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56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docx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

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略

花传国郭君

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

正确认识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意义重大。

本文从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处境和问题出发,探讨了农民工群体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双重影响,并对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通讯》,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

所谓农民工,即指那些在乡镇或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等职业活动,但户口仍在农村,身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

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

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问题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本身意义而成为关系全局的“四农”问题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用二十个字高度概括了其内涵和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关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农民工以其范围广、数量多、影响大等为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作为社会上的一个新型阶层,其特殊地位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也带回了现代文明的气息,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无人教育,老人负担加重,土地撂荒等一系列问题。

两栖流动遭受不同程度的社会歧视及政策的制约,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

因此,注重研究农民工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探讨发挥蕴藏在农民工中的巨大能量的有关对策,使他们积极投身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一)积极影响

1、经济上,农民工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者

(1)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是部分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农民工年平均务工收入为6471元,比2003年高出882元;2001年~2004年平均增长率达8%;年平均寄带回现金3411元。

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因就业地区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从历年农民收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增收除了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个来源外,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2)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由于农民工外出打工,激活了土地的合理流转,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形成了一种新的业主与雇工关系,形成了一批新型的农村业主和农业产业工人,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增加农民收入。

(3)农民工回乡创业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肯定:

“返乡创业的农民,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在进城打工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从而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技术上、管理上、观念上的优势。

一部分相对有能力者在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后回乡创业,推动了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样不仅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有力地降低了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积累了条件。

2、政治上,农民工是新农村基层民主组织的建设者。

(1)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农民工外出打工,对于开阔农民的视野,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增强政治参与水平,提高民主政治质量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鼓励那些组织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的返乡农民工中的“政治精英”通过村民选举进入村委会工作,可以提高村民自治的科学管理水平,改善基层组织的办事效率和控制能力。

同时,吸收返乡农民工进入农村基层组织,培养一批返乡农民工党员,能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对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能优化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农民工是我国政治稳定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忽略的重要阶层。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城市化,同时提高了他们对政治的关注度、政治的义务感和政治的效能感,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农民工在外打工,接触到更多新的政治知识,在他们返乡后,将这些先进的政治知识传播到农村,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有效的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对于优化农村基层组织结构有重要的作用。

3、文化上,农民工是新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1)转变了农民小农经济观念。

农民工观念的更新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动力。

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媒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桥梁。

农民工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把先进技术和观念带回了家乡,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农村进步的带头人,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形成了浓厚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

这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确立不进则退、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的思想,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高了农民的法制意识。

农民工长期外出打工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法律意识,他们返乡后会传播法律知识,影响和带动乡亲们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3)促进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育更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作为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享用者和沟通者,农民工在文化传播中,引入多种异质文化元素,尤其是先进的主导文化特质,改善了农村文化的信息资源状况,为农村文化增加了活力,为其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促进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加速了农村现代化转型。

(二)消极作用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过度地向城市顺向转移对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1、经济上,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削弱了新农村建设的力量,不利于农业生产。

(1)造成农村人才匮乏,加剧了农村的弱势地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有文化的人才缺失,制约了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2)农村劳动力过多地盲目地向城市转移还会削弱发展农村经济的力量,延缓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现实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农村的青壮年骨干,恰恰也是农村建设和发展急需的中坚力量,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3)农民工的回流不利于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回流农民工在返乡后降低了农民收入,不利于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也给当地就业造成巨大压力,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2、政治上,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缺失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进行,影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目前,村民自治都是根据户籍来确定村民的选举资格和所应该享受的民主权利。

大量素质相对较高青年农民外出,造成基层民主人才选拔断层,导致部分乡村难以选出较高水平的村级组织领导人。

(2)严重影响了农村民主机制运行和质量。

由于大量素质高的青年农民长期外流,他们已不可能在本应该随时行使民主权利的村庄内发挥民主作用,即使是在村委会选举和换届选举这些重要的时刻,由于时空上的隔阻和信息的不灵,也使这些外出打工者很难真正返回村中行使民主权利,这有可能造成权利行使质量降低,产生对村中公共事务的淡漠情绪。

3、文化上,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对于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文化传播都有着一定负面影响。

(1)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引导不足,给农村子女的教育带来了一定不良影响。

(2)农民工城乡流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信息传播量的不均衡,也表现在信息传播内容的不均衡。

(3)返乡农民工对乡村的文化反哺是一种反向社会化,但是这种文化反哺由于缺乏引导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农民工进城后返乡,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现代文化和意识,同时也会将城市的不良文化流播到乡村,如:

封建迷信与现代伪科学的结合、赌博性质活动的泛滥、卖淫嫖娼带给农村的道德危机等等,这些不良文化和农村传统的劣根性文化搅和在一起,不仅使乡村原有的问题变的更加难以解决,更为严重的是,会产生新的顽疾,成为构建和谐乡村文化的严重障碍。

三、充分发挥农民工作用的对策

事实证明,农民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要重视并发挥农民工的作用,就要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然而,农民工进城务工也给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解决农民外出务工而引起的各种负面影响,必须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全局出发,从立法和法律保护、从制度建设、政府管理和服务以及社会舆论宣传和导向等多方面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盘考虑。

(一)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环境氛围,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民工主体作用发挥的环境氛围,使农民工能够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不仅在农村,而且要在进城农民工中积极宣传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各级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决心,帮助他们加深认识,树立信心。

1、必须解决好当前所存在的制约农民实现其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问题。

应在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中把农民工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着眼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工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维护农民工的利益,尊重农民工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工的首创精神,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尊重和依靠农民工的社会氛围。

2、更新观念,营造环境,鼓励农民工返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政府要把返乡民工视为新型农民的代表,要把他们视为新农村建设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切实把他们当作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各地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引导和鼓励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要建立健全农民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的双向激励机制,大力宣传返乡民工创业的作用,了解其所思所想,听取其意见建议,加强沟通,并就反映的问题同有关方面进行协调,帮助解决返乡创业民工的困难,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创业,让更多的返乡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加强教育,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主体能力,使农民能够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1、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教育水平。

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创新农村教育文化体制,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工劳动力质量提高,一是将农民工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法律常识、公共道德方面的教育,如就地开办文化讲习班、职业技能培训班、专业知识讲座等;二是通过社区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机构,为农民工看书阅报、学习科技知识等提供方便;三是要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增

创新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培养一大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力结构从体力型、打工型向技能型、创业型转变,使农民成为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真正主体。

2、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要在农村推行就业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强化农民的竞争意识、经营意识,提升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工作的需要。

在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农民工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促进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要建立和完善公正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

城市政府要切实肩负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职责,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进一步降低办学门槛,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

农村学校要把留守儿童作为教育和管理的重点,明确监护人,有针对性地加以施教,确保农民工“留守儿童”群体健康成长。

4、培育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农民意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

农民的主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内化过程,它需要宣传引导和思想教育,也需要实践的推动。

因此,培育和強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必须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激发农民的责任意识,使农民认识到自己必须以主体的方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而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努力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促进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从而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农民感受到他们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新农村建设既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利益,也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将大大激发其作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等主体意识的形成。

(三)着眼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保障农民工权益

要充分发挥“反哺”“、支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真正建立起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1、户籍制度改革,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

要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的政策性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从各地实际出发,逐步地、有条件地放开户口迁徙。

实施居住地登记制度,真正把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作为基本落户条件,大开农民进城的方便之门,首先允许有贡献、有专长、有技术的农民和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

2、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要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要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消除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建立企业、劳动者(工会)、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确保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

3、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根据农民工的需要和特点,优先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同时,城市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及社会救助制度。

同时,还要建立适应劳动力全国性流动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险转移支付体系。

4、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有力的农民工组织制度。

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支持农民工加入党团组织,成立各种协会、商会,以集体的力量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自身权益,发挥其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引领作用,使农民个体分散的发展能力形成整体合力,其主体作用得以整体发挥。

5、制定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权益。

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应抓紧研究、清理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废除对进城务工人员带有歧视性的各种规定,补充和完善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条款。

当前要特别注意修改和完善有关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权、劳动权、财产权和受教育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农民工各项权利的保护无疑需要以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和规范。

最后,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其他相关制度,如:

农村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公共卫生保障机制等体制,打破有损农民利益的制度壁垒,保证农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从而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

总之,农民外出务工,为农业发展增强了竞争力,为农村繁荣增加了活力,农民工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如何发挥和运用好这笔财富,是值得全社会正视的问题。

从现实看,只有真正尊重农民工,维护好他们的正当权益,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才能使他们不断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发挥好农民工的作用,是一项宏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对农民工作用问题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深层次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乔尚奎.关于农民工特殊贡献、发展趋势和政策思路的几点认识[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06).

[2]杨林峰.简述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04).

[3]杨启莲.论返乡民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社会主义研究,2007,(01).

[4]许胜飞.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多角度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5]詹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05).

[6]张兴杰、王骝论.“民工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01,(04).

[7]李清秀,杨云善.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就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8]曹明贵.农民工的地位、作用、历史使命[J].农业考古,2007,(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