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881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重点

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

方法

激趣启发式情境式

自学、讨论、小组合作、潜心会读

教具

准备

挂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

先学

(自学

交流)

后教

(点拨

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

8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指导。

过渡:

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

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理解词语。

夸口腮帮俸禄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3)说说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

“夸口”是什么意思?

(说大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读出楚国人“夸口”的语气和“张口结舌”的神态,还要读出围观的人带有嘲笑讽刺的语气。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

(因为别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5.讲讲“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述成语《自相矛盾》 

二、学习《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

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南郭先生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8.指导朗读课文

三、学习《画龙点睛》。

(一).自学课文。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缺少神韵)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

(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游客不信,以为唬人)

(腾空飞去)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讨论。

(6)说说“画龙点睛”的意思。

(7)试着背诵。

四、你还知道那些成语故事,选一个讲给大家听。

检测练习设计堂堂清

一、成语对对碰

二、成语接龙

三成语猜猜猜

课堂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还存在。

反思

余桥中心小学“先学、后教、达标”堂堂清教学模式教案

课题

9、推敲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

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2、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故事、朗读法讲解

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点拨指导交流)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

师述: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

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

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

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

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妥帖朝愈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避让响亮沉睡推敲家境贫寒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

左窄右宽;

  斟、酌:

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

上小下大。

贾:

上宽下窄。

  愈:

上大下小。

唐:

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

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

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

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

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

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

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

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

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

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

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图上画了谁?

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

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

(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

(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小精灵儿童网站]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

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

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

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3、小结:

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

故事进入了高潮。

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

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

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

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

(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

这是故事的结局。

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

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

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

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用“即使……也……”造句。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板书设计

9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10嫦娥奔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谈话法、启发式、探究法

自学、讨论、小组合作

录音机、挂图

先学(自学交流)

后教(点拨指导交流)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日么?

  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期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

读通课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

想想,嫦娥是谁?

她为什么要奔月?

这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

*诈贪婪时值中秋迫不及待周旋

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请大家想想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就归纳为一段。

给课文分段。

  3讨论交流后总结。

  

(一)后羿为民除害。

  

(二)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了月亮上。

  (三)人们想念嫦娥,期盼团圆。

四指导写字。

一第一段

  1指名读。

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苦难是指什么?

读第一段。

体会老百姓的苦难。

后羿是怎样为百姓解除苦难的?

画出有关的动词。

读书时注意突出这些动词。

  2朗读。

二第二段

  1默读。

边读边想,蓬蒙是怎样的人?

嫦娥是怎样的人?

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

  2讨论。

蓬蒙的*诈贪婪表现在什么地方?

嫦娥的善良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

读5自然段。

  3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

同学们看图,读读课文6自然段。

飘飘悠悠什么意思?

怎样才能读出来?

你认为这段话写的怎样?

美在哪儿?

  范读。

自由读。

三第三段

  1轻声自由读。

画出后羿找嫦娥的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么?

谁能把急切的心情读出来?

  3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怎样体现出来?

  四朗读课文

  五指导复述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还存在。

  嫦娥奔月

  后羿为民除害射下太阳

  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3、初步学习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及查字典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1、字典、词典

2、查字典的知识。

一、导入新课。

1、 

看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课题中有个三角形,这是阅读课文的标志。

2、阅读课文就是根据自己学习课文的经验自己读懂课文。

二、回忆学习课文的方法,总结学法。

1、回忆我们以前学习课文,都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总结学法: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3)三读课文,你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4)四读课文,看看自己从课文中收获到了什么?

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

三、学生自学。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教师要参与进去,给与必要的指导)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2、学生分小组采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四、汇报自学情况。

五、熟读积累:

1、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3、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个性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综合训练:

阅读《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

“我算一个吧!

”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

“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

”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

“此人是谁?

”平原君答道:

“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

”楚王喝道:

“赶快下!

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

”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

“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

“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七、总结:

今天大家学会了自己读书这是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记住读书的方法,在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用心阅读,相信大家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12伊索寓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

自学、讨论、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

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

《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

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