节。

例如:

妈妈、姑姑、娃娃、星星;说说、听听、尝尝;了解了解、打扫打扫、商量商量、休息休息等

f)夹在重叠的动词、形容词中间的“一、不”经常读轻声。

例如:

笑一笑、说一说、好不好、看不看。

g)构成名词的虚语素“子、头、巴”;表示复数的“们”以及“么”附在一些代词后面组成的词。

例如:

院子、柿子、石头、外头、人们。

h)一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的后一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见附表)。

例如:

凑合、暖和、脊梁、萝卜、唾沫、咳嗽、大夫、应付、利索、

亲戚、部分、粮食、糊涂、苍蝇、清楚、模糊、漂亮、事情。

(二)、儿化

1、什么是儿化

在普通话中,卷舌韵母er不能与声母相拼。

它除了自成音节之外,还可以与其它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使这个韵母变为卷舍韵母,这种音变现象就叫做儿化。

2、儿化韵的发音

儿化后的韵母叫儿化韵。

内部带有儿化韵音节的词叫“儿化词”。

儿化韵里的“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而是与它前面的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整体,即在发原音节韵母的同时随即加上一个轻巧的卷舌动作。

例如:

“送给母亲的花儿”,句中的“花儿”要读作“huar”,即在韵母ua后同时加卷舌动作,不能读成“hua’er”。

书写时,用汉字“儿”表示儿化音节,即要用两个汉字表示。

读时读成一个音节,拼写时只在韵母后加一个r音。

例如:

“maor”写作“猫儿”;“cir”写作“刺儿”。

3、儿化的作用

儿化在普通话中被广泛使用,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音变现象,而且还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等多种功能,使语言的表达更为丰富多彩。

儿化的作用主要表形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区别词义:

同一个字词,有“儿”、无“儿”所指的事物有别,使词义有所不同。

如:

白面:

指小麦磨成的面粉。

白面儿:

特指毒品海洛因。

头:

指脑袋。

头儿:

指物体的顶端或末梢,也指头目、领头儿的。

眼:

指眼睛。

眼儿:

指小洞。

(2)可区别词性:

有“儿”、无“儿”,显示不同的词性。

例如:

破烂:

(形容词)

破烂儿:

(名词)

一手儿:

(量词)

手:

(名词)

盖:

(动词)

盖儿:

(名词)

(3)可以表示细小、轻微的性质、状态。

例如:

花园儿、树枝儿、皮球儿、棍儿、小刀儿、小船儿、月儿。

(4)可以产生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儿化形式的运用常常赋予词语不同的色彩和附加意义,运用得当,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细腻,体现人们不同的感情色彩。

体会下面的词语在儿化后所显示出来的感情色彩:

小孩儿、脸蛋儿、宝贝儿、面条儿、心眼儿、金鱼儿

(三)、变调

在语流中,一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不同了,这种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里最重要的变调现象有上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语气词“啊”的变读。

1、上声变调:

在语流中,上声变调的情况最多,最为复杂。

上声的调值是214,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读完完全全的原字调:

一是单念的时候;二是出现在词句末尾的时候。

在其他情况下,都要变调。

在阴、阳、上、去四个调子中,上声是个先降后升的曲折调型,而且发音最长。

在语流中很难允许上声四平八稳地把既长又曲折的调型发完整,往往是后面的音节一挤,它就不得不改变原型,或者只发前一半21,后一半被挤掉;或者简化发音进程,把曲折调变成直升调,降而低平的部分被挤掉。

上声产生的变调现象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上声与非上声音节相连:

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等非上声字前面时,上声变为“半上”,即只读下降的部分,调值由214变为21。

例如:

上声+阴平

老师普通广播古今语音北京

上声+阳平

语言祖国美德品格朗读准绳

上声+去声

感谢讨论友爱考试掌握渴望

上声+轻声

指望暖和打发老实尾巴你们

(2)上上音节相连:

两个上声音节连读时,前一个发生音变,把原来的曲折调扯成了升调,变为“直上”,即由起点的2度直接上升到4度,丢失了低而平的一部分,变成近似阳平的上升趋势。

调值由214变为24或35。

例如:

美好、窈窕、演讲、予以、襁褓、勉强、恼火等。

(3)有轻声的上上音节相连:

A、第一个音只降不升(变半上调值211):

姐姐、马虎、耳朵、影子、

B、第一个音只升不降(变阳平35):

想想、哪里、老鼠、打扫、捡起

(4)三个上声音节相连:

如果相连的三个上声音节是并列结构,不分主次轻重,其变读形式为,前两个上声音节都变为直上,后一个音节仍读上声原调。

例如

甲乙丙稳准狠水火土早午晚软懒散

如果前两个音节在语法上联系较为紧密,则为“双单格”,前两个上声音节都变成阳平(调值35);如果后两个音节在语法上联系比较紧密,则为“单双格”,前两个上声音节分别变成半上(调值211)和阳平(调值35):

双单格:

前两个上声音节都变成阳平(调值35)

表演者海水澡草稿纸手写体

体检表洗脸水打靶场展览馆

单双格:

前两个上声音节分别变成半上(调值211)和阳平(调值35)

冷处理有理想买雨伞老古董

女导演耍笔杆很勇敢老领导

2、“一”和“不”的变调:

(1)“一”的本调为阴平(yī):

A、单念或在基数词词末、序数词前、句末读本音:

一;第一;九九归一;1989;唯一;一等奖。

B、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字前,读去声:

一天;一年;一起。

C、在去声字前读阳平:

一律、一定、一个。

D、夹在重叠动词之间读轻声:

想一想;说一说。

“一”的变调规律,可以概括成下面的口诀:

一的基调是阴平,非去声前变去声,

去声前面变阳平,嵌在词中读轻声。

(2)“不”,本调为去声(bù):

A、单念或在非去声字、轻声字、句末前读本调:

不;不安;不防;不好;不了;你去不?

我偏不!

B、在去声前变阳平:

不去;不快。

C、嵌在两个字之间,或者肯定否定连说等情况下,读轻声:

看不清对不起、吃不了、做不完、去不去、信不信、慢不慢

3、“啊”的变读:

“啊”是个零声母,读音是“a”。

作为叹词,它经常独立于句首,读音没有变化,总是读“a”;作为语气词,它出现于句子末尾或者句中停顿处,其读音就要受前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其变读规律如下:

(1)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ê、¡、ü时,读ya,汉字写作“啊”、“呀”。

如:

我的妈呀!

你没听广播啊!

(2)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u(o)时,读wa,汉语写作“哇”或“啊”。

如:

你在哪儿住啊?

胆子不小哇。

(3)当前面音节收尾音素是前鼻音n时,读na,写作“哪”或“啊”。

如:

童年的时候,我好羡慕他们啊!

这事还得您费心啊。

(4)当前面音节收尾音素是后鼻音ng时,读nga,写作“啊”。

如:

咱们老百姓啊。

小心着凉啊!

(5)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ݹ时,读[ZA],写作“啊”。

如:

你真是自私啊!

多漂亮的字啊。

(6)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ݲ时,读[ra],写作“啊”。

如:

你真是我们的恩师啊!

这才是人生的价值啊!

语气词“啊”的这六种变读,是在快速的语流中,为了发音的方便流畅而自然形成的。

在用汉语拼音注音时,不必标出音变后的实际读音,一律拼作“a”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