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65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包身工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身工教案.docx

《包身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身工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包身工教案.docx

包身工教案

内容

备注

课题: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方法:

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包身工 

三、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

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学生读课后资料,见教材P51)

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⑴ 给加粗字注音:

夏衍(yǎn)水门汀(tīng)游说(shuì)皮辊(gǔn)骷髅(kūlóu)

拎着līn栅(zhà)趾(zhǐ)谄媚chǎnmèi籼米xiān莴苣wōjù

锭子dìng呵欠hē契据qì惺忪xīngsōng蠕动rú焦灼zhuó

褴褛lánlǚ怔住zhèng 

多音字:

倾轧yà轧钢zhá;里弄lòng玩弄nòng;执拗niù拗口ào拗断ǎo

抹mā桌子抹mǒ眼泪抹mò石灰猜着zháo了我没着zhāo数了着zhuó力

   ⑵ 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粗词:

     吆喝:

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

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三差二错:

指出现意外的情况变化。

是遇到灾祸的含蓄说法。

     一听天命:

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

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

不但。

 2、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⑴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写到了几个场景?

⑵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分别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且思考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3) 尝试明确课文的写作思路。

3、讨论、明确:

   

⑴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写了三个场景,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A第一个场景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B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C第三个场景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⑵ 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这些事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它的作用主要有: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增加历史的厚重感等。

作用:

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⑶ 【课文结构分析】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记叙包身工起床情况,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从“四点半之后”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的早餐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记叙包身工的上工,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课文结构图示】

(4)小结课文组织材料的特点:

“逐层深入”,“连贯有序”,“恰当穿插”,是这篇文章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介绍包身工制度――揭露包身工制度――抨击包身工制度。

这就体现了结构上“逐层深入”的特点。

时间线索使文章内容广泛而不零散,丰富而不杂乱,篇幅较长而开阖自如,给人以集中、紧凑之感。

内容有近有远;有一天的具体描述,有对日常的概括介绍;有生活现象,有社会本质。

使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从生活的纵深处看到了包身工制度血淋淋的罪恶。

写法上引起学生注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五、概括中心:

同情(苦难的包身工)、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和展望(坚信人民必将用斗争迎来光明):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六、布置作业:

(1)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2)你能不能尝试具体描述一下包身工的生活?

思考一下,课文是用怎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包身工的生活的?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结构,明晰课文线索。

2、结合具体段落,体会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给包身工下定义: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

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来历:

被诱骗的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

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

直接原因:

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问题3:

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

实质:

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

命运:

极其悲惨。

(板书)时    间:

20世纪30年代 

           地    点:

上海东洋纱厂 

           来    历:

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

骗订包身契 

实    质:

赚钱机器 

命    运:

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

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

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二、体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作者怎样来展示包身工的生活的呢?

(精读1-6自然段16-20自然段的节选,完成教师所给的题目。

1、全班同学朗读1~6段 

  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

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

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

“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答案:

乱哄哄。

   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答案:

住的地方太狭窄。

  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

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答案:

狼狈不堪。

   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

兴奋?

害怕?

冲动?

还是鲁莽?

     答案应是:

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3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答案:

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6段和第7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答案:

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

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

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2、请一个同学朗读16~20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8段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案: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小结:

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

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

“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

老子给你医!

”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

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3、比较两个阅读材料,同样是写包身工,在选材上这两段材料上有何区别?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

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4、找一找,文中还有那些点面结合的描写。

(28-31段;36-47段)

三、分析35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

答案:

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

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

答案:

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

“两粥一饭”指:

(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

(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

(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

(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

(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

(受压迫的惨重)

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

(1)排比:

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2)反复:

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3)比喻: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四、作业:

全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一找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表达技巧,归纳写作特点。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合作探究:

全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你还找到哪些?

(1)对比。

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

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

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

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

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

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

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

这段话里,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

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

比如: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

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

”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

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本文还有夸张、排比等手法,不再一一说明。

(表达方式:

五种。

抒情则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反语、双关、通感、互文、顶真、对比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用典、比兴、讽刺、渲染、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铺垫、伏笔、悬念、过渡照应、欲扬先抑、波澜起伏、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以上我们统称为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

二、分析课文36-47段。

1、36-41段主要写什么 

  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2、42-47段主要写什么

  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命运之悲惨。

  这几个自然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三、请同学阅读最后三段(48~50段)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48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49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50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一个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

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

在前一句,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的同情。

3.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什么?

“黎明”象征什么?

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黑暗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四、写法上,报告文学属于广义的记叙文。

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

议论不能过多,否则给人说教的感觉。

尽量使抒情融于叙述、议论之中。

合作交流,分别找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句子看看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在此基础上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个场面:

“住宿、饮食、劳动”,在描写一个场面后,接着进行深刻分析和反复的评论。

如写包身工的居住情景,就指出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工头由于剥削包身工而大发其财;写包身工吃粥的情景,就从三方面写出雇佣的原因;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就指出日本纱厂利用包身工的廉价劳动而飞跃地膨大了。

──夹叙夹议

在一般描述中,着重描写包工头哄骗的语言,老板娘虐待包身工的动作,打杂、拿摩温、东洋婆、抄身婆欧辱包身工的情景。

在一、二部中,寓抒情于描述之中,后一部分直接抒情议论。

  

在说明中列举数字,有力说明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引用例子形象说明对包身工的折磨极其残忍,令人发指,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黑夜,寂静得像死一般的黑夜……担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议论抒情,表现了作者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