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13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docx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

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规划(初稿)

市商务局

2010年9月30日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力建设“三区三城”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的关键时期。

把握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以“扩大开放优势、推动转型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开放型经济的战略任务。

一、发展基础

(一)总量规模

“十一五”期间,苏州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功跨越金融危机的深度考验,各主要指标占全省、全国的地位稳中有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贡献。

预计“十一五”末,进出口总额2500亿美元,出口1400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1.9倍,进出口、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2%、14%。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预计379.4亿美元,较“十五”时期增长91.6%。

累计境外投资中方额预计11.1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8.1倍,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营业额预计分别为23.9亿美元和20.5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和1.6倍。

(预计全市进出口2500亿美元,出口14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中方境外投资额3.48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为6.11和5.06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接包执行额15亿美元。

(二)运行特点

新世纪以来,苏州开放型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的运行特点(以2005~2009五年为区间):

1、结构逐步调优。

五年间,注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分别从14.5亿美元和3.83亿美元增长至37.7亿美元和16.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60%和341%,服务业注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为23.8%和20.6%,分别比五年前提高了14.4和14.2个百分点,09年服务业扣除房地产后占比首次突破20%,同比提高近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之比为2:

1,以交通运输业、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技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年来,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达19.7%,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占比20.9%,提高了5.8个百分点。

保税物流贸易规模增长了264%,发展成为继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之后,全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第三驾马车。

2009年全市保税物流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为198.4、47.32和151.08亿美元,各占全市比重的9.8%、4.1%和17.3%。

2、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间,外资项目平均规模从644万美元提升至1121万美元。

加工贸易静态增值率提高了50多个百分点,达71.4%。

其中进料加工的进出口贸易占比达81.8%,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先后获批1个国家级出口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装备制造)昆山市模具产业基地)、12家省级出口基地(含常熟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基地企业1家),总数量占全省基地总数的29%。

累计共有商务部出口名牌企业5家、江苏省出口名牌企业34家、市级出口名牌企业52家。

一批苏州本土企业试水国际化运营,逐步形成了以亚洲地区为主(集中了境外中方投资额的39%),非洲、北美洲、欧洲(合计集中了境外中方投资额的40%。

)共同发展的全球产业布局。

新批境外项目中方投资额翻两番达2.3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涵盖高科技制造(10.2%)、加工贸易(17%)、资源开发(19.7%)、服务业(37.9%)等多个领域。

3、亮点不断凸现。

制造业新设项目注册外资中先进制造业占比达45%。

康佳、龙飞、彩虹等50多个新型平板显示项目相继落户,全市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企业累计超300余家。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相关企业达60余家。

累计已有外资独立研发企业36家,占全省总数的近30%,非独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245家。

跨国公司功能总部企业(机构)60多家,先后有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134家世界500强公司在苏投资设立了400多个项目。

截至09年底,在商务部外包管理业务系统上登记的服务外包企业数达793家,从业人数8.87万人。

通过CMM/CMMI3级以上国际资质认证企业数达55家。

通过信息安全认证(ISO27001)企业22家。

先后有36家服务外包企业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占全省的2/3,服务外包业态正从ITO向BPO和KPO拓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全市开放型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加速暴露出开放型经济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如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低价格、数量扩张占领国际市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走出去”规模总体上还较小,开发区发展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开放型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偏低,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既面临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制约的双重压力,又面临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从总体上看,开放型经济发展处于关键的战略转型期。

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时代主题,伴随着我国与智利、新西兰、秘鲁等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ECFA协议的签署,我市在抢抓新的国际合作机遇上将大有作为。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会改变,这为我市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争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契机。

从区域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有利于苏州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统筹资源。

从苏州市看,多年的开放发展,苏州已经积累起雄厚产业基础和环境、人才优势,这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金融危机的深度冲击,激发了全市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济发展方式的深入思考。

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一系列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对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输入了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苏州开放型经济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风险持续上升,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世界经济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尚未根本消除,国内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要素瓶颈、成本制约等问题日渐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以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扩大开放优势,推动转型发展”,着力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加快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层次,切实把开放型经济规模优势转化为开放创新优势、转化为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转化为“三区三城”建设的新优势,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为推进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是更加注重转型升级。

着力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以提高增值率为核心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的一般贸易转型升级,以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利用外资转型升级,以跨国投资和经营为核心的“走出去”转型升级和以载体功能创新为核心的开发区转型升级。

二是更加注重开放创新。

坚持扩大开放与自主创新并重的原则。

深化开放与创新的关系认识,以深化对外开放引领、服务、促进和支撑苏州创新型经济发展,加快集聚战略新兴产业所需的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大力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的能力,更多引进外资研发中心,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智力和创新资源。

三是更加注重内外联动。

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统筹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外资、外贸、外包、外经、外智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利用外资在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中的带动作用、外经合作在提升水平、强化联动中的促进作用、服务外包在高端拓展、提高效益的引领作用,实现多外联动,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开放型发展与富民强市的协同推进,努力实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把开放型经济发展建立在科学和可持续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开放型经济发展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

(三)预期目标

对外贸易:

“十二五”期间,进出口年均增长10%,其中出口年均增长8%。

加快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做到一般贸易增长高于加工贸易增长、服务贸易增长高于货物贸易增长、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高于对传统市场出口增长、新兴产业出口增长高于传统产业增长。

至“十二五”末,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达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70%,进口占比达50%(分别较“十一五”末提高5个、10个和6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增值率超过90%(较“十一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保税物流贸易规模达到600亿美元,服务贸易规模达到180亿美元(分别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和翻两番),进口贸易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0%以上)。

利用外资:

“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00亿美元。

引进各类外资功能总部企业100家以上,其中独立研发企业50家以上。

引入非独立研发中心250家以上。

(截至今年8月,全市功能性总部、独立研发中心、非独立研发中心历年累计数分别为65家、40家和245家),以楼宇经济为特征的总部经济及服务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至“十二五”末,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30%,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利用外资比重占比双双达到40%。

(三项指标较“十一五”末提升近10个百分点)

境外投资:

“十二五”期间,累计境外投资中方额比“十一五”翻一番(预计“十一五”累计数为11.1亿),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营业额翻一番(预计“十一五”累计数分别为23.9亿美元、20.5亿美元),基本完成对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的前期开发。

服务外包:

至“十二五”末,离岸执行额6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30%。

(“十一五”末,预估离岸执行额15亿美元。

以此基数,“十二五”期间离岸执行额年均增长30%)

开发区:

“十二五”期间,省级以上开发区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进出口年均增长15.4%,出口年均增长15.9%,利用外资年均增长9.6%,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4个、1.9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区内创新创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园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功能载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至“十二五”末,省级以上开发区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提高至60%(预计至“十一五”末,该比重为55%)。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1、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积极创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集聚化发展,贸易市场向内外兼顾转变,贸易形态向服务贸易、一般贸易、保税物流贸易延伸,价值增值向研发设计(ODM)与自有品牌(OBM)发展。

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加工贸易产业链深化工程。

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延伸和优化现有产业链,突出规模型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不断增强其对本土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实现加工贸易从分散式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加工贸易增值率年均递增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企业总部推进工程。

打造“制造—研发—总部”发展模式,突出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积极引导在苏外企设立全球制造企业总部及营运管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仓储配送等区域性总部,推动更多的加工贸易生产型企业就地转型为具有功能总部特征的运营实体。

内资配套企业跨越工程。

精心选择千家科技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企业融入到加工贸易通用或重要的零配件生产环节,不断提高本土采购率与配套率,全面推动一批内资配套企业跨越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地标企业。

2、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

加大对出口商品技术研发、创新改造的扶持力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外贸主体的做大做强。

以出口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升级,扶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出口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精心培育起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大型外经贸集团和企业。

至“十二五”末,出口超亿美元的内资外贸企业达到25家(现有15家);贸易产品的研发创新。

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打造服务外贸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平台,突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外贸产品研发,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品出口。

至“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70%。

出口品牌的培育壮大。

不断深化部、省、市三级梯度发展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在展会支持、融资保险、结售汇、通关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外贸企业走精品化、差异化发展的品牌之路。

积极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大力培育区域性品牌,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收购境外知名品牌,推动外贸发展从“数量规模”向“品牌质量”转型。

至“十二五”末,60%以上的大型外贸内资企业设立自有出口品牌(目前,苏州市出口品牌57个,其中省级34个,国家级5个)。

3、深度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

分类指导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重点面向三大市场:

传统市场的稳固深化。

继续保持对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四大传统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鼓励有条件的外经贸企业“走出去”设立销售子公司、配送中心、品牌专卖店、品牌加盟店、生产装配维修服务点和代理点等网点机构,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

“十二五”期间,传统市场的贸易增长稳固在8%左右(08年为5%左右);新兴市场的开发开拓。

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ECFA等多边、双边协议的签署,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规模。

梳理和发掘一批符合苏州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境外知名展会,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抱团加大对中东、东欧、东南亚、南美、非洲等五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

至“十二五”末,五大新兴市场贸易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现在为25%左右);无形市场的创新发展。

深入建设好“苏州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等无形市场平台,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网上市场营销和交易系统,扩大个性化需求产品出口,不断提升网上交易规模。

适时推动外贸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内市场。

4、抢抓对外贸易新兴增长点。

加快形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保税物流贸易与加工贸易互促,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的对外贸易新局面。

服务贸易的提速发展。

建立完善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体系,大力推进与货物贸易形成互补的商务会展、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等服务贸易发展,积极促进具有苏州特色的对外劳务与工程承包及文化产业出口。

抓住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的契机,积极探索服务贸易载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多个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

至“十二五”末,服务贸易总体规模达到180亿美元(比“十一五”末翻两番);保税物流贸易的跨越提升。

全面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注重发挥苏州口岸优势、加工贸易产业及各类海关特色监管区集聚等优势,做大做强太仓港。

积极引入境内外大型商贸流通集团(企业),加快推动保税物流贸易从服务于本土加工贸易向服务全省乃至长三角加工贸易转变,从服务加工贸易为主向转口贸易并重转变。

至“十二五”末,保税物流贸易总体规模达到600亿美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苏州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定。

进口贸易的内涵升级。

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资源、能源、生产设备及技术、重要原材料、重要工业品、重要农产品及生活消费品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积极培育苏州进口交易市场,借助昆山花桥两岸商品交易中心、张家港保税港区,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原油、化工、铁矿石等大宗进口商品及紧销生活消费品的集散基地。

至“十二五”末,进口贸易规模达到1600亿美元。

(较“十一五”末增长60%)

(二)提升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结构

1、大力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

加快建立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生活性服务业为补充,总部经济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

至“十二五”末,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30%。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

依托各级开发区,积极引入国际著名知识服务型市场中介组织,重点发展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会展、中介机构、金融保险、软件、科技信息服务等行业,提高金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告咨询、营销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供给的水平与质量,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力和综合竞争力。

扩大生活性服务业利用外资。

依托中心城区,积极引进现代商贸、文化创意、健康娱乐、职业技能培训、公共保障服务等各类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引入国际先进业态和一线品牌,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探索外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建设和运营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苏州中心城区的层次和水平。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与上海错位发展,大力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日韩台企业,在苏设立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采购配送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及其他共享服务中心等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机构,重点推进与台湾、香港等地区在金融、物流、贸易、旅游等服务业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十二五”期间,引入各类外资功能总部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外资独立研发企业50家以上。

2、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

注重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的合理搭配,做到制造业的梯度可循环发展。

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

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新材料、医药和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特种装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新兴制造业领域,集中力量引进一批3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和中小型科技项目,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进入,推进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至“十二五”末,高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40%。

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

围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冶金业、轻工业和石化产业等六大主导产业,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链。

进一步引进核心环节,突出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项目,落实重点配套项目。

积极推进现有龙头企业增资扩股,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

加快引进资源节约型项目、高层次产业带动型项目,推进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积极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产业,重铸主导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优势。

优化调整外资区域布局。

强化区域合作,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积极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优质资源向优质产业集聚,中小型企业向多层标准厂房集中,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单位投资强度及产出效益,形成产业集聚和低碳发展新优势。

积极实施沿海合作开放,充分利用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平台,加快构建出产业梯度发展的区域合作体系,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拓宽空间。

3、着力提升外资的“技术溢出”能力。

构建开放型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开放对自主创新的带动效应,加快集聚起高端产业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

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和关键技术。

重点推动外资在苏州设立生产应用型研发中心,逐步在苏开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扩大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大力引进新一代电子、新能源、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大力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研究制定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有效途径,引导跨国公司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落户苏州,通过鼓励外商转让关键及核心技术或共同开放的模式,推动外资企业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发挥积极作用。

强化招商与引智的结合。

以苏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强招才引智,注重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的引进,注重高层次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及团队的引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向人才支撑型、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从“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转变。

4、创新优化利用外资的途径。

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方式。

继续完善财税支持、外汇管理等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外资并购、境外设备租赁、融资租赁、合资嫁接、发行境外债券、股票、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境外优惠贷款等非绿地投资利用外资占比。

探索专业性中介招商的实施路径,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效益。

进一步细化投资促进工作。

面向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经贸、文化交流为载体,深入推进日韩招商。

继续加强与德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机械、电子、化工、环保、物流、会展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积极引进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软件、IT、IC、通信、电子、生物科技、医药、智能电网、新能源领域的资金技术,不断加大对港澳台及新加坡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进一步做好外资项目的推进落实。

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招商促进机制,加强对重大在谈、在建外资项目的分类管理与动态监控,通过强化省市联动与部门联动,在政策支持、资源统筹、配套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

(三)实施积极稳妥的“走出去”战略

1、积极稳妥地促进境外投资。

建立完善“苏州境外投资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补充,加快培育起一批本土跨国经营企业。

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对外贸易及服务外包的融合与相互促进,促进境外投资结构优化,向更高附加值与效益的资源开发、服务外包、境外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等形态拓展。

鼓励企业通过境外并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利用,掌握境外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支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规避国际贸易壁垒。

稳步扩大境外资源开发的地域和种类。

积极推进服务业境外投资。

鼓励企业建立境外市场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软件、服务外包接单服务中心。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支持企业运用综合的现代金融手段,以股权并购、参股、置换股权等模式赴外投资。

2、推动对外承包工程高端化发展。

以市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努力构建具有苏州产业特色和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承包工程企业,推动对外工程承包高端化、多元化发展。

重点拓展光伏产业、铁路、公路建设等行业的对外承包工程新领域,积极推动水泥厂建造、园林、除尘净化、电站安装、土木工程承包向高端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企业将机械设备出口与安装、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咨询等一揽子服务相结合,创造高附加值服务。

3、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扎实推进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项目,确保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在“十二五”期初通过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确认考核,适时启动在老挝、波兰等地区的省级境外经贸聚集区的申报建设工作。

4、强化对外劳务合作管理。

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突机制,维护涉外劳务市场稳定,保障好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研究出台统一的外派劳务报名窗口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境外就业和外派劳务培训基地,积极开拓发达国家专业型、技术型境外就业和技术劳务市场。

(四)全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1、建设对外开放先行区。

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机遇,继续保持和深化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主战场地位。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级开发区要把培育新兴产业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围绕实施产业跨越计划,重点支持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好昆山开发区龙飞光电、工业园区三星高世代平板显示、高新区光伏产业、常熟汽车零部件、张家港彩虹平板等重大项目建设,尽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促进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

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开发区设立区域性总部,力争将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率先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集聚地。

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好花桥国际商务城、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工业园区金鸡湖商贸区、高新区财富广场等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

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企业。

各开发区要根据各自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