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800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6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灌南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全境地跨北纬33°

57′~34°

27′,东经119°

07′~119°

48′。

东临黄海,西接沭阳,南与涟水、响水县毗连,北隔新沂河与灌云相望。

全县地貌似一把金钥匙,钥匙头在东,钥匙把在西。

境域东西狭长,东西长约71公里,南北最宽处约30公里。

全县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67万亩,水域占25.6%,陆地约占74.4%。

1.2.1.2气候、气象

全县地处暧温带南缘,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东滨黄海,属暖湿季风气候。

一年中四季分明,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升温缓慢,冷空气活动频繁,秋季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常受低温和台风影响,降温比较快,冬季少雨有雪。

多年平均气温13.8℃,一年中0℃以上的积温5070.30℃,无霜期227天。

年均日照2435小时,属高光照区。

全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957.9mm,年最大降雨量1377mm(2000年),60%以上集中在6~9月份,冬春少雨。

最大月均降雨量为7月份240mm,最小月均降雨量为12月份15.1mm。

历年日最大降雨量为492.4mm(2000年8月31日)。

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1587mm,干旱指数为1.6。

灌南县是冰雹多发地区,1959~2008年共出现冰雹48次,平均每年1次,最多的是1969年达7次。

1.2.1.3地形、土壤

全县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倾斜,地面高程最高约5.9m,最低约1.6m,属平原缓坡地带,平均地面坡降为1/15000~1/20000。

全县境内土壤有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5个土属,16个土种,20个变种。

黄潮土占耕地的61.1%,分布在盐西地区、义泽河地区和盐东地区北部。

土壤质地粘重,保水、保肥性能好,潜在肥力较高。

盐碱性潮土占耕地的14.1%,分布在盐东地区南部和盐西地区新安镇南部。

土壤含盐量0.1%~0.2%,粘粒含量低,结构性差,板结,通透性不良,保肥、保水性弱,肥力水平低。

脱盐土占耕地的24.8%,分布在灌北地区。

土壤质地多为粘性,含盐量低于0.1%,但未彻底摆脱盐分的潜在威胁,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养分含量为全县最高。

1.2.2社会经济状况

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75.28万人,辖14个乡镇237个村民委员会。

灌南县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属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农作物以三麦、水稻、玉米为主。

地区生产总值79.25亿元,粮食总产量59.49万吨,三麦播种面积65.12万亩,单产388公斤;

水稻面积46万亩,单产590公斤;

玉米面积6.24万亩,单产420公斤;

棉花面积0.36万亩,单产83公斤。

财政收入19.5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804元。

灌南县农业历史上为单一的旱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山芋、大豆为主,实行两年三熟制。

建县后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完善,灌排水条件得以改善。

六十年代种植水稻成功,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两年三熟制逐步向一年两熟制过渡。

七十年代全面实行旱田改水田,春播改夏播,单作改套作、间作、混作,晚播改早播,除新沂河滩地和棉花地外,大多数实行一年两熟制。

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山芋和油菜等。

一年两熟制主要布局是:

小麦—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等。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大田蔬菜、瓜果、浅水藕、淮山药、食用菌、林木等经济植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1.2.3灌区基本现状

全县共有涟中、灌北、淮涟、柴沂、柴塘、沂南6个重点中型灌区和涟西1个小型提水灌区,这些灌区大多为上游大型自流灌区的尾部,后因上游自流水断绝,由自流灌区逐渐改造而成的提水灌区,当时受人力、财力限制,灌区改造很不彻底,灌区遗留问题很多。

除涟中灌区于2007~2008两年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与更新改造,工程整体运行良好外,其余6个灌区骨干水利工程标准低、损坏严重,绝大多数急需更新改造,这些骨干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行,加之投入不足,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不及时,骨干工程老化严重,泵站设备老化,装置效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率降低等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各行各业对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状灌排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与节水改造、水资源优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骨干工程原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灌区骨干建筑物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设计标准偏低。

结构尺寸小,经多年运行,又缺乏必要维护经费,工程老化,带病运行。

涵闸工程:

砼构件碳化严重,砼剥落、露筋、开裂,护坡坍塌,翼墙倾斜,启闭机老化,启闭失灵,有些涵闸护坡太短,交通桥等级低、岸乙墙断面小,构件强度不足,普遍存在安全隐患;

泵站工程,电灌站机电设备陈旧,机泵效率低下,有些泵型已经淘汰,无设备更换,站房简陋、破旧,形象极差。

落后的水利基础设施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成为灌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建筑物工程不配套。

田间工程配套率较低,乱开口门、以坝代桥现象较多,引排水不畅,工程整体效益低。

渠道断面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灌区由自流灌溉逐步演变为提水灌溉,原自流灌溉的土渠道断面大,虽经多次改造,但由于渠系配套建筑物资金所限,未能改造到位,一般支渠口宽都达15m左右,干渠口宽达15~20m,深度3.0~3.5m。

加之线路长、渠道渗漏、跑水严重,灌溉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仅达0.53,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利工程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全县工农业生产、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但由于该县经济基础较差,水利的投入相对不足,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整体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1.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与作用

灌南县位于淮、沂、沭、泗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加之受潮汐、台风、客水等影响,极易发生洪、涝、旱、风等自然灾害。

解放前,水系紊乱,洪水肆虐,大水漫溢,自然灾害频繁。

“夏季一片水汪汪,冬春一片白茫茫(冒盐碱)”的灌南民谣就是洪、涝灾害的真实写照。

大旱年份,田地龟裂,河塘干枯,人畜饮水困难,灌北地区曾发生用一个鸡蛋换一瓢淡水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广大干群长期坚持不懈地大搞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挖沟修渠,修筑圩堤、建闸建站,调引江淮水,排除涝水,抵挡客水,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初步建成了防洪、挡潮、排涝、降渍、灌溉水利工程体系,有效地抵御了水旱灾害的侵袭。

依靠水利工程体系,战胜了1974年型大涝、1978年型大旱、1981年型大潮、1983年和2000年大涝。

解放前那种洪水漫流,海潮溢境,排水无出路,灌溉无水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

灌南县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全县农业和工业持续稳步增长,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群众告别了贫困,在解决温饱之后,正快步奔向小康。

1.3.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农田水利工程标准低。

全县农田灌溉保证率基本达到70%,但排涝标准低,一般3年一遇,而盐西地区不足3年一遇;

二是工程老化失修。

小型配套建筑物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

三是水利死角多。

全县尚有30多万亩中低产田有待改造,还有部分乡镇的边缘地区,多年没有水利投入,灌排设施不健全,灌不上,排不出,农作物望天收;

四是田间工程配套率低。

中沟以上级实有配套率仅达设计配套率的55%左右,小沟级及其以下田间配套率仅达25%左右;

五是工程管理水平低。

工程管理责任制虽然初步落实,但人员素质有待改进,缺少现代化的管理设施,管理水平较低。

有些单位和个人水法规意识谈薄,人为破坏水利设施现象时有发生。

工程管理经费落实不到位,管理人员待遇很低,管理责任意识不强。

1.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上级投资以建设水利骨干工程为主,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直是采取行政推动,农民投入为主的方式。

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贫困,小型农田水利投入相对较少,处于吃老本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较多。

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将大大减少,现有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引排能力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没有配套齐全的小型田间水利工程,骨干工程就不能完全发挥工程效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对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利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小型水利工程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疏浚排水河道,新建、加固排水涵闸,消除工程隐患,提高引排能力;

新建、改造灌、排泵站,满足农业生产灌溉与排涝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进行渠系改造,兴建渠系配套建筑物,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保证率,节约水资源。

综上所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安全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十分迫切,非常必要。

1.4项目建设标准及总体布局

1.4.1建设标准

(1)防洪除涝降渍能力:

防洪工程设计标准达到历史最高水位不出险,超标准洪水有对策;

日降雨200mm雨后1d排出。

(2)降渍标准:

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0.8~1.0m。

(3)灌溉保证能力。

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

(4)排灌工程配套率。

中沟以上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到100%,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

1.4.2项目总体布局

本次规划项目区涉及李集乡、孟兴庄镇、汤沟镇、三口镇、新安镇五个乡镇31个村,总耕地面积9.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0万亩。

其中重点县项目涉及五个乡镇21个村。

李集乡项目区:

总耕地面积1.7万亩,总人口13054人,年人均收入5900元,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三麦、玉米为主,大豆、油菜、山芋为辅。

其中万圩村2940人,水稻面积2000亩;

和兴村4650人,水稻面积4200亩;

新民村2864人,水稻面积3600亩;

八间房村2600人,水稻面积1500亩。

孟兴庄镇项目区:

总耕地面积2.3万亩,总人口13161人,年人均收入5942元,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三麦、玉米为主,大豆、油菜、山芋为辅。

其中六湖村2166人,水稻面积4200亩;

李埠村2776人,水稻面积4300亩;

板沟村3262人,水稻面积5500亩;

韩李村2166人,水稻面积3000亩。

汤沟镇项目区:

总耕地面积1.6万亩,总人口14297人,年人均收入6782元。

葛集村水田530亩、玉米、大豆1450亩、经济作物1000亩,人口3019人;

大同村水田3130亩、玉米、大豆670亩,3572人;

沟东村水田435亩、玉米、大豆1205亩、经济作物360亩,人口2511人;

汤沟村水田1920亩、玉米、大豆975亩、经济作物160亩,人口5195人。

三口镇项目区:

总耕地面积1.6万亩,总人口9160人,年人均收入5236元。

其中何庄村1900人,水稻面积2400亩;

潘老庄村2300人,水稻面积4000亩;

三合村2950人,水稻面积4200亩;

小北村2100人,水稻面积3400亩。

新安镇项目区:

总耕地面积2.6万亩,总人口13981人,年人均收入6928元。

其中刘元村2869人,水稻面积3320亩;

大胜村4868人,水稻面积6326亩;

苏口村2726人,水稻面积2750亩;

宋集村1762人,水稻面积3000亩;

新东村1756人,水稻面积2800亩。

从项目区多年运行情况看,现有的灌排体系布局基本合理,因此,本次规划仍在原有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提高。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坚持洪、涝、旱、渍综合治理的原则,对灌区内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疏浚中小沟并配套灌排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项目区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支撑。

灌溉系统设计。

经几十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各灌区灌排系统已经形成,灌溉水系主要为干、支、斗、农或支、斗、农、毛四级进田,即大沟引外河(区域性河道)水入内,通过电灌站抽取入支、斗渠→农渠→毛渠→进田。

支渠平行大沟布置,间距一般为1000~1500m,斗渠垂直支渠布置,间距500m左右,农渠垂直斗渠布置,间距200m左右,毛渠垂直农渠布置,间距100m,对部分斗农渠进行混凝土防渗衬砌,在斗渠、农渠、毛渠首分别建斗门、农门、毛门。

排水系统设计。

该县属平原缓坡地带,排水系统分为大、中、小、毛沟四级。

即田间积水→毛沟→小沟→中沟→大沟→排入外河。

在小沟与中沟、中沟与大沟、大沟与外河交汇处建排水闸,汛期开闸排水,灌溉期间大沟闸开闸引水,中沟闸、小沟闸关闸蓄水,以减少田间水的渗漏。

对项目区内中小沟进行疏浚,疏浚标准:

中沟深3m,底宽3m,边坡1:

2;

小沟深2m,底宽2m,边坡1:

1。

交通工程。

根据沟、渠、路和沟、路、渠的不同布局,在交通道路上配置大孔板桥和渠桥,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

1.5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1.5.1主要建设内容

2010年度重点实施李集乡、孟兴庄镇、汤沟镇、三口镇、新安镇5个乡镇21个村的小型农田水利连片治理项目。

计拆建、改造灌溉泵站34座35台套1501千瓦;

改造渠系建筑物1511座;

改造引排水闸6座,砼衬砌渠道70.9公里;

疏浚土渠、中小沟65公里,土方41.44万方。

工程总投资2857.19万元,可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0万亩,改善排涝面积9.4万亩。

整合农开项目及中央财政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资金项目,集中连片治理孟兴庄镇的四兴、头庄、大丰、二庄、兴庄、陆二庄,汤沟镇的金星、支沟、李集乡的合兴、大杨等10个村。

整合项目总投资1375万元,计共改造泵站6座,兴建配套建筑物1415座,新建砼防渗渠道54.51公里,可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1.5.2主要工程量

本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总工程量:

土方开挖52.41万m3,土石方回填24.43万m3,砌石7439.2m3,现浇砼16588.1m3,预制砼797.26m3,垫层310.79m3。

主要大宗材料用量:

水泥9415t、钢筋148.76t、黄砂19287吨,碎石25859吨,块石13377吨,水泵装机1501kW。

1.6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工程概算投资2857.19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2416.33万元,设备费89.45万元,独立费用216.29万元,预备费135.12万元。

资金筹措计划为:

申请中央财政补助850万元,省财政补助1150万元,县财政配套650万元,乡村以劳折资207.19万元。

整合项目总投资1375万元。

1.7主要效益和经济评价

1.7.1主要效益

本期工程实施后,灌区灌溉保证率达80%,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53提高到0.60。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0万亩,改善排涝面积9.4万亩,年节水量950万方。

1.7.2经济评价

经分析,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2%>12%,(行业基准收益率),经济净现值1448.6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56>1.2。

各项指标均超过行业基准值,工程效益显著。

1.8项目建设管理及建后运行管护

为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本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灌南县成立灌南县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灌南县水利局、财政局成立项目建设处,作为本期工程的项目法人机构,为工程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同时,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和建设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方面,项目建设处设立专门的财务科,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

建设管理方面,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严格质量监督,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

本期工程建成后,在项目区乡镇组建用水协会,进行管理机构改革,实行用水协会+农户的模式,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2重点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2.1自然状况

2.1.1自然条件

2.1.1.1概况

全县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水域占25.6%,陆地约占74.4%。

2.1.1.2气候、气象

2.1.1.3地形、土壤

全县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倾斜,地面高程最高约5.9m,最低1.6m,属平原缓坡地带,平均地面坡降为1/15000~1/20000。

土壤含盐量0.1~0.2%,粘粒含量低,结构性差,板结,通透性不良,保肥、保水性弱,肥力水平低。

2.1.1.4自然灾害情况

灌南县东临黄海,上游地区四市八县涝水经该区入海,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受暴雨、潮汐、台风侵袭和客水影响,春季少雨,夏秋季常有台风、龙卷风、雷雨大风出现,极易发生洪、涝、潮、旱、风等自然灾害。

据统计,1959~2008年发生灾害36次,平均三年二遇。

常出现春旱秋涝,台风带来风暴潮和暴雨。

1978年大旱,全年降雨只有661.3mm,为多年平均的69%,受灾人口8万人,水稻面积缩减11万亩;

1962年9月9日14号台风影响,突降暴雨26个小时,风力在10级左右。

1981年9月1日14号台风影响,出现风暴潮,响水口最高潮位达4.03m,燕尾港最高潮位3.84m。

2000年旱、洪、潮、风、涝灾害并发,8月30日3时~31日7时,全县平均降雨600mm,最大点雨量812mm,全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2.1.1.5水资源状况

灌南县地处淮、沂、沭、泗诸水下游,过境水量较大,可拦蓄水量较多,又属暧湿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洪泽湖供水,不计地下水资源,平水年份水资源总量在65亿m3左右,是水资源相对富裕地区。

在水资源构成及其利用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总量优势。

地表径流量相对较少,时空变化大。

灌南县多年平均降水量948mm,由降水而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年平均为2.7亿m3。

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

且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枯水年的降水量只有丰水年的60~70%。

地表水年径流变化规律与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而影响地表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过境水量较大,但难以利用。

据统计,在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过境水占95%以上,其中又以上游地区下泄水为主,占95%以上。

过境水量虽然较大,由于过境水通过县域的时间相对集中,沟河拦蓄库容有限,多数白白流注入海,在利用上还存在着困难。

而且丰水年过境水量多,枯水年过境水量少,因此过境水可用不可靠。

全县土地总面积156.1万亩,耕地面积88.7万亩(水利统计耕地面积77.06万亩),坑塘4.49万亩,河流6.22万亩,沟渠16.17万亩,苇地1.38万亩,河堤占地4万亩,其他占地35.14万亩。

未实施土地治理和土壤改良前,灌南县可耕地面积约78万亩,随着中小型灌区水灌、泵站工程的建设,发展灌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