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47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海理工大附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上海理工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回答必须按规定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概无效。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并留下了足够的答题空间,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错位。

一、选择题:

(每题1分,共40分)

⒈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

附近开办了一所学校,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与学术

中心,这里名士云集,他们常常就时

政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

出现

“稷下争鸣”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齐国国王喜好结交天下名士

B.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C.“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

D.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家提出治国救世之道

⒉孟子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其逻辑起点是()

A.人性本善B.人性本恶

C.“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D.“仁政”是儒家追求的目标

⒊儒学的发展经历了汉代“经学化”和宋代“哲学化”的两个阶段,其中儒学在宋代“哲学化”主要体现在()

A.传统的儒家学说体系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B.宋代儒生摒弃佛道,直接继承了孔孟的“道统”

C.宋代儒家学说体系的形成中,吸收并融合了佛、道思想

D.宋代儒家学说重视思辨,并就宇宙本原问题召开深入探讨

⒋多数学者都认为,至迟到殷商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史学的萌芽,其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①文字产生②历法出现

③专职记事的史官出现④神话传说开始流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⒌下表是中国古代某部史著目录,据此判断,该目录出自()

凡例

序·御制

●卷第一周记一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周记二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

●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卷280—卷294)

A.《史记》B.《史通》C.《资治通鉴》D.《文史通义》

⒍佛教带给许多民族的不仅是宗教信仰和一套道德标准,而且还有文化体系、建筑式样等。

下列建筑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是()

 

⒎梁启超认为:

“史者何?

记述人类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鉴者,则曰中国史。

”在梁启超看来,撰写中国新史学所要坚持的宗旨是()

A.传纪人类社会活动,探究其因果关系

B.按照现代人的要求重新解读中国历史

C.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D.总结校勘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成就得失

⒏观察右图,基督教的发源地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⒐在中世纪的欧洲政治结构中,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总体看是()

A.王权高于教权B.教权高于王权

C.王权与教权相互补充D.王权与教权相互对峙

⒑右图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

法国人“创作的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

果的作品。

”这件作品的技术成果主要来自()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⒒某学者评价近代的一场运动:

“(该运动)就是要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该运动是()

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D.新文化运动

⒓观察右图,从史学角度看,

该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是基督教经典,不能作为史料引用

B.是研究早期希腊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C.是研究早期罗马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D.是了解早期地中海东岸地区宝贵史料

 

⒔法国大革命爆发3年后——路易十六在关押期间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这才如梦初醒般、辛酸地叹息说:

“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

”可是,伏尔泰和卢梭早在革命爆发十一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路易十六所叹息的是()

A.是他们的思想动摇了其在法国统治的基础

B.是他们的追随者武装起来推翻了他的统治

C.痛悔未能重用伏尔泰、卢梭等维护统治

D.幡然悔悟并自责实行专制统治是错误的

⒕早在400多年前,英国某乡村牧师就发现,以前40个人赖以生存的地方,现在只有一个人和他的一名牧人就把它占为己有。

导致此现象主要原因是()

A.宗教革命B.英国革命

C.工业革命D.圈地运动

⒖英国工业革命是近代世界经济革命的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一直被认为是近代政治革命的开端。

下面对这两次革命之间的关系的叙述,较为准确的是()

A.英国革命严重破坏了英国社会经济,工业革命是对其的恢复

B.这两次革命具有互补性,客观上都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

C.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了英国革命爆发

D.工业革命壮大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队伍,为英国革命提供前提

⒗早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①圈地运动②鸦片贸易③殖民掠夺④黑奴贸易

⑤商业贸易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⒘小王在参观某遗址时,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了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断该遗址()

A.先人的生活距今有1万多年

B.先人生活在原始平等生活中

C.当时的社会分化已经较明显

D.金属工具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⒙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有“启蒙世纪”之称的是()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

⒚1870年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有关“木马记”的记载,在土耳其小亚细亚的西萨立可发掘出了特洛伊城址,经研究确认,这座城市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4世纪。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这次发掘()

A.改变了《荷马史诗》的性质

B.丰富了研究罗马帝国的史料

C.是对“诗文证史”方法的一大创新

D.是历史二重证据法运用的成功范例

⒛17世纪以来,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是()

A.煤炭B.内燃机C.木材D.石油

21.《全球通史》: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2基础。

”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的评价是,蒸汽机()

A.使煤变成了可以利用的资源

B.解决了动力问题推进工业化

C.使焦炭和搅拌冶铁法获得推广

D.促进了英国棉纺业的诞生

22.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状况,首先应该()

A.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B.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结束连年混战局面

C.重视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来约束人民

D.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

23.儒学成为古代中国的官方哲学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共同原因是()

A.道德感召B.信徒日众

C.君王爱好D.统治需要

24.早期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

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由此可见,早期阿拉伯人对外征服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掠夺财富B.传播宗教

C.摆脱内部纷争D.征服异教徒

25.据统计:

1811年英国有1/3的劳动力从事农林渔业,183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4,1851年再降到1/5以下。

这种现象对英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

A.进一步扩大了英国的原始资本

B.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C.国内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持续发展

D.贵族、乡绅的社会财富增加,影响力上升

2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

A.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全面改革

B.力师西法西技,以保持中国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

C.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D.学习西方天文、算学、地理知识、以提升官员修养

27.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是()

A.同文馆B.广方言馆

C.船政学堂D.水师学堂

28.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已表明,仿习外国武器技术,只能用来“治标”,中国的“文物制度”才是“郅治保邦”之“本”。

(见《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19卷第9页)下列选项与李鸿章思想一致的是()

A.自强求富B.练兵制器

C.中体西用D.西体中用

29.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产业工人人数的剧增将有利于()

A.西学东渐

B.民主与科学的传播

C.缓解劳资矛盾

D.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30.观察右图,持有该执照的的人是()

A.小刀会成员

B.兴中会成员

C.同盟会成员

D.国民党党员

31.“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此书写于()

A.1912年B.1915年C.1919年D.1921年

32.瞿秋白在《饿乡纪程》在写道:

“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化的况味。

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犯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恶梦。

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

”瞿秋白所说的“学生运动”是指()

A.公车上书B.五四运动

C.改订新约运动D.一二九运动

33.华蘅芳在译《地学浅释》时说:

“近又有兑儿平者,言生物能各择其能宜之地而生焉,其性情亦时能改变。

此论亦未定。

……”其中的“兑儿平”应该是()

A.达尔文B.赫胥黎C.严复D.斯宾塞

34.“中国对于世界他处之良好事务皆可模仿,而最要之先者,厥为改变政府。

”(《国父全集》第二册第515页)孙中山先生模仿西方改变中国政府的具体做法是()

A.进行民主国民,建立共和政府

B.实践社会改良,创立合众政府

C.推行工业改革,发展民族经济

D.宣扬社会主义,创建民主政府

35.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初步形成于中国的()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时期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6.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现代化目标。

就当时的现状看,中国实现现代主要效仿的对象是()

A.英国B.美国C.苏联D.日本

37.1900年,法国巴黎举行大型展览会,整个展会的戏剧性场面都仰仗一种新近被驯服的力量。

一个评论家在报纸上写道:

“没有它,这个展览会仅仅是毫无生命力的一堆展品……只要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魔术就倾泻而出。

”“(这)种新近被驯服的力量”是指()

A.水能B.煤气C.内燃机D.电

38.现代化的进程是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自现代化启动以后,德意志地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

A.社会稳定B.国家统一C.农奴制问题D.民族危机

39.1790年,有“美国的棉纺织业之父”之称的塞廖尔·斯莱特,把水利纺纱机制作的奥秘牢记在脑海中,装扮成农民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与富商合作制作出三架纺纱机,建立了美国首家棉纺厂,开启了美国的工业革命。

塞廖尔·斯莱特的技术最有可能源自()

A.英国B.法国C.德国D.意大利

40.观察下图,这些参观者

可能欣赏到的新潮展品有()

A.万能蒸汽机

B.贝尔电话

C.爱迪生留声机

D.福特T型车

 

二、非选择题

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网友在其文章《东亚意识与儒家文明》中提到:

文化概念上的东亚,传统性差异小一些,现代性差异大一些。

在现代化开始之前,东亚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共同的:

(一)曾经有一个“书同文”的阶段,即共同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载体。

尽管后来日本、朝鲜、越南都分别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用汉字书写的历史和文献已经构成了他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二)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尊奉孔子的教导;又“祭神如神在”,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三)接受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各国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

这三个共同点是至关重要的,足以支撑诸如“汉字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概念的成立。

问题:

⑴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儒家文化圈中的东亚国家是指哪些国家?

⑵概述儒学对对古代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影响。

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作者迪特·森格哈斯认为,中国古典哲学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在于它与当代现实有着相关的衔接点:

第一,中国古典哲学本身首先是一种克服危机的哲学。

第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具有显著的多样化特点。

第三,特别有意思的是,某些衔接点在内容上均涉及如何使社会制度保持持久和实现社会的稳定。

——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1—32页

材料二:

“……普世文明的含义是什么?

之一观点暗示,总的来说,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

……首先,实际上在所有的社会里,人类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价值,如把谋杀看作罪……其次,‘普世文明’一词可以用来指文明化社会所共有的东西,如城市和识字,这些使它们区别于原始社会和野蛮人。

当然,这是18世纪时这一词的独特含义……”

——萨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43—44页

问题:

⑴以儒家为例,说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本身首先是一种克服危机的哲学”。

⑵为什么说“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具有显著的多样化特点”?

⑶萨繆尔·亨廷顿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他所推崇的“普世文明”具有何种性质的价值观、信仰和体制?

⑷中国儒家学说中哪些思想具有普世意义?

⑸我们如何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共存?

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历史角度看,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

——吴于廑《世界历史》

 

问题:

⑴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

⑵列举通过丝绸之路络绎往返的主要物质文明成就。

⑶通过丝绸之路,哪些地区的精神文明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

⑷举例说明通过丝绸之路人类精神文明是怎样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的?

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相互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

按照19世纪政治家或当代美国金融家的观点,这种扩大似乎是对个人主义的极大侵犯。

与此相反,我却要为这种政府机能的扩大辩护,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问题:

⑴从材料推测,19世纪政治家或当代美国金融家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⑵文献中的“我”是一位著名的反传统的经济学家,该文献可能发表在什么时期?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⑶该理论在实践中有何影响?

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资本向外扩张经历了三次高潮,与之相联系,中国的命运也出现了三次大的转折。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

第一轮资本向外扩张的高潮,中国被打入谷底,成为资本殖民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资本向外扩张高潮“断裂”,中国抓住时机,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资本向外扩张的浪潮浩浩荡荡,中国顺势而为,逐渐走向了强国之路。

——《世纪名片——国际理解教育市民读本》

问题

⑴第一轮资本向外扩张的资本最初主要来自哪个国家?

这些资本是怎样积聚起来的?

⑵导致第二次资本向外扩张高潮“断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⑶结合有关史实,指出中国是怎样顺势第三次资本向外扩张的浪潮,走向强国之路的?

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收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从今以后,迷信、偏执、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问题:

⑴“那些伟大人物”是指什么人?

⑵举例说明“他们”怎样批判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

⑶“他们”的理想,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8世纪中期起的一个多世纪内,英国一直就是现代化的领头羊,不仅引领着现代化的潮流,而且还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历史的面貌,这一历史趋势和现象直到19世纪末才得以改变。

问题:

⑴何谓现代化?

现代化的起点是什么?

⑵英国为什么会成为18世纪以来现代化的领头羊?

⑶这一历史趋势和现象直到19世纪末被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⑷你是怎样看待“英国引领的世界现代化潮流”的?

上理工附中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选修期末考试

(答题纸)

1—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总分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1、(7分)

(1)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儒家文化圈中的东亚国家是指哪些国家?

(3分)

 

(2)概述儒学对对古代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影响。

(4分)

 

2、(8分)

(1)以儒家为例,说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本身首先是一种克服危机的哲学”。

(1分)

 

(2)为什么说“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具有显著的多样化特点”?

(3分)

 

(3)萨繆尔·亨廷顿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政论家,他所推崇的“普世文明”具有何种性质的价值观、信仰和体制?

(1分)

 

(4)中国儒家学说中哪些思想具有普世意义?

(2分)

 

⑸我们如何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共存?

(1分)

 

3、(8分)

(1)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

(1分)

 

(2)列举通过丝绸之路络绎往返的主要物质文明成就。

(2分)

 

(3)通过丝绸之路,哪些地区的精神文明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

(3分)

 

(4)举例说明通过丝绸之路人类精神文明是怎样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的?

(2分)

 

4、(5分)

(1)从材料推测,19世纪政治家或当代美国金融家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分)

 

(2)文献中的“我”是一位著名的反传统的经济学家,该文献可能发表在什么时期?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

 

(3)该理论在实践中有何影响?

(2分)

 

5、(7分)

⑴第一轮资本向外扩张的资本最初主要来自哪个国家?

这些资本是怎样积聚起来的?

(5分)

 

⑵导致第二次资本向外扩张高潮“断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⑶结合有关史实,指出中国是怎样顺势第三次资本向外扩张的浪潮,走向强国之路的?

(1分)

 

6、(6分)

⑴“那些伟大人物”是指什么人?

(1分)

 

⑵举例说明“他们”怎样批判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

(3分)

 

⑶“他们”的理想,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分)

 

7、(19分)

⑴何谓现代化?

现代化的起点是什么?

(3分)

 

⑵英国为什么会成为18世纪以来现代化的领头羊?

(5分)

 

⑶这一历史趋势和现象直到19世纪末被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分)

 

⑷你是怎样看待“英国引领的世界现代化潮流”的?

(9分)

 

答案

选择题

非选择题

⒋⑴资本主义传统的放任自由政策,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

⑵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

观点:

主张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

⑶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实行,,同时也给国家财政造成负担。

⒎⑴含义:

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大社会变革。

起点:

工业革命

⑵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条件:

资本(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奴隶贸易);海外市场;工场手工业技术条件;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条件

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领先,工业生产逐渐超过英国。

⑷第一层:

回答与问题无关联。

第二层:

仅概括历史影响。

如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近代工业社会。

第三层:

能概括现代化积极影响并结合史实加以分析。

第四层:

能辩证概括回答英国现代化影响并加以分析。

第五层:

在上述回答的基础上,能从人类文明史角度加以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辩证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